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荡舟手机网
导航

主页 > 郴州风采 > 郴州文史 > > 详细内容

“郴”字探源及郴地设政区综考

    摘  要:湖南郴州的“郴”字,系工具书、地方志未能解决字原的难题;通过搜罗、集纳历代名著、史料、字书、地图集,运用最新考古成果,结合田野考察,修正原有“秦置县”、只表地名等定论,提出其产生于华夏农耕、医药创始阶段的“林”“   ”“菻”为主源的依据。
 
    关键词:郴,字原,药草,贡品,方国,政区,姓氏,非物质文化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作为文明古国,华夏上古的历史文化已呈现多元化特色,其基础层面在地域人文;很多地域的历史文化科技成果,曾对全民族的人文历史产生过较大影响,甚至改变过国家的历史走向、文明进程、文化面貌。
 
本文所要探究的,正是这样一个命题。具体而言即郴州的“郴”字,究竟因何产生?最初表示何意?这是一个难解之谜,因秦始皇焚书毁籍尤其焚楚籍甚烈,楚义帝被弑灭迹颇惨,殊难考证,遍查历代工具书、省市地方志亦未见揭其字原,导致古今国人视郴而读“彬”写“柳”频出洋相。笔者试从茫茫史籍中寻踪觅迹,探根索源,综合考古成果、田野调查所获,终现端倪:
 
    一、关于“郴”字的几种习见说法
 
    (一)地名、行政区划名

 
目前人们普遍所知,“郴(chen)”只表湖南郴州一地名称。郴州地区在1994年底改制之前,拥有计划单列县级郴州市、郴县、资兴、桂阳、永兴、宜章、临武、嘉禾、安仁、汝城、桂东11县市。改地级郴州市后,原计划单列郴州市改为北湖区,原郴县改为苏仙区。历史上,郴先后为郴县、桂阳郡、郴州、郴州桂阳郡、郴州、郴州路、郴州府、郴州,及郴县专署、郴县专区、郴州专区、郴州地区、郴州市。
 
    1.县名、郡治名

 
从权威的典籍、工具书角度查阅,“郴”字作为县名是比较早的,出现于《史记》中“项羽······徙义帝长沙郴县。1(p52)”说明秦朝已有郴县。因此《郴州地区志》《郴州市志》《郴县志》都说“秦嬴政二十六年(前221)始置郴县”。《汉书·地理志》记“桂阳郡,高帝置。······县十一:郴,耒山,耒水所出······,2(p566)”说明汉初开国皇帝刘邦设置桂阳郡,11县中,郴县列首位是为郡治。
 
清《康熙字典》对“郴”释义:“······《说文》桂阳县名。《一统志》汉置桂阳县,隋置郴州。3(p1422)”这里的“《说文》桂阳县名”,“(明)《一统志》汉置桂阳县”,都是指汉初以郴县为郡治设立桂阳郡,郴县即桂阳郡的县之意。
 
    2.州名

 
郴州的州名,使用最多,但名于何时需要一考。《康熙字典》说“隋置郴州”,但并未说始置。初版《辞海》对“郴”释义为“敕音切,音琛,侵韵。(1)地名。详郴州、郴县条。······郴州,南朝梁于桂阳郡置郴州;······4(酉集p245)”那么初置郴州,在南北朝(萧)梁王朝。故1994年出版的《郴州市志》“沿革”说“南北朝  梁初置郴州,郴州之名始于此。”(萧)梁王朝503——557年存世,具体哪年设郴州,有说天监年间(503——519);有说大宝、天正年间(550——553),这是因南豫州牧侯景大乱天下,“湘东王绎以王僧辩为大都督,帅巴州刺史丹杨淳于量、定州刺史杜龛、宜州刺史王琳、郴州刺史裴之横东击景。5(三p120)”此处出现“郴州刺史”的官名,说明郴州已置。另有资料显示可能还早一点,明清江苏《常熟县志》记载唐初诗人常建的诗《题破山寺后禅院  》,后注:“破山寺,即兴福寺,在虞山北麓。南齐时邑人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为寺,初名大慈寺。6”常熟设县在南朝梁大同年间,据此,也可能郴州初设于(萧)梁前一朝的南齐年间(479——502),或梁天监元年(503)。
 
