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荡舟手机网
导航

主页 > 郴州风采 > 郴州文史 > > 详细内容

历史沧桑话文庙

     文庙,又称学官,是古代官办的祭典圣贤及讲经治学的场所。孔子删订六经,收徒讲学,构筑了儒学完整的思想体系,造就了大批的儒学传人,为弘扬儒学奠定了坚实基础。孔子因此被推崇为儒学的开山鼻祖。汉武帝采纳群儒之首董仲书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诏告天下皆立学校,官设师职弟子,从而确立了儒学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里占据政治思想和文化教育的正统地位。郴州最早的文庙,恐怕就是这时应运而生的。


有据可考的郴州文庙,最初设在郡城东隅。南宋乾道四年(1168),知州薛彦博、通判卢渊、教授吴鉴以“郴故有学,迫于城隅”,遂改迁至城外西隅。以后几度修葺,于元末毁于战火。明洪武二年(1369),诏建学官,知府王恪奉诏在故址重建。成化乙巳年(1485621日,狂风暴雨,文庙明伦堂因年久失修,轰然坍塌。知州周鉴“捐己俸,出官”,费时一年告成。以后数度整修。明末清初,社会动荡不安,郴州地处南明小朝庭及叛将吴三桂与清庭相抗衡的拉锯地带,政权频繁更迭,直至康熙十七年(1678)三月,清征南将军稷詹统领大军至郴,吴三桂任命的知州刘汉翼闻风逃遁,郴州始得安复。三十多年间,兵匪纷争,战事频仍,文庙座落城外,多有罹难。康熙壬戌年(1682),奉天人陈邦器知任郴州,谒先师庙,祠庑堂斋,颓废无存。于是在城西隅择址另行创建。康熙四十九年(1710),知州范廷谋以郴学地处湫溢,势就倾颓,朽蠹日甚,有碍文明之故,阅时三载,费金1850余两,将文庙迁回宋明旧址。乾隆、嘉庆、咸丰年间,均有修葺。咸丰二年(1852)秋,洪秀全率太平军占据郴州,将郴州文庙尽行捣毁。当时曾国藩以在籍侍郎奉诣在湘帮办团练,闻此讯如丧考妣,痛心疾首之余,专著檄文,放言辱骂,以解心头之恨。同治三年(1864),知州张济远重修,历时五年而成。光绪二十一年(1895)知州曾庆薄筹款修葺,是为郴州文庙建设史上的最后绝唱。


郴州文庙北义帝陵,东抵官路,在今文化路、燕泉路、和平路环围地带。南北长148米,东西宽90余米,占地20余亩,分为东西两大院落。西大院主要是祀典场所,中间为先师庙,又名大成殿,重檐歇山式建筑,五间宽阔,八大立柱。殿额上悬有四块御制金匾:一为康熙三十三年所题:“万世师表”匾;一为雍正三年所题“生民未有”匾;一为乾隆三年所题“与天地参”匾;一为嘉庆四年所题“圣集大成”匾。庙檐前置丹墀,四周以汉白玉栏杆围护。两边为东西庑,皆为三间阔。东庑前置钟亭,西庑前置鼓亭,两庑后均置乐亭。丹墀前为三间阔的大成门,又称戟门。门左置名宦词,右置乡贤祠。门前为三架牌坊的棂星门,再前为泮池。池前为照墙,东西围墙设过门。庙后为崇圣祠,祠左为至圣遗像阁,祠右为祭器库房。东大院主要是治学讲经场所。中间为三间阔的明伦堂。堂左置忠孝祠。堂后为三间阔的讲堂。明伦堂前有两处围墙相隔的空坪,是学员课后休闲和玩耍的地方。再前为学门,门前立有下马碑。文庙四周皆砌围墙,东墙外建有节孝祠。整个文庙建筑规制宏大,堪与省学相埒。


文庙斯典颇为讲究,规格历代不同,大抵随孔子及儒学的不断赠封和推崇而渐趋完备。汉高祖十二年,亲以太牢祀孔子,诏令诸侯卿相:凡至郡国,必先谒孔庙,而后从政。南北朝宋文帝则首创由中央统一文庙祀典礼仪,并配奏乐舞。以后历代沿袭这种做法,谓之释奠。清朝典制:每逢八月二十七日孔子诞辰,名官致斋,不理刑名,禁止屠宰;每岁于春秋仲月上丁致祭。奠仪、祝词、祭器、祭品、乐器、舞器、乐章均依饬而行,所需费用由管库定额开支。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推行新政,废止科举,各地设立新式学堂。文庙这一沿袭了二千多年,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专事宣扬教化、彰显文明,令莘莘学子魂萦梦绕的特殊场所,也就彻底完成了其历史使命,寿终正寝。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在中国社会急剧变革的动荡年代之中,郴州文庙无可奈何地走向衰败。文庙中的祭器陈设,或偷或盗、或抢或毁,丧失殆尽。弥足珍贵的四块御制金匾,也不知何时悄然失踪。更令人揪心的是,珍藏于至圣遗像阁的孔子遗像碑,为唐代旧碑,碑高丈余,右方镌有“吴道子笔”四字,价重连城。或许是石碑磬重,损毁不易,居然栉风沐雨,奇迹般地在原址保存下来。可惜文革一场浩劫,竟也不知所踪。笔者于闾巷之中,偶然得知,乡亲故老为使这一珍贵古迹不致毁坏,偷偷将石碑撬下,埋进了防空洞中。果真如此,殊为大幸。郴州自古为文明燠区,孔子遗像碑足资见证。值郴州博物馆建设在即,吁请详知石碑下落者,指点迷津,使孔子遗像重见天日,当为郴州历史记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〇〇一年三月二十一日

 补记:

    (唐)孔子遗像碑,高2.36米,宽1.04米,厚0.17米;碑座长2米,宽0.46米,高1.02米。篆额:至圣遗像,碑右方镌“吴道子笔”四字。孔子像为侧身立像,高160公分,头巾盖顶,水平抚掌,佩剑,袖口无花,绅端饰一花。碑左刻清代顺治十三年(公元1656)郴州知州邓源所撰序文;碑后刻明万历三十二年间(公元1604)袁子让所撰碑记,为郴州重要古迹之一。原郴州市《文物志》有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