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荡舟手机网
导航

主页 > 郴州风采 > 郴州文史 > > 详细内容

牛郎织女传说、七夕文化源于郴州实考

   通过发掘稽考古代文献、名著名作、工具书、地方志,以及对 “牛郎织女”、“七夕”传承、分布情况的调查与田野考察,发现湖南郴州为“牛郎织女传说”和“七夕文化”的重要原生地。


  关键词:牛郎织女,七夕文化,湖南郴州,原生地

  一、“实考”起因


       2010年 “牛郎织女”特种邮票的发行,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的申报,加上古装电视连续剧《牛郎织女》7月由中央电视台重播,在“七夕”前后又引发一轮各处拼争“牛郎织女传说发源地”的热潮。据中国广播网等多家新闻媒体报道:流传了千百年的“牛郎织女”故事的起源地,一直在河南鲁山、山西和顺、山东沂源和陕西西安等地争执不休。


其实何止这几地,年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全面铺开,2006年闰七月又有两个“七夕”(公历7月1日、8月30日),本人因参加湖南郴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便“始作俑者”撰写一篇掌故《牛郎织女与郴州成仙》,发表在2006年8月19日《郴州日报·周末版》和2006年第四期《郴州风》杂志。此文一出,因说了“七夕”的具体出处、相关人物、时间地点,及茅盾先生对此的引用;立即引起外界的关注,尤其网上引用、转载、摘编、讨论颇多,热闹非常。同时,河南南阳,河北邢台、湖北襄阳郧西(现属十堰)和老河口、湖南郴州桂东、陕西兴平等地,都争说本地是“牛郎织女发源地”。还早些,2004年江苏太仓、河北鹿泉和日本福冈也有声明。


2007年全国首届“牛郎织女传说研讨会”在山东沂源召开,与会人员一致认为:沂源是“牛郎织女”传说的核心传播地。于是,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向沂源县政府授予了“中国民俗传说之乡——牛郎织女”牌匾。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则先后同时命名山西和顺县和河南鲁山县为中国“牛郎织女文化之乡”。这样,有两地占得先机:2008年6月7日,《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的通知》中,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和山西省晋中市和顺县申报的牛郎织女传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对其他地方更是刺激,纷纷撰写文章,策划活动,进行申报。


2008年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录播了“中国四大爱情传奇”的电视讲座,段怀清老师(浙江大学)提到“人间版牛郎织女究竟发源于哪里”时,举出了“山东沂源说、山西和顺说、陕西西安说、湖南桂东说、河北邢台说、河南南阳说等。”其中掉了“河南鲁山(属平顶山市)”,增加了“湖南桂东”,没说湖北襄阳等地。2010年“七夕”,中国邮政集团发行《牛郎织女》特种邮票,各地纷纷举行“首发式”或“七夕爱情节”、“牛郎织女文化节”、“七夕情侣节”等,争说自己是“牛郎织女发源地”。


由上述现象,可以看出三方面问题:


(一)对于这种先秦流传下来的传说,按照事物的发展规律来看,虽然真正的原生地难以断定。但由于它源于早期人们的星辰崇拜,同所谓“四大爱情传奇”中其它三大包括“柳毅龙女”“董永七仙女”相比,“牛郎织女”的流传时间最早最长,空间最广,人群最多(唯有它跨民族,甚至影响日韩泰越等东亚东南亚国家);其原发地的认定难度也最大。因为,这种资格最古老的民间故事走过a、最初的发源阶段之后;肯定就会随着流传进入b、几处支源共生的阶段;再扩充为c、广泛流传阶段,出现多个传播地;到d、普遍传播阶段,则会出现晚期四面八方克隆的现象。


(二)对于上述各处来说,目前就依据某些证据迅速认定为发源地,恐怕不能说太可靠,大多应该还是c、d阶段产物。民间文学泰斗钟敬文先生在20世纪20年代对此传说来源地进行调查时,发现有广东的陆丰县、罗定县、梅州等地,有闽南地区、江苏灌云县、浙江台州、永嘉县、辽宁奉天(沈阳)等地。而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变革,80年之后,这些流传地区已不为今天的专家所熟悉,就是明证。


