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中夏:觉悟的门前,便是刀山剑树
【人物志】
邓中夏
湖南宜章人,生于1894年10月,卒于1933年9月。
邓中夏参与组织成立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1920年10月协助李大钊在北京成立共产党小组,是最早的党员之一。
他是一团赤色的火焰,一生都在燃烧。他投向赵家楼的火把,激扬着学子的热情;他生动演讲触动千万工人的心扉,让工人运动之火熊熊燃起。
他坚定信仰和传播马克思主义,愿以“烧成灰”为代价。他是中共的创始人之一,是中国早期工人运动的杰出领袖。
湖南宜章县邓家湾村,背依青山面临绿水。4月里,灰石青瓦的邓家老宅,安静伫立。
正是从这里开始,邓中夏开门迎接新思想,走向新的世界,成为一个火种的传播者。
1919年5月4日,在北京,25岁的邓中夏带领学子,冒着枪林弹雨,冲向赵家楼。他投出了第一束愤怒的火把。
那时候,年轻的邓中夏被马克思主义鼓舞,立志投身“为国为民谋解放之革命事业”。
“一个人能为了最多数中国民众的利益,为了勤劳大众的利益而死,这是虽死犹生,比泰山还重。人只有一生一死,要死得有意义,死得有价值。”他后来在狱中写道。
1933年9月21日,39岁的邓中夏被国民党反动势力杀害。
他曾有机会过“优厚”的人生,父亲曾给他在北洋军政府谋得一份好差事。他却退了“委任状”。
他跟父亲说,“我不做官,我要做人民的公仆,公仆就是大众的长工 开创一个人人有饭吃,人人有衣穿的新天地”。
宜章之光:期冀新世界
邓中夏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官宦家庭。父亲邓典谟是前清举人,做过县令等基层官吏。
邓中夏自小入私塾,读老庄。父亲期待他能做一个光宗耀祖、著书立说之人。
20岁时,邓中夏考入湖南高等师范文史专修科。当时杨昌济先生在此兼职教书,邓中夏对他非常崇敬,常与同班好友蔡和森周末到杨家去,听先生讲解新知识,传授新思想。
杨昌济曾参与维新运动,力赞谭嗣同“以民为主”的思想,认为“非改革不足以图存”。
在杨家,邓中夏结识了进步青年毛泽东,并与之成为好友。他们一起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论辩于橘子洲头。
此间,邓中夏对之前接受的家庭教育产生了质疑。在给父亲的信中,频繁提及“自由”和“革命”。
1917年,邓中夏考取北京大学中文系,时年其父调入京城为官,两人一起赴京。
“祖父与我二伯是坐船去京城的。那天晚上祖父梦见一只白虎靠着自己入眠,吓出一身冷汗。醒来才发现是中夏正靠着他打盹,认为是不祥之兆,劝他不要赴京。二伯不以为然。”邓中夏四弟之子邓邦镇说。
这个时期,邓中夏对新世界与新思想充满期冀。
他在一首诗中说,“觉悟的门前,便是刀山剑树,我们是开门呢,还是不开门呢”。
入学北大当年,邓中夏结识了在北大任教的李大钊。邓中夏被马克思主义吸引,并投入到反帝爱国斗争中。
京华烟云:我行适我素
1919年5月3日,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的消息传回,北京的学子们群情激奋。
第二天,数千青年冲向亲日派卖国官员曹汝霖位于赵家楼的官邸。大家都记住了冲在队伍最前面的高大英俊的青年邓中夏。他向赵家楼投出了第一束火把,高喊“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国民政府的教育次长怒斥游行中的邓中夏:“学生不上课,到街上胡闹,你们眼里还有没有国家,有没有政府?”
“政府?政府只会出卖国贼,国家?你们丧权辱国苟且牟利,国家在你们眼中不过是卖钱的东西,我们声讨卖国贼才是真爱国。”邓中夏逼视着教育次长。
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最终汇入“五四运动”的洪流。迫于压力,出席巴黎和会的中国专使最终拒绝在合约上签字。
无数个夜晚,邓中夏在宿舍中昏黄的灯光下,一遍遍读李大钊发表的《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邓中夏在文上注释:“俄国革命的成功,首要就是唤醒民众。”
整个大学期间,邓中夏只回了湖南老家一次,是为创办一份进步刊物。在京做政府行政院书记官的邓典谟,在邓中夏大学毕业前才见到儿子一面,他方意识到邓中夏“危险的”的变化。
“这可是激进分子的书,政府看见可是要杀头的啊。”前清举人看见儿子床头放着的一本《共产党宣言》,随即双手颤抖,惊惧不已。
邓典谟从贴身口袋中急急掏出一张聘书,告诉邓中夏,这是通过关系在农商部给你讨的一个舒适差事。
为不伤父亲的心,邓中夏接下聘书,但次日就将聘书寄还给农商部。
这个时期,李大钊正筹建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委托邓中夏具体组织筹建。1920年3月31日,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成立。成员有邓中夏、罗章龙、高君宇、张国焘等,会员60余人。
当年10月,继陈独秀在上海成立第一个共产党小组后,李大钊成立北京共产党小组,成员大多来自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邓中夏成为北京的第一批共产党员。他对革命前途满怀豪情,曾赋诗“禽猕歼除之,我行适我素”。
