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荡舟手机网
导航

主页 > 郴州风采 > 郴州文史 > > 详细内容

陷池塘与《柳毅传书》

  陷池塘,又名陷浦,别名龙湫,坐落在郴州城北郊,距城区10公里。背枕仙居山,前傍古官道,水面宽约百余步,乍看,跟一般的山塘无异。可如果你深入到陷池塘所在的周边村庄去了解,就会发现,陷池塘不是一口普通的山塘,村民们会争相告诉你关于陷池塘的许多令人匪夷所思的奇闻异事。


 陷池塘的水,一年三变颜色:春夏绿,秋黄,冬黑。年年岁岁,周而复始,按时转换,仿佛富有生命的神韵,没有谁能够解释这其中的奥秘。笔者连续两年前往实地考察,亲眼看见水色冬黑春绿的景象,证明村民所言不虚。


  陷池塘深不可测。老辈人曾做过实验,用棕索绑上石头往水中放,几十丈的绳索放完了,手头仍是沉甸甸的,触不到水底。上世纪50年代大跃进时期,全民大炼钢铁,陷池塘周边聚集了万把人,土法炼铁炉布满了周边的大小山坡,没日没夜地烧炼。折腾了好几个月,所有的炉渣废料都倒进了陷池塘。村民们满以为会将它填平,然而它依然如故,并没有出现“灭顶之灾”。


陷池塘的鱼,每年都要巡游。每逢开春,先由一红一黑、红在内,黑在外两条小鲤鱼绕塘一圈,然后各色鱼种依次首尾相衔,绕塘巡游,仿佛跟人举行仪式,鱼群一定要完成这场公开亮相,才会各自分头活动。直到入冬,又全数躲入洞穴,煞是有趣。


陷池塘盛产大鱼。古志书上说:有怪鱼数丈,能为风雨。也是在上世纪50年代,时兴破除迷信,上边派来的工作队发动村民将数以吨计的茶枯熬成浓汁倾进塘中,一时将一池湖水搅得如同沸水。结果一次捕鱼多达上万条,尽是草鱼、鲤鱼,大的数十公斤,小的也有数公斤。打这以后,陷池塘的大鱼就没了踪迹。如今说起此事,村民们仍叹惜不已。


    陷池塘是古代祈雨的场所。据志书记载,每逢干旱季节,当地百姓就烧香焚纸,杀鸡宰鹅,前往祈祷。如仍未降雨,则驱牛下塘,谓之“搅龙湫”。每当此时,村民们都要衣着光鲜,敲锣打鼓,耍龙舞灯,燃放鞭炮;水中犍牛疾奔,群鱼腾跃,岸上旗帜招展,烟雾缭绕,男女老幼在祭师的带领下,沿湖祷告,很是一番热闹,有时甚至要连续好几天,直到降雨方罢,形成别具特色的乡村“祈雨节”。


陷池塘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柳毅侯王与龙女的传说。村民们坚持认为,“柳毅传书”的故事起源于陷池塘。


《柳毅传书》是唐代陇西人李朝威所撰写的一篇传奇故事。由于故事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和惊险曲折的情节,并成功地塑造了柳毅诚信笃实、一诺千金和钱塘君侠肝义胆、豪气盖天的典型形象,充分反映了人们追求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所以脍炙人口,成为唐代传奇文学的代表作,并改编成评书、说唱、戏曲、电影等多种艺术形式,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


“柳毅传书”的故事,按李朝威所写,柳毅“念乡人有客于泾阳者,遂往告别”,故事当发生在陕西泾阳。前人并对此做过考证:“今泾上车轮马迹犹在,史传具存,故非谬也”。然而在陷池塘一带流传的“柳毅传书”的故事,远比李朝威所写的还要精彩丰富:陷池塘早先是一块平地,上面高墙深院,宅院广阔,住着一户姓万的大户人家。万家为富不仁,时常欺侮乡邻。万家有个儿子,是个游手好闲的纨绔子弟,长期在外花天酒地,沾花惹草,干些不三不四的勾当。这儿子后来娶了媳妇,但恶习不改。媳妇诉诸公婆,却反遭嫌弃。公婆逼她整天绩麻纺纱,牧牛放羊,待她形同奴婢。谁知这媳妇乃是洞庭龙王之女,实在不堪忍受这般屈辱,遂谋救助。于是就演绎出了李朝威所写的《柳毅传书》这出传奇故事。但故事中对钱塘君如何救出龙女的过程描写的十分简约,仅出发时“大声忽发,天拆地裂,宫殿摆簸,云烟沸涌”;归来时“祥风庆云,融融恰怡,幢节玲珑,箫韶以随”寥寥数笔。而郴州流行的版本是:钱塘君腾云驾雾来到郴州,误将万家以为是一万户人家,怒气冲冲要淹掉郴州一万户人家。这事被郴州的保护神寿佛老爷发觉,于是施展佛法,捉弄了钱塘君一番,让它单单把万家豪宅陷成了万丈深渊。当时万家有一条屡屡伤人的恶狗,挣扎着浮出水面,想要上岸逃命。这时钱塘君再次发威,只听轰隆一声巨响,一股巨浪卷来,又将恶狗打入了水底。如今陷池塘北边有一个豁口,名叫陷狗缺。清《嘉庆郴州总志》记载:是日,万舍炊前偶出二笋,龙女喜治妆钿。人问之,曰;予将归矣。有顷,雷雨大作,龙女跨龙而去。后来钱塘君发现上了寿佛的当,心有不甘,于是再次来到郴州,还想把郴州淹成水乡泽国。寿佛担心钱塘君滥施暴行,贻害无辜,就与钱塘君大斗法宝,将钱塘君制服,逼它现出真身,亲自押送它回东海老家去了。柳毅因为传书耽误了应举,没有考上功名,辗转江湖,后来又与龙女相遇,结为夫妇,双双返回郴州居住。过去陷池塘边的仙居山上,有柳毅侯王祠和龙女庙,里面刻有碑文,记叙了柳毅传书的奇异经历。


