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荡舟手机网
导航

主页 > 郴州风采 > 郴州文史 > > 详细内容

黄克诚-坚持真理在庐山会议上

1959年7月2日至8月16日,中共中央在江西庐山举行了政治局扩大会议和八届八中全会。庐山会议的初衷,是想统一全党对形势的认识,在肯定成绩的前提下,总结经验教训,纠正“左”的倾向,动员全党完成1959年的“大跃进”任务。会议前段,到会成员畅所欲言,开得轻松畅快,人们称之为“神仙会”。在会议即将结束时,彭德怀见某些同志在发言中有“护短”的倾向,给毛泽东主席写了封信,要求认真总结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经验教训。就因为这封信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改变了庐山会议的进程和性质,也给彭德怀本人招来了一场大祸。


               

1959年6月,黄克诚迎接彭德怀访东欧归来。

 

黄克诚因军务繁忙,没有参加庐山会议。7月16日,中共中央电催黄克诚“17日务必上山”。黄克诚遵命上庐山后,彭德怀的“意见书”已经印发。周小舟、周惠和李锐去看望他。他们谈到,在小组会上还有不能多谈缺点的压力。黄克诚说,在书记处的会议上他也讲过,我总算一个爱讲点真话的人,但现在也不好讲了。谈到彭德怀的信,黄说他粗看了一下,有漏洞,有问题,还有刺,按实际情况,缺点还可以说得更重一些,但这话不能对彭说。他明明知道会议对“大跃进”的看法还有分歧;他也知道这时要他上山来,自有特殊原因。但他还是在小组会上讲了真话,支持彭的意见。他大谈“大跃进”中的缺点,说有缺点不可怕,可怕的是有缺点不讲。当时河南最早放炼铁“卫星”,中央工交工作部副部长高扬去调查,向中央报告了真实情况,河南省委大为光火。他说,这就是报喜高兴,报忧就不愉快。他用这样一句话结束他的发言:毛主席讲过开动脑筋,放下包袱,缺点不讲,总是个包袱。黄克诚的发言得到许多同志的赞同,可是,与中央主要领导的认识相去甚远。


1959年1月,黄克诚在北京西直门火车站欢送转业军人去北大荒工作。


7月23日,毛泽东在大会上讲话,指责彭德怀和赞同彭的观点的黄克诚、张闻天、周小舟等人“向党进攻”,说他们的发言是“右倾机会主义的纲领”。此后会议由批彭开始,继而批判黄克诚、张闻天、周小舟。有人私下要黄克诚趁未定性前迅即转弯,但在小组会上,他还是实事求是地发表意见。结果,由批判对象转化为斗争对象。直到庐山会议最后阶段,迫于形势,为维护党的总路线,维护党的团结一致,维护毛主席和党中央的威信,黄克诚才违心地作了检讨,“要什么给什么”,把一切都兜揽起来。就是如此,后来仍被定为“右倾机会主义分子”,撤销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等职,全家人移住北京郊区。


黄克诚卸职罢官后,对个人的荣辱升降想得很开,从不跟人谈及。他仿鲁迅之作写的一首诗,充分表达了他豁达胸襟和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


少无雄心老何求,摘掉乌纱更自由。

蛰居矮舍看盛世,漫步小国度白头。

书刊诗棋够消遣,吃喝穿住不发愁。

唯愿天公不作恶,五湖四海庆丰收。


1965年,党中央安排黄克诚到山西省任副省长,就任后马不停蹄深入到各地市县的工矿、农村、学校进行考察,了解农民的收入、粮食总产量、工业的产值利税、学校的教学、师资以及医院的医疗技术、器械等情况。凡是遇到什么问题,能解决的,他就当面拍板解决;一时还解决不了的,也要作出解释,研究解决的措施,及时进行指导。


次年,山西遇到严重干旱,黄克诚带了几个干部下高平调查灾情,领导群众抗旱。一天,他来到旱情严重的石末,跋山涉水探水源,看了许多地方,只差一个山头没去,时值中午,烈日炎炎,烤得人喘不过气来,大家又累又渴。随行人员和当地干部不忍心让两鬓发白的副省长过累,劝他:“黄省长,那山离这里还有20多里路,咱们到公社歇歇,吃过午饭再去吧!”“抗旱刻不容缓,早一个小时找到水源,稻田少一分损失。”黄克诚说着,又迈开了脚步。大伙见黄省长劲头那么大,不好再说什么,继续跟着他爬山找水源。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终于在那个山的一块山凹地里,找到了一块湿地。当他们怀着喜悦的心情回到公社时,已是晚上10点。第二天早上还不到5点钟,他就催着大伙上山。挖井时,大家都劝他到树底下乘凉,任人劝说就是不肯离开工地。他忙前顾后,一会儿帮着铲土,一会儿又搬来石块,累得大汗淋漓,直到清清的泉水流进了稻田,他才高兴地离去。在他的领导下,高平人民团结奋战,终于战胜了旱灾,夺得了当年农业大丰收。二十七年过去了,可黄克诚这种老骥伏枥的精神,至今仍深深铭刻在高平人民的心中。