    3.其它名称

 
如西汉末王莽篡国时曾于公元9年改桂阳郡为南平郡,改郴县为“宣风县”;唐代曾在“昭宗天佑元年(904)改郴州为郴州桂阳郡”;五代十国“后晋高祖天福元年(936),改郴州为敦州,郴县为敦化县”,是由于后晋高祖石敬瑭的曾祖父孝简帝名叫“石郴”,只得避其庙讳被改名;这几次时间都不长。
 
    (二)姓氏

 
查阅更多的工具书可知,“郴”字并非只表地名,它还用作姓氏。如《康熙字典》就在“项羽使九江王布等击义帝追杀之郴县”后,注为“又姓,《广韵》晋江夏郴宝。”《广韵》系北宋在前代韵书基础上编修的官方韵书,史料准确。因此,明代吴沈编著的《千家姓》中有郴姓,排在第1351。

 
姓氏的“氏”,属古代贵族标志宗族系统的称号,为姓的支系,用以区别子孙之所由出生。南宋《通志·氏族略二》中具体注解“郴,芈姓,楚怀王熊心,号义帝,都郴,子孙氏焉。晋陶侃别传有江夏郴宝。”意思是“郴”这个姓氏早已存在春秋时楚国祖先的族姓“芈”姓系列中;楚义帝熊心迁都郴县,被项羽杀害后,他生于郴的孙儿就由“熊”换姓“郴”。魏晋接汉代,说明由郴地迁去。
 
    (三)林中之城的城名

 
明嘉靖年间代吏部尚书、赠礼部尚书、谥号“文简”的郴籍大学者何孟春在《馀冬叙录》卷五十“物产”中,叙述郴州名木槠树(造船舶、房梁之材)时,对“郴”字释义为“吾州制字‘郴’,以多木名。”
 
改革开放后,原县级郴州市文化馆1980年创办了大型文化墙刊“十字街头”,主编肖伯崇约请市人大副主任李沥青撰《郴州史话》连载,于1981年编成宣传导游品公开,1982年初以湖南郴州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政协文史资料组的名义印制成册省内外散发;李沥青依据何孟春文及东汉《说文解字》,解释“郴”字:“‘郴环山而为州’,郴字从林从邑,邑在林中。”提出了林中之城的意思。与此同时,1981年4月20日出版的第2期《湖南师院学报》发表了郴籍学生谢武经的文章《郴州历史沿革略考》,对“郴”释为:“‘郴’字最早见于秦朝,古写为‘林邑’,由‘林’、‘邑’二字合成,系林中之城的意思。所以明代何孟春在《余冬叙录》中说:‘吾州制字郴,以多木名’。”1984年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南国郴州》一书,就采用了城名及 “‘郴’字最早见于秦朝”的说法。但“最早见于秦朝”只是一说,不见别的史料和考古成果佐证。
 
    二、“郴”字罕为人知的其他含义

 
    (一)诸侯国、王城名
 
南北朝时,宋、齐、梁数位王子、大臣被封为以郴县为治所的“桂阳王”“桂阳公”“桂阳侯”,《宋书·列传》记载“桂阳王休范,文帝第十八子也。······封顺阳王,······大明元年改封桂阳王。7”即刘宋大明元年(457),桂阳郡首改诸侯国,郴县为桂阳王刘休范的侯国都城,也可视作侯国名。直到唐初武德四年,郴州桂阳郡归入唐,开国皇帝李渊还封女儿为“桂阳公主”。而唐大历九年(774),唐代宗封王子李逾为“郴王”,郴州可算其食邑王城。

 
    (二)郡国侯国名氏
 
南宋史学家郑樵在《通志》卷二十五 “氏族略一”记载,“以郡国为氏”的有13个“ 红、蕲、番、郴、鄮、东阳、东陵、栎阳、周阳、信都、冠军、武疆、广武”;其中“郴”排在第4位。郡国,汉初郡和王国同为地方高级行政区划,郡直隶中央,王国由分封的诸王所统治。到元朔二年汉武帝出于削减诸侯势力的考虑颁布《推恩令》,规定各诸侯王国嫡长子之外的其他王子可从其父祖的王国中分出若干个小侯国,于是诸侯王国成了受县郡管辖的的侯国。“郴”曾属于这种郡侯国,《郴州地区志》第33编第6章第1节“名山”之五、郴侯寨石壁:“《大明一统志》载‘汉昭帝封楚怀王孙(熊)畅为郴侯。’”编者不明白此“侯”大小,故未注明。汉昭帝派人找到义帝的一个孙子熊畅封为“郴侯”,时在汉武帝颁布《推恩令》40余年后, 因此从桂阳郡郡治郴县划出程水乡一带(今资兴市)作熊畅的侯国,其城寨建于原郴县程江岸边“郴侯山”,熊畅的子孙则以“郴”为姓氏名。其后人移居北方后,作为食邑世禄封地的“郴侯国”不存。   

