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荡舟手机网
导航

主页 > 郴州风采 > 郴州文史 > > 详细内容

蒙艮金石录

蒙艮二岩,亦宜章一中光榔山“蒙岩”与中夏广场“艮岩”。二岩历代的诗词题刻数量之多书体之广为岭南罕见,她集篆、隶、行、楷、草之书法大全,历宋、元、明、清、民国五朝,经八百余载,留下无数脍炙人口的华丽篇章,也为后人留下一部石刻艺术佳作而闻名遐迩。其字大则如斗,小则如蝇,皆有气吞山河之豪放和行云流水之秀毓。运笔轻重缓急有序,枯湿焦润虚实得当,有惜墨如金又有泼墨如水,笔笔神韵到位,堪称书家大手。令多少政要仕宦、文人雅士、商贾游人慕名前往观赏、描摹,流连忘返。

宋淳熙十二年(1185)宜章邑令吴镒〔字仲权,号敬斋,南宋文学家,江西临川人。生于南宋绍兴十年(1140),隆兴元年(1163)中进士,淳熙年任宜章县令。〕游历二岩时作《蒙艮二岩记》云:“上岩下泉,蒙之象也”,便取名“蒙岩”;“两岩并重,予卦象艮”,取名“艮岩”,二岩因此而得名。

蒙岩浅说

宋淳熙丙午年几位好友路过宜章探访吴镒,吴镒邀其游览蒙岩,好友见蒙岩幽静,山青水美,便同题“括苍管鉴将使命自湘渝领,以淳熙丙午登高于蒙岩,临川吴镒,三山陈瑛同来,湛淇洪侍。”淳熙丁未年(1187)庐山雷潀(1182年曾任宜章县令)调任广东,怀念故地,取道宜章,再次游览蒙岩,有感而题“庐山雷潀自武陵郡待次蒙恩易宪东广,取道旧治。淳熙丁未九月廿九日。”蒙洞泉香,其巧天成。紫山道人云游到此,感天地之造化,鬼斧之神功,于岩顶横题楷书“天巧”,但年月无考。

最有史料价值当属宋赵希逾(时郴县知事。)的“平寇刻石”“绍定六年春正月,湖南帅宝学侍郎余公嵘,闻宜章寇警,檄知郴县兼干办公事赵希逾,以十日乙卯领兵招捕,癸酉追戳邓、李二酋,斩首六百有奇,俘五十,释戈请降之人三千,大牿师徒,囗囗而东。勒石仙馆,以志岁月。”“平寇刻石”记述宋绍定年间宜章人民发动起义,反压迫剥削,反苛捐杂税遭官府镇压、清剿的历史见证。这里先不论其政治背景,但为后人留下了一段真实史料(可惜在文革中被毁)。

元朝至正戊子(1246)通议大夫契世玉题蒙岩石壁的《菩萨蛮》也很有名,隶书序:“至正戊子二月朔,偕宪掾戴仲治,奏差刘右卿,祝厘来游。时山桃烂漫,烟雨溟濛,恍隔尘世;汲泉煮茗,清甜移时,为赋《菩萨蛮》一阕云:蒙崖几日桃花雨,依稀流水章桥去。只恐到天台,误通刘阮来。玉堂开绮户,不隔尘寰路。休认避秦人,壶中别有春。”

蒙岩山奇、石秀、树美、泉甘,自宋起就为吴镒所创学宫(后经历代县令反复十二次迁址,至清乾隆四十七年知县曾衍蕃改建于桄榔山景星观前,始更名为“养正书院”。)仕宦学子,文人墨客常登游此地,依山怀旧,抒发情感。明代户部尚书邓庠(宜章人)还乡赏景,逗留蒙岩,见景妙不可言即兴赋诗赞美:“路入仙宫半日留,寻源浑似武陵游。鹤巢松老云岩暖,泉喷花香玉井幽。芝草每依奇石秀,灵禽时向茂林投,炉烟缥缈南窗下,闲借黄庭一校雠”。后又补一诗“石窦天然一脉奇,源泉混混岂人为。半林松影水清处,三月桃花雨涨时。禾黍生香农父喜,润田新水洞龙知。诗成缓步仙台路,更爱西山展翠眉。”邓庠卸任后,还在蒙岩旁建“东溪草堂”,供雅士们吟诗赋词,品茗论古今。


清道光五年(1825)八月,温养源、李吐珠等十四人见其师掌教养正书院的曾受恬先生手书“龙、虎、介石”四字,有孥龙踞虎、镇山定水之势,便合撰题跋。“宋淳熙间,邑宰临川吴镒《蒙岩记》云:余来宜章,得石窦于城东,怪石林立,其巅有岩,砥平助涧,可书可刊,于是名岩曰蒙,名泉曰友……。”这道合跋是蒙岩石刻最晚的题记。

