骡迹路北段考察记
郴州人所称湘粤路,是指古代郴州至宜章的九十里青石板大道,又称骡马古道、盐铁古道、官帽大道,湘粤孔道、五岭峤道、驿道。因为古代长年累月骡马运输,在青石板上留下了许多深深的骡马蹄印,故俗称“骡迹路”。
骡迹路最初修于秦朝。据《史记》载:始皇34年(前213)适治狱吏不直者,筑长城及南越地。可见秦始皇派遣大军谪戍五岭,修筑此路,主要用于军事目的,以加强对岭南沿海一带的有效统治。直至汉武帝元鼎五年(前112),遣卫尉路博德为伏波将军,出桂阳,下湟水;主爵都尉杨仆为楼船将军,出豫章、下横浦;故归粤侯二人为戈船、下濑将军,出零陵,或下离水,或抵苍梧;使驰义侯因巴蜀罪人,发夜郎兵,下牂柯江;咸会番禺,一举收服南越国。五岭南北,遂干戈尽释,玉帛长绵。骡迹路以其翻越骑田岭山脉、连接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中原通往粤海直线距离最短的地理优势,越发凸显它的政治、经济功能,历经2100余年磨炼,特别是明清之际,闭关锁国,一口通商,使之成为古代中国南北交流不可替代的交通命脉。《郴州直隶州乡土志》称:此路自郴至宜,长九十里,阔皆九尺。嘉庆时,彭修撰浚经此,悯人骡两夫拥挤不堪,乃委宜邑令某为总理,筹款兴修。这是骡迹路有史记载的最后一次大规模整修。
其实郴宜路并非一条。据《郴州直隶州乡土志》载,在原郴县(今北湖区、苏仙区)境内,有东、西两条大道。东大道的走向是:出郴州往东南方向,过龙桥、东壁岭、王仙桥、大坌头、水竹洞、下湾洞、曲江、新丰、坳上、水龙里、小水桥、麦田至青阳坪与西大道相会;此时行人若畏折岭天堑之险,可绕走栾山、蒲塘、外里、濠口至宜章樟桥。东大道虽路幅较窄且稍远,但平缓易行,因此挑夫多走这条道。西大道的走向是:出郴州往南,经香花坳、升桥铺、草鞋岭、叉路口(又名八十八)、走马岭、大铺桥、黄泥坳、牛形坳、万岁桥、雷打坳、水停江、铺下、良田至青阳坪与东大道相会,继续南下虾蟆石、栗树下、两路司、泥鳅窝、蜡圈里、折岭头、界牌脚(又名折岭下)至樟桥。东、西大道在樟桥会合后,再经梨树下、斋公山、分水、野石铺、铙钵、牛筋洞、洪桥至宜章。我们这次考察的是西大道这条线路。
早晨8.00时许,考察队伍一行10余人在东街桥集中,除少数人乘车沿途接应外,大部分人在市体育局范建平局长、刘杨副局长的带领下,沿河街、裕后街开始了徒步之旅。才行至犀牛井,就出了状况。有人向东欲上牙石桥,好在后面跟进的同志及时招呼,才又折回来。一行人斜穿裕后街,到南关上。南关上是一段约百余米长的小斜坡,商铺住户鳞次栉比,过去这里建有薇垣宪台牌坊、贞节牌坊、义勇三公祠等古建筑。薇垣宪台牌坊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旌表郴州名人欧礼。《万历郴州志》载:欧礼,字汝和,郴人,任江西龙泉县知县,以才调丰城。丰民尚气喜斗。礼谕以祸福,差役立九等法,富无欺隐,贫无逋累,上下称便。荐至云南佥事,以剿贼功转左参议。致仕归,杜门不出。有司未尝一投刺轻见。贞节牌坊建于清代,《郴州直隶州乡土志》载:庠生曹德权妻李氏,年二十七,夫殁,哭死频数,救苏不食,族戚哀悯,后以抚孤力劝,孀守坚贞,粝食布衣,不与宴会。孝事老姑如生母。乾隆三年,旌表建坊,享祀节孝祠。所谓贞节,系古代统治者为使妇女遵从“三从四德”而极力推崇的一种美德,至今流毒甚广。其实是“马屎外面光,里面一包糠”,扼活力,少人性,属封建糟粕,应以摒弃。义勇三公祠祭祀的是廖氏三兄弟。《嘉庆郴州总志》载:五代时,有郴人廖思政、廖思宥、廖思文三兄弟为团练使,值寇虐,督义勇至耒阳水东,俱歼于阵;所救之处,立庙祀之。宋初,封水东三济公;明初赐春秋祭。又据《郴州直隶州乡土志》载,郴州有四座义勇三公祠,皆为民建,南关上是其中之一。可惜这些古建筑早已拆毁,了无痕迹。南关上过去设有税卡,骡马运输也多在此集中出发,街道两边商铺以骡马店、饮食店居多,沿街还有不少贩卖水果、小食的零担摊贩,是郴州一处热闹的集市。上了年纪的老人还记得,1928年2月5日下午,郴州民众聚集南关上,敲锣打鼓,燃放鞭炮,夹道欢迎朱德、陈毅率领革命军浩浩荡荡开进郴州城,掀起了湘南起义高潮。