关于柳毅的籍贯,历来有郴州、淮阴两种说法。村民们反映,上世纪60年代初长春电影制片厂拍电影《柳毅传书》时,摄制组曾派人到陷池塘一带收集资料,不知是何缘故,最终采用了淮阴说。电影《柳毅传书》是在南京越剧团演出本基础上拍摄的,估计南京越剧团在编排节目时,就将柳毅的籍贯搬到了江苏淮阴。其实即便按照李朝威的描述:柳毅“应举下第,将还湘滨”,明明肯定了他是湘人。清《嘉庆郴州总志》、《郴县县志》和清初长沙人廖元度所编撰的《楚风补》,都认定柳毅是郴县宜阳人。志书中还有一些关于柳毅回郴生活以及后来封侯的记载:柳毅与龙女归宿郡东鱼降山,被封为鱼降侯。元大德年间(1298),有乡人在鱼降湫中游泳,潜入水底,发现一处宫殿,里面龙女在梳妆打扮。龙女殷勤地招呼这位不速之客,向他打听郴州的陈年往事,临别以犀角明珠相赠。文中没有提到柳毅,估计当时他不在宫中,上外地巡游去了。柳毅后来又去了洞庭湖,当上了洞庭君主。原先湖中的龙堆上建有君主祠,其神像一手遮额,一手指湖,历代累封为昭佑灵济顺利忠惠王,受到人们的摩顶崇拜。舟旅往来之人,莫不奉祀谨慎,唯独郴州人过湖,则风平浪静,无覆舟之虑。明代郴州著名才子袁子让上京赴考,过洞庭湖时,不巧被风雨所阻,袁子让即时作诗祈祷:来到湖边叩一声,晚生投刺拜先生。明珠犀角无劳赠,愿借东风送一程。祷毕,风雨立敛,波涛平息。如今在鱼降山一带,还流传着柳毅夫妇与土神崇福老爷争当守护神和龙女穿山作镜的神奇传说。


   关于陷池塘与李朝威《柳毅传书》之间的渊源关系,史书上还有两条记述值得特别关注:其一,据有关考证,李朝威的《柳毅传书》,最早当作于唐贞元五年(789 )以后,而与李朝威同时代的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在《奉和杨尚书於陵郴州追和李中书吉甫夏日登北楼十韵之作依本诗韵次用》一诗中写道:游鳞出陷浦,唳鹤绕仙岑。风起三湘浪,云生万里阴。说明陷池塘早在唐代就已经存在,并且名气很大,堪与汉文帝时苏耽“跨鹤成仙”的苏仙岭相媲美。“风起三湘浪,云生万里阴”也有暗喻龙王之意,柳宗元这时很可能也知道郴州有“柳毅传书”这个传奇故事;其二,李朝威本人早年曾长期在湖广一带游历,他极有可能在郴州听说过“柳毅传书”的神话故事,只不过他在写书时,有意把故事的发生地搬到了他自己的老家。否则的话,他写的关于柳毅的籍贯,就不会出现含糊不清、甚至自相矛盾的情况,也给后人的考证出了一道“剪不断、理还乱”、多地抢争柳毅故里的难题。


    但无论如何,自唐代以来,郴州的“柳毅传书”已经流传了千余年,更有陷池塘等遗址可资佐证,柳毅这张在国人心目中颇具影响力的品牌,我们绝不能放弃。“柳毅传书”是历史留给郴州的一块文化瑰宝。柳毅诚信、刚毅、救人急难的豪爽性格,足以代表郴州人的典型形象,历来为人津津乐道,长唱不衰。我们应很好地传承、利用这个宝贵资源,为当今社会服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