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笑容与神奇的舞姿
小艇沿着一条废航多年的曲折水道,轻轻犁开没有帆影的一江碧波,带我去探访一处新开发的丹霞地貌,为旅游公司考证点什么。这里是位于南岭北麓的湖南历史文化名城郴州北面郊野,李白杜甫、韩愈、秦观们吟咏过的“桂水”郴江,它同湘江一样别致地由南往北,诗画般流动在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经纬线上……
在妙不可言的绿水丹山间,悠悠前行30华里,前方水面宽敞起来,江口一堵宛若来自天外的赤壁迎面拦住小艇,把我拉上岸。大赤壁高耸二百米,横亘四百米,峻拔突兀,巍峨威严。壁下有物,踏上石阶后看清了,是石窟与佛像。
真是石破天惊,楚湘一隅的郴州也有佛教石窟?!自汉代起,它就因苏仙的传说而成为道教第十八福地,而且整个湖南几乎未见佛教艺术石窟。
然而,丽日青天之下,南岭北麓的这里出现了真正意义的石窟。不知浸润了多少世纪风雨的石窟,不知摩挲了多少朝代风云的石佛。那一刻,我直想哭直想拜,庆幸它们没被野蛮愚昧、丑陋疯狂彻底破坏,感谢它们坚定不移、洁身自爱,默默地从远古支撑到了现在。
石窟两孔,右边一孔雕5尊1.5米~2.5米高的彩绘佛像,大坐像面部有砸痕,头顶两侧竟雕刻有“飞天”!可惜右边的已脱落,左边一孔只雕有l尊2米多高的独立佛像。面对来访者,它们端坐的腰板更正,肃立的躯干更直,飞舞的动作更美;独处一窟的则卓然一挺、张口一笑。那笑容那舞姿,格外有魅力。它们是哪朝哪代开凿?哪位画家造像?哪个工匠雕刻?哪是它的佛号?江边红岩上,贴有苏仙区文管所一纸,说是西晋太安元年即公元302年建。当下心中犯疑,名扬中外的敦煌石窟,才始建于公元366年,难道这赤壁、石窟、飞天真是从天外飞来的不成?
问石佛,石佛傲然而笑,似乎问:千百年了,才有人来讨教这些岂不可笑!接下来的游程,是去观看天飞山丹霞风景区打鼓岭、鲤鱼砦、悬棺崖、女阴岩……但我的注意力怎么也集中不了,石佛的神秘笑容与飞天的神奇舞姿一直在眼前若隐若现……
告别了碧水丹山,回家翻书。书也捉弄人,1984年出版的湖南第1套旅游丛书中的《南国郴州》仅有数语:“石佛山,倚砦壁处有6尊彩色石雕佛像,每尊高约2米,或坐或立,姿态生动逼真。”既不知这是石窟艺术,又漏掉了飞天。1994年出版的《郴州市志》也只简介了郴江口的风景资源,只字未提石窟。满怀希望查阅1996年出版的《郴州地区志》,还是一样,只介绍说是石雕菩萨,而无佛号、作者、凿建时间,亦未提及飞天,仅多一行“窟之下沿阴刻‘灵通显应’四字,年款为元至正元年(1341)”的文字,这是指那四字的镌刻时间。
无奈,求助于徐霞客大师。360多年前,这位大旅行家曾钟情过这一方山水。翻开《徐霞客游记》之“楚游日记”,对“天下第十八福地”苏仙岭记叙详实,对郴江口就下面几句“午后下小舟,东北由苏仙桥下顺流西北去,六十里达江口。时暮色已上,而雨复至……江口诸峰,俱石崖盘立,无寸土不丽。志称有曹王寨,山极险竣,暮不及登,亦无路登也。”咳,霞客大师呀,既然见此处“无寸土不丽”,怎么就不登岸一看呢?真是百密一疏。当然,日暮、雨至、无路有所限制。然而许多更险远之处,不是都印下其足迹也留下其详尽宝贵的记载吗?看来无论是谁,在人生旅途中都疏忽不得,天下之大时光之短,岂容我们在丽土之上匆匆而过。
我又乘船来到大赤壁下,踏上石佛山寺的废墟,找来找去,在左孔石窟边的石壁上找到一处摩崖石刻。遗憾来得太迟,它早被岁月风霜消蚀得字迹莫辨。听路过的当地农民说,真正使这里灰飞烟灭的,还是那场天怒人怨的“文化大革命”,其中一个飞天就是那时被不谙世事的小年轻砸掉的。那一刻,江口的风掀动着我汗湿的头发,我感慨地凝望着石窟、雕像,石窟、雕像亦无言地凝视着日夜不息的涛声……
目前所知,我国第一座石窟于三世纪初在新疆克孜尔建造。到唐代,营造佛像达到高潮,武则天为歌颂自己,大力投入与鼓励造佛,龙门石窟的卢舍那大佛既有男性的庄严又带女性的端慈,俨然武则天化身。这时期重视佛像的外在形式,体态美与服饰美达到很高水平,丰满秀丽具女性美的特点。宋代的石窟艺术又出现一个高潮,即不仅要求形似而且强调神似。至元代,道教又发展,佛教渐衰。明清两代虽有所创造,石窟艺术却因渐渐失宠而发展不大。