工运春秋:峥嵘岁月稠
响应党组织号召,1920年,邓中夏到北京长辛店铁路工厂,向工人宣传进步思想。这年11月,北京共产党小组创办《劳动音》,传播马列主义。邓中夏负责编辑出版工作。
邓中夏告诉工人“认字才能不受愚弄欺压”。1921年初,他创办长辛店劳动补习学校,让工人们免费学习。这里成为中国北方工人运动的重要发源地。
“工字上面一横是天,下面一横是地,中间那根柱子就是我们工人,顶天立地啊,工人最伟大。”邓中夏在黑板上写个大大的“工”字,高举右手做个撑破天的手势。
台下的工人发问,我们饭都吃不饱,身无分文家无片瓦,谈什么伟大?这时候,阶级、马克思、十月革命 邓中夏口中新鲜词源源不断。
邓中夏四弟之子邓邦镇回忆,邓中夏在工人中奔走演讲,针砭现实的言论大胆而尖锐,工人们称他为“邓大炮”。“二伯本名仲澥,正是在长辛店更名为中夏。他解释,名字这么复杂难识写,怎么好融入工人群众呢。”
为领导工人运动,邓中夏学会“多门语言”,北京话,上海话、广东话。
忙于组织工人运动,作为中共“一大”代表的邓中夏,错过了参加会议。
1922年6月间,长辛店工人俱乐部向铁路局提出开除总管、工头,承认俱乐部有人事推荐权和增加工资等要求,迟迟得不到答复。当年8月23日,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主任的邓中夏,召集工人代表开会,决定罢工。
1922年8月24日,3000多名工人手持旗帜:“不得食不如死”、“打破资本专制”,开始罢工。郑州铁路工人也发动罢工声援,使京汉铁路完全中断。京绥、京奉、正太等线铁路工人也纷纷声援。
罢工坚持两天后,铁路局被迫与工人代表谈判。
此次罢工后来被认定为中国共产党真正领导和发动的第一次取得胜利的工人运动。
长辛店工人罢工,成为全国工人组织竞相模仿的样板。邓中夏受党组织委派,到全国各地推广经验,在全国掀起了工人运动高潮。1925年上海五卅惨案发生后,邓中夏、苏兆征等受组织委托,到广州、香港组织罢工。当年6月19日,省港大罢工开始。
邓中夏后来写就《中国职工运动简史》,是最早总结中国工运经验和规律的著作。
南京囹圄:留诗雨花台
邓中夏1928年赴莫斯科参加中共“六大”,并任中华全国总工会驻赤色职工国际代表。在莫斯科生活期间,他被卷入诡谲的政治内斗。
1931年1月,在共产国际支持下,王明取得中共中央领导权,在全党执行“左倾”路线。当年,邓中夏被撤去党内外职务,到上海接受调查。
到上海后,邓中夏没有被分配任何工作,也无经济援助,吃饭都成了问题。他向中央写了无数封信“只要为党工作,做什么都成”,遭到拒绝。
为生计,邓中夏之妻李瑛到一家日本纱厂做工,每天工作15个小时。她一月收入7元,房租3元,剩下的4元,邓中夏还经常用来救济地下党员与贫困工人。
为节省开支,邓中夏背着妻子,将刚出生几个月的孩子送给他人抚养,这是他们的最后一个孩子。之前的孩子要么夭折,要么在革命中失散。
1932年秋,邓中夏被党中央委派担任全国赤色互济总会党团书记,在上海国民党统治区从事地下工作。这对于曾长期公开活动的邓中夏,十分危险。
1933年5月16日,邓中夏遭叛徒出卖,在法租界被捕。身在南京的蒋介石立即安排数名国民党中央委员到上海,“不惜一切代价劝降”,劝降不成,则将其引渡南京而后除之。
在南京的监狱,邓中夏遭遇各种酷刑。他对狱友说,放心吧,我就是骨头烧成灰,也是一名革命到底的共产党员。
1933年9月21日,在南京雨花台,邓中夏被秘密杀害。在监狱的墙壁上,他留下诗句:“伫看十年后,红花开满地。”
(注:参考《革命先驱邓中夏》、《邓中夏传》、《邓中夏生平与思想研究论文集》《峥嵘岁月-邓中夏故事集》等)
寻访录
寂寞的老屋
村支书邓里生从腰带上拿出一串钥匙,打开了古老建筑的大门。青砖灰瓦,这座房子与邓家湾村其他的老屋,并无二致。
这是工人运动领袖邓中夏的故居,静谧而寂寞。
邓中夏一生共有五个子女,因革命颠沛流离,或失散或夭折,至今已无后人,只留下一座被政府认定为省级文物的故居。
邓里生说,按族谱记载,这里是邓氏祖宅,不过不知建于何时。
邓中夏侄子邓邦镇说,邓中夏1914年离开宜章到长沙求学前,一直居住于此。1944年,受邓中夏革命思想影响,邓中夏之父邓典谟,参与并组建地方抗日武装,被日军报复,将住宅烧毁了。
现在的房子,是1983年由政府按原貌修复的,有大小房屋七间。
邓中夏房间里摆放有他用过的书桌,表皮斑驳的手提箱等,他曾提着这个箱子到北大求学。
村支书老邓既是这座宅子的看护人、管理者也是导游加讲解员。老邓希望政府能配一名专职讲解员。他说他就是个农民,知道的太少,还得种地。
老邓说,宣传不够,除非逢年过节,这座老宅没什么人来。
“邓中夏就是我们村里最大的资源。”老邓设想着,铺条路,围绕故居建座纪念馆,开发红色旅游,让更多的人了解邓中夏的同时,也能带动农民致富。不过他这个想法一直都还没实现。
他拉着记者的手,“一定要多宣传一下我们村子啊”。
邓中夏的侄子邓邦镇生活在新西兰,他很支持邓里生的想法,多次来电话对他开发故居进行鼓励,并出谋划策。
邓邦镇说,伯父终生为造福于民而革命,如他活着,也会支持为村民谋福利的行为。
- 上一篇:开国大将 黄克诚
- 下一篇: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人运动的早期领导人之一 邓中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