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屡战不利。1934年7月23日,中央军委决定红六军团离开湘赣苏区,转移到湖南中部去发展游击战争及创立新的苏区,由任弼时、萧克与王震3人组成红六军团军政委员会,任弼时为主席,萧克任军团长,王震任政委。
8月7日,红六军团9000余人,在萧克等人的率领下由江西遂川出发,一路过关闯将,越过郴宜公路,绕过桂阳,途经嘉禾,占领新田县城,进至江华、道县,渡过了湘江上游支流潇水,打破了湘、桂军3个师的追击截堵,进入广西全县,一举击溃敌8个多团,渡过湘江,进入贵州。
萧克(右)与王震合影。萧克任红六军团长时,王震任军团政委,两人有过三年的亲密合作。
萧克与红六军团部分战友于1935年11月在长征途中的湖南新化县合影。前排左起:周仁杰、李铨、王震、夏曦、萧克。
1934年10月底,红二、六军团从四川的南腰界出发,向湘西开进,袭占了永顺县城。这时,湘西军阀陈渠珍的部队逼近永顺。红二、六军团决定在十万坪谷地伏击敌人。六军团从侧翼向敌发起猛烈攻击,二军团从正面猛打敌前卫旅,仅两个钟头敌两个旅就被打垮了。萧克率部乘夜追击,发现敌军在把总河构筑工事,企图顽抗。萧克下令部队从侧面、正面猛攻敌军,不到两小时,就把敌人大部消灭了,缴枪2000支,打垮了长期盘据湘西的军阀陈渠珍。这次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士气,振奋了民心,是红六军团西征以及与红二军团会师以来扭转困难局面的一个转折点,是开辟湘鄂川黔边新苏区有决定意义的一战。
十万坪战斗后,湘鄂川黔边革命根据地的各方面建设大步迈进。蒋介石和两湖军阀,急令正在追击中央红军的多支部队北调湘西,这就减轻了正在西进的中央红军的压力,有力策应了长征中的中央红军。在贺龙、萧克的指挥下,红二、六军团连续粉碎敌人两次“围剿”,根据地和红军都扩大了,从会师时的8000人,到1935年10月发展到21000多人。
萧克(左二)与红二方面军的部分干部陈伯钧、关向应、王震、甘泗淇(从左至右)合影。
红六军团历经千难万险,脱离了黔、桂、湘军阀的围追堵截,于1934年10月24日,抵达贵州印江县木黄,与红二军团胜利会师。随后,萧克和任弼时、王震与二军团首长贺龙、关向应、夏曦一起,率部向湘西进军。
1935年11月19日,红二、六军团离开湘鄂川黔根据地,连续突破澧水和沅江,边战斗边向西走,进入贵州西部的黔西、大定(今为大方)、毕节地区。这时,敌军追来,占了大定。萧克率部阻敌,刚到将军山,正遇敌先头部队向毕节挺进,萧克当即率部围歼,仅1个半小时就将敌全部消灭,解除了毕节的危局。战斗结束后,萧克登上将军山,看到这座山脉横跨大定与毕节间10余里,如果控制住将军山,就可形成建立以毕节为中心的游击根据地的东面屏障,于是决定在将军山修筑工事。萧克和指战员一道在茅草中露营,严守阵地。几天后,敌人两路向红军进攻。萧克令部队隐藏在工事内,不发出任何声响,等敌人逼近后,手榴弹一甩,一个反冲锋,敌人溃退,萧克率部乘胜追击。利用将军山这个屏障,萧克率六军团主力与强大追敌周旋,为二、六军团在毕节地区开展革命工作赢得了宝贵的20天时间,使后方机关及伤病员得到休整,部队补充新兵5000人。
由于敌重兵向毕节进犯,二、六军团撤出毕节城,进入乌蒙山区。在萧克的建议下,部队进到昆明附近,再转向西进,把堵截的滇军主力甩到了后面,尔后北渡金沙江,翻越大雪山,分两纵队向甘孜前进。六军团在连翻两座大雪山后,与红军总部派来迎接的红三十二军会合。几天后,萧克见到了多年未见的朱总司令,他们谈到遵义会议上中央撤换左倾错误领导,确定毛泽东在党和军队的领导地位,都很高兴;对张国焘另立中央感到愤慨。
7月2日,红二、六军团到达甘孜与红四方面军大会师。5日,按照中央军委的命令,红二、六军团和红三十二军一起组成红二方面军,贺龙为总指挥,任弼时为政委,关向应为副政委,时年31岁的萧克成了中央三大主力红军之一的二方面军副总指挥。
9月,在红二方面军越过草地进到甘南岷州后,朱总司令派萧克接替生病的王树声,到红四方面军第三十一军当军长。
红一、二、四方面军于10月在会宁会师,这就是中国革命战争史上有名的全国三大主力红军在陕甘宁的大会合。至此,中国工农红军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伟大长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