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荡舟手机网
导航

主页 > 郴州风采 > 郴州文史 > > 详细内容

南岭民歌奇葩——嘉禾伴嫁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探索

【摘要】 嘉禾伴嫁歌是湖南乃至全国最完整、最系统化、最具代表性的婚礼习俗民歌。它是汉族乃至中华民族中极有价值的民间文化艺术魂宝,本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探究了它所具有的历时性、共时性基本价值,从而分析了它所产生的历史、文化、精神、审美等多重价值所在。以便于今后更好地保护、传承与利用。


 关键词】 嘉禾伴嫁歌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


在浩瀚的民歌海洋中,郴州市嘉禾伴嫁歌独具芬芳,是一朵绚丽多彩的奇葩。2006年列入湖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又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朵南岭民歌奇葩,自改革开放以来登上大雅之堂,得到有关各方的重视肯定:1993年嘉禾县被授牌湖南省“民歌之乡”,伴嫁歌为主要条件。它也引起了专家学者们的浓厚兴趣。从1995年至今,在全国各级学科刊物发表了论文多篇,对伴嫁歌的艺术特征、内容与形式均做了可贵的探索,对其音乐的特征看法基本一致,大同小异。但对伴嫁歌的分布、由来、历史源流、性质种类、结构形式、地位影响及时间概念的了解分析,不详不确、不够全面透彻。显然,亟需加深对嘉禾伴嫁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的认识与研究。本课题作者通过对伴嫁歌的实地考察、艺术实践及教学科研的积累,推出此文,以期见教于同道,携手社会力量抢救、保护、利用好这一宝贵遗产。

一、伴嫁歌的分布与嘉禾伴嫁歌


2007年一篇学报论文对伴嫁歌的分布介绍为“是湘南地区世代沿袭的乡村婚嫁歌舞,在湖南省南面与粤北毗邻的郴州地区嘉禾、桂阳、临武等县的广大农村里……”。另一文则范围稍宽“伴嫁歌主要流行于湖南的郴州、永州一带,尤以嘉禾、桂阳、新田、宁远、蓝山等县域为甚”。


本文作者认为,伴嫁歌并非只是“农村婚嫁歌舞”,也不仅仅流行于“与粤北毗邻的郴州地区嘉禾、桂阳、临武、永州等县的广大农村里”。1995年内部本《湖南民族民间音乐论文选集》中,即有专家通过对本省汉族民歌的调查研究后指出,“伴嫁歌,全省许多地方都流行,……但以本区(湘南区)最负盛名,而嘉禾伴嫁歌的唱腔十分丰富,已自成体系”。嘉禾伴嫁歌达1300多首,占嘉禾民歌2199首总数的59.2%,是为主体;在两册的《中国民间歌谣集成湖南卷·郴州地区分卷》中,以313首单独成上册;《中国民间歌谣集成湖南卷》本“仪式歌”选36首,设“嘉禾伴嫁哭嫁歌”专栏(同设专栏的“土家族伴嫁歌”仅选12首),这种现象为别的省、市所没有或不及,说明嘉禾伴嫁歌系湖南乃至全国汉族礼仪风俗民歌的典型之一。


因此,对伴嫁歌客观的表述应为:伴嫁歌流布于南方数省,如湘、鄂、川、黔、桂、粤、赣部分汉族地区及土家族、壮族、瑶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中,少数民族多称哭嫁歌,有数十至上百首的存在;在湖南,它流行于湘南、湘西、湘东、湘中汉族地区与土家族、苗族、瑶族、侗族中,盛行于湘南郴、永两州,尤以郴州嘉禾伴嫁歌数量最多,形式最全,高标一格,最具代表性。


简要而言,昔日嘉禾女子到“二八”妙龄,要经扯额(成人仪),看屋舍(相亲、讲条件)、合日子(请媒人算男女八字)、接菜(订亲仪)、送日子(定时间)、抬台盒(迎娶仪)、坐花筵(办酒、送礼)7道礼仪;按照传统的婚俗,新娘出嫁前进入伴嫁阶段,提早1个月就深闭闺门,开始学唱伴嫁歌。一般殷实人家伴大嫁,唱3个晚上;贫寒人家伴小嫁,唱一个晚上。届时厅屋成歌堂,不邀男宾,无器乐伴奏。


