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荡舟手机网
导航

主页 > 郴州风采 > 郴州文史 > > 详细内容

源远流长话郴县

 

郴县,作为一个专用名词,随着1995年郴州地区撤地建市,郴县、(原)郴州市撤县(市)设区,已经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听。然而作为一级行政区域,她依然是镶嵌在五岭腹地的一颗璀璨明珠,而且作为一个历史遗存,她更是永远定格在历史的典籍之中,成为人们,尤其是郴州人的一种永恒记忆。


郴县之名,始见于《史记》。秦并天下,遂置郡县。因此,郴县建县的功劳,人们理所当然地算在了秦始皇的名下。1995年出版的《郴县志》,就在“大事记”中确切地表明:秦赢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郴县始置,属长沙郴县。果真如此吗?笔者以为恐怕未必。因为《史记》中只是记载:项羽徙义帝于长沙郴县。这仅表明郴县的存在及郴县与长沙郡的隶属关系。但并非表明郴县是由秦始皇始置的。


现在的“郴”字,由“林”、“邑”二字组成,这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车同轨”、“书同文”的结果。但秦以前的“郴”字是怎样的形态呢?1957年,安徽省寿县一个名叫邱家花园的地方,发现了一座战国晚期楚怀王时代鄂君的墓葬,鄂君名叫熊启,是楚怀王的弟弟,墓葬中出土了一批珍贵文物。其中有两组4枚铸有铭文的青铜器——鄂君启节,尤其令人瞩目。节是一种在水陆交通运输过程中用于通过关卡的免税凭证,而这些“鄂君启节”的铭文中,有一个左边从“邑”,右边从“仓”的“ ”字,经有关专家研究后认为,这是当时楚国的“郴”字,表明货物是从郴县运往寿县的。1998——2003年,河南省新蔡县在对一座年代更为远久的葛陵楚“平夜君”墓进行的发掘中,出土了1571枚楚国竹简。竹简的文字中有个上部从“草”,下部从“林〈廪〉”的“”字,考古专家们认为,这是楚国“郴”字的通假字。“鄂君启节”和葛陵竹简的发现,说明郴州至少在当时已是物产丰富,高度发达的人居旺地。这为郴县建县的历史应在秦始皇以前提供了详实的佐证。


大量的史籍资料表明:郡县制始于春秋初期。当时的楚、秦、晋等诸侯国在新兼并的地方设置郡县,由国王派游官直接管理,以便加强对这些地方的统治。对新兼并的地方,秦国是采取一部分分封,一部分郡县;而楚国则基本上实行郡县制。武汉大学博导冯天瑜教授指出:郡县制兴起于楚国。秦朝以前,郴县属楚,因此,郴县建县的历史,应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楚之先祖受封于周朝初年,最初的封邑在丹阳(今湖北境内),只有一小块地盘。至周夷王时,天子权势衰微,诸侯不听节制,相互争伐。楚君熊渠乘势兴兵,掠取了庸、扬粤、鄂等地,此后历代楚国君主均致力于开疆拓土,侵吞其他卿大夫的封邑。至楚文王时期(公元前689676),楚国占据了江北、汉水、淮河之间的广大地盘。公元前671年,楚成王弑兄自立。为巩固地位,楚成王暂时停止了对北方的进兵,“布德施惠,结旧好于诸侯”,并派人朝晋周天子。天子赐胙,指示楚成王:“镇尔南方夷越之乱”。楚成王遂兵锋南下,挟天子之令,迅速收服了江南。于是楚地千里,一跃而成为春秋一霸。我们有理由相信,郴县正是楚成王在将江南一带收归楚国版图时设置的。这样,郴县建县的历史迄今应在2600年以上。


