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走遍中国·郴州》节目拍摄
2005年春节前后,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走遍中国》栏目播出了7集郴州专题系列节目:《郴字说郴州》、《寻找炎帝神农氏》、《苏仙传奇》、《千年爱莲说》、《湘昆别一枝》、《三绝碑传奇》、《嘉禾伴嫁歌》。这些节目从历史的不同角度,深层次地介绍了郴州这个历史文化名城厚积隽永的文化内涵,溯古通今展示了郴州独具魅力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以及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起到了很好的宣传郴州、推介郴州的视频效果。节目播出后的一段时间,作为拍摄参与者的本人,接到不少来电来函,甚至有人登门来访,众口一词,赞誉有加。回想当时拍摄节目的过程,有些情节仍历历在目,使人至今感怀。
一、骡迹路见证郴州历史
2004年孟冬时节,两位远方的客人由市委外宣办主任张灿军陪同,在郴州城区参观。这两位远方的客人,一位是中央电视台海外节目中心专题部主编王贵亮,一位是八一电影制片厂导演倪学健。他们此行的目的,是为拍摄电视专题节目《走遍中国·郴州》选定题材。在郴州城内转了一圈,看了义帝陵、苏仙岭等几处景点以后,他们提出了疑问:“郴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实际上我们看到的都是一些现代建筑,地面上能够反映历史遗存的东西很少。《走遍中国》这个栏目,主要面向海外观众,侧重点在于反映地方历史和文化,郴州这个系列专题怎么拍?拍什么?”为了回答客人的疑问,市委宣传部召开了由地方史学者和文化界知名人士参加的座谈会。大家围绕郴州是历史文化名城这个话题作了充分的论证。王主编和倪导演对生僻的“郴”字饶有兴趣,问其来意。郴字在字典中,是专有名词,仅仅表示郴州这个地方,而“林中之城”是郴字的流行说法。这一说法源自明代吏部侍郎、郴籍人士何孟春,取郴字由林、邑二字组成。由于这一说法具有生态环保意义,所以为大众所普遍接受。但我认为,郴字的本义,应解释为人们聚居的地方。理由有三:一是从郴字的造字结构上看,《说文解字》称:郴,从邑、林声,表明郴字是形声字,邑为形,林为声,可知郴字是以人的聚居作为造字之源的;二是从气候特点上看,郴州地处五岭山脉中部,属中亚热带气候,四季分明,物产丰富,区内地热资源丰富,地表温泉众多,这为远古人类的生存繁衍提供了便利条件。1964年,省地质局在桂阳县樟木乡上龙泉村进行地质测量中,发现一处石灰岩溶洞,为旧石器时代古人类生活遗址,在洞中堆积物中,收集到一枚刻纹骨椎。经专家鉴定,是古人制作和使用的物品,距今一万年以上。这枚珍贵的刻纹骨椎,现收藏在中国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说明郴州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生活的一块燠土;三是从地域特点上看,郴州踞于五岭第二岭骑田岭北麓,翻开中国地图,我们不难发现,从中原内地到南海,直线距离最短的就是通过郴州这个点位。事实上,郴州自古就有一条古商道。这条古商道翻越五岭中段,连接长江、珠江两大水系。清嘉庆《郴州总志》称:郴地南通交广,北达湖湘,为往来经商拨运之所。客货自北至者,为拨夫,为雇骡;由南至者,为雇船。行旅客商络绎不绝,诚楚南一大冲会也。