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无为 品书香手机网
导航

主页 > 郴州风采 > 郴州文史 > > 详细内容

唐郴州刺史考

  郴州,汉称桂阳郡,本汉长沙国地,(后)汉分长沙南境立桂阳郡,理郴县,领十一县。隋平陈改为郴州,大业中复为桂阳郡,武德四年为郴州。天宝元年(742年),改州为郡,复为桂阳郡;唐乾元元年(758),又改名为郴州,终唐不变。领县八:郴、义章、卢阳(义昌)、平阳、资兴、江陵(高亭)、临武、南平(蓝山)。开元户三万二千一百七十六。乡五十。元和户一万六千四百三十七。郴州,唐代为中州,郴州刺史为正四品。

 
 据万历《郴州志》所载唐代郴州刺史只有赵珵、孙会、穆赞、李吉甫、度文杨、杨於陵、李珏、郑畋等八人。而有唐一代近三百年历史,按唐四考中中官制(官员任职一届最多不超过四年,满四年必须停职改官),加之短期任职的贬谪等官吏,则唐任郴州刺史者人数当不低于八十人,而其牧守姓名传于今者尚不及其十分之一,很有补充的必要,郁贤皓先生著《唐刺史考全编》(2000年1月安徽大学出版社第一版)卷168江南西道郴州(桂阳郡)条所考甚悉,今笔者复加以近年来所见碑石墓志,计得李唐时期郴州刺史36人,待考2人,遂附于此,俟异日学者览而复缀焉。


1,颜师古贞观前期(未到任)

《旧唐书*颜师古传》:“贞观七年,拜秘书少监,专典刊正,所有奇书难字,众所共惑者,随疑剖析,曲尽其源。是时多引后进之士为仇校,师古抑素流,先贵势,虽富商大贾亦引进之,物论称其纳贿,由是出为郴州刺史。未行,太宗惜其才”,《新唐书》本传略同

2,梁某约贞观中

中国图书馆藏拓片《唐故安定郡夫人梁氏墓志铭并序》(天宝十四载):“曾祖□□,郴州刺史,——父晖,唐国子主薄”唐天宝十三载卒,春秋五十七


3,萧坦约唐高宗时

《全唐文补遗》第八辑中,有《大唐故雍北府果毅都尉萧君(怀举)墓志铭》,铭云:“公讳怀举,……曾祖亮,陈侍中、司徒公。……大父诃,陈十二卫大将军、侍中……,父坦,唐任右卫郎将,迁郴州刺史。……粤以调露元年十二月十九日卒于怀真里之私第”。


4,武平一约唐睿宗时(684年-690年和710年-712年)

《全唐文》卷268武平一《徐氏法书记》:“平一任郴州日,与太平子薛崇裔、堂兄子崇允连官,说太平之败,崇裔怀《乐毅》等七轴,请崇允托其叔驸马敬贻歧王,以求免戾,此书因归邸第。崇裔弟崇简娶梁宣王女,主家室之书,亦为其所有。後获罪谪五溪,书归御府,而朝士王公亦往往观之”。


5,刘幽求开元三年(715) 未到任

《旧唐书:刘幽求传》:“开元初,改尚书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乃授幽求尚书左丞相,兼黄门监。未几,除太子少保,罢知政事。姚崇素嫉忌之,乃奏言幽求郁怏于散职,兼有怨言,贬授睦州刺史,削其实封六百户。岁余,稍迁杭州刺史。三年,转桂阳郡刺史,在道愤恚而卒,年六十一,赠礼部尚书,谥曰文献,配享睿宗庙庭。建中三年,重赠司徒。”又见《资治通鉴*开元三年》,《大诰令集》卷63,《全唐文》卷27.


