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得志从郴州走上将军路
杨得志将军,生于1911年3月,出生在醴陵市南阳桥乡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27年冬,杨得志跟随哥哥杨海堂出来修路,先到衡阳东阳渡,后到郴县栖凤渡板子楼修路工地当“挑脚”。小小年纪,每担要挑160斤,工头又挑剔,不过想想还是比在安源煤矿做工好了一点,也就坚持了。
1928年1月,朱德、陈毅智取宜章后,郴县的农民暴动相继展开。修路的工头给每个修路工人发了27斤大米,作为回家的路费,把施工队伍解散了。然而27斤大米做路费不够,怎么办?杨得志他们30多人在无路可时,听说郴州城里来了工农革命军。为了生存,大家商量后第二天一大早来到郴州城投靠朱德部队。他们被分配在工农革命军独立第七师,杨得志因为年纪小被留在师部当通信员,他的哥哥被分配到特务连。杨得志原名杨敬堂。参军后,哥哥杨海堂为他取名杨得志,纪念参加革命新的开始,希望弟弟有出息。取名后,刚满17岁的杨得志就戴上红袖章,背起梭标从郴县开始了他崭新的革命生涯。在湘南起义中他先后参加了两打桂阳和两战资兴的战斗。
1928年4月,杨得志随陈毅上了井冈山。7月,在湖南省委代表杜修经的要求下,参加湘南起义的部队返回湘南攻打郴州城,造成失败,史称“八月失败”。这时,得杨得志一起当兵的人,死的死、伤的伤,有的离开队伍,他的哥哥杨海堂从此没有了音讯。
从板子楼参军后,杨得志在革命战争中不断成长,从一名普通的工农革命战士,成长为我军一名驰骋战场、叱咤风云的高级将领。
杨得志将军《参军旧址游》
1988年1月,湘南起义六十周年,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解放军总参谋长、中央军委副秘书长,时任中顾委常委的开国上将杨得志将军,重游旧址板子楼。扶昔追今,感慨万千,奋笔挥毫,赋诗《参军旧址游》
六十沧桑从何说?感慨郴州举镖梭。
红尘幸留小痕印,滴水远去大江河。
踏破关山风火路,吟成横刀马上歌。
若问来路英雄人,无名更比有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