(三)对于“牛郎织女发源地”的认定,除了国务院公布的具备一定的可信度,其余的各有理解、条件做法,没有统一标准、科学鉴别,给人“乱”的感觉。我国非物遗产保护工作近年才规范的展开,不少市县乡的调查研究工作及专业人员素质培训也才刚刚起步,一些地方功利化、庸俗化的做法就已把严肃的保护工作搅成了“市场”。这种紊乱与纷争状况表明:认定与普查、保护在时空、经济等方面的矛盾、利益关系,在普查尚未真正深入民间以及申报的有序完成,不宜过早的认定。因为改革开放之前几十年的“阶级斗争”学说、极“左”思想对民族民间文化的破坏难以估量,不光是摧残了某些民间文化现象,在某些地区甚至将原本传承了上千年的珍贵遗产连根拔掉,造成一些地方、部门对自己的“家底”并不十分清楚;而且在争与审的过程中,涉及的相关人员是否都完全理解透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全部意义呢?还要不要悠久的历史沿革?还讲不讲深厚的文化底蕴?还坚不坚持原生态保护?


例如“牛郎织女传说”重要原生地湖南郴州市,作者读了本人的《牛郎织女与郴州成仙》后,受到启发,联想到桂东县也有此传说,就编写了一篇《桂东“牛郎织女”说》,投给《郴州日报》发表并上网(将本文作者文章的核心内容附在后面)。讲牛郎织女历尽千辛万苦,安家在桂东县新庄村青石洞,由于人生地不熟样样皆缺。牛郎只好每天上山挖竹笋、蕨菜根,黄菌等充饥。织女则把吃不完的竹笋烘烤成笋干,蕨根加工成蕨淀粉,黄菌晒成黄菌干。牛郎又在齐云山上找到两种茶树,织女叫他带领百姓广种于桂东大地,叶片大的树果实产茶油,叶小而嫩的即玲珑茶。织女又在一个洞穴划出一块神田,牛郎每天骑着白马带着老牛去耕种,把织女从天上带来的大禾仙米、苡米等播下去。中午肚饿,就在洞里生火做饭,烟雾缭绕,百姓就将此洞叫“碧洞飞烟”,牛每晚回家途经东水村总下马休息,此地后得名“五马归巢”……


这样一番折腾,竟左右了专家、读者、观众。中国近代文学研究会理事、浙江大学段怀清老师,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牛郎织女传奇”,第二讲到这个传说究竟发源于哪里时,提到了南、北10省10个地方,其中有“湖南桂东说”,这自然是凭某作者在纸与网上所发《桂东“牛郎织女”说》之功;而在第三讲“仙人夫妻三年恩”第二节中,采用的两个例子,一是《桂东“牛郎织女”说》,一是古典名著《搜神记》(2009年1月上海东方出版中心出版的《百家讲坛--中国四大爱情传奇》一书)


相信稍有常识的人们,都能从上述“故事”中看出作者的“马”脚,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历经数千年的萌发演绎,已是十分成熟的民间文学样式。每一种类除了地域性,具有共通的传奇性、逻辑性即规律性、科学性。试问,牛郎织女既有马,又有牛,还有天上带来的仙米、苡米,地上吃不完的笋干、黄菌、蕨粉、茶油等,这就不仅温饱而且小康,“仙米”还能取食不尽,怎么会样样皆缺?又怎么会饥饿呢?说白了,作者没有发掘桂东特有的“牛女传说”,反而将物产与之硬性联系,迎合现时利益需要,把经济开发到古代传说中。


“牛郎织女”故事,从民俗心理学来讲是起源于上古人的天象崇拜,即对“牵牛星”俗称“牛郎星”、“织女星”亦名“天孙星”的特殊兴趣。于是,牛成了传说的重要角色。牛—牛郎—牵牛星,标示出中国古代农耕社会崇牛习俗,而且是南方耕田的水牛。这就是天南地北“牛郎织女”传说,都只讲牛不讲马的缘故。那位作者却造出一匹“白马”,无非让读者联想到“白马王子”。那么,桂东的牛郎该叫“牛郎”还是“马郎”?殊不知“白马王子”舶来品,又不知“五马归槽”系中国农村风水地理的专用地形名称之一,南方各县都有,一马又怎么成了五马?