6,王琚约开元五、六年(717、718)

《旧唐书*王琚传》:“十一月,令御史大夫持节巡天兵以北诸军。十二月,改年号为开元,又改官名,与苏颋同为紫微侍郎。二年二月回,未及京,便除泽州刺史,削封。历衡、郴、滑、虢、沔、夔、许、润九州刺史,又复其封。二十年,丁母忧”。《朝野佥载》卷6:“郴州刺史王琚刻木为獭,沉于水中,取鱼引首而出。盖獭口中安饵,为转关,以石缒之则沉。鱼取其饵,关既发,口合则衔鱼,石发则浮出”。


7,赵珵开元十二年(724)

《全唐文》卷354《安陵县石记》:“大唐开元十二年冬十月,刺史赵珵奏割郴县北之二千室,置安陵焉,因其江以名县。越十三年秋七月,敕乃可其奏。若乃考传验图,辨方经野,天文当翼轸之分,地理在衡疑之西。《禹贡》别於荆州,此其南郡,项王封於义帝。□□上游,代历北朝,年逾千祀。自楚都而析壤,时有贸迁;因桂水而为名,不恒其□□□□□□□□皇运勃兴,造有区夏,大司徒所以知土地,职方氏所以掌封畿——开元十五年岁在丁卯七月辛未朔九日己卯,竖此郴州安陵县石记”。


8,孙会开元二十九年(741)

《全唐文》卷362孙会《苏仙碑铭》:“巨唐开元二十九年也,特有明诏,追论,俾发挥声华,严饰祠宅。皎洁遗像,似逢姑射之人———时郴州太守乐安孙会,文房之士也,遂为之铭”。按《元和姓纂》卷4乐安孙氏:“会,常州刺史。”《千唐志*唐故银青光禄大夫工部尚书致仕孙府君(公又)墓志铭》:“父会,皇郴、温、庐、宣、常五州刺史,赠工部尚书。”孙公又卒于大中三年,享年八十。


9,郑炅之约广德中

《全唐文》卷409崔祐甫《广丧朋友议》:“忽忆永泰中於穆鄂州宁会客席,与故湖南观察韦大夫之晋同宴,适值有发远书者,知郑郴州炅知、庞歙州睿,或以疾而殁,或遇戕於盗。韦氏出涕沱若而言曰:二刺史之晋之交友也。”“炅知”乃“炅之”音讹。


10,崔伟大历五年(770)

《全唐诗》卷233杜甫《奉送二十三舅录事(崔伟)之摄郴州》


11,杨仲敏约大历中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杨氏越公房:“仲敏,郴州刺史。”《千唐志*唐故舒州太湖县丞弘农杨府君(颂)墓志铭并序》(贞元七年四月九日):“曾祖、祖具于郴州府君石记,府君即郴州刺史府君仲敏之第五子也——以大历九年七月十三日终于官舍——时年廿有九”杨颂卒于大历九年,其父杨仲敏可能还在世。


12,崔侠约大历中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博陵安平大房崔氏:“侠,郴州刺史。”按其父崔藏之开元八年以进士入校丽正书,后终于膳部员外郎,见《新唐书*马怀素传》,则崔侠任郴州刺史疑在大历中。


13,苏汤约大历中

《元和姓纂》卷3赵郡苏氏:“汤,郴州刺史。”《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与此相同,其祖苏味玄,膳部员外郎;伯祖苏味道,武后时居相位。


14,裴友悌约 大历中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东眷裴氏:“友悌,郴州刺史。”按其父裴鼎,开元二十一年自金吾卫将军移越州刺史,见《会稽掇英总集*唐太守题名》,则裴友悌任郴州刺史疑在大历中。


15,张翃大历十二—十三年(777-778)

《唐故郴州刺史赠持节都督洪州诸军事洪州刺史张府君(翃)墓志铭》(建中元年二月十四日):“皇上尤人,选郎为牧,除郴州刺史——大历十三年九月廿九卒于公馆,享年七十。”又见《大唐故朝议郎行殿中侍御史赐绯鱼袋安定张府君(翔)墓志铭并序》,“翔”即“翃”之弟。



16,李从约大历末

 《全唐诗》卷816皎然《和李舍人使君纾题云明府道室》:“桂阳亦是神仙守,分别无嗟两地分。”友人陶敏谓时李纾在婺任刺史,疑郴州刺史为李纾兄李从。


17,魏修(魏循)约建中时

《元和姓纂》卷8西祖魏氏:“修,郴州刺史。”《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作:“循,郴州刺史。”按其父魏方进,唐玄宗时御史大夫,死于天宝末马嵬之变。


