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荡舟手机网
导航

主页 > 郴州风采 > 郴州文史 > > 详细内容

南岭传说人物郴夭与农耕、医药起源探

摘  要:经民间采风、田野考察、发掘馆藏典籍,综合考古成果、工具书,发现南岭传说人物郴夭,是跟随神农创始农耕、医药文化的上古先贤,并因发现菻蒿构成“郴”字的字根。

 

关键词:郴夭,菻蒿,郴字,神农,农耕、医药起源,南岭“郴夭”的提出


湖南省社科规划重大研究课题“湖南县域文化研究”(2001年),本人的课题为《“神农作耒”的发掘及在文化经济中的利用》。在这篇获奖论文中,提到上古南岭地域一传说人物“郴夭”,资料来自:地名与民间传说,湖南图书馆藏《衡湘稽古》等史考著作,现专文探考。

 

《衡湘稽古》系清中期湘南文史学者王万澍的专著,《衡湘稽古》卷一为“炎帝神农氏”。其中一节“郴夭作扶耒之乐以荐犁耒”,内容为:“《路史》曰:乃命郴夭,作扶耒之乐,制丰年之咏,以荐犁耒。《衡湘传闻》曰:郴夭者,郴人也,因赤制作耒耜于郴,夭乃为‘扶耒之乐’以献于帝,所以古天子亲耕籍田而扶耒也。(1)414”王万澍综合考证出郴人“郴夭”,这是上古南岭、湖湘地域最早有名有姓的人物之一。

 

    一、郴夭与神农及农耕文化的关联

 

    1、郴夭与神农的不寻常关系

 

(1)神农作耒与郴夭作乐

   

    《衡湘稽古》首先稽考的是神农炎帝发明世上最早的农具,“《易·系辞》曰:‘神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制,以教天下。’当时田器,帝创其式,命匠作之,颁赐万国,衡湘山水,故每以田事制名。《衡湘传闻》曰:‘帝之匠赤制氏,作耒耜于郴州之耒山’。明《一统志》曰:‘耒水出郴州之耒山是也,水西北流经耒县。’《水经注》曰:‘县盖因水以制名’,然水乃因事,为作耒而得耒名矣。(1)410~411”这说得很清楚,《周易》早已记录神农发明耕田器具:耒与耒耜,及农耕制度。因此,衡山、湘江一带的山水名称多用农耕田事来命名,如骑田岭、耒山耒水、耒阳县、嘉禾县、良田、麻田。“命匠”,即指令赤制氏等人成批制作,再分发天下乡国,这就有了神农及臣工“作耒耜于郴州之耒山”的传说与记载。

这一内容,与国家正史《汉书》“郴,耒山耒水所出(2)”高度契合,又与三国时的《古史考》“神农作耒”“神农作耜”高度一致。而在《衡湘稽古》中神农作耒耜的内容之后,就是“郴夭作扶耒之乐以荐犁耒(1)414”的小标题及内容。

 

研究上述内容,可理解为:神农在郴州的耒山(在汝城县)发明了世上最早的农耕工具耒、耒耜,命臣工大量制作;并在骑田岭开田;郴夭专门创作乐歌,将这工具和开田、耕作技术进行宣扬、推广和普及。

 

(2)郴夭“作扶耒之乐,制丰年之咏”

 

    郴夭推广农耕,具体即“作扶耒之乐,制丰年之咏,以荐犁耒。”。“作扶耒之乐,”应是创作扶犁而唱的乐歌,以有节奏的劳动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同时以这种方式,向南岭先民推广农耕技术。“制丰年之咏”,则说明农耕工具推广开获得了丰收后,郴夭又专门创制韵语,用吟咏方式让人们传诵、欢庆,进一步推介使用工具的益处、成果。

