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美、凄美、精美,还有美躲在雨雾里看不见
桂阳安贞寨南面的寨家坪寨堡北门。桂阳县志记载,寨堡始建于南宋,呈椭圆形,寨墙长5公里,现存约1.5公里,有南北东门,北门完好。寨堡内现供百姓种植农作物,放养牲畜,有少许住户。
桂阳安贞寨用石头垒砌而成,行走在上需要小心谨慎。
郴州宜章黄沙堡,城堡朝天门,村里的老人手提火箱来此闲坐聊天。
郴州宜章黄沙镇黄沙堡,用青砖筑起的城墙。
桂阳安贞寨、宜章黄沙堡、临武碉楼三类古堡,让人见证的是深入人心的,或壮美,或凄美,或精雕细琢之美的力量。还有大观堡的谜团,一如我们在上山时的雨雾里。
现状 “幸好海不枯石不烂”
到黄沙堡是上午。我以一个外来者的身份闯进这片古堡,确实有点吃惊,有点哀婉。
黄沙堡呈现在我面前的样子,就像一个悬在天空已经熟了,快要烂掉的西瓜。尽管它的消失还有待时日,可是我感觉就在瞬间,烂了,空了,没了。走在黄沙堡的巷子间,感觉这些房子的存在,如果再不采取措施,就是在等待烂掉。
在湘南采访古堡几日,遇到很多这样的古村落,古堡通常伴着几近搬空的古民居。那些上了年纪的房子,雕花,柱础,建筑之瑰宝,就在这个喧嚣的时代里没有了市场。等待来日它们消失时,我们来怀念,来拼凑还原。而此时此刻,看着眼前情形,情味可想而知。
据说最近一批国家级文物还在待公布里,申报已经过去几年了。可是文物保护还在等待里。玉美田的碉楼,它的村民们无力维修,只有等着上级领导一遍遍来看,言辞间语带恳切,望穿秋水。
幸好海不枯石不烂,郴州古堡大都由砖石筑成,多数地处偏远,处在世外山洞,或高崖洞窟,古代人砌的石块,和的三合土挺牢固。只是苦了那些损毁的古堡,什么时候等来国家级的保护呢?
桂阳安贞寨 规模最大的一座古堡,容易让人想起万里长城
安贞寨是郴州古堡群中规模最大的一座,位于桂阳县六合乡复成村和源头村交界的地方。我们去之前,我们的文史顾问、湖南省文物局专家谢武经告诉我们,去安贞寨的路非常难走,非天晴不能成行。
那几天阴雨连绵,我们只有返回长沙,是第二次才去的,也是抱着试着走,哪怕人上去看看也行的心态。
66岁的谢武经教授已来过3次,他上一次来时。在无路的丛林里攀爬了几个小时,没想到我们这次来时,村民已在山上开出一条路来。给我们带路的源头村支书曾宪仕埋怨,几年前旅游局让他请村民开路,答应支付的3000元钱至今没有下落。
曾带人来安贞寨无数次,一拨又一拨,希望能将其推介出去。他自己经常晚上上寨堡内打野猪、野羊什么的,顺便巡视来人莫破坏。
3月18日,曾带着我们从东面上山,已从灌丛中开出一条小路来,公路已通到山腰,不到半小时就上到山顶。山边有瀑布流下,水居然是从上跃出来的,据说到了最干旱季节都不枯。
东面是悬崖,没砌围墙,看不出寨堡的模样。穿过一片很长的荒山,走到西面的围墙时,才看到南面一溜石墙,沿山脊蜿蜒。西面的城墙依山势而建,下临陡壁,墙不高,据说原来的墙高些,石头滑下去不少。
沿着围墙走,到西门处,山势起伏,围墙显出高度来。站在围墙上走。有些石头略略不稳,两边到地面高差开始拉大,心里有些胆怯,走了一段只有从墙下走,有些地方可以明显看出城墙常见的雉堞工事。
墙体愈显雄壮,心里有些不甘,还是爬上去,壮着胆子小心翼翼走。手里还拿着纸笔,只得请六合乡政府的工作人员、88年出生的李宏超帮着拿水,以免失去平衡跌落。
谢武经教授和我们一起爬,有时还走在前面。到一垮塌的隘口,曾支书又带我们往山上走,去看堡内的泉水、房屋,据说还有墓葬,三口名叫“清水塘”的塘内泉水清澈,有水藻,清可见底。
谢教授说,有了水,人就可在里面生存,这是此类古堡维持的基本条件。最上边一口泉旁房屋,只剩墙基,淹没在灌木杂草中。据说这里还做过学校,不知是几时的事情。据说屋有两间,每间300平米,有三进,屋旁还有烧瓦的窑遗迹。
荒山里不时遇见杜鹃花。看过此处,曾支书又带我们往围墙走。接下来看到的宽厚结实城墙,很容易让人想到万里长城,气势恢宏,在山脊上蜿蜒,最高坡度达60度。这么多年过去,坚固如初。
