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克-写小说的将军诗人和书法家
1988年,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了萧克的长篇小说《浴血罗霄》。
著名作家夏衍把《浴血罗霄》称作“一部奇书”,不仅因为将军写小说在文学史上并不多见;还因为它整整过了50年才出版,而在这50年中,没有出版的书稿却受到了两次不公正的批判。
1937年5月,萧克参加了中央在延安召开的准备抗战的苏区代表会议,会后在返回红三十一军军部的路上,他放眼黄土高原,追思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心潮澎湃。他觉得,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土地革命战争,规模宏大、战况激烈,情况复杂尖锐,在中外战史上并不多见。一曲曲壮歌,一幕幕悲剧,可歌可泣!如能把这些东西记录下来,对于鼓舞人们的斗志,激励后代创造美好的未来,将是有益的。于是,萧克动笔搞起了文学创作。他写作的时间一般都在夜晚,或白天躲飞机的时刻,花了两年多业余时间写成了《罗霄军》初稿。
1958年,萧克在“反教条主义”运动中受到错误批判时,《罗霄军》被打印出来供批判,手稿被付之一炬。“文化大革命”中,造反派们又将《罗霄军》打成反党小说大加批判。
1985年,萧克从第一线退下来后,即开始修改这部小说,并将它改名为《浴血罗霄》。动笔前,他曾作了一副对联用以自勉:
雕虫半世纪,今再操刀,告老不惜老。
戎马六十年,乐得解甲,赋闲再难闲。
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被誉为当今全国最高文学大奖的第三届茅盾文学奖于1991年3月29日在北京揭晓,《浴血罗霄》获荣誉奖。
小诗问世意难酬,
愧对诸君奖过遒。
非属附庸风雅事,
但倾心海报同俦。
这是萧克1991年10月19日有感而作的一首小诗,展现了将军诗歌创作的襟怀。
1991年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了《萧克诗稿》,他在《后记》写道:“我喜欢写几句诗,首先是与自己幼时所受的影响有关。我从私塾开始识字,做对联,读四书和古诗以及《声律启蒙》。三伯父是拔贡,他的四言韵文、绝句给我的印象很深。上高小尤其是进简易师范后,国文教师既提倡白话文、白话诗,但又教些古文、古诗,周末作文,文言白话均可,我有时还学写些旧体诗,老师亦持赞赏态度。”
“1926年从军以后,也常常读一些新文学作品,如郭沫若的《女神》、冰心的《繁星》、胡适的《尝试集》,以及托尔斯泰的短篇小说等。虽然战事频繁,但在写战斗文书、训令、布告和报告之后,有时也写几句诗。还用韵文写过布告。解放以后,诗写得多些了,和战争年代那些马背诗相比,抒情、叙事、感怀,在内容和数量上都比过去更宽更多了。这些诗,有的是我个人的经历感受,更多的是对社会变化和一些历史事件的抒怀。”
萧克喜欢写诗,偶有所感,即席地而坐记下诗句,置于口袋中,从1924年到现在,共有数百首,其中最感人的还是逆境中的诗作。
萧克的书法作品曾多次在报刊上发表。
萧克的书法有很深的家学渊源,启蒙老师就是堂哥萧克勤。他后来回忆说:“堂哥教书正规、认真、要求严格……我记得开始学写字,他教我们‘四正’,即心正、身正、纸正、笔正。我从小养成这个习惯,直到耄耋之年,写字仍能坚持‘四正’。”南昌起义失败后,萧克从汕头回到广州,举目无亲,他靠从小练就的一笔好字,被一位街头卖字先生收留,过了一段卖字为生的生涯。不论是写楷书、隶书还是草书,萧克的书法都有着刚健的风格,这正是将军刚直、率真人格的体现。
1997年7月,军事科学出版社出版了《中国军事百科全书》。萧克为该书“军事学术”卷专门撰写了“战争”条目。该条目洋洋数万言,不仅给“战争”下了科学的定义,论述了战争的根源,战争的历史,分析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战争以及中国人民革命战争的本质,还阐述了战争与其制约因素的关系,即战争与经济、军力、科学技术、地理环境、人的自觉能动性等等关系,论证了现代战争的特点以及未来战争发展趋势。这是萧克对战争的全面理论思考的结晶。
萧克(左一)会见著名台湾物理学家吴大猷和李政道。
萧克主持军事学院工作的时期,正是我党冲破长期“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重要时刻。为了打破“两个凡是”在军事教学上的框框,拨乱反正,他在全院大会和各期读书班上反复强调,要搞清如何看待已有的定论、如何看待党的历史、如何看待传统、如何看待外国的经验等问题,要求全院师生不要把任何定论看成是终极真理,“因为理论必须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正确与否要接受实践的检验”;不要历史看成是一个伟人的活动,“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尊重历史,尊重事实,如实地反映历史的本来面目。”
- 上一篇:萧克-百卷巨著的总指挥
- 下一篇:萧克-重返军事教育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