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敦颐“化神之地”考
[摘 要]本文通过发掘相关史料等,发现理学开山人周敦颐在一地任职时间最长及在一地任职次数最多的,均是湖南郴州,并且居官清廉、治绩显著、育才成伟器、发明出不朽,还可认定《太极图说》系周子在郴创作,故可视郴州为周子的“化神之地”。
[关键词] 周敦颐,化神之地,郴州,考证
宋代大贤周敦颐因创立具有世界影响的道学(理学)与湖湘之学的源头濂学,被尊为理学鼻祖,周子学说也被奉为官方哲学,宋元明清历代谥封、褒荣、祭祀,达到神化地步。而“化神”则需一个过程,离不开一定的空间与时间。
一、仕郴独久,治绩尤著
从宋庆历元年周敦颐赴江西洪州分宁任县主薄正式入仕算起,到神宗熙宁五年退隐,其仕宦生涯共31年,其中27年为州县地方官员,22年在县令、知县、通判、知州的位子上,先后历江西洪州、袁州、南安,湖南郴县、桂阳(今汝城),江西南昌,四川合州,江西虔州,湖南永州、邵州、郴州,广东,江西南康诸任。在一地时间最长的是郴州,足足8年。庆历六年冬(1046)“移郴州郴县令”,即他第一次得到升迁做县令,时年30;4年后“改郴州桂阳令”又干了4年,因此两令郴。神宗熙宁元年又“知郴州”,故在郴历官三任。因此他“仕郴独久”。
“三十而立”与“四十而不惑”,都是人生最重要的转折点,尤其古代对为学为官者更看重这一点。而周敦颐从“三十而立”到近“四十而不惑”的这一宝贵阶段,恰恰是在郴州度过,意义不凡。
《宋史》说他“移郴之桂阳令,治绩尤著”,这句赞语在其列传中,仅用于评价他“两令郴”即任郴县县令与桂阳县令的表现,并为历朝历代官方文书史料、专家学者研究文章所引用。清《重建郴阳濂溪书院记》说他“移郴令,劝农桑,兴学校,以道学倡士,士皆从化”,明《万历郴州志》说他“博学力行,遇事刚果有古人风”、“政事精密,严恕务尽道理”。更具体一点的,是宋《周敦颐年谱》(简称《年谱》)所记“移郴州郴县令。至县,首修学校以教人,有《修学记》,”翌年,又“作书堂于郴之鱼山,”说明他一面做官处理行政事务,一边办教育修学校育人才。治理地方主要靠两手,硬的是抓法治、管理,所谓“政事精密,严恕务尽道理,”;软的是树风习、育人才,即“首修学校以教人,”这就无怪乎“郡守李初平知先生贤……既荐诸朝又周其乏,”于是周敦颐声名远播,“当道诸公皆以先生治郴桂有绩,交荐之。②”
过了“知天命”之年后,神宗熙宁元年他第一次被提升为州一级主管,告别了21年的县官与州通判历程,再到郴州。而且做知州也只在郴州一处,因为刚上任,便又被荐“擢授广南东路转运判官”③。第三次仕郴治绩如何,史料无载。但据《郴州历代诗文选注》④作者刘华寿先生考,周敦颐知郴州,是因“铁面御史”著称的赵青献推荐。而且周在郴时,赵有《寄周茂叔》一诗,用“诗笔不闲真吏隐,讼庭无事洽民欢”的句子,赞扬周在郴州知州任上讼事几无,民情欢洽。
凡此种种,说明周子仕郴独久、治绩尤著,不是虚言。
二、仕郴独久,德行尤嘉
周敦颐仕郴独久,其为人的高尚与居官的清廉,也在后人眼里树立起一个光风霁月的形象。
一个例子是郴州知州李初平“闻先生论学,叹曰:‘吾读书如何?’先生曰:‘公老矣,无及也,顾请为公言之。初平遂日听先生语’⑤”“二年果有得⑥”。即上司见周敦颐认真求索、博学广识,听他讲学后提出了读书的要求。于是周敦颐每天忙完政事,都抽出时间专门为李初平讲学,坚持一年,满足了其愿望。第二例则是皇佑元年李初平病卒,留下幼子,周敦颐毫不迟疑地表态:“吾事也!”“为护其丧归葬之,并往来经纪其家,始终不懈。⑦”一直将其灵柩护送回其家乡安葬,又始终周济扶助孤儿寡母。
居官清正廉洁一例是,南宋嘉定年间,桂阳知县周思诚到任后听人告诉的周子轶事“前县厅有木匦一,其高四尺,其阔视其高加尺焉,以贮官文书。其上锓‘皇佑四年置,桂阳县令周’凡十字,而书押于其下,实先生时旧物。⑧”匦本是木匣子而已,而周敦颐没有专门的书柜又有颇多的公文、书籍,故特别做了这么大一个匣式木箱,用于存放官署文件和稍有闲暇便阅读的书,箱下还压着书本,可见他于政事之用心又身无长物。
另一例是,他在郴州连续做了8年的县令,因知州李初平与当道诸公的推荐,第一次得到一个“大理寺丞”的京官衔头,于至和元年改任南昌知县。到任后不久“一日,先生得暴疾,人殆,更昼夜始甦。友人潘兴嗣视其家,服御之物,止一敝箧,钱不满百。”⑨民谣讥讽官场腐败风之烈“一年清知府,10万雪花银”、“一年清知县,八百雪花银”。周敦颐已经做了8年的县太爷,既使一年除去开销净剩百文,8年也应有8百文即8俩银子。可他辛苦了8年竟然连一百文钱的积蓄都没有,日常用具、衣物也只用一个破竹箱装着,居官何等清廉!