黄克诚(左三)同邓小平(右一)、罗荣桓(左二)、聂荣臻(左一)等参观防空部队器材展览。


“文化大革命”中,黄克诚被从山西揪回北京,关押在某部营房,失去了一切自由,遭遇了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残酷迫害,但始终没有使他失去活下去的勇气。他说:“只要天不绝我黄克诚,我就要活下去。我是人民的儿子,我要回到人民那里去。”他写了“斗室旋转乐洋洋”的诗来安慰自己,并把牢房当书房,一有机会就要求给书看,给纸笔写字。到1977年获释,黄克诚在逆境中苦度了十八个春秋,始终对共产主义事业抱着坚定的信念,维护了党的威信和革命真理。


1977年12月,黄克诚出任中共中央军委顾问。他非常关心军队建设,经常深入部队进行考察,并根据部队的现状,向党中央和中央军委提出了“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提高部队的战斗力,逐步实现干部年轻化”的合理建议,得到了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采纳。


1978年2月,黄克诚当选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和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


1978年,黄克诚在解放军总医院。


同年12月,党的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上纠正了1959年庐山会议所作的错误决定。不久又为他彻底平反,恢复了名誉。会上,黄克诚当选为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书记,增补为中央委员。他衷心拥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开始进行拨乱反正工作,重新审理和平反冤假错案,为党的组织建设和思想建设做了大量的工作。


在纠正“文化大革命”前后的“左”的错误当中,不少舆论揣测中国要搞“非毛化”。国内也有人要求全盘否定毛泽东,认为毛泽东思想不适用新的时期了。黄克诚不同意全盘否定毛泽东,也不同意放弃毛泽东思想。一些人不理解:黄克诚在庐山会议上受到毛泽东那样严厉的错误批判,被革职下放,“文革”中又身陷囹圄,现在为何如此维护毛泽东?还有人说:“黄克诚差点被毛泽东整死,现在还为毛泽东讲好话!”


黄克诚十分坦然:“正因为我没被整死,我现在才能讲话。我这样讲,不是出于个人恩怨,而是考虑党和国家的原则问题。在原则问题上,不能掺杂个人恩怨在里边。”他向秘书提出,要写篇大文章,全面评价毛主席和毛泽东思想。


1980年12月,中央纪委召开第三次贯彻《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座谈会。黄克诚不顾年高体弱,双目失明,在无法事先准备讲稿的情况下,坚持到大会上作了《关于对毛主席评价和对毛泽东思想的态度问题》的长篇讲话,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作了正确的评价,批评了某些人在这个问题上所采取的轻薄态度和不负责的做法。


1981年4月10日,《解放军报》公开发表了黄克诚这篇语重心长、掷地有声、铿锵有力的讲话。第三天,《人民日报》全文转载。以后,各报纷纷转载。这篇文章,情真意切,洋溢着马克思主义者的浩然正气,在全党全军和全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澄清了是非,扫除了迷雾,对于统一全党全军的思想起到了重要作用。许多党员和群众读后,心悦诚服,热泪奔涌,激动不已,赞扬黄克诚的宽广胸杯和高尚品德。


1981年,黄克诚和夫人唐棣华在玉泉山家中。


黄克诚对自己年迈体衰而担任领导职务,心中长期惴惴不安。他多次向中共中央提出辞去领导职务的请求,以便让位年富力强的同志。1985年9月,中共中央批准了他的辞职请求,并在同期召开的党的十二届四中全会上给黄克诚发了致敬信,高度评价了他的崇高品格和光辉业绩,赞扬黄克诚“具有坚强的无产阶级党性,不盲从,不苟同,坚持真理,刚正不阿,不论身居高位还是身陷逆境,都一心为公,无私无畏。”致敬信还说:“你的历史功绩,将永远铭记在人民的心中。”“你的崇高品德,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