 
    (三)秦汉之际楚义帝国都及“桂阳国”
 
    1、楚帝国帝都名识考
司马迁的《史记》和班固的《汉书》都透露出:秦末天下起义反秦胜利后,义帝熊心曾建都“郴”县。一般人包括编写工具书的专家们认为,《史记·项羽本纪》记“项王出之国,使人徙义帝,曰‘古之帝者地方千里,必居上游’。乃使使徙义帝长沙郴县。1(p52)”已说明白项羽徙义帝于郴。但笔者认为,司马迁、班固碍于楚汉相争的复杂内幕,而不能在大汉立国之后仍为“楚义帝”作传(司马迁为李陵遭腐刑即例子),故采用春秋笔法将一些历史真相塞入两书各篇。
 
如《史记·黥布列传》载“项氏立怀王为义帝,徙都长沙,乃阴令九江王布等行击之。1(p425)”《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怀王为义帝,徙长沙1(p456)”;为什么呢?刘邦数落项羽背怀王约的罪名时说“出逐义帝彭城,自都之,1(p63)”原来,项羽自封为义帝之下诸侯王之上的西楚霸王,是不愿与义帝共都城而要独占彭城为西楚之都。故逼迫义帝从长江下游迁都中上游的南楚长沙,以便相邻的九江王英(黥)布监视钳制。《汉书·郦陆朱刘叔孙传》记“怀王为义帝,徙长沙2(690)”;《汉书·韩彭英卢吴传》记“尊怀王为义帝,徙都长沙,乃阴令布击之。布使将追杀之郴。2(p630)”《汉书·陈胜、项籍列传》记“徙之长沙,都郴。2(p612)”司马迁、班固已分析出项羽阳尊义帝迁都长沙而义帝自择都郴的真相。

这都透露义帝为反钳制,毅然选择更远的湘水上游郴县建都,它地处长江流域与珠江流域的分水岭南岭中部,为中原通沿海的战略要地,建都于此有利控守。唐代《史记索隐》也看出这点,记义帝“徙都江南郴。”清乾隆年湖南史家王万澍在《湖南阳秋》一书明确记“乙末,楚义帝元年······春正月,立京师于郴。8”10月义帝遭遇不测,都城被焚毁一空,内幕究竟如何尚未揭底。郴县却作为当时全国的帝都存在大半年并跨年头,是中华古都之一及湖湘首个都城。
 
    2、桂阳国设立与国都名识考
 
秦末天下起义打的是“楚”的旗号,推翻秦王朝后,项羽主持尊立义帝、分封诸侯的大礼。此时,无论楚或秦的政区均不复存在,项羽仿效春秋称霸做法自封西楚霸王,占有包括东楚在内的广阔地域即“王九郡”,在义帝一人之下踞18诸侯王之上。虽然他以实战论功的名义像春秋诸霸架空周天子那样开始架空义帝,但仍给义帝留下了南楚(括洞庭长沙、苍梧郴县)、南岭、原秦黔中郡的广袤地域。义帝建都郴县,需要对这些地域重新划分政区以便治理。
 
笔者认为:义帝首设了桂阳、长沙、武陵3国,各国下设郡。一是有前制可依,《商书》记载商王朝有“桂国”;二是他仿周王朝县郡制的做法,即“天子地方千里,分为百县,县有四郡。故《春秋》传曰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是也。9(p283)”以设“桂阳国”为例,京都郴县也是桂阳国国都,下有桂阳本郡、零陵郡(桂阳郡西南部)、始安郡(原秦桂林郡)、始兴郡(桂阳郡南部)4郡。其后汉高祖开国所设桂阳郡即包括此4郡,到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分桂阳置” 零陵郡10(p554);三国时魏文帝咸熙二年(公元265年),吴国末帝孙皓再分零陵南部“立始安郡”10(p552~553);同时 “分桂阳南部立”始兴郡10(p563);恰好4郡。所以说,先秦郴县所据地域即南岭4郡范围,到义帝建都既为京都名又是桂阳国国都名,正辖上述4郡。
 
