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荡舟手机网
导航

主页 > 郴州风采 > 郴州文史 > > 详细内容

昌黎经此侍郎坦

昌黎闻说此经过,信信扁舟系碧波。

坦号侍郎终不朽,苔侵石刻半应磨。

江山只觉因人胜,草木宁知阅岁多。

吊古我来凡几度,吟怀无限付烟萝。

这首明代兵部郎中李永敷写的七律,将侍郎坦的历史传说,水光山色,摩崖题刻和作者自己的感受,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字里行问,把人带进一个神秘天地。

侍郎坦,位于便江上游的碧塘乡湘州村境内。距县城10公里,因唐宋八大家之一韩愈泊舟于此而得名。从潘园码头乘船溯水而上,经新娘坳、冬瓜垅、金狮岩、青布滩到湘州口,再上行百余米,便是闻名遐迩的侍郎坦了。

侍郎坦是一个上覆下空,依山傍水的红砂岩天然溶洞。坦高10余米,宽24米,进深8米,左窄右宽、坦底濒江。两岸苍松翠竹、茂然成景;沿河奇峰怪石、参天倒映,不似漓江,胜似漓江。游者泊舟入坦,走在因河床变迁而沉淀的厚实泥沙上,软绵绵的,舒适极了。坦檐石缝中长着顽强的灌木和小竹,迎风飘逸;顺岩下流的清泉水,嘀哒有声,给这千年古洞庭湖增添几分幽韵。往上爬小石坡,沿洞到通过一处只容侧身而过的险道,有一条长15米、宽3米的石廊。抬头仰视,壁间布满历代名人墨客的摩岩题刻。最醒目的是阴阳两幅“昌黎经此”八个大字,阴幅如屏,阳幅似锦,笔迹相同,排列各异。字大尺五见方,遒劲有力,相传为韩愈手迹,诚是难得珍品。

唐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韩愈在京都做监察御史时,因关中旱饥,上书清免徭役赋税,指斥朝政,被贬为阳山令。贞元二十一年,韩愈遇赦,与同时贬在临武作县令的张署被召到郴州待令回京。二人趁便游览了便江。韩诗有:“休垂绝微千行泪,喜泛清湘一叶舟”、“回头笑向张公予,终日思归此日归”之句,正是追怀壮游之情的真实写照。后因湖南观察使杨凭从中作梗,韩愈未能入京,被调到江陵(湖北荆州)当参军。

自韩愈游坦题刻之后,名人骚客纷至沓来。泛舟便江,寻遗迹。在坦内留下题刻的有:唐朝议大夫郴州刺史李吉甫,朝散大夫梁褒先,韩太,太常博士宋祝,监察御史杨景德,陕西参军杨必复等,清同治二年,湖北侯补知府,戏剧家杨恩寿游侍郎坦,后在其所著《坦园日记·郴州日记>中写道:“癸亥年十二月十一日,昨夜初更后微雨。今日未止。午后过侍郎滩(坦),小泊登眺,此地即昌黎先生题坦石处,摩崖有‘昌黎经此’四字大径尺,甚遒劲。其余宋人题名石刻甚多。”他还写了一首《侍郎滩坦石》长诗抒怀。

游诗郎坦,不仅可以沿途观赏便江两岸的奇丽风光。而且,还可以从众多的摩崖题刻中领悟永兴的人文景观。县人、清代户部主事曾全写过一首《侍郎坦》诗,表达他寻胜探幽,俯仰今古的慷慨情怀。诗是这样写的:

买得江南舴艋舟,一天晴景伴闲游。

风生水面玻璃皱,草覆沙头翡翠浮。

石上细镌苔蚀字,洞中古灶冷涵秋。

侍郎名在侍郎去,山自青青水自流。

没有去过侍郎坦的人,何妨也抽空泛舟赏景,去领略一番这千年古坦的风骚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