这条古商道由于长年骡马不断,在郴州至宜章的九十里石板路上,留下了无数深深的骡马蹄印,人称骡迹路。古代有竹枝词唱道:商贾郴阳辐辏通,骡铃终夜响秋风。小民竞逐锥刀利,长日肩挑大道中。这生动地反映了这条古商道的繁忙景象。通过座谈,王主编和倪导演大受启发,很快就敲定了《走遍中国·郴州》专题节目的拍摄内容,因资料丰富,决定拍摄7集,这创下了地市一级由中央电视台拍摄专题节目数量最多的记录。而作为开篇《郴字说郴州》,反映骡迹路沧桑变化的内容又占据了重要篇幅,为反映郴州的古老历史以及后续专题节目作了很好的铺垫和注释。
二、农耕文明的最早锚地
神农是中华民族农耕文明的奠基者,郴州民间流传着大量的神农传说,那么包括郴州在内的五岭一线,是否就是中国农耕文明的最早锚地?在《寻找炎帝神农氏》这期节目的拍摄过程中,随着采访的深入,大家对这一结论趋于肯定。除了口碑相传的民间故事之外,最有说服力的依据有两点:一、中国农耕文明的主要标志是农具耒耜的发明使用。中国汉文字中,凡与农业相关的字,多带有“耒”字旁,如耕、耘、耨、耙等。史学界公认,神农发明耒耜的地方在耒水、耒山,而耒水、耒山均在郴州境内。这就意味着,神农和他的部落是以郴州一带为核心区域,并在这块土地上开启了中华文明的最初曙光。与之相呼应,《史记》中记载项羽徙义帝于郴,其理由就是“古之帝王,必居上游”。这个帝王,显然指的就是神农;二、1995年11月,省考古研究所人员在道县玉蟾岩发现一处古人类遗址,出土物主要为石器和骨、角、牙、蚌制品及动物遗骸,尤其令人振奋的,是发现了4粒炭化的稻谷,经专家鉴定为经过人工驯化的栽培种,距今约12000—14000年之间,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人工稻谷遗存,引起了考古界的轰动。2001年,玉蟾岩遗址被列入中国20世纪100项重大考古发现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11月,美国哈佛大学人类学教授,国际公认的农业考古、人类起源学权威巴尔·约瑟夫与中国同行再次来到玉蟾岩,联合开展“水稻起源考古研究”。11月19日,中美联合考古队在遗址中又发现5粒炭化的稻谷,在国际考古界“一言九鼎”的巴尔·约瑟夫教授兴奋地说,“我很幸运,能来玉蟾岩追寻人类稻作文明的起源”。道县处于五岭第三岭都庞岭,紧邻郴州,神农传说—农具发明—稻作起源,这一组有机的链接,为我们锁定人类农耕文明的最早发祥地就在中国南岭一线找到了最有力的证明。《寻找炎帝神农氏》这期节目在制作中,中美联合考古队对玉蟾岩的考察也接近尾声,摄制组专程赶去采访了有关专家,他们对南岭是稻作文明的最早锚地作了充分肯定。除此之外,摄制组还接触到了不少流传在郴州民间有关神农的生动传说,如神农住在嘉禾县的丙穴,突然天降谷穗,神农试种成功,后来丙穴旁的村庄就叫禾仓村,嘉禾县也由此得名;神农的母亲葬在北湖区境内的白石岭,白石岭山顶上有一座不知何年修建的神农殿,殿堂主要用大青石垒砌,显得十分古朴,一直以来,香火不断;安仁境内神农捣药留下的神秘石臼;以神农义犬命名的资兴“狗脑贡”茶等等。值得注意的是,郴州民间只说神农,不谈炎帝,认为神农是神农氏的开山鼻祖,而炎帝则是神农氏的末代之君。根据神农和炎帝所处的时代分析,神农距今12000年以前,炎帝与黄帝同时,距今5000年左右,因此,我认为,这一观点是可以成立的。这期节目制作完毕后,我送倪导演去长沙黄花机场,倪导演深有感触地说:“我的老家在上海,我们那边就没有这么多的神农传说,郴州的文化底蕴太深厚了,你们的研究也走得很远。”
三、毛泽东与三绝碑
毛泽东与三绝碑有一段故事:
