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荡舟手机网
导航

主页 > 郴州风采 > 郴州文史 > > 详细内容

黄克诚-坚定的认为毛主席的主张是正确的

由于近万农军上井冈山,供给发生困难。红四军前委决定,将耒阳、永兴、郴县、资兴四县农民武装编成四路游击队,返回湘南开展游击战争。黄克诚被任命为第二路游击司令兼中共永兴县委书记。他率游击队一路战斗返回永兴。此时,永兴城乡一片白色恐怖,游击队屡遭敌人“围剿”解体。敌人到处悬赏捉拿黄克诚。他想起离开井冈山时陈毅的叮嘱:“有事情可以到上海去,同党中央直接联系。”黄克诚于1928年10月离开家乡,历尽艰辛,在上海与中央军委接上了组织关系。在白区工作了一年多,于1930年2月,黄克诚受中央军委指派,几经周折来到鄂南特委,任红五军五纵队八大队政委。在军长彭德怀的指挥下,五纵一举攻下平江县城,随后向江西修水进军。修水是敌我争夺的重要军事重镇,有敌重兵把守,四面筑有坚固的工事和几米高的城墙,易守难攻。彭德怀令五纵队担任主攻。随着一声令下,黄克诚身先士卒,率领攻城部队冒着敌人的密集火力,爬云梯登上了城头,象猛虎一样杀向敌阵。接着,炸开城门,大部队顺利冲进城内。经过一昼夜激战,歼灭了全部守敌。


1930年10月,蒋介石调兵10万,对中央根据地进行第一次“围剿”。按照毛泽东提出的“诱敌深入”的方针,红军在宁都县的黄陂、小布隐蔽集结,待机歼敌。当敌张辉瓒师向龙岗进犯时,担任团政委的黄克诚,与团长黄云桥率部扑向龙岗奔袭敌军,经过一天一夜的激烈战斗,同兄弟部队一道将该敌全部歼灭,毙、伤、俘敌1万余人,生擒敌师长、前敌总指挥张辉瓒,缴获各种武器2000多件。敌人的第一次“围剿”很快被粉碎了。


1931年初,黄克诚任红三军团第八军四师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为了培养部队的基层干部,他在东韶举办了一期军事政治训练班,亲自主讲军事和政治课,在短期内就培养了杨勇、曹祥仁等20多个优秀连、排干部。这批学员后来多数成为红军的优秀指挥员。不久他调第三师任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


在国民党对中央苏区进行第二次和第三次“围剿”中,黄克诚与师长彭遨率部参加了富田、广昌、黄陂等战斗,配合兄弟部队消灭了大量敌人,取得了反“围剿”的胜利。


 

1936年,黄克诚(左三)与战友在陕北合影。

正当革命形势蓬勃发展之际,中央根据地开展了打“AB团”的运动。黄克诚由于坚持实事求是,反对肃反扩大化,想方设法保护肃反委员会开出的第三师“AB团”分子名单上的同志,被打成右倾机会主义分子,并把他抓起来审查。幸好在军团长彭德怀干预下得以释放,但撤销了他的师政委职务。直到年底,上级对肃反扩大化问题有所纠正,黄克诚才重新调任红一师政委。


1932年1月,临时中央提出集中红军主力夺取中心城市,指示红一方面军“首取赣州”,继而夺取吉安和南昌。黄克诚本来就不赞成攻打中心城市,此次率部进抵赣州城郊,见赣州城高墙固,三面环水,易守难攻,更加确信这个仗打不得,便向上级建议取消攻打赣州的军事冒险行动,以免部队遭受不必要的损失,但未被采纳。上级命令红一师攻打赣州城西门,黄克诚只好服从命令,率部投入攻打赣州城的战斗。


红军采取掘坑道爆破和架设云梯爬城强攻等战法,两次总攻均受挫。鉴于红军旷日持久屯兵坚城之下,屡攻不克,部队伤亡越来越大,黄克诚再次向上级建议停止攻城,撤围赣州,仍未获准。后来,敌援兵到达,红军受内外夹击,态势十分不利。黄克诚又建议红军及早撤退,脱离险地,但依然不被采纳。


一天夜里,黄克诚突闻枪声大作,他和师长赶忙组织部队抗击。原来是赣州城守敌乘夜从城墙打洞突然出击。红军在敌人内外夹击之下,受到很大损失,不少部队被冲散。黄克诚一边收拢部队,组织反击,一边用电话向上级报告所发生的紧急情况,建议下令红军各部迅速组织撤退,以保存有生力量。但上级重申不准撤退,就地坚持。当师长侯中英陷入敌人重围被俘杀害,局面变得更加危险的情况下,黄克诚冒着抗命的风险,果断采取应急措施,乘夜指挥第一师余部撤至城南关,抢占山头,顶住了敌人的疯狂进攻,并说服部分友邻部队突出敌人重围,避免了全军覆灭的严重后果。


10月,苏区中央局全体会议在江西宁都举行,会上对所谓毛泽东“右倾机会主义”进行了批判,免除了毛泽东在红军中的领导职务。宁都会议后,红三军政治部在广昌召开会议,批判黄克诚的“右倾机会主义”。黄克诚不仅拒绝检讨所谓的错误,还直言不讳地批评上级推行的是“左”倾冒险主义,坚定地认为毛泽东的主张是正确的。上级认为黄克诚态度不好,顽固坚持错误,撤销了他的师政委职务,调任红三军政治部宣传部长,不久又解除他的部长职务,到教导营任政委。1933年4月,在军团领导的干预下,黄克诚被任命为红三军团代理政治部主任。


1933年5月,红一方面军整编,黄克诚被派到红三军团第五师任政治部主任。黄克诚早就将个人的地位乃至生死安危置之度外,但他对红军和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前途却十分担忧。他冒着有可能遭到“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危险,用“短促突击,红军送死”的尖锐语言,继续对错误的军事指挥提出批评。

 

1936年,黄克诚(后右一)与罗荣桓、邓小平、杨尚昆、陆定一、李伯钊在陕北。

9月25日,蒋介石纠集100万兵力开始第五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临时中央在敌重兵压境之下,实行“御敌于国门之外”、“不失寸土”的错误方针。黄克诚随三军团由闽北西返途中,恳请军团领导向中央建议,请毛泽东重新回来指挥红军,以扭转危局。军团领导对黄克诚的意见虽然同情和理解,但碍于当时的特殊环境,只好劝说黄克诚暂时保持沉默。黄克诚痛心地说:“如果继续照这个样子打下去,必将断送中央革命根据地和红一方面军。”


第五次反“围剿”整整打了一年,大小战斗不计其数,中央红军经过浴血奋战,虽给敌以重大打击,终因军事路线上的硬拼和消极防御而失败,红军被迫撤离中央根据地。这一年,黄克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锻炼和考验,丰富了作战经验,提高了指挥才能,增强了识别正确与错误路线的能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