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武的傩文化
由中国傩戏学研宪会、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等单位举办的中国湖南临武傩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12年8月16日,在临武召开,为期四天。参会的:除国内一些有关傩文化研究的学者、专家,和一些地区的傩戏演员代表外,还有来自韩国、日本、美国、奥地利、新加坡的专家共100多人,济济一堂。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发来贺信。开会期间,参观了油湾村。这是目前,临武傩文化保存得较为完好的唯一村子。参会人员一致认为临武的傩有其自己的特点。在谈临武傩的特点前,不妨先探讨一下傩是什么?
傩,包括傩祭、傩戏、傩舞。被誉为“是戏剧艺术之源”,是民间文化的“活化石”。<礼 月令>中就有“季春,命国难(傩。下同)九门,磔攘以毕春气。仲秋,天子乃难,以达秋气。季冬,命有司大难,旁磔出土牛,以送寒气。”的记载。<论语 乡党>也说“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这都就说明早在春秋以前的中原,就有了傩的活动,而且在于惊驱疫厉之鬼,所以演员们扮演的都是鬼神,如二郎神、土地菩薩、关公、三娘、来保等称之为九神。每次傩祭的时空跨度很大,一般是先一年请神许愿,第二年正月完愿,俗谓之完“神狮子愿”。许愿仪式较简单,完愿才是活动的重头戏,有23项大程序,下面还分成近百个小项目,完成这些程序要三到四天。活动时,演员们戴着樟木特制的假面具,载歌载舞,或吟或白。舞姿或粗犷,或柔婉。歌唱的形式多样,有独唱,有齐唱,有清唱,有伴唱,有对唱,表演得亦庄亦谐,极尽神秘、诡异、纯美之能事。
“在上世纪80年代前,临武各地均有傩仪活动”,这话说得太夸张了。且不说80年代前,就是50年代前,也只有油湾村和泮塘村有傩戏的组织。不可否认,这两支队伍活动范围较广,大概在今水东、金江、大冲、镇南、香花、麦市等乡镇一带及桂阳与临武毗邻地区,说不上“各地均有”。而泮塘村的队伍,在50年代中期就已不存在了。现在就只有油湾村这支队伍一支独秀。
油湾村在临武县城的东北,处于高山峻岭人之中。由于地方较为偏僻,世外桃源,山外的风风雨雨不容易吹进来,没受到什么大的冲击。加上不同于外地的戏剧类组织,那么样的五湖四海,而是纯粹的家族组织,这就给保存、传承以有利条件。宋朝时,王氏祖先从江西迁至蓝山大洞乡里田村,再迁来油榨湾的。明朝成化年间,有个叫王贤能的,开始演绎傩祭、傩戏,成为油湾傩戏的第一代祖师,到现在己是第17代传人。在这次研讨会上,16代传人王太保祖孙三代人同台演出,还有位70岁老人演狮子,那舞步铿锵有力,都蠃得了与会人员和观众的赞赏。
油湾傩戏与其他地方傩戏相同的是傩祭、傩戏、傩舞三者合一,祭中有戏有舞,舞中有戏,戏中有舞也有祭。都是不凭借舞台。都是木刻面具,不同的是别地的面具戴在脸上,遮住整个靣孔,油湾则是戴在额头上。别地傩戏大多已省去“路祭”这一程序,而油湾仍保留着,且表演得既庄严又热烈。再就是油湾的傩戏本土化的程度很高,特别在语言上,很多方言被用上来。像<土地关>中的“一刷一溜又溜到何处”。像<夜叉关>中的“牛头经文”(炆),“高粱经灿”(舂),“按糍粑”,表现出通俗诙谐。地名也都用上本地的地名,如<土地关>中,土地住在北京,他“一刷一溜”,就经过长沙--衡州--桂阳,“溜”到了临武。<打狮子>中,猴子被一路牵行的旅程是:长沙--衡阳--耒阳--郴州--宜章--蓝山--临武--茶山--小湾--大泉--小城。一些故事也改了,如把人们尊敬的关羽说成是好色之徒,把孟姜女改名三娘。使得表演更接近群众生活,更为雄浑粗犷,风趣诙谐,情致盎然。
附:傩戏活动的主要程序:
- 上一篇:大冲种辣椒的种植史
- 下一篇:郴州人吃盐有过的两场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