因此,炎帝陵建有与郴夭相关的“咏丰台”。因远古至汉晋,炎陵所在即今炎陵县属郴州地域,1950年代也划属过郴州。清同治年国子监祭酒(最高学府长官)、翰林侍讲(为皇帝讲读经史的学士)王先谦编撰《湖南全省掌故备考》,辑入《汉长沙零陵桂阳武陵四郡地考》一文,就有“桂阳郡······其十一县,郴,今酃县及郴州(3)”的内容。

(3)郴夭的别名及参与创制耒耜的可能性

 

另,先秦著作《世本·作篇》说“神农作耒······古者垂作耒耜,神农之臣也。”即神农发明了最早的农具“耒”,而“耒耜”则由“垂”这个人物创制,予以完善。我认为这个传说人物“垂”,与郴夭属于重合人物,因为前提已知神农及其臣工“作耒耜于郴州之耒山”,而“垂”的读音为“chui”,“郴”字郴州方言今天仍读为“chun”,声母相同,韵母一半相同。《世本》又有“垂作钟”之说,而郴州的资兴市有“钟山”,嘉禾县有“钟水”。“郴”在上古的读音除了读“林”,方言也读为“垂”,两者同一人,“垂”为“郴”的别名,可认定他参与了神农创始农耕的伟大发明,系神农的主要助手。

 

诚然,这都属于民间传说即口头文化。然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口头文化,具有相当重要的科学价值。 ······换个角度来看,就会发现口头文学可能更多地保存了历史的原状,是活态的、生动的历史。(4)”

 

2、“郴夭”与神农传说其他人物比较

 

(1)“郴夭”系除神农外南岭地望最大的人物

 

与鄂、陕、晋流传的炎帝传说不同,湖湘、南岭既流传神农系列故事,又流布与其关系密切的多人传说。其中最主要的,不是已知的其儿柱、女儿女娃、祝融、赤松子、赤制氏等,而是“郴夭”。南宋《通志氏族略二以国为氏》记“郴,芈姓,楚怀王熊心,号义帝,都郴,子孙氏焉。”芈姓,《辞海》释义为“春秋时楚国祖先的族姓。《史记楚世家》:‘……芈姓,楚其后也。’《国语郑语》注‘融(祝融)之兴者,其在芈姓乎!’(5)61”祝融据传是神农炎帝的重孙,也被尊为赤帝即炎帝。据此可知郴夭至少与炎帝祝融同时期,系楚国芈姓始祖之一。从地望进行比较,除神农尝茶的茶陵县和葬地炎陵县,“柱”受百姓尊重的形式是立柱,只占田头地脚;“祝融”只命名了衡山主峰;“赤松子”只有赤松山、赤松村或“慈利”县可联系;而从“郴夭”的角度看,却定名有纵横南岭的夏商周方国“林”及春秋楚国林邑、林县,战国楚苍梧郡、郴县,秦郴县、汉桂阳郡、南朝郴州,是除了神农炎帝,地望范围最大的人物。    

(2)郴夭尚不为人所知的缘故

 

但目前郴夭不为人知,极少有研究专论发表。一是因《衡湘稽古》时间晚近,被《四库全书》总纂官束之高阁,未及流传;二是现代极“左”政策将这类典籍视作旧文化,近现代人一般不知有这种地方文史。三是民间能讲郴夭传说与听过这传说的老人本来就少,“破四旧”“阶级斗争”加“文化大革命”长期进行,使得这些老人逝世后,传说也带走了。

 

郴州本土听不到郴夭的故事,是因郴州作为南岭要冲、军事重地、南北物质集散转输地,古代争战多干扰大,现代政治运动频繁,破坏比其他地方严重,故民间文化退化、消失速度快。现代社会环境、生活方式的改变,也使民间传说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殊难保存,因它主要存在于人们口头,口头遗产最为脆弱。民间文化集成工作1980年代中后期才开始,而极“左”的文化政策尤其“文化大革命”的横行摧毁多年,故“郴夭”传说只残存于极小空间,没有流传。

(3)郴夭的部分民间传说

 