再说“武陵国”,前身为楚地、原秦黔中郡,后归义帝。这从唐代名家刘禹锡诗作可窥见其史实,刘禹锡《武陵书怀五十韵》引言“常林《义陵记》云:初,项籍杀义帝于郴。武陵人曰:‘天下怜楚而兴,今吾王何罪乃见杀?”这其中,撰于晋代的《义陵记》写“项羽弑义帝于郴,武陵人缟素哭于招屈亭,高帝闻而义之,故曰义陵。”即“义陵”为武陵别名;“初”字应理解为武陵政区名称之初,义帝据有原“黔中郡”后设为“武陵国”,这从武陵人曰“吾王”、哭“吾王”即可知晓。至于长沙,也自义帝后,刘邦续设为国。

 
总之,因项羽阴令英布暗杀义帝或别的缘故,为免天下知悉这种僭越礼制“弑君”之罪责,将义帝帝都、桂阳国都包括典籍焚毁一空,以灭把柄痕迹,这才造成后世研究的深奥难解。并且这是刘邦在“楚汉相争”中号召天下共击项羽并胜出的主因,也是他登基后依据义帝首设桂阳国做法首设“桂阳郡”的来由。
 
     三、“郴”字形音义探源

 
    (一)战国的“郴”字及县名
 
    1.辨战国楚篆文之“鄙”字

 
上世纪1957年---1960年安徽寿县出土文物“鄂君启舟节”, 系战国时楚怀王熊槐发给其弟、鄂君熊启在楚国地域运货商贸交易的水路通行证(公元前332年续铸),符节所刻错金铭文,规定了鄂君商船队水路交通运输贸易的时间、区域、路线、关口、货物、交运工具、免税方法等。铭文中关于在湘水流域的路线和关口有“内,庚”,专家们考证上面4个田字下面水字初文合成的字,为发源并流经郴州地区的耒水的“洡”,“内”即入耒水之意。“庚”,是经过的意思;对左从“邑”右从“”的字,专家意见不同;历史地理学奠基人谭其骧先生释为“鄙”字,认为是郴州边地的今永兴县11,在其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战国楚越图标注“鄙”于郴北面、今永兴县12。多数人认同古文字学家朱德熙先生释“鄙”为“郴”的通假字13。问题是古有三楚,楚南也不止郴一处边邑,此“鄙”未必一定指郴。故笔者赞同谭先生释义,理由如下:
 
    a.“庚鄙”是指经过“鄙”

 
“庚鄙”的“庚”原意,按工具书释义是表顺序、经过的道路,“庚鄙”即经过鄙地之意。那么“内洡庚鄙”,也就是入耒水经鄙地可到达郴的意思。如果说入耒水经过郴地再抵达哪里,就不对了,因为船到郴州止,船队不可能经过南岭北麓的郴翻越上南岭去,郴应是鄂君船队入耒水经过鄙的目的地。
 
    b. “内洡庚鄙”省去了“郴”

 
从“鄂君启舟节”的性质来把握,作为水路通行证,它主要规定的是所通行的江河水名称,和运输的线路、经过的关口与免税规定,无需将终点城邑一一列出。如“内洡,庚鄙”后紧接的“内资、沅、澧、油11” 四条水,都没有列出哪一条水的终点城邑,故“内洡庚鄙”后省去了郴。
 
    c.“鄙”字并非只用于郴
 
“鄙”的原始义,按《说文解字注》东汉许慎解释为“五酂为鄙,从邑啚声。”段玉裁注:“五百家也。······《春秋经传》‘鄙字多训为边者。’盖《周礼》‘都鄙距国五百里,在王畿之边。’故鄙可释为边。”即边地、郊野。同一书对“酂”,释义为“百家为酂。酂,聚也”。9(284)《周礼·地官》“五酇为鄙,五鄙为县。”说明鄙、县是周王朝实行的行政单位,鄙住家不多为五百家,行政区划小于县,是县、国的边邑。此外,第一部叙事编年体史书《左传·隐公元年》中的“既而太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14(12)”,《左传·昭公十九年》中的“······是晋之县鄙也”14(1404),说明春秋的县有“鄙”,而且有东西南北鄙多个;因此鄂君启舟节中“庚鄙”之鄙并不一定只用于郴。
 
    d.“鄙”应是后来的“便”

