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荡舟手机网
导航

主页 > 郴州风采 > 郴州文史 > > 详细内容

曾中生-鄂豫皖特委书记兼军委主席

1930年冬,国民党集结10万兵力对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连续发起第一、二次“围剿”。主力红军转往皖西,鄂豫边红色区域只剩下300余人枪的武装和地方游击队。在这十万危急的时刻,中共中央派曾中生赶赴鄂豫边,担任中共鄂豫皖特委书记兼军委主席。


就在这年11月,年仅30岁的曾中生离开上海中革军委,单枪匹马,来到鄂豫边。他当机立断,下令停止执行冒险主义的军事计划,解散集体农庄,取消立三“左”倾经济政策,撤销根据地内部军队与地方两个平行领导机关,恢复和建立特委和军委的统一领导,及时提出战争第一的口号,组织边区地方武装,利用人民游击战争与敌周旋,苦苦支撑着岌岌可危的局面,然后速调主力回援,采取飘忽战略,在运动战中各个歼灭敌人,最后取得了反“围剿”斗争的胜利。边区渡过了危机,曾中生也赢得了根据地军民的信赖,他处变不惊的大将风度、深刻透彻的分析能力、平易近人的亲和力,使许继慎、蔡申熙、徐向前这三个黄埔一期生,都对晚他们三届的“学弟”心悦诚服。徐向前,这位同样具有非凡军事才能的著名军事领袖,多次深情地追忆当年的老领导:“曾中生同志来担任鄂豫皖特委书记、军委主席,相当得力。这位同志,有战略头脑,工作实际,善于总结经验,也能团结同志。在反‘围剿’的关键时刻到来,掌握全局,开展工作,起了很大的作用。根据地远离党中央,独立性大,主要领导人的选择特别重要。后来拿掉曾中生换上张国焘,是失策的。”


1931年4月15日,这是曾中生政治恶梦开始的日子。这天,他与新任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书记张国焘首次见面。

 

红四方面军诞生地七里坪


曾中生日夜兼程从豫南前线赶回后方迎接中央代表,没想到张代表却是一副慵怠、傲慢、居高临下的样子。开始他还以为张国焘只是架子大,但很快就发现来者不善。


1931年春,在共产国际代表米夫的扶持下,王明“左”倾路线在党中央占据统治地位。为推行所谓国际路线,中央分别派出代表团或代表作为钦差大臣前往六大战略根据地。张国焘与陈昌浩、沈泽民奉命来到鄂豫皖苏区,执行“改造”党、政府和红军的使命。


在听完曾中生的情况汇报后,张国焘无视苏区军民粉碎两次“围剿”所取得的伟大成绩,毫无根据地指责中共鄂豫皖特委“命令主义、惩罚主义流行”;“地方党部放弃了改造红军的根本任务”,宣布撤销中共鄂豫皖特委,成立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和鄂豫皖根据地军事委员会,撤销曾中生的军委主席职务。


由于曾中生威信太高、拥护他的人太多,尤其是深得军心,张国焘在得到曾中生保证贯彻中央路线的表态后,经鄂豫皖军委决定将他派往红四军担任政治委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