南关上有一栋建于清代的民居宅院,叫李家大屋,并排两开间,两天井,高大宽敞,在湘南民居中别具特色。李家大屋大革命时期是地下党的秘密联络点。抗战初期,郴州地方国共双方在此谈判,达成联合抗日共识,以李林为首的红军游击队得以集中整训,开赴抗日前线。出李家大屋,前行至振兴桥。由于振兴桥至丁家坳路段已作为市城区开发,骡迹路无路可寻,大家遂悉数乘车南下,经田家湾时,顺便参观了寿佛寺、天下第十八泉。寿佛寺为一新建寺庙,原址系古会胜寺,寺旁有圆泉,《水经注》称:“广圆可二百步,一边暖一边冷。冷处极清绿,浅则见石,深则无底。暖处则水白且浊。”唐代茶圣陆羽品评天下水质,此泉名列第十八位。“圆泉香雪”为郴州古八景之一。改革开放之初,不知是谁传闻“圆泉之水,可治百病”,周边百姓蜂拥而至,远至广东、江西也有人赶来,每天数以万计,以致田家湾村民专门派人护水,以勺论价,好赚了一笔。可悲的是,不久因踩踏酿成人命,政府出面干预,一幕抢水闹剧才得以匆匆收场。如今“圆泉香雪”美景不再,仅有南宋知州万俟侶在泉旁石壁上所题 “天下第十八泉”五个遒劲大字,还有古人题写的“湖南甘谷”、“可汲取”等摩崖石刻,默默地告诉人们这里曾经拥有的风光。现在“天下第十八泉”摩崖石刻,已被省政府公布为第九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看罢圆泉,旋出叉路口,过大铺桥、走马岭,直至万岁桥。《万历郴州志》载:万岁桥,在秀才乡三十五里,知州胡汉重修。万岁桥为五孔桥,横跨千秋水。千秋水为郴江主流,当地人称大溪,又因溪水源于黄岑山,故又称黄水。《水经注》称:溪水很小,但冬夏不涸,民间称为贪泉,喝了这水,就会变得贪财。这显然是无稽之谈。但前些年发生的震惊全国的郴州领导干部腐败窝案,似乎又为黄水增添了一点灵验。万岁桥因附近万岁山得名。而万岁山得名有二说:一说此山盛产灵寿木。灵寿木是制作拐杖的上等材质,古代系朝廷贡品,郴志记载“汉平帝尝以赐孔光”;一说此山盛产灵寿草,仙方云“服之不死”。当地老百姓称:万岁桥两旁原来砌有石栏,石栏下留有18个石洞,每个石洞里都有一座阿弥陀佛,但凡挑担人过桥,只要默念阿弥陀佛,再重的担子也会觉得很轻松;又说万岁桥有灵性,桥下一片平坦的岩石,叫还魂滩,倘若有人不慎从桥上摔下来,包管性命无忧。其实从科学的角度来解释,前者叫转移意念;后者是地理使然。只可惜灵寿木、灵寿草,因其珍贵而显名,又因显名而绝迹,其中蕴含的福祸哲理令人深思。当地村民介绍,赶日本鬼子时,国民党军队撤出郴州,为阻止日军追赶,曾想炸毁万岁桥。但一炮放响,只在桥面上炸了一个窟窿,万岁桥依旧岿然屹立,倒是几个放炮人,东倒西歪,非死即伤,仓卒之间,只得作罢。如今桥面上有一凹处,是为印证。出万岁桥徒步南行不远,又见一双拱石桥,桥面骡迹印甚多。桥墩东面嵌有石刻,不著年月,乃繁体“高泉桥”三字。询当地人,知该桥俗称小万岁桥,又叫小溪桥,与万岁桥同时建成。小溪源自江口,系郴江支流。高泉桥不见于史志,可谓这次徒步考察的意外发现。过高泉桥1公里许,骡迹路为荊莽所隔,绕行约百余步,到雷打坳。雷打坳是建在半山坡的一座小村庄,五、六栋房屋分立骡迹路两旁,还有一些房屋遗址,看来过去比较热闹。如今大部分人家都搬迁到山下107国道附近,这里仅剩2户老人。但这里的骡迹路保存相当完好,长约百余米,一如往昔风貌。从雷打坳出107国道,时近晌午,于是按预定计划,到良田找一餐馆打尖。良田是骡迹路上一个重要驿站,又是一处繁华热闹的集镇,民谣所谓“五十里良田关卡完官饷”,过去仅一条长街直线贯通,街头、街中、街尾皆建有阁楼式税收关卡,盘查甚严。如今街头的关卡楼已痕迹无存,街尾的水星楼早些年被车撞塌,仅存一爿残墙,唯有街中的福德楼尚存,也是年久失修,墙面凸出,岌岌可危,令人叹息。良田在大革命时期,是一块红色热土,郴州早期共产党人黄静源、孙开球、胡世俭等,皆是良田人。良田也是湖南农民运动开展得最早、最广泛的地方。1926年6月初,毛泽东从长沙要到广东去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途中在衡阳下船,一路徒步南下,考察湘南一带的农民运动发展状况,途经良田时,在孙开球家睡了一晚。