18,崔儆约建安末——贞元初

《旧唐书*赵憬传》:“初,憬廉察湖南,令狐峘、崔儆并为巡属刺史。峘尝历中书舍人、礼部侍郎,儆久在朝列,所为或亏法令,憬每以正道制之。峘、儆密遣人数憬罪状,毁之于朝。及憬为相,拔儆自大理卿为尚书右丞,峘先贬官为别驾,又擢为吉州刺史,时人多之。”按赵憬时为潭州刺史,令狐峘正在衡州刺史任上,唯崔儆未知何州刺史,颇疑即在郴州,姑录之待考。


19,严士元约贞元初

《文苑英华》卷944穆员《国子司业严公墓志》:“建中宰政怙威,朋家构闵。公以亲累贬潮州司户。时泰道长,公议兴能,推连州刺史,换彬(郴)州,累加朝议大夫,封冯翊县男,旌异政也。公母弟士良,并龚、黄之寄,盖不胜形影分离之忧,及闻士良罢归,公亦陈乞自免,愿言相视而终老焉。既至京师,复拜国子司业。无何,士良出牧,公悼别加等,忽忽不乐,燕居如失。贞元八年某月某日,归全于长安新昌里之私第,春秋六十有五。”《全唐诗》卷188韦应物《寄二严》注:“士良,婺牧;士元,郴牧”。


20,穆赞贞元六年(790)

《旧唐书*穆赞传》:“宰臣窦参——诏三司使覆理无验,出为郴州刺史。参败,征拜刑部郎中。因次对,德宗嘉其才,擢为御史中丞”。《新唐书》本传略同,又见《册府元龟》卷338。《全唐文》卷783穆员《尊胜幢记》:“今年春夏,次妹安国寺大德尼、伯姊前乌程令宏农杨夫人逾月继酷。先是两兄郴州刺史赞、前右补阙贬连州司马质从官於远,员洎弟妹前监察御史河东裴某妻,痛支体一断,终天不续。乃相与鬻衣庀直,揭兹灵幢,愿得轻风微尘,洎日月度影之所及也——贞元六年秋七月七日,前侍御史穆员记”。按窦参贞元五年二月入相,八年四月贬郴州别驾,见《新唐书*宰相世系表》。


21,殷永贞元九年(793)

《全唐文》卷503权德舆《叔父故朝散郎华州司士参军府君(隼)墓志铭并序》:“贞元九年四月辛亥,终於富平从事之馆,享年六十一。夫人陈郡殷氏,皇曹州司法丽正殿学士践猷之孙,清河尉寅之女,故给事中杭州刺史亮,其兄也;今侍御史郴州刺史永,其弟也。”


22,李吉甫约贞元十八——贞元十九(约802-803)

《旧唐书*李吉甫传》:“久之遇赦,起为忠州刺史。时贽已谪在忠州,议者谓吉甫必逞憾于贽,重构其罪;及吉甫到部,与贽甚欢,未尝以宿嫌介意。六年不徙官,以疾罢免。寻授柳州刺史,迁饶州。”《全唐文》卷490《韦宾客宅宴集诗序》:“兵部二十八年,主人四十五年,向逾举全数也)。外有平阳长乐二连帅韦君柳君,绛郴和三郡守裴君李君□□前苏州韦君信州陆君,□守之介刘君,六邑之长姜君,合中外历是者十九人,因广斯文,且为礼官之籍。”按此郡守李君当即李吉甫。《金石补正》卷67《路恕李吉甫题名》:“清河□路恕体仁,朝议大夫前守郴州刺史李吉甫,贞元十九年岁次癸末拾月戌寅朔贰十四日辛丑蒙恩除替,归赴京阙。”岑仲勉《金石证史》:“唯是吉甫《饶州刺史谢上表》言:‘今月五日,中使今月五日,中使刘元晏奉宣圣旨,擢授臣饶州刺史,兼赐官告,仍至当州送上者。臣与元晏以某月二十三日至州上讫’岂初追赴阙,中復宣旨改授饶州,故文小有异虞?”岑又谓路恕乃接替李吉甫为郴州刺史之后任。今按李吉甫后任乃李伯康,见下条。岑说是非。又按《全唐文》卷512有《柳州刺史谢上表》“柳州”乃“郴州”之误;卷571柳宗元名下又復出此文,《英华辨证》已正之,岑仲勉《读全唐文扎记》亦有辨。