艮岩写意

艮岩位于中夏公园东南侧,分上下二岩。二岩相距竟咫尺之隔,上岩之水滴落下岩,叮咚作响,十分悦耳,但闻其声,不见其水,故也叫“响岩”。



上岩口被青草葛藤遮掩,岩内漆黑,阴森可怖。清知县唐鸣钟在上岩旁建有“响岩亭”,供游人小憩、赏景。同治二年(1863)后任知县麻维绪(广西河池人)为亭撰写一联,上联为“洞有蛰龙,两派神渊作甘雨;峰疑灵鹫,千章古木化奇云。”并请当时著名书法家、道州何绍基(字子贞,号东洲,别号东洲居士,晚号蝯叟。湖南道县人,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四朝,晚清诗人、画家、书法家。)书写,并烧成磁片悬挂于亭柱上,岩因联而更负盛名。

下岩幽深阴暗,冷风习习,岩内暗河深不可测,大股清凉甘甜的地下水突突涌出,绕岩壁晃晃悠悠,蜿蜒如隐身之龙,故有“艮岩龙隐”之称。古时下岩前筑有石堤,堵住水流,可供附近百姓取水、洗涤之用。洞内游鱼成群往来游弋、欢跃。盛夏至此,阴凉爽快,暑热不侵,令人心旷神怡。古洞、石刻、游鱼汇成一大胜景,观者无不称奇。

明弘治年间,有杖锡和尚云游至此,见艮岩树影婆娑、深幽寂静、题刻铭记著称于世,便多年化缘募资,在下岩前修建一座寺庙,名“艮岩寺”,中置观世音神龛,香火极盛。艮岩寺庙、亭台、水榭俱全,誉响一方。

上下岩洞内外崖壁石刻,有数十方之多,宋代至中华民国均有,字体大小不等,草隶行楷均见功力。上岩石刻字体细小,很难辨认。下岩口上壁则横镌楷书“艮岩”二字,相传为宋人书,运笔沉稳遒劲,功底深厚,写出了艮岩的神韵。

岩口左崖壁直镌“最高峰”,右下角题镌“南奇”,下方又镌“钟声出古洞,树影入松林”,岩内左石壁上题有“不住天”、“亨泉”等,年月无考,据传也是宋代石刻。岩内右崖壁镌楷书“龙隐”,笔锋犀利,虚实得当,明嘉靖壬辰年孟秋石门李尚文题,可算是石刻艺术珍品。泉水流经处的上方石壁题刻更为丰富,诸如“逝者如斯”、“天下第一泉”、“灵鹫飞来”、“松风云影”、“是亦蓬莱”等,均为石刻佳作。

除题记以外,还有叙事题刻,如清康熙三十三年(1695)宜章参将王廷瑚题“艮岩离城数里许,山川相映,爵乎苍苍,真佳境也。所供观音大士,凡有所求,其捷如乡音。丙子春余过而叩焉,见其岩穴阴翳,藤萝滋蔓,询之僧,辄艻棉见告艰于鸠庀,余乃剥其蒙茸,绘之丹彩,呈非金碧庄严,幸往来诸公勿哂,余之不逮去尔!”。旁又题诗一首“渊静一岩开,幽然大士台;丹楼疑蜃气,清梵落渔隈;谷响春雷动,钟鸣暮雨来;何能挂藤杖,囗眼在莓苔。”清嘉庆乙亥年(1815)宋元功又步王廷瑚诗韵题刻“复碗一崖开,莲花此作台;鹤声松露里,龙气水云隈;妙契僧朝夕,清游客迟来;飨余狂泼墨,题石扫苍苔。”

艮岩题刻最晚的应是民国三十二年(1943)元月宜章县长谢源囗题的“造境寓玄义,坚贞夺化工;纵观极五岭,气象万千雄”。把艮岩景物描绘得淋漓尽致。

蒙艮二岩以其奇特的自然人文景观,历代骚人仕宦对此情有独钟,多有题铭留记,吟对赋诗。明崇祯十年(1367)四月初七,地理学家徐霞客曾专程自永州绕道宜章游览艮岩,赏析摩崖石刻,晌午,寺僧凤岩并留其主仆二人吃了斋饭。二岩蕴藏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积淀了深厚的人文底蕴,无论诗联气韵、书法艺术还是雕刻手法均属上乘,加之保存状况良好,堪称古代留于后世的石刻艺术瑰宝。

(作者  李节武  宜章县文物管理所  电话:15073566487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