据史料记载,安贞寨初建于庆历三年(1043年),以前是土夯,1862年,曾国藩幕僚、后来当过浙江巡抚的桂阳人陈士杰奉命改为石筑,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那时的城墙。
曾宪仕还带我们去看了一处炮楼残迹,位于要隘,可俯视下方的古时要道和河流。
此类牢固工事,据说太平天国时石达开久攻不下,曾绕道。我们还在城墙上看到枪眼,山脊上方一处平缓位置,还看到围墙外围的一道围墙,类似于城堡的瓮城,可见构造精心。
南边最陡处,有一段是顺山势爬上去的。到高处往下走时,下起小雨。小累,还好,我们见证了一段壮观的景致。
宜章黄沙堡 湘粤边境上的失落城堡,一片断瓦残垣,少住人
黄沙堡这个名字容易让人想起万里黄沙,征战疆场的场景。我们见到的黄沙堡却是一片倾颓,断瓦残垣的样子。二者,也许都是黄沙堡的内涵。
黄沙堡是位于湘粤边境上的一座城堡。湖南省文物局专家谢武经称,目前湖南省内类似的城堡只有凤凰黄丝桥古城,“从功能和结构完整性来说,比平遥古城不差”。
但就是这样一座昔日的古城,如风飘荡,废弃、日益颓败在山岗上。
据黄沙堡屯兵将领的后代、89岁的蔡金山称,他的祖先,屯兵将士中的12人之一,明永乐6年携家带眷,和数百士兵一起来到黄沙堡。当时黄沙堡还没有城堡,城堡是他们来之前修建的。最初他们只是从茶陵卫被派来打仗,镇压“西、莽二山”的瑶民起义,日后朝廷为了维持这个地方的安定,就派他们到这里来屯兵,分给少量田土,粮食自给自足,世袭相传,维护这一带的安定。
据说最初修建的是黄沙堡,日后兵力不足又建栗源堡和笆篱堡,三堡呈三足鼎立之势,拱卫这一带的安定。
《万历郴州志·兵戎志》上记载了三堡的名字,以及从茶陵派来屯兵的千户、百户等将官的名字,其中有一个蔡荣的人,应该就是蔡金山的后代吧?
据宜章县文物管理所所长肖建斌考证,永乐元年(1403年),西、莽二山瑶民起义,茶陵卫百户长陈立被派来镇压,事件平息后回茶陵。第二年,陈立的五弟陈关被派来宜章黄沙防守,次年奉旨建造黄沙城堡,“墙高二丈,厚一丈,纵横六十七丈,周围二百另四丈,计一里三分”,陈关被派往南门镇守。
后来陆续派来的将官被安排在城门的某个关卡,其子孙也在此安家落户,所以常听人说12名将官的后代“某姓住在某一处,某姓住在某一处”,其实那是他们祖先曾经守卫的位置。
明朝结束后,黄沙堡屯兵的性质面临瓦解。《宜章县志》记载,清顺治8年(1651年)3月,明朝副总兵曹子建造反,带兵数万,攻陷黄沙堡,南门陈关的后代伤亡惨重,随后逃亡四方。
尽管屯兵戍守的使命不再,但一部分屯兵将官的后代还是在城堡里住下来,繁衍后代,成了这里的长住居民。清康熙40年(1701年)的一块“奉院司道宪禁革碑”,记录了清朝当局严禁黄沙堡城堡内官兵在防区内对民众索拿卡要的内容,反映了改朝换代后,屯兵将官后代的生存状态。
据说,由于城堡构筑的安全工事,一些达官贵人也住进了城堡里。原先城堡附近有练兵场,城门外还有护城河,要“挂吊桥才能过”,构筑了严密的防御工事。
“新中国前,挨城墙的房子好贵”,蔡金山说。1949年后,城堡里的人家全从里面搬了出来,房子被再分配。这几年,由于住在城里交通不方便,用水也不便,加上房子变旧,后面住进去的人又陆续搬出来了。
现在城堡的西门及该面围墙已经被拆毁,城内还有一些明清时期的古民居,大多破旧、倾颓,很少住人。城里还有祠堂、寺庙,我们进入一座立有多块碑的庙址时,看到一面刚刚倒塌的围墙。到处是断壁残垣,大部分村民已搬到城堡外。
临武碉楼 至少建于明代以前,既保风水,也保平安
临武碉楼也许要算郴州古堡群中一类比较精巧的单体建筑,矗立在一村的下方,平地而起,单凭人工构筑,当地称为“下守”。
朝泉阁位于临武县汾市乡南福村前面的田间。55岁的陈救国自称“文物保护志愿者”,他掌管朝泉阁的钥匙,腰里别着个喇叭,给我们开门后,嘴里顺口溜出:“我就是1989年当的饲养员,养的是土匪,被抓投了降,住浴血罗霄下”。
