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荡舟手机网
导航

主页 > 郴州风采 > 郴州文史 > > 详细内容

朱良才-宁死无诱的“探花”郎

湖南省汝城县,地处湘南边陲,境内山峦叠嶂,竹木葱茏,景色秀美。宋代以后,有文颂曰:文物衣冠盛一方,南方独秀袭桂香,揽胜不无今昔感,归鸿日送楚天长。因而,汝城便成为有名的“揽胜挥出”之乡。


1900年9月27日,朱良才出生在“揽胜挥出”之乡的汝城县外沙乡外沙村。

湖南汝城县外沙村,1900927日,朱良才出生在这里。


外沙村原名西区,那时,全村200多户朱姓人家,都是明朝太子太保第朱英的后代。朱英曾出任两广总督,他忧国忧民,严于律已,官德高尚,政绩卓著,明代著名理学家称其“炳如日星,众目所靓”。外沙村“太保第”即为纪念朱英所建,至今已有四、五百年历史。


父亲朱邦藩以教蒙馆为生,过世很早,家庭全凭母亲支撑。从小便有“书痴”之称的朱良才,少时被母亲送到蒙馆学习,读的是《三字经》、《百家姓》、《大学》、《中庸》之类的旧书。


14岁那年,维新派办的县立高等小学张榜招生。朱良才为之心动,但因家境衰微,母亲无力供读,他只好偷偷地跑去试了试。没想到他的作文《学习》竟深得考官好评,被录取入校。那时,学校对家境贫寒的学生都给予补助,每年只交十元小洋膳费,并发给衣物和书籍。朱良才十分珍惜这一难得的学习机会,学习非常刻苦,高小毕业时,在全校考第三名,上了红榜,全村人都称其为“探花”,认为他给外沙村争了光。


高小毕业后,朱良才约了四个同学合伙请了个老先生教他们读书。这一年,他还读过大量关于维新派的书,使年少的朱良才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一年后,他不顾家中的阻拦,只身来到衡阳,考上了衡阳的“诚德”中学。


“诚德”中学是个新式学校,这里的新思想、新空气深深吸引着朱良才。然而好景不长,军阀混战使地处要冲的衡阳深受影响,学校被迫停课,朱良才只好回到家乡。受过新学教育的朱良才在这穷乡僻壤可算得上是个大“秀才”。在乡亲们的要求下,他在外沙村办起了一所小学堂,名曰“蒙馆”,意思是为儿童启蒙。朱良才当先生,校舍就设在“太保第”祠内。学堂建立后,影响逐渐扩大,学生也多了,又增添了几个老师。


1925年5月,北伐军从广州北上讨伐北洋军阀,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开始了。次年5月,汝城籍共产党员朱青勋受组织派遣回乡发动群众,成立了县委和县农民协会。朱良才参加了农民协会,并被推选为组织委员,同学校的几个老师都是农协的骨干。


 

1927年“马日事变”爆发后,流窜在湘粤边界的土匪恶霸何其朗,勾结驻粤北的国民党军范石生部,疯狂进攻汝城。朱良才等几个人连夜赶往县城报告,可是第二天就被敌人抓住,吊打了一天之后送到县城的监狱。看守问他叫什么名字,朱良才没有说出自己的真实姓名,而是脱口而出:“叫朱良才。”从这时起,朱良才的名字就这样启用了,后来成为一颗耀眼的将星,闪烁在中国革命的史册上。


立志要走革命路,立志要做社会的栋梁之才!朱良才在狱中毫无惧色、视死如归。在狱中豪言“宁死无诱”!表现出一个坚贞革命者坚定不移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


朱良才坐牢36天回乡后,继续组织秘密农会。可是,这时家里仅有的七亩地被没收了,大哥也被捕入狱,朱良才再次被通缉,只好东躲西藏,秘密地开展活动。然而,他的革命意志更坚定了。1927年10月,朱良才在汝城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