总之类带有偏向目的、拼凑写法的编撰,自觉不自觉地落入“戏说”旧套,暴露出某些地方人员在非物遗产工作上的急功近利心理,导致极不严肃、不负责的“作秀”。


那么,包括桂东县在内的郴州市,有无“牛郎织女传说”?我认为,不但有,还紧密关联。郴州包括桂东县,是不是这个传说的发源地之一?我认为,不单是,还应是重要的原生地之一。故提出此课题,以供讨论。

    二、牛郎织女与七夕最早的流传范围


“牛郎织女传说”与“七夕”最早的流传范围在汉水流域和楚国,出土文物表明了这一点。目前所知记载有“牛郎织女”内容的秦简《日书》,出土于湖北云梦县,那里就是古楚地,古云梦包括了今湖南洞庭湖地区和江汉地区,春秋战时期属于楚国。古郴县即后来的桂阳郡、郴州地区(辖郴县、桂东、桂阳、临武、资兴、永兴、宜章、汝城、嘉禾、安仁等多个县),即属于楚国。


《物原》(明代罗颀)又记载战国时,楚怀王初置七夕,妇女是日以彩缕穿七孔针,陈瓜果于庭,以乞巧。这就是七夕节,也叫乞巧节的习俗,它起源于楚国。


南北朝的《荆楚岁时记》、《续齐谐记》等著名古文献,记的就是楚国的民间传说、习俗、节庆等内容。《续齐谐记》中,就专门有一篇讲到桂阳郡(今郴州)人与“七夕”的传说,涉及“七夕文化”具体出处和最早的流传范围。


本作者2006年七夕所发《牛郎织女与郴州成仙》,即依据《续齐谐记》和明《万历郴州志》所写,核心内容如下:“‘七夕即阴历七月初七夜,如今被称作中国情人节的传统节日,为什么定在七月七日夜呢?说出来,恐怕要惊你一跳。郴州在汉初设为桂阳郡,在汉、魏、晋、南北朝及隋唐一些阶段就叫桂阳。桂阳是个出仙人与神话的地方,三国时即有《桂阳列仙传》,其中有个叫成武丁的成仙,很出名。《神仙传》、《绘图历代仙传》、《太平广记》、《中国神话人物辞典》都有其传,牛郎织女的相会日期,就是他透露出来的。南朝志怪小说集《续齐偕记》中记:桂阳成武丁有仙道,常在人间,忽谓其弟曰:‘七月七日,织女当渡河,诸仙悉还宫;吾向已被召,不得停,与尔别矣。’弟当问:‘织女何事渡河?兄当何还?’答曰:‘织女暂诣牵牛,吾去后三十年当还耳。’明旦,武丁所在。世人至今犹云七月七日织女嫁牵牛。茅盾先生在《中国神话研究》一书中,就引用了这个故事。  


由此可见,古文献明确记载的“牛郎织女传说”和“七夕”最早最具体的流传范围,有汉代桂阳郡(治所郴县)千里之地。本文一出,被收入法文版的《牛郎织女中国神话故事》中。

三、牛郎织女传说的标志“牛郎”出自郴州


这个传说成形成熟于汉代,其中一个重要标志出自郴州(桂阳郡),即主角之一的“牛郎”。


   “牛郎系牵牛星在人间传说中的名字,而人间最早的牛郎,现知是西汉初桂阳郡(治所郴县)人苏耽苏仙公。西汉刘向《列仙传》载“苏耽,桂阳人也,汉文帝时得道,人称苏仙。”晋葛洪《神仙传》载“苏仙公者,汉文帝时得道,家贫,常自牧牛,与里中小儿更日为牛郎。”因此,旧、新版《辞源》和《辞海》的牛郎条目,均大同小异


  《辞源》牛郎-(1)牧牛童旧题晋葛洪《神仙传》九苏仙公先生家贫,常自牧牛,与里中小儿更日为牛郎。(2)星名,即牵牛星(商务印书馆1915年版)


 《辞海》“牛郎”-“(1)牧牛童。《神仙传·苏仙公》‘家贫,常自牧牛,与里中小儿更日为牛郎。(2)神话人物,详’‘牛郎织女’。”(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版)从第一条来说,“牛郎”就是苏仙公苏耽的别名,第二条才是牵牛星在人间的俗称。