这时,中共郴县县委已经成立,毛泽东的妹夫陈芬担任首届书记。毛泽东对郴县农民运动的蓬勃发展非常满意,他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不无骄傲地说:差不多全体农民都集合在农会的组织中,都立在农会领导之下。农民既已有了广大的组织,便开始行动起来,于是在四个月中造成一个空前的农村大革命。但良田同时又是反动派的顽固堡垒。曾志回忆:宜章年关暴动后,郴县县委派她去宜章联络朱德、陈毅,就在良田哨卡被挨户团抓捕。不巧的是团丁中有人认出曾志是共党分子,叫嚷要枪毙她。千钧一发之际,挨户团的一名头目出面相救,这人是她父亲的朋友,她称作欧阳叔。曾志在回忆录中写道:说来真是危险,幸亏遇上了欧阳叔,是他帮助我躲过了劫难,走出鬼门关。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大革命失败后,反动派大开杀戒,良田街上一株古老的柏树上,曾经挂满了革命烈士的头颅、耳朵、鼻子甚至内脏。这棵柏树如今依然傲然耸立,人们敬之英雄树。建国以后,良田建有革命烈士纪念馆,是一处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吃过饭后,我们不待休息,沿良田老街继续南行。过枧石塘,出鸭婆坳,横穿京珠高速连接路段,前行约1公里,即到青阳坪。过去东西两条大道在此交汇,这里是一处热闹所在。当地村民说,那时每天都有5~600人聚集这里,良田街上卖不完的东西,拿到这里来就可以卖掉。在一处圹下,我们发现一块道光年间的石碑,文字虽漫漶难辨,但可印证这里昔日的风光。从青阳坪循路而下,10余分钟可达原京广铁路九树下车站。九树下车站是原京广线海拔最高处,以往凡列车通过,须两个车头合力牵引才能顺利通过。2001年武广铁路电气化改造竣工,铁路改道,九树下车站遂废弃不用。但小巧玲珑的车站依旧保存完好,正面墙头的铁路标记赫然醒目,站台及铁道遗址尚存,引人联想。继续徒步南下,过洪水井、栗树下,到达两路司。两路司是个岔道口,东南方向经两湾洞古村,走宜章平和乡,旱路50余公里可达广东乐昌,这也是一条经商古道。太平天国以后,东南战事吃紧,淮盐运输渠道断绝,郴州甚至湘南一带,改吃粤盐。由于人挑肩扛负重有限,而社会需求量大,专靠挑盐谋生者成千上万。又因坪石、宜章滩急水险,驳船到乐昌后,须改装小泷船,量少价高,因此,不少挑夫宁愿辛苦,直接走旱路到乐昌去挑盐,以赚取差价钱。当地老人说:往时到乐昌的这条路上,挑夫一天到晚络绎不绝,构成一幅晚晴到民国百余年间湘粤古道上最壮观的风景图。骡迹路朝正南方向,直通号称天堑的折岭。折岭为骑田岭主峰黄岑山东麓,嘉庆《郴州总志》载:两峰对峙,盘折而上,嘉靖时(宜章)知县胡勃凿山甃石,遂成孔道。此系骡迹路最险要处,也是长江、珠江的分水岭,所谓“一山分二水,半里不同天”。折岭路段,我因1997年与郴州电视台拍摄六集系列片《寻访骡迹路》、2004年与中央电视台拍摄七集系列片《走遍中国﹒郴州》时,多次走过,加上随队司机也不知去章桥的路线,须我指引,我便将徒步队伍带向折岭路上,自己乘车绕107国道赶往宜章境内的樟桥。1小时后,一干人马悉会于折岭山下。由于时间的缘故,我们一行10余人,全部乘车赶往宜章县城。在县城吃完晚饭后,乘车返郴。这次骡迹路北段的徒步考察,就此结束。而章桥至宜章这段骡迹路,我们兴犹未尽,相约不久一定再来。
2011年元月,省政府公布湘粤古道(郴州段)为第九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条古道虽然历尽沧桑,满目疮痍,但是那些古码头、古民居、古祠堂、古牌坊、古村落、古石刻、古桥梁、古碑、古井以及古地名、古树,犹如一个个镶嵌在丝绸彩缎上的璀璨明珠,无不闪耀着历史文明的熠熠光辉;它们与附在这条古道上长唱不衰的古民谚、古民谣、古诗词、古神话以及古民俗、古语言,一起构成这条古道极具特色的郴州地域文化,反映它曾经拥有过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