 
从“鄙”字的读音及音转关系来比较,也不是郴,《说文解字注》说上古郴字“从邑,林声。9(294)”而郴的辖地中读音与“鄙”相近的有汉初称“便”的今永兴县,声母都为“b”, 韵母则“鄙”为“i”,“便”的韵母介音为“i”,上古即谐音。并且“便”在郴的北边,经“便”才抵郴,故此“鄙”,应是郴在战国的边鄙、汉初读音为“便”、《中国历史地图集》所标示处的今永兴县。
 
从运输工具来分析,“鄂君启舟节”规定鄂君商船队“屯三舟为一艅,五十艅(艅艎,仿战舰的船)”。这“屯三舟”应是中间大舟两边小舟并成的艅艎大船。它入耒水抵“鄙(便)”大概能行,但转入郴水多有不便,因郴水系耒水支上游,窄小弯曲落差大,滩险水急,需解开大船两边的轻舟才便于上溯。唐代李绅《逾岭峤止荒陬抵高要》诗中注“南人谓水为泷,如原瀑流。自郴至韶北有八泷,皆急险不可上。南中轻舟迅疾,可入此水者,因名之泷船”。所以,大船经“鄙(便)”,在大河滩分解换轻舟泷船,才方便转入郴水最终抵郴。

 
    e.“鄙”是郴的五鄙之一
 
这样看来,“鄙”应是属于郴的五鄙之一“便”,合于《周礼》《说文》所说古代规制。从汉初开始古郴县陆续析出东南西北五鄙划为县来看,也是如此:东鄙——汝城(含桂东),东北鄙——资兴,南鄙——宜章,西鄙——桂阳(含嘉禾部分),北鄙——永兴(便县)。所以,“郴”字需要再考。

 
  2.战国楚苍梧郡县名“郴”

 
2002年湘西龙山县里耶遗址发掘大批秦简,其中14-177号简牍有“苍梧郴县15(103)”4字。“苍梧郴县” 属于战国时楚国县,因秦朝拥有的是“长沙郴县”,在战国属楚。《战国策·楚策》载“楚,天下强国也,南有洞庭、苍梧”可以证实;《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楚悼王拜军事家吴起为相,采纳其策“于是南平百越;”《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南蛮》也记“及吴起相悼王,南并蛮越,遂有洞庭苍梧。”说明郴地在战国早中期楚国再次南平百越、设苍梧郡时,已有“郴县”。这个时间在公元前385年--381年之间,足以修正地方志和有的学者关于秦朝“始置郴县”“郴字最早见于秦朝”的认定。

 
    (二)春秋战国的楚篆文“郴”字及其性质
 
    1.战国“郴”的通假字字形及读音

 
距今较近的另两次考古中,1987年湖北荆门出土了“包山楚简” ( 前322年—前316年),其第“150”号简牍上有个楚篆字;1995年河南新蔡县出土了“葛陵楚简”( 公元前381年左右),其中4枚均出现一个楚篆字;都是上从“草”头下从仓廩的“廩”字的初文的“”16 。经专家们考证,两字相同,是“郴”的通假字,统一规范成“”,再简化为异体的“”,读音“林”。

 
笔者认为此字应简写为“”,上从“林”声,下从甲骨文仓廩的通假字“”。《说文解字》对“”释义“谷所振入也。苍黄而取之,故谓之 。从入从回,象屋形。9(230)”《康熙字典》对“”释义为“廩本字。《六书略》方曰仓,圜曰,上象其盖。3(88)”因此,“
”、“”、廩、“”、“菻”均为通假字,均为“林”声;“”为林中之,表谷物药草及食用医用植物仓库。

 
战国文字专家何琳仪教授考出此字“原篆上从‘艹’,下从‘廪’之初文,应是‘菻’的通假字(《说文》‘菻’,蒿属)。”认为“即《汉书·地理志》桂阳郡‘郴县’,在今湖南郴州。17(9)”他考定葛陵楚简甲三:1 的简文“我王於林丘之岁”,认为其中:“‘林’,可读‘廪’。《左传·庄公八年》‘初,公孙无知虐于雍廪。’《史记·齐太公世家》‘廪’作‘林’。金文习见之‘钟’,即《左传·襄公十九年》‘林钟’。均其佐证。17(3)”经他的考释 ,“”才由“”“”过渡到“菻”“”,并且这些重文异体的字,读音均为“林”。

