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华-人生的重要转折
马日事变后,由于党的关系已经暴露,邓华在长沙无法安身。经党组织同意,他返回郴县坚持革命活动。当时,郴县的革命形势十分严峻,短短的几个月,全县被杀害的共产党员、革命干部和群众多达1900余人。邓华胸中燃烧着悲愤和复仇的怒火,在躲避反动派抓捕的日子里,他思念着战友和亲人,想念着党的组织。
1928年旧历年关,朱德、陈毅发动了著名的宜章年关暴动,随即占领郴州,邓华闻讯赶来参加起义,从此,踏上了革命武装斗争的征途。
邓华随湘南起义部队上井冈山,参加了朱、毛两军会师,他所在的部队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师第三十三团。
红军时期的邓华。
毛泽东率秋收起义部队到井冈山时,只有2个营7个连,不到千人,经过一年的边界割据和两军会师,井冈山地区的红军猛增到1万2千余人。而他们立足的井冈山人口不足5千,产谷不足万担,供给发生了很大的问题。因此,红军总部决定:由永兴、资兴、郴县、耒阳来的农军返回湘南开展游击战争,创建革命根据地。邓华所在团奉命开往桂东山区打游击。
在开往桂东的途中,水口镇附近大路两边分岔,向西南通往郴州,向东南则去桂东。就在这个岔路口,邓华面临着当时他未意识到的关系今后一生的关键时刻。
主要由农民组成的三十三团,由于远离家乡,加之生活极其困苦,一些人便产生动摇情绪,想回家乡去。有的干部也吵吵嚷嚷说,到桂东打游击,不如回郴县打游击。一位副团长一声吼,拉着他家乡的两个连,径往西南走去,谁也制止不住,其他连队也纷纷自由行动,形成了各散八方的局面。表弟首培之劝邓华一起回乡打游击,说家乡群众条件好,情况熟悉,有枪有人有组织,能干出名堂。邓华回答:“不能回去,农民家乡观念重,回去会散伙的。”并毫不含糊地说:“湘南暴动时,我们的人枪还少了吗?党的组织还不强大吗?要不是跟着朱毛撤到井冈山,恐怕是全军覆没呵!我看还是跟朱毛走吧!”邓华未能说服表弟,首培之跟着大队人马回郴州了。
邓华回头一看,岔路口上空荡荡的,除了朱德派来的军事干部和少数政工干部,千把人的队伍一下走光了。大伙儿商议,桂东去不成了,还是回井冈山吧。
不久,从湘南方面传来消息,回家乡的农军,大部分各自回家,一部分同志也确实组织了一些战斗,但很快被敌人打散。许多共产党员和干部,不是遇害就是被关押,或者流落他乡。首培之和那位副团长则被敌人抓住残酷杀害,陈尸街头示众。
邓华他们从水口回到井冈山,毛泽东得知后,不但没有批评他们,反而派人前来迎接他们,邓华被编入三十一团一营,任营委干事,不久,调任团党委组织干事。该团前身是秋收起义部队,会师后隶属红四军十一师,师长由军党代表毛泽东代理。年仅18岁的邓华作出的正确抉择,既表现了他对革命的坚定信念,也反映了他敏锐的洞察力。从这时起,邓华就一直在毛泽东的直接指挥下,在广阔的军事舞台上纵横驰骋。
红军时期的邓华(前排右二)(摄于1937年)。
- 上一篇:邓华-五次反“围剿”中初露锋芒
- 下一篇:邓华-爱国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