23,李伯康贞元十九—永贞元年(803-805)

《全唐文》卷503《使持节郴州诸军事权知郴州刺史赐绯鱼袋李公(伯康)墓志铭并序》:“十九年秋七月拜郴州刺史,精力惠养,蠲除烦苦。导利省啬,而人不扰;廉平信厚,而吏知方。今相国左丞郑君,顷移佐兹郡,知郡也熟,洎入总纲辖,盛推理行,再宰政。方圆陟明,斯言未复,奄忽雕落,时永贞元年十月某日甲子,春秋六十三。”《韩昌黎集》卷22有《祭郴州李使君文》,《全唐诗》卷343《李员外寄纸笔》注:“李伯康也,郴州刺史。”


24,梁褒先元和二年(807)

  《金石补正》卷67《梁褒先题名》:“朝散大夫使持节郴州诸军事权知郴州刺史赐绯鱼袋梁褒先,因行春经此石室,续勒修锈,元和贰年五月十日先记。”又见《环宇访碑记》卷4《侍郎窾梁褒先题名》(今永兴县侍郎坦)。 



25,杨於陵元和十一年-十二年(816-817)

《旧唐书*宪宗下》:元和十一年四月“庚戌,贬户部侍郎,判度支杨於陵为郴州刺史,坐供军有阙也。”又《旧唐书*杨於陵传》:“贬於陵桂阳郡守,量移原王傅。”又见《册府元龟》卷511。《全唐文》卷639《唐故金紫光禄大夫尚书右仆射致仕上柱国宏农郡开国公食邑二千户赠司空墓志铭》:“霞寓深怨之,遂内外结构,出为郴州刺史。霞寓果败,由是谈者知公之冤。其为郴州,躬勤於治,不以卑远为薄。明年召拜原王傅。”《全唐诗》卷355有刘禹锡《和郴州杨侍郎玩郡斋紫薇花十四韵》,卷361《和南海马大夫闻杨侍郎出守郴州因有寄上之作》,卷363《和杨侍郎初至郴州纪事书情题郡斋八韵》皆指杨於陵。


26,韩泰长庆元年-四年(821-824)

《旧唐书*穆宗纪》:长庆元年三月“己丑,以漳州刺史韩泰为郴州刺史。”《旧唐书*韩泰传》相同。《严州图经》卷1题名:“韩泰,长庆四年六月二十五日自郴州刺史拜。”《金石补正》卷67《韩泰题名》:“朝散大夫守睦州刺史韩泰——长庆元年三月自漳州刺史授郴州,四年六月转睦州,八月九日沿流之任。”又见《环宇访碑记》卷4《侍郎窾韩泰题名》(今永兴县侍郎坦)。


27,张师贤约文宗时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河东张氏:“师贤,郴州刺史。”按其父淰,主客员外郎;其伯父张弘靖,宪宗时居相位。


28,柳璟约会昌中

《新唐书*柳璟传》:“会昌二年,再主贡部,坐其子招贿,贬信州司马,终郴州刺史。”《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柳氏:“璟,字德辉,郴州刺史。”


29,李珏会昌五年(845)