三、仕郴独久,育才尤伟
濂溪之学“上探洙泗,下开伊洛”,周敦颐在郴州8年的最大成就应是论学尤精、育才尤伟,培养了继他之后成为理学大师、“伊洛学派”的代表人物程颢(明道)、程颐(伊川)两兄弟。
宋嘉定十三年(1220年),桂阳知县周思诚到任,他了解到“县西五里有山环合,林木茂翳,而溪流清泻,萦纡其间,人号其乡为予乐,岂亦周先生而名之欤?思诚窃记明道先生有‘过前川而予心乐’之句,盖明道先生尝从先生游也。10”即是说当时的汝城,就因程颢跟从周敦颐游学来此并写下诗句,已命名了“予乐乡”乡名。此外还有“予乐村”、“予乐湾”、“予乐窝”等地名留传至今,也曾建“予乐亭”。
但二程不仅痕留汝城,早在几年前,他们先追随先生到了郴县。《年谱》载庆历六年“先生年30,大理寺丞知虔州兴国县程公王 向。假卒南安,视先生气貌非常人,与语,果知道者,因与为友,令二子师事之。及为郎,每迁授当举代,辄以先生名闻。二子即明道、伊川也。时明道年十五,伊川年十四”。即说在这一年,二程之父程王向 命两儿拜周敦颐为师,将二程托付给他。也就在这一年冬,周敦颐已“移郴州郴县令”。因前一年,他被转运使王逵荐于朝,故“是年冬……至县”,所以不可能两个14、15岁的少年刚拜过师就与移官的先生分离4年,成年了才到汝城跟先生从头而学。《明道传》又说程颢“自十五六时,与弟颐闻周敦颐论学”,此时,周首次升迁为县令,正在郴县任上,说明二程跟从先生来郴县求学。况且南安(今江西大余)紧邻郴州地区,距桂阳(汝城)热水镇仅50公里,数日便可抵达郴县。《重建郴阳濂溪书院记》也可佐证“公于郴阳盖三至焉。其时,二程来从受业,盛哉矣。”即说先生3次到郴做官期间,二程都随师来此受教。
从周敦颐这方面来说,萍水相逢的知州李初平卒、子幼,他就毅然承诺“吾事也”,并“往来经纪其家,始终不懈”。那么,对友人程王向托付之子,他岂不更视作“吾事”而带在身边?到郴后,“首修学校”,学校是为大家所修。而翌年“作书堂于郴之鱼山”,书堂是为个人所筑,很大可能就是为二程兄弟所筑。因鱼山当时离城30里,“鱼飞雷”为古郴阳八景之一,周本人只能在政务之余前往论学授业。从年少的程氏兄弟那方面说,如果没有在郴县几年的求学,程颢怎能写出《千家诗》的篇首佳作《春日偶成》?也只有通过在郴县四年的从师而学与潜心悟道,告别了少年的他才有可能吟出“时人不识予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之句。因为从郴县追随周师到汝城的程颢,已是学业大进的成年人了。
《明道传》中这一段,全文为“自十五六时,与弟颐闻周敦颐论学,遂厌科举之业,慨然有求道之志。其后先生作《太极图》,独手授之,他莫得而闻焉。”从中可看出,这是传记作者依程颢口吻写的。它传递了两个重要信息:(1) 14、15岁的二程在郴县开始从师周敦颐,一年后在先生精辟学说的感化影响下,明确了追求理学的人生取向。(2)接着周敦颐就发明了“太极图”,并且它包括了《太极图说》。因为,如果仅仅是一张图,几根线条加色块,3、5分钟便可学会。而连图带文章与讲解,才具备“独手授之”的价值,方能做到“他莫得而闻焉”。
如此,二程从郴县到汝城,整整8年独受教于恩师,不仅由少年而弱冠而成年,被引领进理学的门庭,更由于周敦颐将发明的“太极图”“独手授之”,而使二程触探到《太极图说》“明天理之根源,究万物之终始”的堂奥,进入周子的宇宙观世界,打下了“伊洛之学”的基础。
四、仕郴独久,感化尤深
