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在永兴
永兴县是湖南省的宗教大县之一,尤其是佛教享誉湘南。佛教在永兴,可谓是顺天时、占地利、得人和,具有一个相对适宜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稳妥地发展永兴的佛教事业,可以促进当地的和谐和稳定,有利于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建设。本文就永兴县域内的佛教实体及其文化作一个概述。
一、佛教传入永兴的时间
“中国汉族地区佛教,一般认为是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传入的。”“佛教传入湖南始于西晋武帝泰始四年(268)。湖南地区以天台宗、禅宗、净土宗较为盛行。”(《湖南省志.宗教志.佛教》)从永兴佛寺的建筑历史考证推断,佛教传入永兴的时间应在唐朝中期。“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令全国诸郡立龙兴、开元二寺。”(《湖南省志.宗教志.佛教》)在此机缘中,永兴鹅公寨山麓的开元寺、龙王岭中的龙兴寺,相继建成。享誉湘南的观音岩,继开元、龙兴二寺之后,于唐乾符年间(874—879)建成。之后,历朝历代建有北院寺、苏母庵、太平寺、龙华寺、大明寺、国宁寺、寿佛宫、金宝仙、金盆仙、白马仙(天中寺)、普济庵等等近100个寺庙。永兴县的佛教事业应时而生,并蔚成大观。纵观佛教传入永兴的时间点和过程,可以说佛教在永兴是“顺天时”的。
二、永兴佛教的厚重历史和地域特色
永兴县境内的佛教寺庙不仅多,而且非常具有历史底蕴和地域特色。现分别简述。
厚重的历史。建于唐开元年间的开元寺,已有1270多年,“无量寿佛”释全真在此出家悟道修身,明清时期,郴州的僧正司曾设在此寺。鲤鱼塘镇的古寿佛殿,是“无量寿佛”释全真的首开道场。苏母庵是纪念郴州唯一载于神仙卷的苏耽母亲的寺庵。潘氏施药行善,拯救当地百姓,后世百姓们建庵纪念。始建于北宋时期,现正在重建扩建的北院寺,据说包拯查案暗访时,曾住宿于此。太平寺则与现代中国革命紧紧联系在一起,1928年3月16日至20日,在太平寺成立了湘南苏维埃政府,选举陈佑魁为苏维埃主席,朱德、陈毅、何长工、尹子韶等21人为执行委员。
优美的环境。我县寺庙大多建在山清水秀、树绿岩奇的风水宝地。观音岩、龙华寺、大明寺等临江踞窾,兼得山水清韵。开元寺、红窾、国陵寺、金狮岩、婆婆岩等寺庙,以窾为帐,韵幽情静。尤其是盐窾、黑窾、黄窾,此三窾得丹霞地貌洞穴之最(中山大学黄进教授评价),殿堂与岩洞相得益彰,闻名遐迩。金宝仙、白马仙等寺庙雄踞山巅,开阔宏远,有如可与西天佛祖对话的灵通妙境。各处寺庙无一不风光秀丽,养目怡心。通观佛教在永兴的兴盛,以及佛教寺庙所占居的优美的地理环境,又可以说佛教在永兴是“占地利”的。
三、佛教文化与永兴民俗文化的融和及其表现
中华民族是一个极富包容性的民族,中华文化同样是一种极富包容性的文化,更是富有极强渗透与融合力的文化。佛教文化自古印度传入中土之后,就逐渐与中华文化相融和,形成了具有中华文化特征和内涵的中国佛教文化。而中国佛教文化又与中国社会各阶层和民间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具有了广泛的社会和民众基础。“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尤其是经宋代全真道创始人王重阳以《道德经》、《孝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为教义,推行三教合一以后,更使佛教文化与儒、道文化同车并行,广布天下。之后,由于道教的逐渐民间化,自元明以来,佛教文化亦渐次融入了民俗文化,成为了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永兴地区的民俗文化现象看,有如下一些表现。
一是表现于广泛的民众基础。我县寺庙多、分布广,全县100来个寺庙,分踞于全县25个乡镇,有乡村便有寺庙。民国时期及以前,除官府、巨商大户兴建的寺庙外,凡是较大的姓氏或村落,一般都建有属于本姓氏或本村落的“家庙”。在一些重要地域多有诸姓合建的寺庙,如白马仙天中寺,就是由邻近的张、王、胡、邝、刘、李等姓氏共同出资建造的。建这些寺庙都包含着民俗文化作用,就是为了祈求佛、菩萨,消除当地灾难,保佑一方安康。尤其是在人口密集、经济较发达的地方更突出,因此,佛教文化在永兴的传播,便有了坚实的硬件基础,以及有效的传播途径。
二是表现于重点佛事活动。在诸佛信仰中,尤以观音信仰明显。每年的二月十九日、六月十九日、九月十九日,这三个与观音菩萨相关的日子,上寺庙烧香拜佛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各个寺庙都是香烟袅袅,经声喃喃,一派庄严气象。像观音岩、龙华寺、城隍庙等寺庙,其拜佛的场面更是蔚为壮观。朝拜的人们在神堂中,依照佛事仪式,完成礼拜,默念心愿,神情庄重而舒坦。这便是佛堂里的民俗文化,有佛、俗一体的意蕴。
三是表现于寿庆仪式和愿性事象。一种是修寿福。就是按照寿星老人的旨意,子女们不给老人办寿酒,不举办贺寿仪式,把预计办寿的钱全部用于建寺庙、认养菩萨,或修路、架桥、建凉亭等。相传这样做,既能为老人添福添寿,又能为子孙积聚荫功,有利于子孙后代的发达。古金陵乡的石板古道和凉亭,多是这种形式修建的。再一种是子女们请和尚或师公为寿诞老人做“红道场”。通过和尚或道士念经祈福,求得佛、菩萨或神仙的保佑,为老人增添福寿,为家庭带来吉祥。另一种是女儿为父母“烧红香。”即女儿向某寺庙的菩萨佛陀为父母许愿烧香祈福。烧香时,求福女头戴红巾,身扎红带,手持插香小木凳,在佛事主持人的组织带领下,结伴而行。行进途中三步一跪一小拜,七步长跪三大拜,由起香处一路跪至许愿的寺庙,再由寺庙住持做佛事。“烧红香”都要组织十数人,长长的队伍很有气势。
四是表现于新生婴儿的祈福事项及仪式。每当一个家庭有一个新的生命来到世上,便给这个家庭带来了欢乐和责任。长辈们即围绕着天使般的婴儿忙碌开来。而那些家境好,可是子孙干贵的人家,除了准备好充裕的物资外,其中就有一项属于民俗事象又与佛教文化有关的重要的事务,即请有德望的和尚为新生儿举行一些祈福的事项和仪式。如赐给婴儿佛家百衲兜肚,开光的佛像挂件、护身符等物件,或为新生婴儿举行天数不等的祈福仪式。这种应俗佛事,一般还要看双方的因缘,寺庙中有讲究。
五是表现于丧事中的法事。当今,人们在办理丧事,为亡人举行悼念、超度亡灵的活动中,虽说是以开追悼会,或是请道士做道场的为多,但也还有请和尚作法事超度亡灵的。
综观佛教事象在永兴的以上表现,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佛教文化已经深深地融入人们的意识形态之中,自觉或不自觉的支配着人们在民俗层面的行为,即已转化为大多数人的一种潜意识。简单的说,佛教在永兴更是“得人和”。
- 上一篇:义章古城考
- 下一篇:南岭要冲的形象诠释—船到郴州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