笔者在与资兴交界的炎帝陵、船形镇田野考察时,采集到郴夭部分传说。这是因为炎陵县虽紧邻资兴、安仁、桂东,历史上先秦、汉初及1950年代曾属郴州管辖过;但它偏于湘东南山区、湘赣边际一隅,非政经中心、交通要道、军事重地,工业文明和现代建设的干扰小;长期保存农业社会的生活方式,乡土文化消失速度比中心城市郴州慢两拍。

 

炎陵县保存的神农炎帝传说有几个跟郴县、资兴、安仁、汝城等地关联,其中就有郴夭的传说。

 

郴夭作“扶耒之乐”:
   

神农教民耕种成功后,群臣对他说:“现在百姓再不用为饥寒操心了。神农说:“不,还有很多事要做呢!我看到大家耕作时很吃力,要想个办法减轻一些劳累才好。”大臣郴夭说:“我倒想起了一件事,前几天我和大家一起挖土,荒地中有块大石,决定把它推开。大家一起用力时,很自然发出嘿嗬嘿嗬的喊声,说也奇怪,大家边喊边推,感到轻松多了。”炎帝高兴地说:“这办法不错!你把这些喊声编成扶犁之乐,让大家哼着做事。”郴夭愉快地接受了,很快编出了扶犁之乐,炎帝叫大家学唱,劳动果然没有过去累,功效也提高了。这一年耕地面积扩大了许多,功夫也做得细致多了,所以收成很好(6)205。

 

郴夭创“丰年之咏”:

 

炎帝心想“要是能制成一件乐器,在百姓哼唱时伴奏,岂不更好?”他造好琴,并命郴夭编歌。郴夭就编成“丰年之咏”,他们选择一个月白风清的晚上,在白鹿原的西北面山窝里一块大坪上,烧起一堆堆大篝火,旁边摆满用陶盆盛着的烧熟的鸟兽肉和饭菜、野果,又用陶器盛上一些饭团,用粘土堆成馒头样的土鼓,放在木排上顺洣水漂流,以祭祀米谷神。炎帝端坐在土阜上弹奏五弦琴,人们唱起郴夭编的丰年之咏,郴夭带领大家一边欢歌一边乐舞······(6)319。

郴夭绘制炎帝“灶君神像”:

炎帝被玉帝封为“九天东厨司命灶君菩萨”后,回到人间,大家一起来看望,争着要把他接到自己家里去过日子。大臣郴夭说:“好了好了。灶君只有一位,大家不要争。这样吧,我把他的像画下来,每家灶前贴一张,不就天天和大家在一起了吗?”百姓听了,都说这个办法好(6)319。据说,这就是过去家家户户贴灶君神像的由来。

 

3、“郴夭”氏族与神农氏族的关联

 

东汉-晋代,史学家、文学家、医学家皇甫谧的《帝王世纪》,是专述帝王世系、年代及事迹的一部史书,他依据古史资料研究“(炎帝)在位120年而崩,葬长沙。纳奔水氏之女,曰听沃。生帝临魁、次帝承、次帝明、次帝直、次帝哀、次帝榆罔,凡八世,合530年。”据此,我认为神农系炎帝氏族始祖,是华夏南方部落联盟首领。而郴夭系郴夭氏族始祖,是南岭部落首领。他们都选择南岭地域生活,以骑田岭为中心创始农耕,共同的命运很可能使这两大部落结盟。

 

(1)郴夭氏族与神农氏族联姻的可能性

 

《帝王世纪》中说神农炎帝“纳奔水氏之女,曰听沃。”就给我们以提示,“奔水氏”的“奔”字,可能系后人对“莽”字的一种省略写法,古莽字就是草字头下面一个奔字“莾”。郴州莽山则有“莽水氏”,莽山流出的水即莽水,莽山部落头领即莽水氏,其女儿为“听沃”。听沃的“沃”,字形接近郴夭的“夭”,名字有三点水,是因为古人认为女子若水。听沃很可能是郴夭的姐妹“郴沃”的别名,跟随了神农。

