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荡舟手机网
导航

主页 > 郴州风采 > 郴州文史 > > 详细内容

雄踞湘粤边境的明代兵营要寨——黄沙堡

黄沙堡在黄沙镇的堡城村,村因“堡”而得名。黄沙堡是“宜章三堡”中保存最完好、最具有代表性的一处。据《宜章县志》记载: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为防御广东连州、长塘、马毡贼劫笠头洞,始调茶陵卫百户长朱铭、程宁、蔡英率兵七百余人来黄沙筑堡屯田,戍守边关,始有黄沙堡。黄沙堡依山而建,将山坡四周砌成一圈两丈来高、丈余厚的城墙,山坡围在其中,海拔高度为297米,在“三堡”中地势最高,它虎视眈眈,雄踞四方。城堡座南朝北,开东、南、北三门,占地面积三万余平方米,民间有“穿城一里半,围城三里三”之说,可容纳数百军士活动。有幸的是三座城门和两座城楼以及东、南、北三面城墙都还保存完好,只有西面一小段城墙倒塌。城堡虽历尽沧桑、故旧,但还挺立于世间,傲视苍穹。北门石拱门上刻有“朝天门”三字,或许是官兵们忠于朝廷,面北而拜的缘故吧。北城楼高10米,高大气派,视野开阔,观察角度广泛,远处敌情可尽收眼底。南城楼叫“镇南门”,应该是“威镇南天”的意思吧?宜连古驿道(宜章—粤北连州)穿城而过,过往行人均由南北主门出入,别无它路,把门官兵严加盘查,出了南门便可直奔粤北。东门为偏门,稍低矮,平常关闭。两丈来高的城墙上还筑有城垛,官兵隐身其后可用弓箭或火铳对外射击,宜攻宜守,在冷兵器时代,可有效地杀伤敌人。城内原是官兵营房,后因历史的变迁营房都被改建成了民宅。城堡修有内环城路与外环城路,内环城路供守城官兵巡游、值哨。外环城路供军队出征、跑马或外出耕作。城堡西侧原是伙房,伙房前是一块空坪,官兵皆在此用餐。军营解散后,官兵全部就地转为平民,这里遂改建成了一座“堡城”书院,供子弟习文练字。


西墙有一部分已倒塌,据宜章党史记载,1928年1月12日朱德、陈毅率部发动“宜章年关暴动”成功后,原盘踞宜章的保安队长邝镜明率残部蹿至黄沙堡,纠集广东民团以城堡为据点,侍机反扑。20日,朱、陈闻讯即率起义军和黄沙农军困敌于城堡内两天三夜。因城高墙厚,邝部负堡顽抗,起义军久攻不下,朱德就命令攻城部队用棺材装满炸药推至防守稍微薄弱的西墙下炸毁城墙,起义军才攻入堡内,缴枪数十支,活捉宜(宜章)临(临武)挨户团教练李时春等人并当场处决。匪首邝镜明则从堡内的排水沟爬出城外,侥幸逃脱。战后,起义军和黄沙农军还在堡城书院的操场上开了祝捷大会。民国二十四年(1935),地方民团为防范长征路过的中央红军,又占据黄沙堡,并拓宽城垣二丈,在东南北三面还修筑了三座碉堡。后因战火碉堡均被炸毁,只留下零星痕迹。


由于戍卫官兵长期驻守湘粤边境,世代从军,士兵也一批批更换,许多退役官兵早已适应了湘南的生活习俗、劳作环境和人际关系,加之这里山青水秀,土地肥沃,已不愿返回原籍,而在此择地建宅,娶妻生子。数百年的繁衍生息,都已自成一脉,形成一个个家族体系。湘粤边境的许多数千人口的大村庄,都源自军籍后裔,有些村名也与军队有关,如堡城村、教场坪村、伍甲村等。仅宜章中南部的玉溪、梅田、栗源、岩泉、一六、迎春、黄沙、笆篱、白沙圩、天塘等十余个乡镇就分布着大量的官兵后裔。或许是军籍血统吧,这些村民的彪悍、忠勇、团结在湘南是出了名的。不惹事、不怕事,遇事敢当担。


也由于“黄沙堡”历经了数百年的历史演变,也历经了明清朝代更替,时光日渐流逝,人文底蕴也就日渐深厚,堡内存留下许多石刻碑记、宗祠和两座石雕牌坊等历史人文景观。其中清乾隆二年(1737)蔡氏族人为蔡宗第之妻黄氏立的“节孝坊”和乾隆四十年(1771)的“奉院司道宪禁革碑”就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观赏价值,堪称清史研究的重点课题和石雕艺术珍品。中山大学、香港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的研究中心,都将“黄沙堡”作为“历史人类学高级研修班”的研究基地。


如今,“黄沙堡”虽然退出了军事职能的历史舞台,但它的历史作用和地位在兵营史话上却独秀一枝,她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为一体,演绎了明清统治制度的社会现象,集中体现了明清王朝的政治体制。单就她的多元化,无疑是古代兵营史上的一朵奇葩,也是先祖留给后人的一笔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

黄沙堡北城

黄沙堡东城门

黄沙堡东北面城墙

黄沙堡北城墙

黄沙堡节孝坊

黄沙堡-奉院司道宪禁革碑

 

宜章县文物管理所:李节武
图:唐亮  2014.3.15.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