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荡舟手机网
导航

主页 > 郴州风采 > 郴州文史 > > 详细内容

南岭一浮屠

闲来爱登南塔岭。它本名文明山,因在南岭大范围中就跟着叫岭了。“岭”原指顶上有路的山,湘南郴州南塔山古南关,系通粤达海的秦汉“桂阳峤道”起点,自然就是岭了。岭虽不高,但因在城中,新老城区多数地方都能看到它的葱茏身影。最吸引眼球的是岭上浮屠,它构成郴州古八景中的“南塔钟声”,又名“南塔夕照”,何其美妙。而从新公园角度来瞧,此岭仍需发掘人文底蕴;带着考据品游门道,往往感到知识、精神步步登高。 

 

从岭麓越战国古墓群,望塔而上。塔这种建筑物世人都喜欢,所以俗称“宝塔”。这舶来品随佛教在汉代堂而皇之传入中土,“佛塔”的音译为“浮屠”。中国人有句老话“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南塔的7层造型,恰好可证实它起源于佛教。佛塔造型讲究,相传佛祖释迦牟尼火化后,有八国分取其“舍利”(梵文)即遗骨,建塔供奉。此后以塔供奉舍利的风气盛行,并用金银宝石玛瑙等装饰,如缅甸、泰国、尼泊尔的华丽大金塔。“宝塔”,就这样叫起来了。但没听说郴州南塔有金银宝石,要有,也早会被暴伙子偷光。这说明中国的塔源于佛教,但内容形制发生了变化,不同于佛教国家。


郴州城本不止一座塔,在古人的聪明经营下曾建有4座,多过云南大理。郴州古城东西南北4条街的尽头,对着的那山头或山岗上,都傲然矗立一座宝塔。均以方位命名,4条街道就叫东塔街、西塔街、南塔街、北塔街。不管站在哪条街都可以同时看到两座塔,走到4条街交汇的四牌楼十字路口,四面一瞧,你就恨没长4只眼睛了。外来的商旅迁客、游子军卒,远远望见塔影,就晓得该进哪个城门,捧哪口井泉的水解渴,走哪条青石板道下岭南、去中原·····

 

塔,不独为景观,它还是一个地方守根基、镇邪恶、培士气、催人上进的标志。只可惜不知西塔北塔何时消失的?但还有南塔东塔高矗着,象两支巨笔继续书写着郴州的灿烂文明,激励着士子庶民的昂奋精神。所以历代郴人无论官民贫富,都愿意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捐修宝塔,进而捐谷、筹款、修路、建桥、施药、驱瘟、救孤、助残、镇邪,行善积德,心灵纯洁。


登上岭顶,观察独矗南天之塔。它砖石结构,底径近8米,高24.8米,七层四面八角。塔基青石,塔身素色火砖。游人蹬梯可上第4层。每层东西南北各开一个穹形顶券门,8个檐角蹲伏石雕吻兽。塔上部3层,檐角均挂4个精铁钟铃。塔下原有南塔寺,院中红枫树悬大黄铜钟1个。僧侣清晨敲钟,钟声雄浑洪亮,岭下百姓也被唤醒,早起勤做。每当风儿吹过,塔上钟铃“叮铛”,清韵带着温情悠悠传遍老城各个角落,平抚人们因世道变化而狂乱的心灵。


清代郴藉儒学训导罗之通记之以《南塔钟声》“钟悬宝塔影玲珑,天际一声万籁空。清韵飞来红树外,余音串绕白云中。惊醒鹤梦三更月,送到兰船十里风。占得高峰闻自远,振聋发聩悟元功。”文人曹义徽则从《南塔夕照》的角度吟咏“文明古塔插晴空,天际斜分暮霭融。落日低衔千树紫,层峦倒映四山红。夕阳多射林鸦背,返照遥翻石壁中。来往不穷思造化,岭头又见月横东。”知州范廷谋的《南塔钟声》第一句也写“文明古塔镇南维”,由此可知,南塔所占岭峰原名“文明山”。而且范廷谋说那钟声“最是萧疏微雨后,声闻官阁动遐思”,什么遐思呢,无非文明执政。南塔岭造塔之后,也叫“文笔峰”,有宋代郴州同知金承务的七绝为证“孤城四望万山中,浓秀尤传文笔峰。千古黄金光布地,七层白塔影凌空。”这美如文笔的白色之塔造于何时?文体学家“阮七绝”阮阅有《南塔寺》一首“江岸南峰对石城,僧房高在乱云层。台前天阔秋多月,塔上风微夜有灯。”他出任郴州知军,在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来后欣赏到月下带灯的塔影,由此可推知千年前,南塔之时尚美已然矗立于华夏文明前沿。


然而中国的改朝换代总是用你死我活的手段说话,南塔在明末遭遇战火祸延。清初,郴州人有一种讲法:本来南塔岭上“塔若文笔,是一郡毓秀之区”,故明代“贤豪接踵”“人文辈出”,象“土木堡事变”的兵部尚书邝埜、两广总督朱英、刘尧诲、敢顶嘉靖的何孟春诸公“文章功业,彪炳寰区,昭垂史册,是皆钟清淑之气而生者。”但明末南塔遭破坏,郴州就失去了人才优势。乾隆二年(1737年)孔子家乡的进士胡星升调郴州知州,地方贤达和读书人对他讲了上述意思,希望重修文塔。胡星从善如流,以“崇道重儒,补植国基,培养士气”为己任,满口应承:“倘守兹土者,以一塔之微而不举,独非守图之责乎?况山名文明,居南之离丽也。”一句话,就把重人文干实事与图政绩搏虚名分清楚了。