按明代《万历郴州志》承接前志记载,人间的牛郎、郴州苏耽生于汉惠帝五年(公元前190),距今已2200年。牵牛星由天庭下到凡间,以苏仙苏耽的别称为名,说明什么呢?我认为,有可能牛郎织女神话曾以苏耽这个牛郎为原型。只是由于他与母亲在瘟疫之年,用橘叶井泉熬药救民的传奇,题材及意义太大(见《辞源》“苏仙公”、“橘井”条目旧《辞海》“苏仙公”橘井条目新《辞海》橘井条目),其牛郎传奇才被掩盖以致淡出漫长的岁月。如若不然,这个传奇也可以是马郎织女,北方现在仍有马、骡拉犁种地,牧马郎、牧骡郎都有可能进入这个神话。

 

    四、牛郎织女传说的标志“七夕”出自郴州


“牛郎织女传说”除了男女两个主角,最重要的标志即“七夕”。


康熙字典》对“夕”字和“七夕”的解释是“晨之对,暮也。《尚书·大传》岁之夕,月之夕,日之夕,谓腊为岁夕,晦为月夕,日入为日夕也。······又七夕。《齐谐记》桂阳武丁有仙道,谓弟曰:七月七夕,织女当渡河暂诣牵牛。”这就引出了除牛郎织女的第三个人物和“七夕”。


按明《万历郴州志·仙释传》、《临武县志》记载,武丁姓成,名武丁,东汉桂阳郡(治所郴县即今郴州)临武县人,年13即成人,被州牧(郡守)周昕看中委为郡署文学主薄。以白骡代步,后成为“地仙”又叫“骡仙”、“迷仙”,于“州西(今郴州市北湖区城西骡仙铺)立宅,二年以所受老人之约时日将满,遂谢病归第。复饵前药一粒,谓弟曰:七月七日,牵牛诣织女,吾当还宫,不得久留。言讫而卒,太守自殡之,尸形柔软,异香盈室,乃后汉光和二年甲申岁,七月七日也。


七月七日鹊桥相会,即“七夕”,直接出自郴州大仙成武丁。在《神仙传》、《太平广记》、《太平御览》、《永乐大典》、《云笈七签》等道教、文学典籍、工具书都有“成仙公”篇,《中国神话人物辞典》有其条目。南北朝志怪小说《续齐谐记》,一个版本写“桂阳成武丁有仙道,常在人间,忽谓其弟曰:七月七日,织女渡河,诸仙悉还宫,吾向以被召,不得停,与尔别矣。弟问:织女何事渡河?兄何当还?答曰:织女暂诣牵牛,吾去后三十年当还耳。明旦,失武丁所在。世人至今犹云七月七日织女嫁牵牛。”另外的版本说“吾复三年当还”或“吾去后三千年当还”,还有“桂阳城武丁”,即桂阳郡城的成武丁。


《续齐谐记》作者为南北朝时文学家吴均(见《辞海》条目),曾依附过桂阳郡太守王嵘,在郴州生活过。他通史学,诗文清拔称吴均体,熟悉郴桂,有《赠王桂阳(即王嵘)》诗。《续齐谐记》写到桂阳郡成武丁,说明汉代至南北朝牛郎织女传说在桂阳郡的兴盛程度。茅盾前辈在《中国神话研究ABC》一书,民间文学泰斗钟敬文先生在《七夕风俗考略》一文中,都采用了桂阳郡成武丁透露“七七鹊桥相会”这一说。

 

    五、牛郎织女传说与七夕的佐证《鹊桥仙》出自郴州


众所周知,北宋著名文学家、词人秦少游1096年底被贬谪郴州,第二年春创作了婉约词代表作之一的《踏莎行·郴州旅舍》“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知何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这首名作除了抒写因政治打击带来的愤怨愁苦,及远离的亲情、友情,就是爱情了。他孤身一人被安置于郴,路过长沙,遇上一个既懂他钟情于他,又善诗词歌曲的义妓。它乡遇红颜,可遇不可求的佳话,然而却不能共赴爱河,义妓也不得赴郴相伴,因为秦观是“编管”于此的,即象20世纪“阶级斗争”和“文化大革命”时期那样,打入另册受到管制。他只能寄情笔端,流露心曲。