 
    2.春秋“郴”的通假字“林、菻”
何琳仪先生所考“(菻)”即“郴”的通假字,这个“—菻”实为春秋传至战国的楚篆字。笔者考古本《韩非子·和氏》,开篇即说“春秋林人卞和,得璞于荆山,卞和奉献于楚厉王······。18”可以佐证此说的,有南宋地理志《舆地纪胜》载“在湖广郴州永兴县荆山观傍有玉洞,世传卞和取玉之地。”那么“春秋林人”,显见即春秋楚国“菻(郴)”人,“林”“菻”“郴”通假使用,故《辞源》对“郴”释义为“春秋楚地”。
3. 春秋设立林(郴)县的时间

 
《左传·襄公十三年》 载“赫赫楚国 ,而君临之,抚有蛮夷,奄征南海,以属诸夏。”说明早在春秋楚国大军已越过南岭征服了华南沿海,菻(林)已在楚国范围内,所以才有林人卞和奉献璞玉于“楚厉王”之事。楚厉王名叫“玢冒”,公元前757年继位,那么菻(林)地自春秋并入楚国政区的时间,距今至少2770年。《韩非子·和氏》写卞和向楚厉王献璞,厉王听信宫中玉匠之言,认为卞和拿假玉欺骗他,砍掉卞和一足;楚厉王死后,卞和再献于楚武王,武王又听信于玉匠,认为卞和不诚实,砍掉卞和另一足。卞和仍抱璞守志,眼睛哭出血来,他如果不属于楚国政区之民,就不会这么做,完全可转献于别国国君。

 
楚国设“林(郴)县”,则要追溯到楚武王熊通继位(公元前741年)之后,春秋设县始于他。他儿子熊赀即位为楚文王在公元前689年。楚文王算一位明君,他一继位听说林人卞和抱璞眼睛哭出了血,马上派人调查,证实为真玉(后为秦始皇获得琢成传国玉玺)后,封卞和为湘西“零阳(今慈利县)侯”18。这说明楚文王在湘南设“林(郴)县”,可能性较大,时间距今约2700年。

    4.由“”“菻”改“郴”及改“郴”后的读音

 
那么,“郴”字的写法在哪一时段?笔者认为在战国中期即公元前385年--381年间,楚国再次“南平百越”时。新蔡葛陵楚简有4枚写着“将逾取”、“上逾取”的内容,因为“(菻)”离楚国中心区域遥远,又处于中原与沿海结合部,为南岭第一古邑与主通道,总是被百越与楚军争夺。这次楚国重新夺取后,将“(菻)”字的义符移出,拼在声符“林”的右边表意“邑”,构成林邑合体的“”字。它经过战国、楚、秦、汉,简化为“郴”字。

 
其读音“林”,合于《说文解字》,逾越东汉。《康熙字典》对“郴”的读音有一归纳:“ 《唐韵》丑林切。《集韵》《韵会》痴林切。《正韵》丑森切,音琛。3(1422)”唐代韵书《唐韵》,表音为中古音,这样可知“郴”的读音,应在南朝始置郴州时由“林”改“芹”。宋元韵书《集韵》《韵会》亦表中古音,“郴”读为“亲”,现今桂阳、临武、嘉禾、衡阳等多地方言仍保留古音“芹-亲”。到明代韵书《正韵》表近古音时,“郴”的韵母才由“in”改“en”,定为今音“chen”。

 
    (三)春秋初期与周王朝的方国名

 
    1. 菻(郴)属于春秋初期与周王朝的方国
 
比2770年更早的,是历史地理学奠基人谭其骧的大著《中国历史地图集》,将一个上古名称“方林”标示于今南岭郴州一带12,即上古以“郴”为中心的南岭地域系名叫“林” 的方国。谭先生是在“战国楚越图”中如此标示的,这是因成书前,一些考古成果还未出,他只能采取审慎态度标于战国图中。方国,在周代、春秋是区别于大诸侯国的地方诸侯国。《说文解字注》对“郴”字释义为“从邑林声”,对“邑”释义为“国也”,段玉裁对“邑”注为“古,国邑通称。9(283)”即古代从邑名称的地方,均为上古方国。然而,方国即夏商的邦国。