 

(2)郴夭与赤制氏的合作

 

神农炎帝传说中有臣工“赤水氏”“赤制氏”等,“赤制氏”奉神农炎帝之命在“郴州之耒山”成批作耒耜,凡作耒之山,如骑田岭最大支山莽山也算耒山。骑田岭下有宜章县赤石乡,“赤石”谐音“赤制氏”,是“赤制氏”的简称。赤制氏成批制作农耕工具耒耜,郴夭则“作扶耒之乐以荐犁耒”,普及、推广农具和农耕技术。

 

   郴夭“作扶耒之乐”的依据

郴夭“作扶耒之乐”,可在传说和地名中得到映证。郴州一南一北两个县都有带“乐”字的河流。骑田岭最大支山宜章县莽山流出“莽水”,又叫“乐水、长乐水”;安仁县最大的河流叫“永乐江”(7);炎陵县有“永乐桥” 。

 

 4、郴夭在农耕创始阶段的地位——农耕开创者与大祭司


 

综合分析:郴夭是神农教民耕种的主要助手,紧随神农参与开创农耕文化,是农具和农耕技术的重要发明与推广者;是首个创作普及农具和提高劳动效率的乐歌,并创作祭祀乐的音乐家;还能绘制神农的画像;应是“郴”氏族首领和华夏最早进入原始农业社会的部落联盟大祭司,属于南岭地域的人文始祖。

   二、郴夭与医药文化的关联

 

既然郴夭与神农一起创始农耕文化,那么他是否也传说同神农一样尝百草呢?毋庸置疑,因为上古先民首要解决的即饥寒交迫问题,药食同源,祭司往往是最早的药师,故医药文化与农耕文化同一时空发端。

 

1、郴夭与“菻蒿”的发现

 

食与医,既是神农也是其伙伴郴夭要解决的头等大事。所谓尝百草,不是等神农一个人尝明白、尝完了,先民们才有吃的和医的(那样大家都早已饿、病死了),而是神农以自己的无私无畏带动众人一起,寻找可食的和辨别能治病的植物与野果。那么,郴夭应是在跟随神农尝百草的最初的时空,发现了“菻(  )”蒿的食用与药用双重价值。

 

(1)、“郴”与“  ”“菻”“林”

 

1987年湖北荆门出土了“包山楚简” ( 前322年—前316年),其第“150”号简牍;和1995年河南新蔡县出土的“葛陵楚简”( 公元前381年左右)中的4枚,均出现上从“草”头、下从仓廪的“廩”字的初文的楚篆字“”。专家们考证,两字都是“郴”的通假字,规范写成“ ”,再简化为异体的“”、“菻”,与“林”“郴”通假使用,读音“林”(8)。

 

我认为“  ”,应先简化为“”,再简化为“菻”,因草木本一体。战国中期,楚国重新夺取“菻(林、)”县后,把它改成“郴”字。这是因为,林(郴)地处南岭,药材多。除了“菻蒿”,还有包装的菁茅,左思《三都赋》可证实:“《尚书·禹贡》曰包匦菁茅,菁茅生桂阳,可以缩酒,给宗庙,异物也”,即“楚贡包茅”,夏商周用于祭祀的贡品药材。还有《周书》记录的“自深,桂”,“深”即深水也叫舂陵水,“出桂阳南平”即以郴县为治所的桂阳郡南平县(蓝山),从深水运出的肉桂等药材,即“桂生桂阳”的桂皮、桂枝、桂子;都是贡药。由于需求量大、采集多,要盖仓库保存待运,盖包装作坊制作匦等竹箱,所以就在草头下放仓廪的“廩”,造成繁体的“  ”字。以后为使用方便,再相继简化为“、菻”,或回复早期的“林”,通假使用。当仓廪、作坊等建筑多了,又要建码头、造船,将贡品、药材运出南岭,小邑形成城市,再把“、菻”的义符移置于声符“林”的右边,表意“邑”,构成楚篆的“”,最终简化为“郴”字。