秦观谪居郴州期间共创作了10多首诗词,多篇作品都表现了这种牛郎织女天隔一方的爱情。如:《阮郎归》中“乡梦断,旅魂孤。峥嵘岁又除。衡阳犹有雁传书,郴阳和雁无。”的词句。如 两首《如梦令》中“回首落英无限肠断。肠断。人共楚天俱远。”“孤馆悄无人,梦断月堤归路。无绪。无绪。帘外五更风雨。”《临江仙》中“独倚危樯情悄悄,遥闻妃瑟泠泠。新声含尽古今情。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还有《江城子》中“玉笙初度颤鸾篦,落花飞,为谁吹?月冷风高此恨只天知。任是行人无定处,重相见,是何时?”还有《满庭芳》中“西窗下,风摇翠竹,疑是故人来。”等等。在郴州堆积“砌成”的牛郎织女式的情天恨海中,他于1097年“七夕”,直接采用歌咏牛郎织女爱情的乐曲词牌进行创作。


前面所说的,是其写作的情绪基础他挥毫的灵感动机呢,来自哪里?可以肯定地说,跟吴均一样,秦观来到唐代还叫过“郴州桂阳郡”的郴州,耳闻了牛郎织女故事在原生地的流传,联系了自身的情感遭遇,目睹了《续齐谐记》关于桂阳成武丁与“七夕”的记载,知晓了作者吴均在桂阳郡的活动,终于酝酿制作出一首被后世认为描写牛、讴歌爱情最佳作品《鹊桥仙·七夕》,词云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从这个角度看,秦观在郴州创作《鹊桥仙·七夕》,恰好佐证了“牛郎织女传说”和“七夕”之说出自郴州的史实。

 

    六、郴州牛郎织女传说、七夕文化的传承形式


牛郎织女传说、七夕在郴州各县市区都有传承,方式为档案记载、讲述、表演、民俗仪式。


(1)档案、记载:如南北朝吴均《续齐谐记》、唐代欧阳询《艺文类聚》、五代杜光《仙 传拾 遗》、北宋李昉《太平御览》、南宋陈葆春《三洞群仙録》、元代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明《万历郴州志》、清《康熙字典》、清嘉庆《郴州总志》、清同治《桂阳直隶州志》等名人名著与道教典籍、工具书、地方志,都记载了成武丁揭示“牛郎织女七七相会”的内容。


如清《临武县志》所记光和二年七月初七,武丁召家人:昔日老人约牵牛去织女处,我当还宫。说罢目瞑,满室异香。清《临武县志》承续的系散失的前志,因此把成武丁透露“7月7日”的具体年份也说出来了,“光和二年”在东汉,即公元179,距今1831年《临武县志据此认为“《牛郎织女》就是从临武传开来的。”


如清代文化名人、曾国藩的幕僚王闿运在编纂《同治桂阳直隶州志》时,就指出“七夕灵会,始自临武,传于天下数千矣。至今岭南甚重其节,以百谷作诸巧器,费至百金,工累数月。······”说临武县的“七夕”习俗“传于天下数千矣”影响整个岭南地域,因为临武系春秋战国古邑。


如清《宜章县志》所载宿莽山仙鹤庵诗句旧雨天涯只隔河,牛女今夜恨谁多?等,说明了这个传说在宜章县的传承情况,莽山是瑶族之乡。


如2010年桂东县新发现的民国线装草纸抄本清代《闹洞房诗歌集》中,就有专门吟诵身边“牛郎织女”的七绝“闹房花烛在今宵,牛郎织女会鹊桥;鼓瑟鼓琴真好合,如宾如友赋桃夭。”


(2)讲述,郴州各县市区如苏仙区五里牌、太平乡、栖凤渡,北湖区市郊乡、万华岩、华塘镇,宜章县、桂阳县、永兴县、资兴市、汝城县、安仁县、嘉禾县、桂东县的讲述,基本一致。


 临武县两种讲述则作为代表性版本,收入《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湖南卷·郴州地区分卷》,一种是瑶族人的讲述,一种是汉族人的讲述,角度、内容各有不同,意思基本一样。


(3)表演,原郴州地区各县祁剧团(后大部分改为花鼓剧团),包括桂阳湘剧团、耒阳越剧团都有《天河配》《七仙女》《天仙配》的剧目,临武县祁剧团在上世纪80年代中还上演《董永重会七仙女》,十分叫座。宜章县民俗文化表演夜故事,起源于元末明初,迄今存活(取材民间传说、神话、文学名著、戏剧、日常生活等,将真人化妆造型,配以道具、景片、彩棚,使用马、骡、车、轿、架等,或驮或抬或推或走,扮成造型故事,在春节元宵夜游街穿巷行进展示,让人们观看联想。);其中少不了牛郎织女”“七仙女下凡


