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催生的建筑精华——介绍郴州古堡群
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郴州发现了一批古堡。这些古堡,从时间上看,年代最早的远溯汉代,历经唐宋元明清,最晚截止于清末。从类型上看,有城堡、寨堡、村堡、洞堡、坑堡、碉楼。从材料上看,有砖砌、石垒、夯土、板筑。从性质上看,有官办、官倡民办、民办。从作用上看,有驻军、防御、避难以及休闲隐逸等多种社会功能。从地域上看,以郴州为中心,沿五岭山脉中段东西线延伸,覆盖北湖、苏仙两区,桂阳、汝城、临武、资兴、永兴、宜章、桂东等县,甚至影响到永州新田、蓝山,广东韶关乐昌、清远连州等相邻地区。现在保存状况较好的,数量达数十处。现分类介绍几处典型寨堡:
一、临武渡头城堡遗址。
位于临武县汾市乡雷公岭东面坡地,下临武水,与渡头村隔河相望。呈东西向长方形台阶式布局,现残存夯土城墙,主城高3~7米,南北长约130米,东西宽约120米,东南角有一直径20余米的圆型烽火台遗址;附城分为4级,高约2~5米,南北长约150米,东西宽约120米。古城堡东南西三面有人工修筑的约6米宽的壕沟,应为古护城河。城堡附近有一座古窑,曾出土成叠的粗、细绳纹或弦纹的陶片及大瓦等秦汉时期的文物。2009年春,当地村民在坡地上开荒,意外刨出了一串汉五铢钱。据《淮南子》记载:秦始皇利越之犀角象齿翡翠珠玑,乃使尉屠睢发卒五十万为五军驻守南岭,三年不解甲弛弩。而越人皆入丛薄中,莫肯为秦虏;相置桀骏以为将,而夜攻秦人,大破之,杀尉屠睢,伏尸流血数十万,乃发适戌以备之。《史记》、《汉书》也有两位伏波将军路博德、马援先后驻节桂阳郡的记载。马援还写了一首诗《武溪深行》:滔滔武溪一何深,鸟飞不渡,兽不敢临,嗟哉,武溪多毒淫!至今当地村民还将马援尊为武水的保护神在祭奠。史籍虽未注明秦汉驻军的确切地点,但根据地形、出土文物和民间传说,渡头古城堡遗址应为秦汉时期的驻军遗址。
此类古城堡,还有汝城广安所、桂东烟竹堡、宜章黄沙堡、笆篱堡、栗源堡。其中宜章黄沙、笆篱、栗源三堡呈品字形分布于莽山脚下,是明洪武年间为防莽山、西山瑶胞起义而修建的,其缘由郴州、宜章地方志皆有记载,现保存状况较好。
二、资兴石峰寨遗址。
位于资兴市清江乡黄草村。为当地黄姓村民于宋嘉熙三年(1239)为避寇难而修建的寨堡。古堡依山而建,面积约2000平方米,南、北原各有一石门通道,现南面尚存石拱门和厚约3米,高3—5米不等的石垒城墙。石拱门内壁嵌有一块石碑,记叙了建寨缘由,全文如下:
石峰寨者,恃其石峻以为寨也。寨而立记,非以纪岁月也。标其董事之名,列其预盟之众,使后人有所稽焉。巳亥秋,邻邑不堪,族人艰于避寇,公举黄复兴为都寨长,率众裒金鸠工鞭石,建寨于长街之峰顶。高创墙壁,拱立寨门。始工于十一月之癸酉,毕工于次月之戊申。四壁坚峻,闻者胆寒,况于蛮獠其敢乎?功成众恍,欲镌石以影不朽,于是纪其事,列其名,非徒曰纪岁月云耳。皇宗嘉熙三年腊月黄雄飞记,黄梦瑞书。
据史料记载,南宋嘉定元年(1208)二月,桂阳(今汝城县)黑风峒瑶族首领罗世传不堪官府欺压,杀飞虎统制边宁,起兵反抗。次年十一月武举李元砺又率众数万起义。两股义军以黑风峒为根据地,或聚或分,转战于湘粤赣闽之间,连破吉(今江西吉安)、郴(今湖南郴州)、永(今湖南永州)、南雄(今广东南雄)、汀(今福建长汀)诸州县,官军大败,朝廷震惧,诏遣荆(今湖北江陵)、鄂(今湖北武昌)、江(今江西九江)、池(今安徽贵池)四州军,并悬以重赏,募人讨之。嘉定四年(1211),在官兵多路征剿下,罗世传和李元砺中江西安抚使王居安离间计,二人失和,相互残杀。十二月,罗世传执李元砺降宋。九月,谭州知府曹彦约又买通罗世传的部将胡友睦将罗世传暗杀。轰轰烈烈的起义归于失败。朝廷为了加强这一地区的统治,于是年析桂阳县的宜城、零陵二乡置桂东县。罗世传、李元砺起义虽然失败,但其部将依然坚持斗争。嘉熙三年(1239),距黑风峒起义失败已经过去28年,而依然“邻邑不堪”。石峰寨遗址及石碑是这一段历史的真实记录,填补了史籍的空白。