于是,州一把手带头捐出养廉薪金,各界人士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胡知州一手管南塔重建,一手抓兴教劝学。埋首5年之后,随着南塔的重建竣工,久违的钟声震响在郴城上空;文化愈受重视,教育更加兴盛,书院林立,名师施教,拔取真才,输向各业各行。钟声里,南塔下,崛起了一批国家栋梁······


怀着敬畏的心情,绕塔基一周。走到南面,发现基座有烂口子,这是以前没注意到的,它似乎勾起了久远的记忆。问成立不久的管理处,主任找来原住岭麓的村民谢组长等人,大家协力翻开已合上的历史一页,它逐渐清晰浮出:


那是千载黄历翻到现代社会的1966年夏,“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一声炮响,不谙世事的青少年被阴谋家野心家一挥手,便头脑发热分不清东西南北,丢下手中的书和笔走出校园,干起“破四旧(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的不文明勾当。1970年5月的黑色一天,郴州一中一个出身贫农的校“革委会”副主任,在“镇革委”一个“支左”的副主任指引下,率领红卫兵,以“响应毛主席‘深挖洞’的号召”为由,炸倒郴阳古八景“登高一览”的东塔,明火执仗摧毁文物取古砖,去建劳民伤财无用处的“防空洞”。东塔岭那声不祥的巨响,炸得郴人泪坠心窝上!


更可怕的事,在学坏容易学好难,二中、三中、红旗中学等校红卫兵也昏头昏脑扑向南塔岭,中间有不少住在岭下南街裕后街的青少年;更坏的是裕后街居委会某些成年人为了取砖建防空洞,竟参预支持此事!青青的南塔岭上顿时冒出浓浓黑烟,南塔寺、尼姑庵被惨遭捣毁!当年读小学的裕后街居民罗先生亲眼目睹:两个与世无争、慈悲为怀的比丘尼被粗暴剥夺人生权利,批斗之后赶出佛门,而珍贵高大的古代木雕观音菩萨及善财童子、龙女像在烈焰中化为灰烬!特别龙女像可惜,郴州是柳毅与龙女传说的故乡啊······心灵染污不谙世事的小子们围住南塔,用铁锤钢锉胡凿乱敲,想破开洞口装炸药,他们哪知这是要把历史文化艺术之根从民族心田里粗暴折断拔掉?!


危急时刻,一彪人马冲上山顶,领头的是岭麓山川塘生产队谢队长。还有磨心塘生产队、渔场大队桐梓坪村的农民、南街裕后街一些工人和居民,他们举着锄头扁担,用身体护住古塔。双方剑拔弩张,红卫兵要点雷管!成年人苦口婆心劝诫学生伢子:“老子老娘辛辛苦苦赚钱送你们读书学知识,你们正的冇学到,歪道理学了一大套;咯是古塔,文物古迹,‘四旧’里头哪有文物古迹?要是旧的都要破,你们住的屋祖公老子的墓连爹爹娭毑都是旧的,都破了算了!”谢队长等农民愤慨地朝他们伸出手:“我们不晓得哇什么大道理,咯座塔也有你们老祖宗出的钱出的力出的血汗,硬是要炸也要得,拿毛主席炸南塔的批示来!”居民中的学生家长也骂道:“你们咯些失了教的死崽,心里长了,不晓得做孽事要遭报应?做暴伙子会天打五雷轰哟!”南塔岭上清风呼啸,红卫兵发梦憧的脑袋瓜似乎醒了一点,加上确实拿不出毛主席的亲笔批文,只好仰视一眼巍巍古塔,卷起造反红旗退下了山······


抚摸着沧桑的塔身,内心深深感谢已故的谢队长和无名的农民、工人、南街裕后街居民,在日月暗淡时保住了郴城最后一座古塔。也无限感慨,为什么总是大人先生蛮横地想改变国家的文明基因?又总是平头百姓、读书种子英勇地捍卫着民族的不泯良知······


驻足岭上,看巍巍文塔修旧如旧,“第一江山亭”恢复如故,绿荫满山崭新气象。政府大方,把城市中心区域的450亩绿地划出设立了南塔公园。园内开辟文化休闲区,建有湘南最具规模的游乐园、湘南民居式的林邑古镇、街区群众文化活动场。男女老小游客们的欢笑演唱,丝竹之音、歌舞之声,伴着南塔的清脆钟铃,优美浪漫地飞扬。噢,愿文明之塔永远镇守在每个人的心坎上。

 

(本篇获2012年《散文选刊》等单位举办的全国征文三等奖)

 

附图:湖南郴州市南塔公园南塔




张式成,湖南郴州市政协一二三届委员、特聘文史研究员,中国散文学会、中国大众文学学会、湖南作协会员,郴州市作协名誉副主席、市民间文艺家协会顾问,市非物遗产、地名、文物、城市形象标识、城市雕塑评审委

 

    地址:湖南郴州市人民西路12号,邮编:423000电话:0735-2224892,手机:13055018768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