(4)民俗仪式,临武县一直有七月乞香的习俗,即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晚上,年青女子们相约摆出香案,烧香以庆织女与牛郎相会,同时在心中乞求自己的爱情顺利美好。


整个郴州桂阳州都是如此,清同治《桂阳直隶州志》记载王闿运所见“至期,女子盛饰,门闼洞开,通夜望拜,以修福祥,岂以地近仙居,,传之有本乎?”用诘问句感叹,因为她们住的离成仙故居太近了,流传才有这么有根源。


桂东县一直有渡月光姐的习俗,即七七织女在天上与牛郎鹊桥相会后,人们就在中秋月圆夜将她请下人间,据说这样会带来爱情,婚姻、收成、运气等等。渡请仪式为找一僻静处,扎一个稻草人,系上红布条,燃香枝蜡烛,敬柚子、月饼,主持者念叨月光姐、月光娘,请你下来聊一场,请月亮姐即七仙女下凡。有求者问月光姐、七仙女下来了吗?若“还没下来”,稻草人会摇头;若下来了,稻草人就点头。旁人祈愿、乞求,稻草人会给以答复,成不成可不可,有声音和动作表示(表面不可思议,实则由主持者控制)。活动完毕,将稻草人焚烧,意味者送七仙女返天宫


桂东这种民俗仪式带有浓郁的地巫风特色,临武七月乞香民俗带有汉唐时期的特点。


婚嫁与坐歌堂,嘉禾县民间过去多把7月7日这一天作为婚嫁定期,到办喜事这天则以坐歌堂的形式欢聚,女子们所唱伴嫁哭嫁歌中,有“牛郎织女”。

 

    七、郴州牛郎织女传说、七夕文化的分布


从地名的角度看分布(据不完全统计,如北湖区(原计划单列县级郴州市、地区首府)的七姊妹石七仙女石明确告诉人们,它是“织女传说”的载体。同样,骡仙铺、成仙观、骡穴观(骡仙庵)、迷穴、迷溪,更是成武丁成仙与“七夕”的载体,宋代文体学家、郴州知军阮阅名著《郴江百咏》及《诗话总龟》中,都有成武丁的内容,《成仙观》、《武昌山》、《迷穴》等诗写了“仙去寥寥几百春,故居依旧在湖滨;”“”往事茫茫无处问,不知迷俗是迷仙”。


如成武丁故乡临武县,不仅有成仙观等古建筑,还有古八景之一的仙境春游,是以后以成武丁老家所在形成的名胜,注明:在东门外,为成武丁乘白骡仙游处。但现代城市发展,这个景点已不复存在;留下诗歌数篇,如明代两广总督、户部兵部尚书、临武人刘尧诲写的云岑当地驻游仙,仙子还宫不记年,监察御史、临武人陈经写的“神仙归去几何年,山下琳宫故俨然”。


郴州市各县区有一特殊地理现象天然石桥多,基本上都跟牛郎织女传说有关。


如苏仙区(原郴县)的丹霞地貌风景区许家洞镇天飞山,整座丹霞石山单独耸立于郴江边,传说是天上飞来的,故名天飞山(由于注册的旅游公司不了解古代民间传说,现登记为“飞天山”);山后连着的天生大石桥,就被老百姓传为织女从天上飞下来与牛郎在人间相见之处。


如嘉禾县古八景之一的仙桥耸秀”(天生石桥,诗云月明河汉凌乌鹊”);还有永兴县的仙水桥”(天生石桥,诗云石上环连仙有意生成不等鹊来填”)