此类寨堡还有北湖区芙蓉寨、苏仙区喻家寨、桂阳县安贞寨、龙山寨、资兴市大峰寨、大王寨、永兴县北寨、飞鹅寨、金鹅寨、桃李寨、临武县四方寨、汝城县上古寨以及永州新田县大观堡等。其中汝城上古寨原系明代该村胡姓先民利用险峻石山为避难而修筑的寨堡。大革命时期,悍匪胡凤璋纠集武装,长期盘踞此地,与红军为敌,横行湘粤赣边,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中点了他的名。1932年4月,彭德怀曾亲率红三军团围寨数日,也久攻未下。直至1949年7月9日,中共湘南地委领导下的湘南支队挟大军南下、湖南解放在即之威,里应外合,一举攻破山寨,活捉胡凤璋,将其押至桂东沙田公审枪毙。现遗址保存较好。
三、汝城厚坊岩洞堡遗址。
位于汝城县城郊乡西北云善村白芒山,距县城14.6公里。该洞堡为当地何姓族人为防匪避难,利用天然洞穴,历经宋元明清四朝不断修缮而成。洞堡分外洞、内洞。外洞建有片石青砖垒砌的城墙。城墙长37米,高10米,底部厚3米,顶部厚0.8米,为雉堞结构,内墙分三层,上两层平排35个射击孔;城墙偏左下有一高2.4米,宽0.8米,厚0.7米的双重石门,门额楷书“得其所哉”四字。外洞地势向下倾斜,人工垒筑四级平台,以溪水为界,分前后两截,皆建有夯土营房。顺溪水而进,内外洞之间,仅以1米余宽、10余米深的巷洞相连,内以壕沟、吊桥、栈道设为天堑;过天堑,有一10余米陡峭向上石径通往后洞。后洞口也建有厚重石门,石门上为一平台,有石阶可上,似为观察防御用。后洞为人工垒筑的一块弧形平地,面积约百余平米,前临深谷,下有阴河,地势极为险峻。厚坊岩蜿蜒数公里,自暖水镇罗泉村大汤口出,其洞口较狭窄,也建有雉堞城墙。“三普”时,我们在厚坊岩内发现一块石碑,记录了厚坊岩修筑始末,全文如下:
尝闻小贼入城,大贼入乡,俗语亦有云矣。迩年来,贼抢掠粮秣,每股尚计数万。前者往,后者来,深山穷谷无不搜寻尽净;男则被掠协从,女则受污含辱;四路奔散,昼夜无宁;此等仓卒,言之可悚。己未岁,贼退。回家后,合族父老言及况年,欲谋一良地以为永远避难之处。余曰:“不有就近本岩乎?我祖自宋卜居以来,历管四朝,其间内虚外实,可容万人之身,苟能齐心踊跃,起造城垣,孰有加于此乎?”越年,因祭毕,聚堂酌议而众口无异。于是按号捐输,不日凑金千镒,请匠兴工半载,尽成大观。虽有戒心,何足虑焉,此乃真天设险以厚吾坊也。是而为序。精华谨撰并书。
此碑刻于清同治元年(1862),记载了咸丰九年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率部西征过汝城的一段史实,可补志乘之缺。
此类洞堡,还有北湖区万华岩、下石岩、正岩、桂阳县狮子岩、临武县车田岩、汝城县连珠岩、白石岩、相公岩、石井岩等。最近发现,桂阳县正和乡阳山村附近山上,有一处天坑群,垂直上下数十米,天坑之间洞洞相通,里面也建有防御工事,可谓坑堡。其作用与洞堡相类似。
四、临武朝泉阁碉楼。
位于临武县汾市乡南福村东北。该村陈姓村民系元末迁来,碉楼内所嵌石碑记载;“我村卜居斯地,后龙丰足而下关稍空,前人建阁于此,筑墙种树环列其次,培关键也。”从碉楼旁所植数百年老柏树可知,该阁始建于元末。后风雨剥蚀,阁楼倾颓。光绪初,村人因其旧址,鞭石选材陶瓦架木,由秋而冬,数月工成。碉楼条石垫基,青砖砌墙,木板隔楼,为五层印鉴式建筑;拱形大门高3.5米,宽1.8米,由青石砌成,门额楷书“朝泉阁”三大字,两边对称置粗木通透式长方窗各一个,大门中轴线依次而上为鱼龙纹浮雕牌坊式装饰,直径1.8米巨型内嵌寿字形通透式圆形窗户,竖长方形仿匾额壁框,假屋檐顶,两边对称置圆形粗木蝙蝠几何纹通透式窗各一个,滴水屋檐线等。通高约24米,长约15米,宽约14米,占地200余平米,墙体厚0.8米,二楼以上四面开列70个枪眼,地处空旷,巍峨壮观,为碉楼的典型代表。
此类碉楼,还有临武县的大塘水楼、土地书楼、玉美田下守、宜章县的大黄家水楼、栗源百尺楼、天堂谭家炮楼等。其中宜章大黄家水楼因在大革命时期赤卫队与千余革命群众坚守此楼,与挨户团激战数日,后朱德率革命军前来解围,为湘南起义中著名的大黄家水楼保卫战而名垂青史。
朝泉阁
五、宜章樟树下村堡。
