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荡舟手机网
导航

主页 > 郴州风采 > 郴州文史 > > 详细内容

郴州史籍之中的疏误两则

     一、飞仙桥非苏仙桥

现在我们有不少人认为,郴城古时所称的飞仙桥就是现在的苏仙桥,其实非也。

 

而这一误会的直接来源,恐怕与宋郴州知州阮阅的一首诗有关:这首诗就是《飞仙桥》:

 

柜中飞出过辽天,楼上归来又几年;

云物已闲松已老,芝田依旧在桥边。

 

民国陈九韶《郴江百咏笺校》等随后诸多文选里,对《飞仙桥》一诗有这样的解释:“飞仙桥,即苏仙桥。”所以,以误传误,飞仙桥就是苏仙桥,就这么流传开来。

 

其实飞仙桥另有所在。

 

明朝《万历郴州志》记载:“飞仙桥:在子城正南”。

 

郴州古城在今人民东路一带,所谓子城,它是古城南门的附属建筑,用于军事防御。南门在今天的八一东路与北街交汇处附近的北街上。过南门,沿北街往南走,经过子南桥(桥下是壕沟)、子城,出子城后就是护城河。护城河,今天我们已经找不到她的踪影了,这条河在六七十年代还能见到,她西起燕泉河,绕过古城南面的子城墙,横穿北街,再到古城的东门,最后在今苏仙桥北侧注入郴江。飞仙桥就横跨在北街的护城河上,是进出古城子城及南门的必经通道,位置在今兴中街与北街的交汇位置。

 

《飞仙桥》这首诗写于宋徽宗宣和五年后(1123年)阮阅知郴州的三年期间,而此时苏仙桥还未建造。苏仙桥始建于明正德十二年(1517),因此,说飞仙桥就是苏仙桥,不符实际。

二、秦观到过鱼降山吗

鱼降山的“鱼降飞雷”为古郴阳八景之一,在今城东柿竹园的东河岸上。清朝《康熙郴州总志》卷一有关鱼降山的记载:“鱼降山:在州东三十里,……宋秦观游此,谓其形胜类华山之阴,而沃润过之。”《嘉庆郴州总志》也沿袭同样的说法。

 

秦观到过鱼降山吗?答案是:应该没有。

 

那么鱼降山“其形胜类华山之阴,而沃润过之”的说法出于何处?在宋张舜民《游鱼降山记》里面,我们可以找到完全相同的话语,因此可以认定为张舜民语,而非秦观语

 

元丰八年(1085)春,新皇帝哲宗即位,大赦天下,贬谪郴州酒税的张舜民,获此消息,十分高兴,兴奋之余,他首先想要了却的一个心愿就是到鱼降山一游。即将离开郴州,以后可能再也没有这个机会了,于是张先生带了几个随从,翻山越岭,花了三天时间,完成了鱼降山之行,一睹了鱼降山如画的美景,和鱼降飞雷的宏伟壮观场面,回程途中他还顺带游览了会胜寺,可以说是尽兴而归。随后他在《游鱼降山记》一文里面写到:鱼降山“东北去一望千里,其形胜大类华山之阴,而沃润过之。”

 

178年后的南宋景定四年1263),知郴州的王橚,根据张舜民《游鱼降山记》的记载,也抽空去完成了一次鱼降山的旅程。

 

鱼降山在城东三十里,虽不算遥远,但当时的路途远非现在这样,有平坦的公路。那时都是山路,既崎岖而又陡峭,出游的难度很大。张舜民是在大赦天下,身心彻底得到解放后,才有机会到此一游;而王橚任郴州知州期间,本来想趁祈雨的机会,到鱼降山一游。也许是天公作美吧,在任期间,年年风调雨顺,故而久久没能成行。看来,到鱼降山出游一趟实在不易。

 

秦观是于绍圣四年(1097)贬谪郴州安置的。此前,秦观从京城一路遭贬,到郴州的时候,已经削去一切职务。于郴安置,孤居驿馆,其实属于被监管性质,人身行动自由均受到一定限制。从其所作的《踏莎行·郴州旅舍》一词,可以看出,秦老先生的心情也不是很好。因此,说他能够远游鱼降山,去一睹那里的胜景,这个可能性应该不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