对“仕郴独久”“治绩尤著”的周敦颐,明《郴州濂溪祠记》指出“郴之感沾德化为独深”。因而,郴地郴人在全国较 早尊奉周子,所建濂溪祠、濂溪书院也规模较大。宋嘉定十三年[1220]宁宗赐谥周敦颐为“元”公,当年汝城“遂于大成殿右庑之西南立祠以祀先生”,“又思县之正堂,先生昔尝居之,因片旁其中间曰濂溪堂,俾得伸其景仰。别创屋三间于东边,片旁曰光风堂,亦祀先生像于其中。……于是县、学、斋皆有先生之祠,合邑士民罔不肃然起敬”12。此后,至民国初共9次修葺迁建濂溪书院。淳佑元年(1241)理宗下诏:周子从祀孔庙,郴州城即在文庙供奉周子像。“续有辟之为精舍”,再建景贤祠专祀。明宣德年间又“徙元公像于濂溪祠”,“亭构养心,池开爱莲”13,也是多次修葺,后又设“濂溪书院”于其中。清末至辛亥革命后,一度专为“濂溪女校”14,这在全国也少见。周敦颐在郴于官署开池种莲的史实,可概括为一语“元公植莲”。
1997年,郴州市九完小建房,笔者在濂溪祠故址发现两碑。一块记录清光绪年间知州李崇莲到任后,见北湖书院不能用了,便“查得濂溪祠存巍屋两层……气宇闳秀”“门内有池可植莲,更与《爱莲说》合史称”,故带头“捐养廉花银”15修好祠堂,把北湖书院搬来附入,续办濂溪书院,将文公(韩愈)与元公一起供奉。另一块记录道光年间,州民上告一王姓州牧贪而不廉,朝廷立马派钦差大臣到郴查办贪官,立此“钦差示谕”碑。此碑不置于官署,而专门树在濂溪祠,正说明郴州受周子的感化独深。而他也一直被郴州奉为清廉明镜、学问圣贤,无论是本地人还是外来官都视郴州为其化神之处。
同时,何孟春在《郴州濂溪祠记》中指出,周敦颐是舂陵人(祖居宁远,后徙营道—今道县),“永邵与郴视舂陵独为乡国”。舂陵地区一部分在永州,如道县、蓝山、宁远、新田;一部分在郴州,如嘉禾、临武、桂阳。西汉初期道县在郴版图内,其邻县蓝山、宁远、新田等地,也曾先后属郴。舂陵水主要是流经郴州地区而入湘江的,历史上舂陵地区各县都视郴州为文化、商贸中心与上下长沙、广州的主要交通枢纽,因而郴州是将周子视作本乡本土之人的。例他的《通书》“蒙艮第四十”章有“山下有泉,静而清也”句,他逝后,1185年宜章县令即将发现的两处有泉山岩命名为“蒙岩”、“艮岩”16。
由此,可得出一个结论:周敦颐仕郴独久,尤其在郴县、汝城的连续8年,为自己铸造了一段黄金般的可贵人生。他通过为人的仁德、居官的清廉、显著的治绩、高明的论学、不朽的发明、精深的著述、悉心的育才,加上地方对他的尊崇、景仰,初步形成了宋明理学开山人的人格,获取了“上探洙泗,下开伊洛”与湖湘文化源头“濂学”的一代宗师的资格,隐隐之中已奠定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的“神格”。
参考文献、资料
注:①石鼓,衡阳石鼓书院。濂溪,郴州濂溪书院,又为濂溪祠。
2见明《万历郴州志》,后句见宋《周敦颐年谱》
3679《周敦颐年谱》
414湖南出版社《郴州历代诗文选注》
5《万历郴州志》
81012《桂阳(汝城)濂溪祠记》
13明《郴州濂溪祠记》
15清《北湖书院附入濂溪祠》
16《宜章县志》
2000年全国第三届周敦颐学术会议论文,
原发《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4期
又载:中华诗词出版社2007年《濂溪风韵》
作者:张式成、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特约研究员,郴州市政协一二三届委员兼文史研究员,市作协名誉副主席,市地名、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物、城市形象标识等评审委
- 上一篇:论义帝研究的史学价值与文化意义
- 下一篇:论郴州“福地”的物化根基与文化内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