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荡舟手机网
导航

主页 > 郴州风采 > 郴州文史 > > 详细内容

寡婆桥今昔

寡婆桥,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座落在县城中心的玉溪河上,玉溪河将城区一分两半。古老的寡婆桥石质单拱,高近10米,净跨32米余,通体取用数百公斤重的上宽下窄略呈斧状的青石榨成弧形,两端则以河岸岩石为基础,承受拱桥的压榨重量。其造型精巧,气势不凡,凌空飞架两岸。在桥拱的护栏石外,先前竟然还从石缝中悬空向外挤出几棵海碗口粗的盘根错节的古黄荆树,参差不齐地排列桥沿,探身空中,迎风摇拽。春夏时节郁郁葱葱,叶面间还顶着一簇簇淡紫色的小花,给古桥增添了几许妩媚。秋冬就剩几棵大小不一的树蔸了,但愿来年还会抽枝吐芽又添新绿。

  寡婆桥拱厚不过尺余,宽有6米,略显单薄,仿佛一脚踏下去就有踩跨的可能,过桥的人都胆颤颤,心悬悬,吊胆提心,似有晃悠之感。其实不然,桥虽然精巧细致,但却古朴结实,坚固耐用,且巧夺天功,充分体现了古代工匠的智慧。

这样一座构思精巧的石拱桥,为何名曰“寡婆桥”?这里还有一段民间传说呢……。

相传在清乾隆十六年(1751),暴雨连连,河水猛涨,滚滚洪流咆哮而下。但玉溪河两岸百姓的往来仅靠一叶小舟迎来送往,很不安全,并不时传来有人落水被淹的噩耗。河西岸则住一黄姓富户,其家世代经商,家境盈实。一日,黄姓富人乘舟过河谋事,因河深水急,小舟随流飘荡,像一片树叶在汹涌漩涡中打转,富人心慌失手,不慎落水身亡,尸骨无存。其妻周氏悲痛之余便与夫弟商量,欲邀集民众共同出资在夫亡处修建一座三拱石桥,一为追祭亡夫,二为积德行善。按照乡俗,修桥铺路的倡导人应出资大半,其余皆由民众分摊。但周姓妇人生性较为吝啬,不愿多出份额,反复声明承担一拱之资。建桥工匠也是穷苦出身,深知民众捐资之苦。为解百姓捐资之难,工匠便巧妙地设计出一种单拱石桥,一拱即到对岸。周姓妇人一看傻了眼,叫苦不喋。按照当初出资一拱的承诺,周妇只得无奈地掏出了建桥的全部银两。因此,拱桥为周姓妇人独资捐建,故宜章百姓俗称之为“寡婆桥”。

上世纪的七十年代中后期,宜章发大水,洪水漫过了107国道的玉溪桥。惊涛骇浪猛力地拍击着玉溪河两岸,洪峰中不时有被洪魔沿途卷来的猪牛在打着漩涡的浪涛里沉浮,生死由天。入夜,一股更强劲的巨大洪流不是顺桥而过,而是翻身上岸陡然将桥边河湾东岸的一栋民房墙壁冲开一个直径近2.5米的大洞,绕开寡婆桥,直到下游再顺势泻入河内才滚滚东去,流经之地土翻草卷,如同铲过一般。是日,众人观之不解其意,水势如何这般走向?正纳闷间,忽有高人一语道出玄机:“寡婆桥上刻有‘斩龙官’,昨夜出洞的‘蛟龙’恐遭斩首故不敢从桥下穿越,所以才翻身上岸破墙绕道而行”。听老辈人也讲过,寡婆桥上刻有“斩龙官”,是怕蛟龙戏水时舞动的龙尾摆垮拱桥。细观之,拱壁上果然有依稀残存的凿刻痕迹,但这是否真的是“斩龙官”图腾?又是否昨夜真的出了“蛟龙”?却又不得而知了……。“龙”只是人们对精神世界事物看法的化身而已。

但人们还是禁不住耸耸鼻头,也还真有人在潮湿的空气里嗅出了一丝丝淡淡的腥味,仿佛印证了“龙”的存在。于是,寡婆桥因此而名噪一时。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古老的寡婆桥却又平添了几分神秘……。两百六十余年来,寡婆桥用自己结实而苍老的身板接纳了无数过客,任你踏踩,自伤体肤,也无怨无悔,极大地方便了玉溪河两岸的百姓,也为美丽的宜章城增添了一道绚丽的人文景观。但是,老宜章人都知道,大凡玉溪河两岸人家的婚配嫁娶的花轿车马从不与桥上经过,唯恐避之不及,宁愿舍近求远,绕道而行,皆因忌讳“寡婆”二字。谁也不愿让“寡婆”这个字眼冲淡了自己的喜气,落下一辈子的“阴影”。

如今,寡婆桥是宜章城中唯一的一座单拱古石桥,宜章人利用其不可再生的文物资源和丰富的人文底蕴,打造宜章风景名胜,供往来宜章的游人、客商观赏,创建一个“和美”宜章,寡婆桥也算是功德圆满了!


婆桥侧面

过去的寡婆桥

现在的寡婆桥

                               宜章县文物管理所:李节武 2014.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