陈唱的是他演过的以肖克小说《浴血罗霄》拍的电影,在朝泉阁取过景。临武县文物管理所原所长龙碧林介绍,当年在临武,几乎每个村都有一座碉楼,为当地一景,大多数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拆掉了。
朝泉阁是目前临武保留最完整的碉楼,咸丰年间重修,当时立的碑刻里有“一百多年前大家就在议论重修,讨论了好久还没实行”,表明碉楼很早以前就有了。南福村的陈姓是元末迁来的,碉楼应该与此同时,加上旁边一株600年的松树,判断碉楼至少始建于明代以前。
据陈救国介绍,碉楼一般立在村子下方比较“空”的位置,防止财气外漏,有保风水的意思。龙碧林称,碉楼一般为方正的印鉴式,象征着镇守、安稳。龙介绍,朝泉阁有5层,20多米,楼体上有80多个内宽外窄的射击孔,楼顶的围式护风墙不见顶,防风防火。
朝泉阁上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做过村里的粮仓,80年代办过武术学校,90年代空置,有人曾试图从中取木料,被村干部制止。现在是村民放农具的地方。
水楼显示了临武碉楼除镇守风水,战时防守之外,闲时的另外一项功能,即用来教学读书。水楼位于大塘村前水塘中央,修建之初就考虑了学校的功能,有天井、厢房、厨房,当时叫书院。南宋时当地艾姓的一名进士艾元功就写有一首诗,提到“书院松风”,为村中8景之一,表明那时就已经有了水楼。
可能也因为重视文化的缘故,艾氏先祖有一个人叫艾朝仁,有一次临武县城被围困了三天三夜,他带兵前往,最后解围,艾朝仁也被朝廷任命统兵,在当地驻军,叫艾兵营。
咸丰年间,又在水楼边修了一间偏房。通往水楼的是石桥,已垮塌,我们去时,水楼已被包围在水中,无法靠近。
临武县土地乡书楼村,该村原名猪头寨,村民嫌不雅,遂改名,并仿照朝泉阁建了一座碉楼,取名书楼,高4层,15米,民国时期做过国民党地方政府的粮库。
据说临武县土地乡玉美田村碉楼所在的刘氏家族,先祖是从楚江沿着河养鸭来到这里的,到这里下的蛋都是双黄蛋,刘氏先祖于是决定在此住下来。
玉美田碉楼建于明代,清代维修过,有4层,高16米,最近一次维修是在2003年.但2008年4月16日的大风,把一面护风墙刮倒,里面的木质结构框架随后垮塌。
据玉美田村村主任刘建林介绍,前几年仅维修一次就花了两万多元,现在村民已无力维修,等着政府帮助。
除了郴州的古堡,永州新田县的一处古堡也蔚为壮观,名叫大观堡,位于新田和宁远交界的大观岭上。这座古堡面积近7000平米,围墙周长346.4米,城墙全部用凿的长条石砌成,至今还残留有巨大的门石,据专家考证建于明代。令人蹊跷的是,这座面积大小“相当于明北京皇城十分之一”的城堡,这样一项浩大的工程,居然没见于当地县志和史书记载,成了一个谜团。3月5日,《湖湘地理》记者来到大观堡时,整个古堡被大雾弥漫,一如其成谜的身世。
[延伸]
衡山县也有孤单一座碉楼,背景模糊
衡山店门镇柏树村箭楼湾的碉楼,是湖南省文物局专家谢武经在当地意外发现的。
那次他执意要当地文物部门工作人员带他去看“清代的东西”,一看,上面铭文砖刻着万历十八年的字样。好家伙,谢顿时兴奋起来,意外撞见宝贝了。只是过了文物普查的时间,没机会申报省保。
碉楼上方原先长了一棵树,树根在墙缝里穿梭生长,这恐怕是很多人生平未见的奇观。屋顶本身已崩塌,谢武经担心如果树再生长,挤压,会让两边的墙体也倒掉,到时整座建筑就有倒塌之虞,只有做一方牺牲,建议当地文物部门砍掉楼顶这树。
和临武县的碉楼一样,箭楼湾箭楼的修建也有在下方保风水的意思,但当地似乎只见着一座。当时为什么要建这楼,事件整个背景都是模糊的。翻了当地李氏族谱,也不明究竟。好在这楼还在,还可以慢慢考究。
3月19日,衡山县文物局局长颜高峰对《湖湘地理》记者表示,不久将请文物专家制定方案,对该碉楼进行修复。
- 上一篇:化外洞窟和峭壁上的精巧藏身处
- 下一篇:苏仙岭“三绝碑”--秦词、苏跋、米书与毛泽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