骡仙仙号、别名及游仙诗
罗道成的典故
若问谁是继西汉苏耽之后的郴州第二大仙?很多人张口便可答出:“东汉成武丁嘛。”如果说“橘井”是苏耽成仙的主要依据,那么成武丁登仙的重要标志是什么?估计不少人现在也知道了:“七夕”(见2006年8月19日《郴州日报·周末版》本人文“牛郎织女与郴州成仙”)。两大仙的共同点是,都有坐骑,苏耽骑白马,成武丁骑白骡。不同点呢,也恰恰在此,苏耽并未因坐骑称“马仙”,其修真之处以其姓氏直称“苏仙岭”,祭祀他的道观叫苏仙观。而成武丁却因坐骑称“骡仙”,其成仙之处不以其姓叫“成仙岭”,却称“骡仙岭”,立宅之地叫“骡仙铺”,来去通行的武昌岗叫“骡岗”,纪念他的道观之一叫“骡穴观”。
属于地仙的成武丁,除了“骡仙”的仙号之外,还有一个别名,是包括郴州人在内的很多读者所不知道的。说起来很久了,北宋初,文学家李颀撰写《古今诗话》,引用了唐末五代诗集中所讲述的一个故事:
北宋初期庆历年中,也就是公元1041年-1048年间,有一个看似闲适之人,游览东岳泰山,谒访负责泰岳文书簿籍、掌管印玺的主簿郭及甫。郭及甫让坐,看他递上的名帖,叫罗道成。问他家乡何处?说是湖湘郴州人士。郭及甫客气地留罗道成饮酒。席间,罗道成说:“很早就想到山东游玩,前日游泰山,佳处已游遍,敝人马上就回南方我山中去了。”他说完便索纸笔写下一首《游泰山》的七绝:“因思灵秀偶来游,碧玉寒堆万叠秋。直上泰山高处望,根盘连接十余州。”郭及甫看了不胜叹羡,待他离去时,令仆人送行。罗道成走了,仆人又带回他赠郭及甫一首《投郭主簿》:“白骡代步若奔云,闲人所至留诗迹。欲知名姓问源流,请看郴阳山下石。”后来郭及甫寻问郴州人,知道郴州有“成真君观”即“成仙观”;东汉成武丁得道,乘白骡行石壁上,其遗迹至宋代尚存。
这位诗情勃发、落笔成韵的罗道成,名为得“道”而“成”,坐骑白“骡”,姓“罗”与“骡”谐音;诗中第一句“白骡代步若奔云”清晰地知会人们,此事与郴州成仙传说相合;后两句更明白提示他的来龙去脉“欲知名姓问源流,请看郴阳山下石”。毫无疑问,闲人“罗道成”也就是道教名流、郴州桂阳郡成武丁:“闲人”谐音“仙人”,罗道士、骡道人,“骡仙”是也。
迷仙称谓的由来
故事到这里并未完结,约在北宋徽宗宣和三年即公元1121年,朝散大夫、文体学家阮阅走马上任郴州知军。这位善撰七绝的高手,在“九仙二佛之地”,耳濡目染俊山靓水,巷闻村听仙佛传说,每每灵机动而佳作出,有如神助。第三年一统计,竟得七绝百首,结集为《郴江百咏》。其中,游仙诗为主打作品,除咏苏仙的,写成仙的第二多——3首:《成仙观》:仙去寥寥几百春,故居依旧在湖滨。枝头禽语人难会,石上骡踪事已陈。《骡穴观》:朝辞湘楚暮山东,今在蓬莱第几峰。可笑时人空扰扰,武昌山下问骡踪。《迷穴》:林花岸柳草芊芊,山下长桥跨碧川。往事茫茫无问处,不知迷俗是迷仙。从前两首特别是《骡穴观》这首,一眼就可看出它与上述故事罗道成七绝诗的密切关联,分明为上下篇。后一首依然仙韵十足,揭示了成武丁的另一个仙号——迷仙。
“迷仙”又是怎么叫出来的?《神仙传》之《成仙公》篇后叙述,成武丁殒命两天后,一朋友从他老家临武来郴,竟在武昌岗上遇见武丁坐着白骡西去。朋友好奇地问:天都要黑了,你还要去哪里?他说:暂去迷溪,一会儿就回,并托付说我走时忘记大刀在屋旁、鞋子在鸡笼上,你过去告诉我家人收一下。朋友到他家听到一片哭声,大吃一惊说:我刚才还见他去迷溪,要我告诉你们收刀与鞋,怎能说他死了呢?家人也迷糊了,说刀与鞋早就收进棺材里,怎么会在外面?此事上告郡府,郡守下令开棺检视,却不见尸体,这才知成武丁托形仙去,把众人弄迷糊了。于是人们也叫成武丁“迷仙” 。
故事至此,仍然没有到边。阮阅在百遍千声呤咏郴州风光名胜的同时,用一支饱蘸墨汁的羊毫,编撰出中国诗歌史上名气卓著的《诗话总龟》。这本诗话大著,在采用诸如李颀《古今诗话》等某些内容时,扩大了篇幅,扩充了内涵。例如对“罗道成诗”,他增加了:在罗道成写完第一首七绝后,马上《自和》一首:“水云踪迹自闲游,夏谷阴寒冷胜秋。猿鸟性情犹恋旧,翻身却去海边州。”暗示骡仙成武丁如《神仙传》中所说,地仙懂禽言鸟语。
妙啊,这是从哪里翻出的?拟或是阮阅本人补写?真是迷仙引人入迷宫,历史烟云如此厚重,如何才能得出真相?然而经过阮阅那支羊毫,写来的确仙风道骨,缥缈虚无,并且把成武丁的“骡仙”模样,绘成了文采风流的“诗仙”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