 
    2.郴(林)应属于夏商王朝时期的邦国

 
那么由《中国历史地图集》对郴定名“林”的方向,可以再进一步,从甲骨文角度进行辨析和佐证其在夏商王朝的邦国性质。《甲骨文字典》对“林”的初文“”(金文为“”),释义为“一.地名;二.方国名;三.人名。19”这与《中国历史地图集》对郴定名方国“林”相合:地处长江流域与珠江流域分水岭南岭五岭的郴,上古地貌为森林王国,至今还遗存华南最大的原始次生林区莽山自然保护区,仍留有小片原始林。同时,郴州汝城县热水镇、临武县都有商代遗址,《<禹贡>集解》说古荆州“南越衡山至五岭止”,林(郴)就在五岭中段。安仁县何古山新石器遗址、桂阳县上龙泉洞旧石器遗址则提供了更古老的佐证。

 
    四、“郴”字形体演变蕴涵的历史踪迹及文化意义

 
综上所述,“郴”字,在东汉——战国中期写成“”,战国中期——春秋写成“菻”“”“”“”,而商周甲骨文、金文与春秋早期楚篆文却写成“林”,这些读音一致、通假使用的重文异体字的简繁变化,缘由何在?

 
    (一)“郴”字形体演变隐含的文化信息

 
    1.菻(郴)的药材性质
从郴那个承上连下的前身“菻”,可观察出它变化中隐藏的信息。《康熙字典》释“菻”字引“《广韵》蒿也。”《说文解字注》释“萝菻”为“萝莪也,从草,罗声。菻,蒿属,从草,林声。”段玉裁在“萝莪也”句后注“是谓转注”,在“菻,蒿属”后注“郭璞曰‘莪蒿,亦曰蒿’;按:同菻。许不言‘莪、菻一物也’。9(35)”原来,“菻(郴 )”属蒿类植物,本是药草,又曾叫莪、萝,俗名“抱娘蒿”。蒿有莪菻、青蒿、白蒿、茵陈蒿等多种,都是清热解毒的中草药材,民间用它逐邪驱蚊、烧水洗澡祛湿健肤(现代医学利用它提取青蒿素)。所以,郴在夏商周是因产“菻”而得名“林”的。
    2.莪菻属于进贡方物
逸周书》“王会解”记西周初周成王会见诸侯(距今约3056年),及各方国贡献方物的盛况。有“自深,桂”,“长沙,鳖”“仓吾,翡翠” 等内容及所附《商书》中“桂国”之名。方物,即方国进贡的特产。综合考识:“长沙”“仓吾(苍梧)”等地名在内,林(郴)自然在其中,商代时就因贡桂而叫“桂国”。“自深,桂”,即说“桂(桂皮桂枝桂子)”等药材,贡自“深”一带方国。故《中国历史地图集》中,“深(自深)”也标示于“方林(郴州)”处12。《说文解字注》对“深”释为“深水,出桂阳南平······。9(p529)”《水经注》载“深水出桂阳卢聚”。两书所说“桂阳”,前者即桂阳郡,后者为桂阳县(今连州),“南平”是郡中之县即南朝-唐宋郴州蓝山县,“卢聚”是山,在蓝山、宁远县九嶷山东。深水由南往北,会“钟水”、“与漼水合”,“通为桂水也。故应劭曰:桂水出桂阳,东北入湘。10(p566~567)”桂水,即舂陵水,发源于桂阳郡入湘江,桂等药材产于桂阳郡。《逸周书》“自深,桂”句,表示桂等药材是从深水运出来的。看来周王朝时,“深”“郴”谐音,林(郴)国也曾被周王朝叫过“深”的别名;到春秋时被楚国并入重新叫“林”。

 
进贡“桂”等物大有说道,古代有以物产、山水方位名地的做法。郴地就因主产药材肉桂,境内骑田岭、香花岭等叫“桂岭、桂山”,从桂岭桂山发源的水叫“桂水”;《说文解字》对桂释义“江南木,百药之长。”《本草图经》指出“桂生桂阳。”桂水之北为阳,故汉初以郴县为治所设立“桂阳郡”不是无中生有,而是承袭前代做法;如商代有“桂国”,楚义帝设“桂阳国”,那么设桂阳郡,合符前制又郡国一体。