桂东县则自成系列,如a、以牛为名的,有牛栏前,谐名牛郎牵牛难前牛紫童牛家坪牛字坪牛氏坪”(牛屎坪)牛角岭牛颈岗牛江里等多处;b、以织女、织机为名的,天孙织女在天宫常年弄机杼织云锦,桂东就有纺车仙女在丫髻山锦机山,诗云沀轴谁家女,孤峰挂七襄如向天孙乞巧归遍授人间九月衣;c、以布为名的,龙溪漂布,即龙溪瀑布,传为织女在那漂洗织好的布。d、以鹊桥为名的,名声最著,是古八景之一的仙桥天乐,又叫仙女桥、“仙缘桥”。属天生石梁桥,长28米宽2米左右,如长虹飞架两山间。当地传说天河之上的它,被牛郎织女所感动,降落人间以方便两个有情人。因此引出许多佳句想通银汉浑无路地迥不烦鳷鹊架桥疑乌鹊成,路向广寒迩天远漫疑乌鹊渚不知鸟鹊几时填……来往应知上界仙洞庭丝竹楚王台,别有仙桥异境开。它所在地,还因此得名“桥头乡”。

 

    八、桂东县自成体系的另两个元素


桂东县能自成体系,除了人群追求向往爱情的本能因素,还跟它的自然地理、物产等有关。它地处楚国、古郴邑、桂阳郡的偏僻处,与江西井冈山地区接壤,是湖南省和湘赣边界平均海拔最高的县份和县城,全县平均海拔881米;境内齐云山高2061米,在桂东方言里“齐云”即齐天,为湖南第二高峰;八面山2042米,为湖南第三高峰,都比井冈山高得多,自古有“齐云山(或八面山),离天三尺三,人过要低头,马过要下鞍”的民谣。因此老百姓讲故事就讲:牛郎用竹篓子挑着两个崽女从仙桥上到齐云山顶,只要踮起脚,织女从云上伸下手来,就可以把他们接上去;要不就是织女从天上跨一脚,就下这三尺三落到山顶,再下到仙桥来跟牛郎和崽女相会。这是催生传说的一个元素。


再一个,由于地势高、空气好、无污染,山岭人类活动少,林区、溪河可供鸟类休憩、补充食物,因此这里从古自今都是中国第二大的候鸟迁徙通道。有“鸟岭”等地名,还有特产“相思鸟”,曾是湖南传统的出口创汇产品(过去50美元一对)。既有爱情象征物相思鸟,高山岭上又有别处没有的候鸟通道,这就成了催生传说的第二个元素,老百姓说牛郎织女就是踩在桂东鸟岭的鸟鹊架起的桥上,才相会的。


结论:既有古典名作、古代名家的记叙描写,又有工具书、地方志的实录记载,还有近代文化名人的研究成果,从古至今也没发现其它支源地、传播地具有同等权威的史料;再综合起来看,牛郎织女传说3个主要标志性符号:牛郎、织女、七夕,郴州占了三分之二七夕文化的主要内容,郴州都存有。尤其“七夕”揭示者、东汉桂阳郡人成武丁的故乡临武县,生活定居处桂阳郡城西(今北湖区)骡仙铺的遗迹,桂东县的特色习俗,别处没有。这就充分说明,虽然经过昔日极“左 ”思想、做法严重干扰、摧残,郴州的“牛郎织女传说”和七夕文化,仍然顽强地以自己悠久的历史档案、深厚的文化底蕴的方式“活”在民间,它们原生于古代郴州并传承有序,是一个不争的客观的历史文化事实,其原生态文化现象保护的意义非比寻常,其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与研究前景不可估量。


参考文献、资料:

1、 南北朝 吴均《续齐谐记》

2、 晋代 葛洪《神 仙 传》

3、 唐代 欧阳询《艺文类聚》

4、 五代 杜光庭《仙传拾遗》

5、 宋代 李昉《太平御览》

6、 明代 胡汉《万历郴州志》

7、 清《嘉庆郴州总志》

8、 清代 王闿运《同治桂阳直隶州志》

9、 清《临武县志》

10、清代 张玉书《康熙字典》

11、茅《中国神话研究初探》(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7月)

12、钟敬文等《 名家谈牛郎织女 》(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1月,陶玮选编)

13、段怀清《百家讲坛-中国四大爱情传奇》(东方出版中心2009年1月)

14、张式成《牛郎织女与郴州成仙》(《郴州日报》2006,8,19,《郴州风》总第14期)

15、张式成、陈俊文(桂东县政协文史委)田野考察资料


张式成,湖南省郴州市政协委员兼文史研究员、市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市民间文艺家协会顾问、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委员会、市地名委员会、市城市雕塑评审委、市文物工作特邀专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