查阅历代字典,觉得关于“郴”字的注释变化,颇有意思。《说文解字》称:郴,桂阳县。这里并不是指郴县即是桂阳县,而是表示郴县是桂阳郡的一个属县。早些年有人撰文称,汉武帝遣伏波将军路博德率10万大军征服南越,“出桂阳,下湟水”,即是从郴州出发。这大概念固然没错,但不准确。因为汉代的桂阳县,虽然也是桂阳郡的一个属县,但与郴县却是两个不同的行政区域。汉代的桂阳县,现今在广东省内,包括连州、连山、连南全部和阳山的大部,县治在连州市。路博德大军“出桂阳”,指的即是连州,而只有从连州出发,才可能下湟水(即今武水),直取广州,若从郴县出发,只能下郴水,进长沙了。湟水与郴水,分属珠江和湘江,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水系,南北分流,地理使然。需要指出的是:郴县是当时桂阳郡的郡治所在地,历史上曾称郴县为“大桂”,称连州为“小桂”。《康熙字典》沿袭了《说文解字》的提法,并进行了延伸:《一统志》汉置桂阳县,秦置郴州。《史记·黥布传》项羽使九江王布等击义帝追杀之郴县,又姓,《广韵》晋江夏郴宝。这种延伸虽然丰富了“郴”字的内涵,使我们知道“郴”字原来还是一种姓氏,却让人在桂阳县、郴县、郴州几个词义之间犯了糊涂,弄不清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新中国成立以后,使用量、印刷量均雄跼图书出版之最的《新华字典》,迄今已10次修订,对“郴”字的注释,1996年以前的版本,无一例外地标明:郴县,地名,在湖南省。而此后的修订本中,则一律改为:郴州,地名,在湖南省。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却揭示了郴县与郴州有着难以割舍的渊源关系。


考察郴州的古代历史,其实很大一部分就是考察郴县的古代历史。这是因为,在现今郴州所辖的11个县(市、区)中,宋代以前属于郴县地域的就占了8个县(市、区)。兹列表如下:


析 出 时 间

资兴市

东汉永和元年(公元136

汉宁县

桂阳县

西晋建兴三年(公元315

平阳县

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归并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复置

汝城县

东晋升平二年(公元358

宜章县

隋大业十三年(公元617

义章县

桂东县

南宋嘉定四年(公元1211

由汝城县析出

嘉禾县

明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

由桂阳县、临武县析出

北湖区

195911

郴州市

(县级)

1995年撤市设区

苏仙区

1995年撤县设区


看过列表,人们或许会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古郴县管辖的区域要比当时一般的县城要大出许多?对此,引来许多猜测。有人认为,因为郴县是郡治所在地,“以本之大,固求其稳”;有人认为,古之郴县,是卿大夫的封邑,是诸侯国;甚至有人认为:古之郴县,是帝王之都。清朝《四库全书》的主编者吉洪亮、纪晓岚等人有感于史料繁杂,在《四库全书》编纂完成之后,又编写了一本《历朝史案》,其中有一段关于“有庳”的记载:道州之有庳亭,犹灵博之有象祠也。皆南蛮苗夷所建。不必问其所自始,而有庳之封,必近帝都,方得常常而见,原原而来。无独有偶,1988年以,在道县田广洞村一个名叫“鬼崽岭”的山上,陆续发现了上万件早于秦始皇兵马俑的石雕像,这些石雕像引起了考古学界的高度重视:它们是什么年代的?有什么意义?一系列历史疑团既困惑又引发了考古人员的极大兴趣,有关的研究正在深入进行当中。我们联想项羽徙义帝于郴县,唯一的理由就是:“古之帝者,地方千里,必居上游”和广泛流传于郴州民间的神农传说,三者之间难道没有某种必然的联系吗?


郴州地处五岭咽喉,南控交广,北带衡湘,是中原通往岭南的最便捷的孔道,自古以来,就是人烟辐辏之处。古代的郴县,社会知名度很高。秦始皇50万大军谪戌五岭,其中一支就驻扎在桂阳郡內;两汉期间,  两位伏波将军路博德与马援,收南越,征交趾,都在郴县留下了千古佳话。古郴县的先民,创造了神秘的巫傩文化,东晋道人葛洪所著《神仙传》中记载的成仙(即骡仙)、苏仙的传说,千古流芳。如今,郴县的历史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生活在原郴县这块广袤土地上的人们,继承着朴实勤劳、勇敢智慧的优良传统,正以无比的热忱建设着自己美好的家园。

 

      版权声明:本文系郴州独家稿件,版权为郴州网所有。欢迎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郴州网)及作者,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