 
郴作为药材产地当然不会只贡桂,还有莪菻、菁茅、香茅、芹(楚葵)、黄芩(骑田岭产黄芩,别称黄岑岭)等。典籍有例证:公元前656年,齐恒公假周王朝名伐楚,理由竟是“楚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1(p158)”说楚国不进贡包茅(包匦菁茅),影响周王朝祭祀和酿酒,故“是以来责”。《谷梁传·僖四年》也记“菁茅不至,故周室不祭。‘注:菁茅香草,所以缩酒,楚之职贡。’4(申集p43)” 如此重要的菁茅就是楚菻(郴)地所生,西晋左思《三都赋》记“《尚书·禹贡》曰包匦菁茅。菁茅生桂阳,可以缩酒,给宗庙,异物也”。三国时吴录《地理志》记“桂阳郴县,有菁茅,可染布,零陵(先秦汉初属苍梧郴县、桂阳郡)有香茅,任土贡之。”而《诗经》的《菁菁者莪》篇,“菁菁者莪,在彼中阿······在彼中沚······在彼中陵”这些诗句描绘了“菁莪(菻)”长满山坳、湿地、丘陵的实景,郴州地貌正是如此;清《笠翁对韵》都有“荆土贡菁茅”句;说明历代对桂阳郡、郴县及其前身 “方林”所产药材、香料、染料等方物贡品、祭祀品,十分熟悉。

 
    (二)“郴”字繁简变化传达的历史轨迹

 
正因古郴的药材、香料、染料等方物,质量好、外输多、名气大,才成为“桂国”“楚贡”之地。而菻蒿、菁茅、桂等采集多,就要盖造箱匣包装的作坊、仓库保存待运。根据这些需要,就在林、草字下放仓廪的“廩”, 造成繁体的“”字。以后为了使用方便,再相继简化为草木原一体的“、菻”,或回复早期的“林”,通假使用,也代称仓廩建筑物。当仓廩、作坊等建筑和码头多了,形成大一些的城邑,又把、菻字的义符移置于声符“林”的右边,表意“邑”构成“”字。如此,形成了一个:始发于简,从简至繁,繁简变化,重归于简的规律。

 
我们从中可以发现,它不单是一个造字过程及语言文字现象,更主要是适应南岭地域历史文化、地理气候、经济交通、对外交往的发展和需要,所诞生的科技、文化产物。它说明远古物名、地名、姓氏、方国名相统一的文字,潜藏着多种历史、文化、科技因素及民族记忆、人文真相的重要规律,从而蕴涵着博大丰厚的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并重的非凡意义。

 
    参考文献:

 
1.《史记》 (M),延边人民出版社,2005
2.《汉书》 (M),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
3.《康熙字典》(M),上海书店出版社 ,  1985
4.《辞海》   (M),中华书局,         1936
5.《资治通鉴》三(梁纪二十)(M),岳麓书社,1995:120
6.王建康《历代名人咏常熟》(M),上海文化出版社,2006:第3首注
7.《宋书·列传》(M),岳麓书社,1998:1140
8.王万澍《湖南阳秋》(M),岳麓书社,2012:5
9.《说文解字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10.《水经注》(M),岳麓书社,1995
11.谭其骧《鄂君启节铭文释地》(A)《中华文史论丛》二辑(C),中华书局1962:169-190,    
12.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M),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45、46 
13.朱德熙《朱德熙古文字论集》(M),中华书局,1995:197、198
14.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中华书局,2009
15.《湖南郴州苏仙桥遗址发掘简报》(A),《湖南考古辑刊》(C),岳麓书社,2009: 
16.宋华强《新蔡葛陵楚简初探》(M),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69
17.何琳仪《新蔡竹简选译》(J),《安徽大学学报》第28卷第3期,2004-5
18.《天人合唱——山川毓秀之玉第二节·和氏璧》(R),台北市第11届中小学及幼稚园教育专业创新及行动研究徵件(台北市立中山女高廖翠华、黄月银),2010-05:9、10
19.《甲骨文字典》(M),四川辞书出版社,2005:667

 
    张式成(1950-)湖南郴州人,市地名委委员,政协文史研究员,研究方向:历史文化等;

 
    李映山(1956-)湖南资兴人,湘南学院学报主编,教授,研究方向:美学、文学理论。

 
附图:《中国历史地图集》战国楚越图,“方林”、“深(自深)”均标示于南岭郴州一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