 

(2)“ 莪菻一物”,古郴出产

 

《康熙字典》释“菻”字引“《广韵》  蒿也。(9)1159”《说文解字》注“萝菻”为“萝莪也,从草,罗声。菻,蒿属,从草,林声。”段玉裁在“菻,蒿属”后注“郭璞曰‘莪蒿,亦曰   蒿’;按: 同菻。许不言‘莪、菻一物也’。(10)356”原来,“菻(  )”是一种蒿类植物,又曾叫莪、萝;《本草纲目》说“莪抱根丛生,俗谓之抱娘蒿。(11)”原来,莪菻本是药草。菻在幼嫩时可食用,开花后则可药用,主治清热祛毒、除蒸解虐。上古时头疼脑热瘴气食物中毒,如无药解就马上要死人。而菻蒿等蒿类都是清热解毒的中草药材,民间用它治病驱蚊、烧水洗浴祛湿健肤,现代医学利用它提取青蒿素。

 

(3)郴州考古发现的“ ”字

 

2003年底-2004年初郴州苏仙桥遗址发掘的晋简第2组第155 枚,写着“土地生菜”和另11个从“艹”的字即11种草药,第4即“  ”蒿(12)。那么,郴夭在本土发现“菻”蒿毫无悬念,是典型的“药食同源”的自然产物。

 

  2、“郴夭”人名与“郴”地之名

 

(1)神农“赐地郴夭”的传说

 

本人1976年底在炎帝陵听到的农民口头传说,说由于郴夭在农耕方面“作扶耒之乐、丰年之咏”的贡献,神农炎帝就将南岭之骑田岭地域赐予郴夭,于是大家就称这里为“郴”。由此及彼推理:也由于郴夭发现“菻(郴)”蒿而在医药方面的贡献,人们就称这里为“郴”了。

 

(2)郴夭之名“夭”的解析

 

人们叫“郴夭”之名,还有原因。“夭”的原始义,按工具书解释,其一为“草木茂盛貌。《书·禹贡》:‘厥草惟夭’”也指“初生的草木。《国语·鲁语上》:‘泽不伐夭。’”所以“夭夭”连用,就解释为“形容茂盛而艳丽。《诗·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夭还含有“砍伐,摧折”,进而延伸为“短命,早死”的意思,“《荀子·荣辱》:‘忧险者常夭折。’(5)1232”如此,郴夭的“夭”传递出信息:他心忧黎民,采折鲜嫩的菻蒿供民食用,采集夏秋的菻蒿为民治病,苦尝百草,久之必失调;明朝永乐太医刘纯1475年在《药治通法补遗》中指出:“是药三分毒”;加上辛苦推广犁耒、传授农耕技术,还要主持祭祀米谷神灵;终于累出大病,年方正壮就如茂盛草木一样夭折了,故南岭黎民叫他“郴夭”。这个称呼也是“郴”的字原之一。

 

(3)郴州地域对“郴夭”的纪念

郴州资兴市有“青腰”镇,又名“青市”。“青腰”的地名,方言音与古代“郴夭”谐音。方言“青”“郴”声母相同,均为“ch”;韵母则古今湘南方言无后鼻音,中古时“青”“郴”韵母相同为“in”,读“chin——芹”(楚葵,草药)、“chin——菁(茅)、青”。近古即明代,郴字读音才通过《正韵》定为“chen”不移。现在湘南方言仍然把“郴州”读成“芹究”或“青究”,而“夭”“腰”谐音。青嫩菻蒿腰以上可折食,郴夭为民尝百草致青壮年夭折,因此后人以“腰”代“夭”,以地名“青腰”纪念。这是本地域可以找到的“郴”字的又一字根。

 

(4)郴夭在医药创始阶段的地位——华夏医药文化的先驱

 

综合分析:郴夭是神农尝百草发明医药过程中,与之涉险共进的同伴与主要助手,并率先发现医治伤寒、疟疾等病症的菻蒿等药材;与神农一起成了华夏最早的医家,系开创中华医药文化的先驱。
   

三、郴夭的“郴”字与甲骨文“林”字的关联

郴夭的“郴”字在上古读为“林”声,那么是否书写为“林”字的笔划?

