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荡舟手机网
导航

主页 > 郴州风采 > 郴州文史 > > 详细内容

南岭要冲的形象诠释—船到郴州止


“船到郴州止,马到郴州死,人到郴州打摆子”,是一首流传甚广的郴州古民谣。但很少有人知道,这首古民谣,体现了郴州历史的沧桑巨变。

古代交通运输,陆地为马,水上为舟。“船到郴州止”,系指溯湘江而上的舟船,只能到达郴州,若继续南下,则须改为骡马运输。因此,郴州是南北交通的重要节点。《康熙郴州志》称:东南之地,莫高五岭。郴之为州,居岭之上,控扼交广,襟带湖湘。又称:郴州环山为州,其地为荆楚上游,山攒四壁,水汇众流,北瞻衡岳之秀,南值五岭之冲,气雄南粤,势压三江。五岭,地跨湘、粤、赣、桂,东接闽海、西连云贵,气候温润,四季分明,为我国热带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分界线,最适宜古人类居住。韶关马坝早期智人及石峡遗址、道县玉蟾岩距今12000年人工干扰稻谷、桂阳千家坪距今8000年硬质白陶等考古发掘表明,五岭地区是人类农耕文明的最早锚地。而郴州地处五岭中段,据湘江、珠江、赣江之源,自古以来就是中原通往南海、沟通长江与珠江吏政往来、货物运输最便捷的水陆交通要道。早在春秋中期,楚成王(前671~626)奉周天子“镇尔南方夷越之乱”之命,挥军南下,楚国的势力就远达桂江(又名洭水、湟水、连江);《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载:吴起相悼王,南并蛮越,遂有洞庭、苍梧。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以郴州为中心,沿袭楚国旧制,设立苍梧郡,与岭南百越对峙。据《淮南子·人间训》记载:秦始皇三十三年(214),为图越之犀角象齿翡翠珠玑,令尉屠睢发卒五十万为五军:一军塞镡城之岭,一军守九疑之塞,一军处番禹之都,一军守南野之界,一军结余干之水,三年不解甲弛弩。而因交通不畅,转饷困难,又以卒凿渠而通粮道,以与越人战,终于擒杀百越诸君,设桂林、象郡、南海三郡,将岭南广大地盘纳入大秦帝国版图。而五军之中,镡城之岭和九疑之塞当时都属苍梧郡,在这一系列攻伐征战中,郴州以其特殊的地理优势,成为战略制高点。商周为诸侯国,春秋战国以后,历代为郡府州治,是楚南第一重镇。特别在明清两朝,闭关锁国,仅留广东黄埔港对外通商,郴州的地理优势更加凸显。清光绪《郴州直隶州乡土志》记载:郴州南通交广,北达湖湘,为往来经商拨运之所。道、咸之世,海舶未通,南货运北,北货往南,悉由此经过。故沿河一带大店栈房数十家。客货自北至者,为拨夫,为雇骡;由南至者,为雇船;行旅客商络绎不绝,诚南楚一大冲要也。当时《竹枝词》唱道:商贾郴阳辐辏通,骡铃终夜响秋风。小民尽逐锥刀利,长日肩挑大道中;郴南客路湾复湾,岭表千山接万山。妾有心如江水曲,送郎安稳下韶关;五里佛庵五里堂,妾夫在外妾烧香。油灯半载三清殿,香火一龛百蛰王。我们有理由相信,“船到郴州止”这首古民谣,就是在这300余年间,郴州占尽区位优势、成为南北货物运输咽喉要冲的过程中形成并传唱开的,它既体现了郴州特殊的地理环境,又体现了郴州人诙谐幽默、机警狡黠的性格特征,是对郴州处于南北交通要冲既形象又精彩的诠释。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封闭的国门,迫使清王朝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五口通商,货物改由长江运输,上海迅速成为国际大都市,郴州由此丧失了作为南北交通中转站的基本条件。《郴州直隶州乡土志》记载:及东南氛靖(指太平天国失败),海运既通,百货遂徙而之他。加以陆路濡迟,夫骡偷损,富商大贾悉视郴道为畏途。今昔比较,十一悬殊。河街店栈,落落晨星,仅存数家,且有不能持久之势。又称:郴人之业商者,特五十之一也。班口既小,资本亦微,水陆运费,为数不资,获利遂寡。这种状况,持续了近百年。以致“船到郴州止”这首古民谣的含义逐渐向负面转化,被人误解,演变为郴州荒凉、僻远、贫病的表述。但这种表述无论从意义上还是逻辑上都是解释不通的。

 《郴州直隶州乡土志》的编撰者预言:郴州欲使商务勃兴,夺轮舶之利权,复旧日之规模,其俟诸铁路告成之后乎。果然,进入20世纪,随着1934年湘粤公路、1936年粤汉铁路株韶段的相继建成通车,郴州作为贯通南北直线距离最短的交通区位优势又重新显现出来。扼守五岭要冲的郴州,成为我国南北现代化交通建设的必选之地。如今高速公路、铁路陆续建成,火车、汽车沿着骡马古道夜以继日、川流不息地经过郴州,奔驰在骑田岭的深沟峡谷之中,由此通往南粤、通往海外。郴州虽然告别了“船到郴州止”的历史时代,但它南岭要冲的区位优势依然存在,人文地理的魅力依然不减,它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必定是我国南北交通线上一颗不可替代、熠熠闪耀的璀璨明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