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兴历史上最有名的宗族书院
资兴历史上有过不少书院,除县学——文昌书院(汉宁书院)外,还有宗族兴办、供本族子弟就读的宗族书院。其中,最有名的是曹氏的观澜书院(亦称醽醁书院、醽泉书院),袁氏的辰冈书院(后改称程水书院),焦氏的文峰书院。黔中举人沈清涟曾写道:“资水古称名胜之邦,其以文章道学名于世。载入志者难以更,仆数程水乡其尤也。是乡(指程水乡)昔有观澜、辰冈、文峰三书院,争雄鼎立。一时蜚声艺苑,擒藻词坛,固已极人文之盛矣。”历史上这三所宗族书院文风颇盛,各具风骚。
一、观澜书院
观澜书院的创立者为曹行锡,南宋绍定元年(戊子1228)赐进士,官至巴州刺史。为教育曹氏后代,曹公于南宋绍定四年(辛卯1231)在今资兴市七里镇柏树村创立了曹氏家族书院,取孟子“观水必观澜”之意,因建在醽醁泉旁,所以还叫过“醽醁书院”、“醽泉书院”。
书院坐西朝东,面对回龙峰,左有天平仙寺钟声缭梁,右前方有笔架山和七宝山相拱,后有青松翠竹相拥,前有醽醁泉潭清澈如许,两侧有河流缨带左右。书院曾有一副对联,上联是:“望日庆升平凤岭回山气象峥嵘峙绣虎”;下联为:“观澜汇学海桃源醁水文机活泼衍雕龙”。
书院建成后,培养了一大批人材。在科举考试中,出了元朝状元曹一本、授左春坊,官至二品。同科的堂兄弟曹一筵,也金榜题名,得二甲传胪,官至翰林学士。兄弟联袂登皇榜,这在历史上是少见的,一直被传为佳话。有一首七绝诗赞道:“兄弟高占一鳌头,凤舞鸾飞众鸟愁;山色不知天远近,魁名当镇万人楼。”同期稍后曹一本的亲弟弟曹一鉴,也高中进士,曾任知州,后升户部郎中。该书院还出了个端宗己卯乡进士曹邦椿,明景泰甲戌(1454)进士曹隆。曹隆,字邦盛,授行人,简命江西,征聘吴康斋及广东纂修实录,云南犒赏军士,河间府赈济饥民;历任九年,授礼部主客员外郎,校正《日本,琉球进贡仪注》,有御书“春卿”之赐;后升河南彰德府知府、江西右布政。到清朝时,观澜书院仍颇具盛名。晚清名臣张之洞特为书院题写对联:“虽富贵不易其心,虽贫贱不移其行;以通经学古为高,以救时行道为贤。”
书院曾三次遭到战火焚毁,多次重修。如今我们所见到的书院大约是八十年前重修的,占地面积已不足曹氏族谱所记之六分之一。
二、辰冈书院
辰冈书院原址在今资兴市三都镇与蓼江镇交界的辰冈岭,为袁氏宗族书院。袁氏老祖宗袁敏求,字学古,和州乌江县汝南人(今属安徽和县);后唐同光年间在湘潭为官,后迁徙到郴州程乡醽醁里(今资兴市香花乡)。南宋嘉熙二年(戊戌1238)袁文敷“始创书堂于石山,挹辰冈之胜,匾曰:辰冈。”
历年来,该书院人才辈出,“科不乏人”。明朝出了个永乐戊戌(1418)进士袁才辅,任赣州府宁都知县,诚心爱民,为宁都名宦,他任期届满时,老百姓依依不舍,纷纷上书请求留任。明天顺袁玘,甲申(1464)进士,他家贫力学,官至刑部郎中(正五品),以清节著称,被后人称做“清郎中”,他“性复清慎,不苟取与”;为官期间,“政称平恕,重狱多所平反”,“卒之日,图书败麓,肃然可掬”。另有袁克俊,登明洪武进士,任礼科给事。
书院修建38年后,南宋咸淳十年(甲戌1274),郴州教授林应春撰写了《辰冈书院记》。清康熙九年,辰冈书院进行了较大的修缮,知县耿念劬又撰写了《辰冈书院续记》。清同治年间,书院再次进行了全面的整修,并请知县万时若撰写了《程水书院记》,文称:“鉴于诸书院之私于一家,致不能久,特广诸一乡,名曰‘程水书院’”。 黔中举人沈清涟文曰:“仍其地者,不忘旧也;更其名者,示大公也……且书院多以山名,取名山讲道之义。而兹独有取于水者……观程水之不息,可悟道体之流行焉;观程水之浩荡,可悟文澜之壮阔焉;观程水之渺无际涯,更可悟学问之深沉远大焉。”
人们相传,科考前如辰冈岭发出鼓声,则试者必中,加上辰冈岭古木苍天,风景秀丽,因而被纳为资兴旧八景之一“辰冈应征”。
三、文峰书院
焦姓远祖于宋神宗元丰年间(1077——1085)迁来资兴程水乡高冲(今属蓼江镇)。“宅地山水环抱,辰冈石歧,蟠伏左右,状若龙虎注江,诸峰列峙于后,而塘西三峰特耸于前,中峰尤高,望之犹笔架然。”焦氏书院建于何时无考。旧志上有记载:“元季毁于兵”。这说明在元朝或者再早一点就有了文峰书院。明洪武初,在旧址上重新修建焦氏书院,“中为堂,左右有廊,门牖毕具”。因书院面对三峰而取名为“文峰书院”。
- 上一篇:永兴三大禅师探迹
- 下一篇:桂阳建置之始兼平阳郡县设立时间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