位于宜章县梅田镇西北,始由萧姓族人建于清乾隆年间,后由黄姓村民续建于道咸年间,形成户户分居、墙墙相连、巷巷相通而又独立成院,巷道口设封闭门楼,村子四周围以3米多高的厚实青砖围墙,墙上密布枪眼,村外另建有一座炮楼,防御性极强的村堡格局。现樟树下村以黄姓居民为主,保存古民居153栋,内有居民2700余人。
此类村堡还有宜章腊圆村、北湖新田岭村、苏仙岗脚村、桂阳东城村、临武上乔村、永兴板梁村、古城村等。其中宜章腊圆村、桂阳东城村在大革命时期,是挨户团的顽固堡垒,敌我双方曾发生过激烈的争夺战斗。与朱德歃血结盟的宜章圣公坛农民起义首领、湘南起义后任后方独立营营长的王光佑,就是在攻打腊圆村时,不幸中弹,壮烈牺牲的。
郴州地处湘粤之交,南岭山脉北麓,南北长217公里,东西宽194公里,地理坐标为东经112°13′~114°14′,北纬24°53′~26°50′,古称湘楚藩篱,百粤管钥。境内崇山峻岭,沟壑纵横,物产丰富,民风彪悍,战略地位显要。春秋战国时期楚军攻越,秦始皇谪戌五岭,两汉伏波将军路博德、马援收南越、征交趾,三国赵子龙智取桂阳,隋末粱帝萧铣强取郴州,宋潘美平定岭表,岳飞平乱,加之历代的农民起义,使得郴州的人居环境较为动荡、险恶。因此,因地制宜据险修筑寨堡以求自保,是当地村民的无奈选择。特别在清中晚期,天地会频繁起义,太平军横扫江南,郴州战乱旷日持久。郴州及其邻近的古寨堡,大多数在这一时期得到大规模建设或修整。
刊于清同治七年的《桂阳直隶州志》载:咸丰二年,逆贼陷州,邻氛四起。自是以来,四民失业或转徙颠沛,稼穑坐荒或团练守御,资财耗竭。其横罹劫掠,焚荡室庐,被患尤深。息肩无所者,十室而九。民积疲困,官无存恤;连年丁粮,任其追呼;上下交损,莫此为甚。……去年六月,贼据州城,田禾被野,鞠为蔓草。四乡涂炭,山谷蹂藉。当时之时,士庶奔迫,老幼号呼,有死之途,无生之路。然以危急存亡之秋,奋同仇敌忾之情,裹创振臂,赢粮立集;各招丁勇,如报私仇。非有将帅之倡率,符檄之督催。父勉其子,妻劝其夫,数月之间,万众同力,既克州城,复援邻封,官军合力,狂寇僵仆,民力尽矣。
又称:州寨堡近岁大工也。自乾嘉时,平三省叛寇,以坚壁清野收效。咸丰初,内外言兵者,尤喜言寨堡团练。……骆秉章初颁图式,饬州县督乡人结寨建碉堡,欲令富民出米谷木石材用,贫者役工。……令下无应者,秉章久亦忘之。……同治元年,军事将定,始议寨堡。州人魏喻义方在籍,始与议。以巡抚调之去。乃尽诿其事于陈世杰。议宜劝捐集资。……州人助其事,自元年春三月次第兴工,二年冬十月工竣。凡修碉堡二十四,铸炮积谷其中……湖南州县奉檄建寨堡,无过桂阳;虽天下州县寨堡,亦无过桂阳也。……寨堡者,以辅团练,民力能自固者,利有之,非官所督课,明甚。州团练可用,因为寨堡使乡兵得屯守为固,外寇闻声迟疑不前,故颇收其效果。
通过这些记叙,我们可略窥清代郴州古寨堡建设的大致情形。
郴州古堡群历经千百年岁月沧桑、战火洗礼,能够保存下来,实属不易。认真研究、努力保护这些战乱催生的建筑精华,对于了解当地发生的历史事件、人文地理、社会形态、宗法体系,人们的生存、建筑、风水理念以及利用这些珍贵历史遗存进行传统教育,旅游开发,都具有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湖南省人民政府2011年元月发布公告:汝城厚坊岩、宜章黄沙堡、新田大冠堡、临武朝泉阁等处古堡作为郴州古堡群的典型代表,列入第九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从中遴选出11处申报第七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已通过专家评审。我们相信,在各级政府的重视下,郴州古堡群一定会得到很好的保护并发挥它应有的利用。
参考资料:
1、明《万历郴州志》
2、清光绪《湖南通志》
3、清嘉庆《郴州总志》
4、清同治《桂阳直隶州志》、《汝城县志》、《临武县志》
5、民国《宜章县志》
6、资兴、桂阳、宜章、汝城黄姓、陈姓、蔡姓、王姓族谱
- 上一篇:陷池塘与《柳毅传书》
- 下一篇:突出地域文化 彰显城市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