1、郴字在上古春秋书写为“林”


 

考古本《韩非子·和氏》,开篇即说“春秋林人卞和,得璞于荆山,卞和奉献于楚厉王······。(13)”可佐证此说的,有南宋地理志《舆地纪胜》载“在湖广郴州永兴县荆山观傍有玉洞,世传卞和取玉之地。”那么“春秋林人卞和”,显见为春秋楚国之“郴”人,郴字写为“林”。“林”“菻”“郴”通假使用,故《辞源》对“郴”释义为“春秋楚地”。

2、《中国历史地图集》对方国“林”的定位

历史地理学奠基人谭其骧先生编著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将上古方国“林”的位置,划定在“战国楚越图”中的南岭、今郴州一带,同时将《周书》中“深(自深)”的地名也划定在郴州一带(14)。地图虽没有解释,而且谭先生在世时一些考古成果尚未见到,因此他将“方林”暂放到战国图中,只是时间晚了一些,但地点定得很准确,春秋乃至夏商周的方国“林”,就是“郴”。读音一致,笔划基本一致,通假使用的“林”“”“菻”“郴”,书写为任意一字均可。到战国,楚国再次控制“、菻”,将其义符移到“林”的右边表“邑”,组合成稳定的“郴”字。秦王朝一统天下后“书同文”,是以秦楚两种篆文来统一的,原有楚篆文形体并未大变动。

3、甲骨文“林”与郴字的关联

再看《甲骨文字典》对“林”字的初文“”,释义为“一、地名;二、方国名;三、人名。(15)” 这,与《中国历史地图集》对郴地定名方国“方林”吻合。地名、方国名很好理解,其第3种释义“人名”,则不在《中国历史地图集》表达的地理内容范畴。但我认为,《甲骨文字典》对人名虽没能举例,但这个人名在南岭地域的民间传说中就是“郴夭”。

 

《逸周书·史记解》可以佐证:周穆王要史官给他讲远古一些方国败亡的原因和教训,其中提到两个方国“昔有林氏、上衡氏争权,林氏再战而胜,上衡氏伪义,弗克,俱身死国亡。”这个“林氏”,可能就是郴夭或其后代;《后汉书·地理志》记载桂阳郡:“高帝置。上领山。······(16)”古代“林、领、岭”通假使用,曾国藩文中就有关于“领水”为“岭水”的释读。那么“上领山”可能属于“林氏”据有,“上衡氏”可能因据有衡山而名,占据山上而叫“上衡氏”;那么“林氏”占据“上领山”,也可叫“上林氏”,故后世也就叫此山为“上领山”了。上领山,又名“屋领山”,与“五岭山”通假使用,五岭即南岭,不同历史时期的叫法和用字而已。南岭与衡山刚好南北对峙,上林氏据五领(岭)与据衡山的上衡氏“争权”,也就好理解了。
      

    四、郴夭的“郴”字读音的演变

 

1、“郴”字上古——汉魏的读音试析

 

郴夭的“郴”,上古通语读音为“林”,即“林(郴)”夭;世界上最古老的字书之一、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可予证实:“郴,桂阳县(清段玉裁注本注:今湖南直隶郴州即古郴县,汉桂阳郡治也)。从邑,林声。(10)294”这是通语读音,方言音则如前面所述为郴夭的别名读音“垂(chui)”。

 

   2、“郴”字中古——南北朝的读音试析

 

此后历史由相对稳定不断变化,东汉之后,政区随着三国、魏晋、南北朝的改朝换代而变迁,桂阳郡时归蜀国时归吴国,时属荆州时属湘州又改江州再归湘州。“郴”的通语读音也就在地域文化的碰撞交流过程中,由“林”转变为“芹”;因上古这里是楚贡“菁茅”产地,过渡到“青(无后鼻音)”的读音;到南朝改郴州时,应演变过渡向“称”。

