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华-爱国学子
邓华故居,位于湖南省郴州市北湖区鲁塘镇(原郴县永宁乡)陂附村东侧。
邓华的少年时代正值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五四运动之后,当时郴县的一批进步青年接受马克思主义影响,传播革命思想,开展革命活动。这一切,让处在边远山村的少年邓华朦胧地感觉到:外面有一个广阔的世界,那里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1922年,12岁的邓华对父亲说:“煨在这个山冲里,没有出息。”他要走出这个闭塞的角落,迎接新的变化。这年秋天,邓华来到离家80里路的郴县县城,求学于新华学校高小部。
新华学校是美国教会办的,校长和主要教师是美国人。学校当局对学生学业抓得很紧,但思想禁锢也很严,禁止学生参加爱国游行活动。一次,老师绘声绘色地介绍在中日甲午之战中,中国海军致远舰在邓世昌指挥下勇敢地向敌吉野舰撞去,不幸中雷沉没,全舰200多名官兵为国捐躯的悲壮史实。邓华听得声泪俱下,义愤填膺。下课后,他找来袁世凯卖国政府同日本帝国主义订立的二十一条,阅读后更加怒火中烧,联系到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攫取的各种特权,深感国家民族之所以任人欺凌、宰割,是因为卖国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帝国主义列强的无耻侵略。第二天,他同几个进步同学纷纷从自己的行囊中寻出日本货丢到茅坑里。
1925年秋,邓华考入长沙岳云中学。在长沙,大规模群众革命斗争此起彼伏,15岁的邓华积极参加罢课和游行示威活动。他在一篇题为《论青年人生观》的作文中写道:“嗟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青年人当舍身报效祖国,挽救国家危亡,解放亿万生灵涂炭!”表现了步入青年时代邓华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这是邓华现存最早的一张照片。1931年摄于福建长汀,时任红十二军第三十六师政治委员。
1926年,随着北伐军入湘,农民运动在湖南境内蓬勃兴起。这一年寒假,邓华回到郴州,惊异地发现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的哥哥邓多英、二姐夫何仰之参加了中国共产党。他们让邓华阅读《共产党宣言》《共产主义ABC》等革命书刊,使他大开眼界。在他们的引导下,邓华投身到斗争第一线,协助农会起草告示,写标语,扛上梭标,走进农民自卫队行列,清算斗争土壕劣绅。他亲眼看到农民群众一旦组织起来,有着何等巨大的威力!斗争实践,使青年邓华的思想产生了新的飞跃。
回到长沙,邓华考入了革命气氛浓厚的南华法政学校。他认真学习革命理论,积极参加各项集会和示威游行活动。当邓华得知同座位的同学易蕴是共产党员,就主动与他接触谈心,向他表达了成为一名共产党员的愿望。经过上级党组织审查批准,邓华于1927年3月,在标有“CP”字样的红旗面前,宣誓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4月下旬,党派邓华到湖南省委党校接受军事训练,学习军事知识。该校名义为国民党党校,实际由共产党掌握,秘书长谢觉哉,教务主任李达。一天深夜,邓华已入睡,忽闻枪声大作,立即披衣起床,见前门已封锁,随一些同学越过校后面围墙,叫开一家木匠铺藏身,才躲过反动派的搜捕。几天后,他才知道发生了“马日事变”。
- 上一篇:邓华-人生的重要转折
- 下一篇:黄克诚-坚持真理在庐山会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