照此分析,郴州石窟的建造当在唐代。依据是其造像规范、服饰华美,无论大小坐者立者,体型几近黄金比例。尤其左孔那尊,姿式秀丽优雅,服装宽舒具衣带当风意味,呈盛唐风格。而它双臂伸展作腾舞之姿,神情坦朗妩媚,笑容意态莫测,似乎包孕许多内容:世俗化、现实化、理想的人物化……。似乎作者还寄寓了别的用意,那尊雕像极像一个人物,谁?大慈大悲观音菩萨,看来艺匠是将它作观世音菩萨来雕塑的。观音这个人物最早产生于楚国的传说,郴州属于楚南重镇。百姓流传说观音前身是春秋楚庄王的三女儿妙善,因崇佛反抗婚姻包办,触怒父王逼她自刎,却获救隐居于南海普陀山,法号观音。后来楚庄王病入膏肓,御医告知想治好只有用亲骨肉的手眼做药丸。妙善得知后,为报父母养育之恩,毅然抠下眼珠,砍下手掌,制成药救活父王。楚庄王专程谢恩普陀山,这才知真相,但妙善已圆寂化为青烟飘散。恶与暴终不敌美和善,楚庄王愧痛长叹,为纪念爱女,令能工巧匠,塑一尊“全手全眼”观音像,结果工匠误听为“千手千眼”,于是“千手千眼观音像”海内外传扬。
说起来,郴州石窟这尊佛像的头饰、服装,跟广东东莞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那尊世界最大的观音像相同,都具盛唐风格。不同的是,东莞观音山观音规范宏大,显得端庄慈悲,光照寰宇;而郴州石窟观音娇小,民俗味浓,笑意神秘。而且这尊雕像与石窟并未全部完成,石窟开凿不深,佛像后背与手掌、脚都隐于石层,故成破壁而出之势。惟如此,那笑容愈显神秘。也许是雄心勃勃的北方艺人想在这南方赤壁上一展身手,却因水土不服而撂下铜锤铁凿悻悻北归。抑或是唐武宗“灭佛”时,别有一班信徒潜藏到此,进行了一次不太成功却神圣的抗争式创作。要不就是市场问题,道教胜地的善男信女都把香火供奉到苏仙岭去了。不然,这里不会停止凿建,须知这二百米高、四百米宽的大赤壁,是可以造出超过乐山大佛的雕像来的。
有这些就足够了,还考证什么呢?佛教石窟艺术发展到南方,多在川、滇等地,湖南稀少闻见,已足见郴州石窟的宝贵。而奇中之奇,是右孔石窟顶部出现的“飞天”。世界各文明古国都有本民族的飞仙形象,如希腊的安琪儿、印度的双翼天使等,她们都要借助翅膀才能飞行。而中国的飞仙,就是在浩瀚大漠、丝绸古道上洒下一路花雨、弹拨千年乐音的飞天,它无须羽翅,凭一条薄薄绸带潇洒飞舞到今天。
作为艺术形象,飞天是晋魏隋唐妇女的美的化身,是当时社会开放文明的象征。它一般现于壁画,有少量泥塑,存于西北少数窟寺如敦煌石窟。南方潮湿,寺、窟一般少有壁画,也未闻见有飞天塑像。可这大千世界至美的精灵却反其道而行之,从驼铃叮当、骏马嘶奔的戈壁天山,飞来露涤柳丝、蝉鸣竹枝的南岭郴州,可见当时郴水郴山和广袤国土一样开放。但它不愿进城,虽然那里有精致的寺庙、舒适的殿堂、不绝的香火、盈耳的颂扬。它似乎觉察到这一切的背后,清规戒律、保守封闭正在悄悄滋长。它偏爱大自然,这里有良好生态,碧水丹山,清淑之气,自由浪漫。
于是它降下禅云,倚立壁上,玉腕托钵,绸带飘扬,它飞旋着面向正南,目光越过郴江郴山,是期冀人们关心其身世处境,护卫其价值命运?还是点化人们少向功利叩头,多向文明拜望?抑或是启示人们打开封闭心态,像它那样自在飞翔?因为再往前越过南岭,就能俯身亲吻蓝色大海扬起的洁净波浪……
郴州石窟,就这样给悠久的郴州历史、灿烂的湖湘文明和深邃的中国宗教文化留下一个问号;观音的神秘笑容,飞天的神奇舞姿,就这样诱惑着有智识的人们去破译它从远古传输给现代的密码蛛丝……
(本篇获郴州市庆祝建国50周年文学征文大赛一等奖;2000年中国文联出版社、中国文艺家出版社等举办的全国“世纪之光”文学作品评选二等奖;2010年获《中国作家》金秋笔会全国征文一等奖,入编《中国作家创作获奖作品集》;2011年入选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新时期湖南文学作品选·散文随笔卷》;本次特作修改参加第六届观音山杯“美丽中国”游记文学大奖赛)
- 上一篇:一块碑的绝版传奇
- 下一篇:清代出守台湾的郴州人张继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