1960年3月12日,毛泽东到湖南视察,下午在大托铺车站接见了省委主要领导和各地、市、自治州委书记,听取汇报。当郴州地委书记陈洪新汇报时,毛泽东问起了苏仙岭三绝碑。他饶有兴致地背诵了秦少游的《踏莎行.郴州旅客》,并作了精辟的讲解:宋朝有个秦少游,他很有才华,因为新旧党争的牵连,贬到了郴州,因为怀才不遇,含冤被贬,就写了这首《踏莎行》词。这首词艺术价值很高,后来苏东坡为它写了跋,米芾为它作了书,南宋知军邹恭把它翻刻在白鹿洞的石壁上,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三绝碑,它是我国文学艺术的瑰宝,要很好地加以保护。毛泽东关注三绝碑,极大地提升了三绝碑的历史价值,也引起了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旋即拨款修了护碑亭,并列入了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在拍摄《三绝碑传奇》的过程中,央视编导马威提出一个问题:毛泽东为什么这么关注三绝碑,他到过郴州吗?马威认为:毛泽东如此喜爱《踏莎行》,如此熟悉三绝碑,其中必定有着某种特殊的原因。市委外宣办主任张灿军马上联系市党史办,然而得到的答复是:听说毛泽东1925年到广州去开办农民运动讲习所的时候,路过郴州,但找不到资料佐证。张主任又联系苏仙区党史办,也得到相同的答复。张主任又向我咨询,我当即回家查找资料,在我多年搜集的地方史资料中,翻出一本1984年元月宜章档案馆编印的《宜章史料选编》,里面登载了一篇周振岳《护送毛泽东同志去广州》的文章。其中谈到他受湘区省委书记郭亮的指派,护送毛泽东同志从长沙去广州的亲身经历。他们一行于1925年6月中旬离开长沙,乘船到衡阳,然后步行南下,一路走一路考察,从衡阳到宜章,走了10多天,每到一地,毛泽东都要向老百姓了解当地风俗民情,白天考察,晚上写材料。文章中详细描述了毛泽东住在宜章县城的一家店铺里,将一篇揭露反动军阀赵恒惕的罪行、号召湖南人民推翻其反动统治的文章念给随行人员听,征求意见,进行革命宣传的情况。这篇文章,虽然没有具体描写毛泽东在郴州城里的行踪,但确实为毛泽东曾到过郴州提供了有力佐证。马威看了这篇文章后,兴奋地说:“这就对了,毛泽东当时被军阀赵恒惕通缉,秦观被朝廷谪贬,都是落难之人,惺惺相惜,这就为毛泽东为什么喜爱这首《踏莎行》找到了逻辑上的联系。”后来我们又找到市文联的曾广高副主席,他曾在《郴州文学》上发表过《毛泽东与郴州的文章》,更详细地披露了毛泽东到郴州的珍贵史料。后来摄制组邀请曾广高作为特邀佳宾,在电视中专门就毛泽东与三绝碑的关系作了精辟的介绍,圆满地完成了这期摄制任务。值得一提的是,1926年3月至1927年6月,毛泽东的妹夫陈芬到郴县担任县委书记,这是否与毛泽东有关,也未可知,但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的考察报告》中,提到郴县“差不多全体农民都集合在农会的组织中”,表明毛泽东对当时郴县的印象确实是非常深刻的。
《走遍中国·郴州》节目播出以后,反响十分热烈。由于时间匆忙,郴州还有很多重大历史题材没有反映出来,如桂阳郡的变迁,郴州矿冶发展,柳毅传书,寿佛传奇,明末抗清运动,清末天地会起义,太平天国在郴州休整扩军,湘南暴动等等,这些都在中国历史上产生过深远影响。我们期待这些重大事件也能够拍成专题电视节目,让世人更了解郴州。
- 上一篇:流水载歌去 风帆入梦来—访永兴耒水白头狮船舶修造厂
- 下一篇:追寻孔庙圣像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