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荡舟手机网
导航

主页 > 郴州风采 > 郴州文史 > > 详细内容

太白洞村:一块红色的革命纪念地

   北湖区保和镇太白洞村座落在北湖区西南角上,约700余人口。这里山高林密,山川秀丽;这里的人们善良和谐,勤劳勇敢。


2013年是湘南暴动85周年。在85年前,太白洞的男人们在中国共产党的召唤下,干了一番惊天地、泣鬼神的事业。那时,村里的两个青年李安梓 (元吉)和李安文分别在澧州警官学校和湖南三师习武读书,接受马列主义教育,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随后受党派遣,回家乡播撒革命种子,开展农民运动。1926年4月,十寺村的邓允庭 (九峰山武术总教头,后任农七师副师长)受他们的影响,热情投身革命,共同组织农民武装——赤卫队,组建红色政权——太白洞乡苏维埃政府。太白洞的赤卫队在他们的率领下首先打掉了保和区 “挨护团”,杀掉了十寺村大土豪邓传岳和“挨护团”的几个恶棍。随后与其他赤卫队配合,打桂阳、万华岩、坦山、街上贺家等大小战斗,为湘南暴动扫除了阻碍。


湘南暴动前,革命党人胡世俭用书信将朱德、陈毅率部进入宜章境内的情况告诉李安梓、邓允庭,两人即时将情况汇报给时任郴县县委书记的夏明震,经县委研究,决定派李安梓、邓允庭化装成商人去与朱德、陈毅联系。经过艰难的跋涉,见到朱德陈毅后,李安梓、邓允庭一边汇报郴州的情况,一边代表县委请求他们来郴支援。


在湘南暴动中,太白洞人父子(李安梓、李登稼、李登灿)兄弟(李安文、李安武)齐参加,前赴后继洒热血。太白洞赤卫队积极参加了各项战斗,特别是三打桂阳的战斗中赤卫队员浴血奋战,舍身成仁,有五名赤卫队员受伤牺牲。李安梓、李安文更是身先士卒,参与县委的指挥与决策, “反白”事件后,李安梓、李安文与邓安庭一道参与平叛战斗,迅速从外围回援郴城,将反动分子加以镇压。随后,李安梓、李安文分别率领风鸣乡、保和乡、太白洞乡的农民赤卫队合编到邓允庭的郴县农军,与朱德、陈毅率领的八一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的余部一道上了井冈山,实现了伟大的会师,李安文任红七师三十一团二营教导员,李安梓受党派遣返回家乡继续从事对敌武装斗争。


湘南暴动失利和长沙马日事变以及 “四·一二”反革命事件后,革命党人遭到了空前绝后的追杀、围剿。红色的太白洞村更是腥风血雨、火光冲天。一些留守在家乡的赤卫队员、苏维埃政府的工作人员被抓,先后有30多名太白洞人和10余名太白洞苏维埃政府的工作人员先后被杀害,村里的民房绝大部分被烧毁。其中李安梓烈士的身躯被砍为三节,头颅被挂在进保和圩的大树上,多日不准取下,反动派还扬言:宁可错杀,也绝不放走太白洞的一个男人,哪怕是婴儿也要解开尿片查验。那时,太白洞的男人只有流离在外,日不敢耕作,夜不敢归宿,其凄凉景象可以想象。其中李安梓烈士的儿子李登科、李登程是临近解放(1949年)才从外地回来,李崇域烈士的儿子李安渭也在外流浪了数年。


碧血横飞四乡惊,草木含情风云悲,只因烈士血如海,才使日月换新天。太白洞人为新中国的成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没有忘记太白洞被惨杀的革命志士,他们第一批就被追认为共和国的烈士,受到国家的褒奖,并分别被编入 《湖南烈士英名录》、 《郴州市北湖区志》和隽刻在郴州烈士公园的长廊上,受到广大群众的瞻仰。烈士们的遗属也得到了优抚和关怀。太白洞村的人们,知恩图报,紧紧跟着共产党,继承革命先烈的光荣传统,积极参军参战,该村先后有7人参加过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和对印、对越边境战争,除有复员退伍人员10多人外,目前现役军人也有6人,烈士之多,军人之多,居保和镇之最。


今天,红色的太白村锐意改革创新,为建设美丽中国、美丽太白洞奋勇前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