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克-同仇敌忾驱倭寇
萧克(左)与贺龙在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时合影。
1938年春,日寇黑田旅团及伪军约2万人向晋西北根据地大举进攻,因我军主力一时不能集中,敌长驱占领了晋西北的7个县城。当时,日军占领的军事要地三井镇,是根据地中心区,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日军一个大队约1000多人镇守这里,还配置了炮兵、化学兵、工兵等,出动时还有飞机配合作战。萧克深知要重创和击溃黑田旅团,就必须乘敌尚未构筑坚固防御工事之前,拿下三井重镇。
萧克(前排左)、蹇先佛夫妇与舒同(后排左)、聂鹤亭(后排右)合影。(喻楚杰摄)
萧克率领一二O师一部来到离三井镇不远的岢岚之北,亲自察看作战地形,认为乘黑夜攻击,有利于发挥我八路军英勇顽强、善打近战夜战的优势。他命令部队如铁桶般包围了三井镇之敌寇。午夜时分,战斗打响了,由于我军十分熟悉地形,战士们似猛虎下山,用手榴弹投入敌人的工事和阵地。敌人猝不及防,只得仓促还击。我军乘着夜色,奋力冲杀到敌战壕,与日军展开了激烈的肉搏战,直杀得日寇血肉横飞,顷刻便毙敌一大片。此战我军获大胜,日军死伤八九百人,只有一小部分逃跑了。我军一举收复了被日军占领的7座城池,彻底打垮了黑田旅团对根据地的进攻,巩固了晋西北抗日根据地,极大提高了我抗日军民对日战斗的胜利信心。
1939年2月,萧克任冀热察挺进军司令兼军政委员会书记,指挥平西、平北和冀东的游击战争。萧克提出了挺进军“三位一体”的抗日任务,即“巩固平西,发展平北,坚持冀东游击战争”,党中央同意了萧克的决定。
1940年1月,在萧克指挥下,冀热察挺进军反击敌人的“十路围攻”,经14天激战,歼灭日伪军800余人,击落飞机1架。
萧克率领的冀热察抗日挺进军经过3年多的艰苦战斗,出色地完成了“三位一体”的战略任务,作战数百次,歼灭日伪军5500余人,粉碎了日伪军的多次“扫荡”,巩固了平西根据地,开辟了平北根据地,发展了冀东根据地,并向热河南部、辽宁西部地区发展,形成冀热察辽边大块革命根据地,使北平这个日军占领下的千年古都,完全处于我八路军包围之中。
1942年2月,冀热察挺进军并入晋察冀军区,萧克任副司令员,上任后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协助聂荣臻司令员指挥反“扫荡”斗争。
抗战时期的萧克。 |
萧克(右)与聂荣臻合影。 |
敌人对冀中区的“扫荡”由侵华日军华北派遣军司令官冈村宁次亲自指挥,日伪军共5万余人,采取“十面出击”、“铁壁合围”等战术,企图彻底摧毁处于华北日伪心脏部位的平原抗日堡垒。萧克了解到当地群众在家里挖地洞、垒夹墙掩护我军伤病员、零散人员和地方干部,地方武装还利用地道与敌展开斗争;有的用自制土地雷埋设在日军“扫荡”经过之地打击故人。于是与聂司令员对冀中地道、地雷斗争的经验进行总结,认为在敌据点增多,敌伪汉奸特务不断袭击的情况下,为坚持斗争和减少损失,开展地道战与地雷战,是敌后游击战争的创造,并向其它地区介绍了地道、地雷战的作用、战法及战斗中应注意的问题。很快,在晋察冀根据地的各敌后战场,广大军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地道战与地雷战,不断取得了反“扫荡”斗争的胜利。
萧克与聂荣臻(中)、杨成武(右)在前线部署正太战役。
为了粉碎日军的“蚕食”和封锁,扭转根据地不断缩小的被动局面,聂荣臻和萧克提出了“到敌后之敌后去”的口号,派出几十支武工队,秘密越过敌人封锁线,或分散到封锁线两侧,进行游击作战,开展军事和政治攻势,瓦解日伪军和伪组织,团结人民群众,孤立打击敌人,相机收复和开辟了1600个村庄,扭转了敌人进行“蚕食”破坏以来的被动局面。
地道战、地雷战和敌后武工队在同日军大“扫荡”的较量中取得了辉煌成功,彻底挫败了敌人企图摧毁晋察冀根据地的阴谋。后来据此拍摄了《地道战》、《地雷战》、《敌后武工队》等影片,深受全国亿万观众的喜爱。萧克曾以当时边区抗日斗争为背景写了一首诗,讴歌晋察冀的游击战争:
同仇敌忾驱倭寇,敌后军民摆战场。
太行高耸燕山险,善攻动于九天上。
燕赵慷慨悲歌地,军民带甲同耕稼。
地道如网村连村,善守藏于九地下。
萧克(二排中)参加“七大”时的照片。
- 上一篇:萧克-进军中南
- 下一篇:萧克-长征,由先遣到后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