 

3、“郴”字南北朝——隋唐的读音试析

 

隋唐时则完全读为“恩”韵的今音“chen”,这从唐代咏史诗人胡曾的七绝《义帝陵》可以知晓:“义帝南迁路入郴,国亡身死万山深。不知埋恨穷泉后,几度西陵片月沉。(17)”但中古时南岭、湘南地域的方言读音仍靠近“垂”,为“青”,如前所述资兴市保留的读音“青(郴)夭(腰)”。

 

    4、“郴”字近古——现代的读音试析

 

近古,则由明代的《正韵》一书规范为官方读音“郴”。方言音则各县不一,有些读“岑、参(cen)”,古代曾划属衡州的县现在方言仍读无后鼻音的“青究”;原郴县今苏仙、北湖两区有的原住民读“春”州,接近“垂”;有的甚至仍保留上古音,如安仁县读“苍究”。

 

结语:南岭系中国大陆重要的地理、气候分界线,系长江流域与珠江流域的分水岭,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基因库。郴州地处南岭要冲,与岭北永州、赣州和岭南桂林、韶关、清远不同,有史以来始终纵跨南岭。实际上它是古代内地通向岭南沿海的最前沿,是沟通中原与岭南沿海经济、文化的交流融合之地。因此原生于此的郴夭跟随神农共同开拓南岭,创始农耕、医药文化的传说,实属农耕、医药起源的珍贵注脚。郴夭不愧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之一,与“菻”构成“郴”的字根,营造了博大深厚的南岭绿色文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

 

作者简介:张式成,男,湖南郴州人,郴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办专家召集人,市政协特聘文史研究员,市作协名誉副主席,市非物遗产评审委,研究方向:历史、文化、非物遗产等。

 

参考文献:


    [1][清]王万澍. 衡湘稽古[M]. 附录于《湖南阳秋》,长沙:岳麓书社2012:
    [2][汉]班固. 汉书[M]. 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566
    [3][清]王先谦. 湖南全省掌故备考[M].长沙:岳麓书社2009:663-664
    [4]王文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 北京: 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100
    [5]辞海[Z].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
    [6]鹿原陂上炎帝陵[M]. 长沙: 岳麓书社, 1997
    [7]郴州地区交通图册[M]. 长沙:湖南地图出版社,1993,16,25
    [8]何琳仪. 新蔡竹简选译[J]. 合肥:安徽大学学报, 2004, 28(9,3):
    [9]康熙字典[Z]. 上海: 上海书店出版社, 1985:
    [10][清]段玉裁. 说文解字注[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
    [11][明]李时珍. 本草纲目(新校注本)[M]. 北京: 华夏出版社, 2011:
    [12]湖南省考古研究所, 郴州市文物处. 湖南郴州苏仙桥遗址发掘简报[C]//湖南考古辑刊. 长沙: 岳麓书社, 2009:100
    [13]天人合唱——山川毓秀之玉第二节和氏璧[R]. 台北市第11届中小学及幼稚园教育专业创新及行动研究徵件(台北市立中山女高廖翠华、黄月银), 201005: 910
    [14]谭其骧. 中国历史地图集[M]. 北京: 中国地图出版社, 1982: 4546.
    [15]甲骨文字典[Z]. 成都: 四川辞书出版社, 2005: 667.
    [16]范晔.后汉书[M]. 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183
    [17]刘华寿.郴州历代诗文选注[M]. 长沙: 湖南出版社, 1996,52
    附:湖南图书馆藏清《衡湘稽古》卷一第13页(岳麓书社2012年出版《湖南阳秋》第414页)

    附:《中国历史地图集》战国楚越图,上古方国“林”即今南岭郴州,“鄙”为郴县边镇,即今永兴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