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古城概貌
郴州自古就处于群山包围之中的南蛮地域,故名郴州。所以,"郴"字是由"林"、"邑"两字组成,顾名思义就是林中之城。郴州的"郴"字最早见于秦朝,从那时起,至今己有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了,所以说郴州历来是一座古老的山城,其实还不止此,郴州的历史,从考古工作者在桂阳发现的旧石器时代的刻纹骨椎,就证明早在一万多年前,郴州地区的莽莽山林之中,就有原始人的活动了。
郴州在我国南方,自古以来就占有重要的地位。古人曾说她"北瞻衡岳之秀,南直五岭之冲;间两粤之咽喉,处要而当冲,扼塞而控险,南户藩篱层层,北门关锁叠叠。"故此,明代官吏曾有"安郴,湖南九郡始可奠枕"的感慨。郴州,从古到今,多少大帅、将军在此屯兵战守,又多少起义英雄在此揭竿起义,而功败垂存!如秦始皇发兵五十万戍守五岭边关;汉代两个伏波将军南征,均在这里发兵;唐朝末年大将军高骈,就曾建议立即派兵扼守郴州,堵截黄巢北上;五代时,南汉国盘距广东,就调兵攻占郴州,重兵驻守以藩卫;北宋初年,大将军潘美自湖南进兵攻打陈国,就是先取郴州,使陈国失守北部险阻而迅速灭亡,直到近代的太平天国、辛亥革命、湘南暴动、秋收起义乃至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无一不与郴州密切相关。
郴州的地理位置如此重要,历代地方官员特别注重它的布防和城守。郴州的城垣建设亦随之而发展。郴州的城垣,最初是汉朝的太守杨璆主持修建的。此后,朝代屡变,战火不绝,郴州城垣反复毁于兵燹,又反复重建。五代时,后周显德三年(公元九五六年)曾筑子城。南宋淳熙十六年,知州丁逢开始建造城楼。郴州古城的始建迄今也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追上难以复叙,就明清两代的历史记载来勾勒它古老的风貌和雄伟的英姿吧!
明朝初年,茶陵卫军事长官刘保奉命来郴镇压农民起义,在此,他兴土木,修筑城垣,成为明清郴州古城的第一个修建者。他修筑的郴州城垣,城围长达五百九十三丈,城墙二点五丈,厚一点八丈。到景泰年间,又由军事长官高景春主持大修了一次,这时的城围有八里三百五十步,城外壕沟宽零点六丈,深二丈,并开东西南北城门四座,分别称为"朝阳门"、"赡城门"、"镇南门"和"仙桂门"。东西南三门还各建城楼一座,分别为"来鹤楼"、"爽极楼"、"迎薰楼"。城内亭台楼阁,官署公廨鳞次栉比,富丽堂皇。据《郴州志》记载,当时郴州城内有"知州衙门","布政司衙门","按察司衙门"三处;"兵备道衙门"(即军事机关)一处;政府的文化、医学、宗教部门(如阴阳学、医学、僧正司、道正司)各一处。其建筑规模依各衙门地位高低而区别。
知州堂是当时郴州政府的最高权力机关。它建在城北,包括各部门办事官员的寓所,共由十几处建筑组成。整个衙门坐北朝南,基本上成对称形结构。墙高院深,门楼重叠,显得格外威严肃穆。它正前一道大门,建有楼阁一座,称为纁楼。进入大门,又一道仪门,其后为牢狱,左为虚受堂。穿过仪门,即是知州与属官审理民政事务的州堂,建于正中;左边为帑藏库(即钱库);右边是架阁库、仪仗库。后面还有知州与属官讨论政事的弼政厅堂以及知州、同知、判官等单独办公的廨所、住房等。
兵备道衙门是郴州的最高军事机关,建在知州衙门的西面。正面大门也称为仪门。进门后,迎面一座公堂,为军事长官审理军务兵事之地。两边为东西序墙,后面有亭子一座,叫"四明亭"。兵备道衙门,既是军机重地,也是官僚们养性逸趣,寻欢作乐之所。里面还建有"冰玉堂"、"焚香所"、"孰乐园"等花园、宴厅。
当时郴州城内还有许多亭台楼阁,如"北楼"、"君子亭"、"物闲亭"、"藏春亭"……由于亭台均建筑在风物宜人之处,有些建筑物也能独具匠心,独出心裁,别具一格。因而历代文人名士前来游览者,亦留下了不少诗词题咏。例如北楼,系唐朝李晔所建,后柳宗元来游,登楼观赏郴城景色,他写出了"游鳞出陷浦,唳鹤绕仙岑。风起三湘浪,云生万里阴。"的诗句。坐落在知州衙门的"藏春亭"、始建于宋朝以前。北宋诗人阮阅有《藏春亭》诗云:"万紫千红一径深,胭脂为地粉为林。有人来问春何在,向道花间无处寻。"点出该处藏春于内,引客来寻的感情厚意。"君子亭"为明代知州周氏纪念周敦颐所建造。"物闲亭"在知州衙门东边,清雅幽静,漫步闲亭,真有几分悠闲自得,心旷神驰之感。明代诗人庄壬春特为此吟诗:"白日长静东山幽,物闲亭前水悠悠。青山石下衷隐堂,明月先上清淑楼。北湖有水照山斗,南山空见风月秋。我登江楼思渺然,美人不见令人愁。江路远见野树微,长桥新渡行人归。轻烟袅袅孤帆远,江上沙鸥自依依。物闲却羡心闲者,心闲静观物自闲。 亭中之闲闲何如,光风霁月满江庐。"写景道情述理溶为一体,颇有些余味。
作为湘南经济文化中心的郴州,这里更是各种商品的集散地、交易所。许多湘南特产,如木材、茶叶、烟草等等,历来就在这里经销脱手;来自广东的食盐、海鲜、水果……也从这里运往湘南各县市,或北去省城,以至京都。当时古城内外店堂铺舍,街市作坊星罗棋布,商旅辐辏,人群熙攘,一派繁华热闹景象。
据清代《郴州总志》记载,古城郴州有十五条大街。即城内二条,城外十三条。城内:一条因从知州衙门前横过,故称前街,呈东西走向,贯通全城。另一条叫正街,直抵南门。两街成十字交叉,并有三条小巷穿插其中。城外十三条街分别为:古渡街、丁字街、大街、东塔街、西塔街、下星街、谢家井街、法宝寺街、北上街、河街、半边街、正一街、后街。
十三条街连接城内外各地,组成居民和商业区。其中还有巷道十二条,分别是:张家巷、田家巷、天官坊巷、社俞巷、陈家巷、濂溪巷、邓家巷、姬家巷、罗家巷、水圳巷、三公巷、仙桥巷。后来,通过历次改建扩建,又把郴州古城的大街小巷改为"九街十八巷",因此,现在的郴州人大多数只知道郴州古城的"九街十八巷",原来的"十五街十二苍"就鲜为人知了。
- 上一篇:历史上的三个桂阳县
- 下一篇:那些避乱郴州的宋代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