《新唐书*李珏传》:“再贬昭州刺史。宣宗立,内徙郴、舒二州。”《资治通鉴*会昌六年》:八月“昭州刺史李珏为郴州刺史。”《全唐诗》卷534许浑《闻韶州李相公移拜郴州因寄》,卷537《寄郴州李相公诗》。“韶州”当为“昭州”之误。《金石补证》卷74《华景洞李珏题名》:“郴州剌史李珏、桂管都防御巡官试秘书省校书郎元允□,会昌五年五月二十六日同游。时珏蒙恩移郡之任桂阳,校书以京国之旧,邀引寻胜。男前京兆府参军阶、进士潜、谱、楷从行。”由此可知《新唐书*李珏传》宣宗立徙郴,《资治通鉴》会昌六年八月为郴州刺史均误。


30,王某约大中初

《全唐诗》卷569李群玉《哭郴州王使君》:“银章朱绂照云骢,六换鱼书惠化崇。”今人陶敏云:当是大中初期终于郴州任者。


31,羊某(羊振文之父)咸通十年(869)

《全唐诗》卷600司马都有《送羊振文归觐桂阳》,卷626陆龟蒙、卷614皮日休、卷631颜萱均有同题诗,陆龟蒙诗注:“时使君丈人自毛诗博士出牧。”今人陶敏谓羊某咸通十年为郴州刺史。


32,严祁咸通十三年(872)

《旧唐书*懿宗纪》:咸通十三年五月辛巳“工部尚书严祁贬郴州刺史——皆于琮之亲党,为韦保衡所逐。”又见《资治通鉴考异*咸通十三年》五月。


33,郑畋乾符初

《新唐书*郑畋传》:“贬梧州刺史,僖宗立,内徙畋为郴、绛刺史,以右散骑常侍召还。”


34,柳泰乾符中

《唐文拾遗*唐故宣义郎侍御史内供奉知盐铁嘉兴监事张府君(中立)墓志铭并序》:乾符六年二月三十日卒,年五十五,“女三人,长适河东柳氏,即前郴州牧泰之第二子也。”


35,董岳(黄岳)乾符六年(879)

《旧唐书*懿宗纪》:乾符六年,“是岁,——桂阳贼陈彦谦陷郴州,剌史董岳死之”又见《资治通鉴*乾符六年》。按《九国志》作黄岳。


36,陈彦谦乾符六年-光化二年(879-899)

《资治通鉴*光化二年》:三月,“时湖南管内七州,贼帅杨师远据衡州,唐世旻据永州,蔡结据道州,陈彦谦据郴州,鲁景仁据连州,殷所得惟潭、邵而已。”《新唐书*昭宗纪》:“马殷陷郴、连二州,刺史陈彦谦、鲁景仁死之。”




待考录



1,颜证

柳宗元《柳河东集*童区寄传》:“越人少恩,生男女,必货视之——童寄者,郴州荛牧儿也——虚吏白州,州白大府。大府召视儿,幼愿耳。刺史颜证奇之,留为小吏,不肯。与衣裳,吏护还之乡。”文中童寄“郴州”疑作“柳州”,文中“越”当指广东、广西一带,郴州属现在湖南,柳州属现在广西。《文苑英华》作“柳州”,较为可信。按,传前作者说,童区寄事乃“桂部从事杜周士为余言之”。桂部,即今广西桂林。唐高宗永徽以后,把岭南道分为广州、桂州、容州、邕州、交州五部,统称岭南五管。杜周士元和年间任桂管从事,即桂州刺史的僚属。故陈景云《柳集点勘》认为“郴州”当为“柳州”之误。理由是:“区寄事既闻之桂部从事,而区寄乃郴州荛牧儿,郴系潭部属郡,非桂所部。又传言‘州白大府’,‘刺史颜证奇之’。据《旧唐书》颜证以贞元二十年(804)除桂州刺史、桂管观察使,则州所白大府,盖桂管非潭部也。‘郴’当从《文苑》作‘柳’。”章士钊《柳文指要》亦主此说。


2,李存信

《旧五代史*李存信传》:“从入关讨王行瑜,加检校司空,领郴州刺史。”《新五代史*李存信传》:“以功领郴州刺史——天復二年卒。”按乾宁光化间陈彦谦据郴州,如两《五代史》不误,则李存信为遥领,时李存信在北方,势不在南方之郴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