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荡舟手机网
导航

主页 > 郴州风采 > 郴州文史 > > 详细内容

南禅寺”与“苏仙观”的尴尬

这是我在郴州某网站上看到的一篇文章。不妨拿来发到这里给路过的大家瞧瞧,不表示个人观点,本人认为,应当从历史出发,兼容并蓄,构建和谐。


建议“南禅寺”及所有佛教元素退出苏仙岭


建议“南禅寺”及所有佛教元素退出苏仙岭,还苏仙岭和千年古观的本来面目2006年10月29日星期日08:05看了这个题目,读者千万不要以为我在替道教说话。我既不信道,也不信佛,我只是站在一个世俗民众的立场说话,站在郴州旅游资源整合的大局说话。谁妨碍了这个大局,妨碍了郴州人民的整体利益,我就会建议谁退出,而不管他是属于那个教派。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我要建议南禅寺及所有佛教元素退出苏仙岭。我的主要理由如下:


第一,南禅寺与苏仙岭的整体道教文化特质构成冲突。苏仙岭是一座道教名山,不是佛教名山。苏仙岭的整个“视觉识别系统”和“理念识别系统”都是道教的。苏仙岭的“视觉识别系统”就是它的名称和招牌。苏仙岭的名称是道教的(“仙”是个道教概念)、苏仙观的名称是道教的(“观”是个道教概念),苏仙岭的金字招牌“天下第十八福地”是道教的(“福地洞天”是道教概念)。苏仙岭的“理念识别系统”即苏耽悬壶济世“得道成仙”的故事也是道教的。可以这样说苏仙岭通体都浸透了道教文化,如果抽去了道教文化,苏仙岭就不成其为苏仙岭。而抽去其中的佛教元素,对苏仙岭没有丝毫影响。在以道教文化为特质的苏仙岭上矗立一个南禅寺,明显与苏仙岭的文化特质不协调,破坏了苏仙岭的文化统一性,是一个不伦不类、憋足的、荒唐的作品。


第二,南禅寺取代苏仙观,有可能使苏仙观的悠久的历史文化失传。苏仙观始建于唐代,建成后曾受到历代朝廷的护佑。唐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唐玄宗“诏有司饰其祠宇”;南宋景定五年(公元1264年)宋理宗敕封苏仙为“昭德真君”,现在这块“敕封苏仙昭德真君”的汉白玉石质盘龙的御碑还在;其后的南宋高宗、宁宗两代皇帝又继续加封苏仙为“敕封普应静惠昭德冲素真人”。历代文史典籍早已将苏仙观收入其中,如早期道经《真诰》、唐杜光庭《洞天福地岳渎名山》、宋张君房《天宫地府图》都有关于苏仙观或苏仙岭的著述。把苏仙观改成南禅寺以后,则有可能使苏仙观悠久的历史文化失传。


第三,南禅寺是教派利益凌驾于公众利益之上的结果。现在的这个南禅寺据说是1994年根据原行署某领导的意见,为平息道、佛两家的争议而决定修建的。这里有一个这样的历史背景:1994年7月26日,苏仙观移交郴州地区佛教协会(后更名为郴州市佛教协会)管理,苏仙岭风景名胜区管理处同时终止对苏仙观的管理权。很明显,某领导的表态和南禅寺的出现与当时佛教协会取得对苏仙观的话语支配权有密切关系。南禅寺问世后,一直受到很多民间人士的质疑和抨击,认为这是教派利益凌驾于公众利益之上的结果,是广大世俗民众所不能接受的。更有人士指出,这样荒唐的事情只能在郴州出现,不可能出现在其他地方。不信你到湖北武当去提个建议,在武当山上建一个少林寺,当地领导是绝不可能同意的。因为南拳和北腿本来就不是一码事。


第四,南禅寺取代苏仙观后的这些年,郴州的旅游界的人士也不认可。因为全国有很多家南禅寺,譬如江苏无锡、福建长汀、山西五台山都有南禅寺,而且都是一些大寺、名寺,在国内早已声名远播。我市一些旅游界的人士深知,如果对外推出郴州这样一个涉嫌抄袭别人作品的三流南禅寺,对游客是不会有什么吸引力的。而苏仙观在国内外的名气则要大得多,是一个很成熟的品牌。所以,各旅行社在对外宣传时,仍然是按苏仙观宣传,这从今天各旅行社对外发出的一些广告资料就可以看出来。现在在苏仙观的原址上偷梁换柱搞一个南禅寺,等于是将原来一个历经千年才打造成功,已经很成熟的品牌放弃,重新去树立一个新的品牌。而在国内诸多南禅寺已经雄视天下的情况下,要打造这样一个同名新品牌又谈何容易!


第五、就是南禅寺本身的僧侣们对南禅寺这一品牌的市场号召力没有什么信心,我们看到,自南禅寺取代苏仙观以来,南禅寺的僧侣们并没有把“苏仙观”的门匾摘去,他们还是坐在“苏仙观”之内,在“天下第十八福地”道教招牌的掩护下,继续用苏仙升天这个道家图腾去招揽生意。从宗教角度讲,这样做是对佛主的大不敬,是亵渎神灵的行为。因为佛主要求信徒要虔诚,决不能容忍在异教外衣的掩护下,去从事佛事活动。从道教方面来讲,允许佛教僧侣利用自己的招牌牟利,则是对本教尊严的严重侵犯。


第六、国内其他一些城市看到郴州市对苏仙这一品牌的动摇,纷纷打出苏仙的旗号,涉足苏仙概念的旅游,挑战我市对苏仙这一无形资产的支配权。其中来势比较大的有河南信阳。信阳人声称,苏耽原本“住在河南商城县境内的大苏山北麓”,是在大苏山成仙升天的。据此,他们在大苏山推出了一系列具苏仙概念的旅游景点,如苏仙观,苏仙石、橘井等,同时还推出了名为“苏仙黄尖”、“苏仙银峰”的茶叶。为了造成既成事实,还命名了一个苏仙乡,更名了一个苏仙石镇(参见附录)。现在事实上已形成南有“苏仙岭”、北有大苏山,南北对垒,互相争夺苏仙旅游市场的局面。此外还有河南的商丘、省内的耒阳也根据当地一些传说搞了很多名为苏仙庵、苏仙亭、八卦井、升仙石的景点,加入到苏仙旅游市场的纷争中来,期望从中分得一杯羹。遗憾的是,在外省市纷纷大举问鼎“苏仙”旅游资源的严峻形势下,我市有关部门对此似乎还浑然不知,我市内部还在做作教派纷争,鸠占鹊巢,自毁苏仙墙角的事情。


面对省内外这场来势汹汹的对苏仙旅游资源的争夺大战,为了捍卫全体郴州民众所拥有的“苏仙”系列品牌这一价值连城的无形资产,我认为,我市应立即对苏仙岭的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在整合中所有教派利益应服从全体郴州人民的利益,服从于郴州旅游事业这个大局。鉴于苏仙岭的实际情况,由于历史选择了道家,没有办法再改变,为了突出苏仙岭道教文化这个主题,我建议“南禅寺”及所有佛教元素退出苏仙岭,还苏仙岭和千年古观的本来面目。 

 

  附录:


苏仙与苏仙黄尖茶的传说  


信阳市名茶——苏仙黄尖,以其芽壮满毫、清香持久、汤色嫩黄明亮、滋味甘醇而饮誉豫南。苏仙黄尖茶产于大别山脚下的商城县苏仙石乡。该乡境内有一条“子安河”,河边几块硕大的巨石上,至今还留有“仙人”的两个脚印,清晰可见。它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相传西汉末年,有个姓苏名耽字子安的人,其父早逝,母子相依为命,住在商城县境内的大苏山北麓。苏宅紧依石槽河东岸,门前怪石嶙峋,宅后绿竹满园,黄鹤纷至。


苏耽幼秉异赋,天资聪颖,5岁习文,7岁善剑,成年后精通天文地理,立志为天下人荡邪恶,扶正气。但时逢战乱,兵祸连年,民不聊生,加之瘟疫流行,田园荒芜,十室九空。苏耽欲酬心志,拜别慈母,踏遍青山,寻师学艺,普渡众生。


 有一得道真仙,道号“朝阳真人”,隐居大苏山朝阳洞中。这天,正静坐洞府,忽感心血来潮,屈指一算,知是苏耽来访。便将拐杖抛出洞府,变成一只猛虎,一口衔住苏耽,腾空而起,直落洞内真人座前。苏耽从惊恐中睁开眼,见到真人忙跪拜于地,口称师父,向真人诉说诚心拜师、求学仙术、拯救苦难百姓的心思。真人听后,顿生恻隐之心,取出金丹数粒,交给苏耽后说:“求学仙术非一日之功,拯救百姓乃当务之急,你先将此丹拿回,用大缸化水,让邻里百姓都喝上一匙,便能解除眼前瘟疫”。


 苏耽按真人指点施行,果然灵验。待乡邻们饮服后,苏耽将缸中所剩残渣余水泼撒宅旁空地,不久便生出无数棵嫩黄叶芽小树,摘下嫩叶放入口中,甚觉甘甜清凉。苏耽屡试,还有清凉解毒之效。其实,这就是最初的“黄尖”茶树。


 此后,苏耽求仙学术之心更坚,再次辞母上山拜师。行前他嘱咐母亲,教乡邻们遍种茶树,瘟疫如再发生,可用井水煮茶饮服,以避疫害。两年后,瘟疫复泛。苏母日夜奔走,煮茶救民,终因劳累过度,以致油尽灯灭。乡民们深感厚德,筹资把苏母葬于苏家宅后,并把苏耽所住之地改名“子安镇”(苏耽字子安),宅前河流更名“子字河”。


 苏耽从师三年,学成炼丹术后返回故里,闻母已故,悲痛欲绝,当夜在母坟前守孝,突然雷雨交加,第二天雨过天晴,有数十只黄鹤飞临苏门,苏耽在母亲坟前三拜之后,于门前岩石跨上鹤,升仙而去,在石上留下两只深深的脚印,至今犹存。人们怀念苏耽母子,将此石叫做“苏仙石”,“子安镇”改为“苏仙石镇”,今苏仙石乡因此得名。后乘黄鹤去,留下“足迹”在人间。可是,苏氏母子留下的岂止“足迹”,他们留下的昔日避邪驱疫的茶树,如今已长得漫山遍野,经当地茶农精心炒制,生产出“苏仙黄尖”、“苏仙银峰”等名茶,成为当地人民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一笔财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