第一晚叫伴小嫁(贫困人家只唱这一晚)。唱歌分8层内容,先由3、4个伴头即伴娘(灵活服务、助兴于歌堂的歌手)把桌椅茶果摆好,再由歌头(嗓音佳、经验足、肚里歌多)起音,先唱(1)《安席歌》一首,如“打起锣鼓闹起台,唱歌姐妹就请出来;有歌姐妹席上坐,无歌姐妹两边排。”安排好大家的席次位置;然后唱(2)《耍歌》,即伴头们为活跃气氛和安慰新娘而戏耍取乐的歌,如“正月牡丹,嘉禾蓝山,郴州衡阳,巧儿巧,事儿巧,那个妹仔生得乖巧,.耍歌占伴嫁歌85%以上,短小精悍,内容宽泛,风趣诙谐,可即兴编唱。当歌手唱耍歌到饱和度时,便唱(3)《射歌》也叫利歌(与现在的“拉歌”近似),成点将唱歌的局面。老小皆可互“射”;内容包罗万象,包括要喝水、想入厕等都不说而用唱,如“筛酒不要断壶瓶,唱歌不要断歌声,断了壶瓶难留客,断了歌子难起音。”伴小嫁到后半夜散场。若贫困人家,新娘这时出来唱哭嫁歌,唱完送嫁。


第二、三晚叫伴大嫁。入夜后先坐唱耍歌也唱利歌。因要唱通晚,出现叙事性的(4)《长歌》;基本曲调反复的长句式,内容多为民间传说,有本地126句的《十八年中罗四姐》,有194句的《孟姜女》、《后花束龙三千里》(梁祝)、《木兰辞》、《卖花娘子》等15首。会长歌的歌手人少声誉高,但由于长歌中多悲剧故事,相传祖辈曾有“唱长歌命不长”的话,故一般歌堂少唱《梁祝》、《孟姜女》一类,要唱则请老歌手。黎明将至,男方吹打抬轿而来,新娘将与众姐妹分开,离情别绪不能使人安坐,歌手嗓音亦疲,便手舞足蹈跳唱(5)伴嫁舞,《把盏舞》、《香火舞》、《推磨舞》、《卖酒酒舞》、《娘喊女回舞》等。这时会专门穿插唱(6)骂媒歌,有10首,如“斜山斜岭生斜树,砍倒斜树架小桥,千人万人过去了,瞎眼媒婆踩断桥1”将当时的不满、怨恨或对未来不可知的忧虑发泄出来。这轮过了,伴头们把《走火舞》跳唱完,天已大亮,新娘出来唱(7)哭嫁歌,共14首;节奏自由,可即兴编唱,唱中长哭哭中唱,哭离父母兄嫂,哭别姐妹亲友,甚至哭家园、猫狗、、鸡鸭、轿夫,如“轿夫哥,抬轿的哥,借你的眼睛作灯笼,借你的肩膀做櫈坐,借你的脚板做櫈脚。抬轿的哥,你若不顾狗力气打飞脚,我就要歪着坐,用脚跺,跺得你脑壳出冷汗,跺得你肩上皮一块一块的脱!”哭累了唱哑了,由伴娘代。最后是(8)送嫁歌,新娘上轿后,送亲姐妹走前面,边拦轿边唱,如“一步分作十步走,十步当做百步行;今日分别交亲亭,何时姐妹再相亲”。等数首。轿子到交亲亭,姐妹们万般无奈,歌声止息。婚后三日,新郎携新娘拜回门,女家姑嫂姐妹采用提“四句”方式唱《徒歌》,恭维和戏谑新郎,最后似唱非唱提4句如“新郎生得窈窕,配到我家姐好,丝鞋送一双,同偕到老。”(20多首,不全是4句)至此,整个程序圆满结束。

二、嘉禾伴嫁歌的历时性基本价值


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精神价值构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时性基本价值,它们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基本、最普遍的价值时性基本价值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基本、最普遍的价值,也是其最深层、最核心的价值。


1.嘉禾伴嫁歌的历史价值


前面谈到有关论文中对嘉禾伴嫁歌的历史源流未提及,有的未有历史时间概念;2005年天津音乐学院学报发表的《湖南嘉禾伴嫁歌初探》则说“嘉禾伴嫁歌始于何时?就现存资料来看尚难以考证”。嘉禾建县较晚,清《嘉禾县志》也说“此风不知起于何时,而道县、宁远、江华、永州、嘉禾各州县,俱如出一辙。”本课题作者之一曾撰、编过有关嘉禾历史的论文、书籍,现作一考略:嘉禾古称“禾仓、禾邑、禾仓堡”,查馆藏《衡湘稽古录》载,它初为炎帝神农的教耕之地和粮仓,后为秦始皇“南戍五岭”的屯粮之地禾仓堡。按历代志书记,它从春秋战国起属临武邑、汉魏桂阳郡(治所郴州)临武县、隋唐郴州临武县、宋元明桂阳州临武县,明崇祯十二年(1639)由临武析出加桂阳部分,专门立县,属桂阳州,民国后属郴州,迄今是全国唯一称“嘉禾”的县份,历史深厚悠久。


对这个背景下产生的伴嫁歌,清同治《嘉禾县志》载“嫁女前夕,具酒馔,集妇女歌唱。歌厥,母女及村姑伯姨相向而哭,循叠相继,达曙乃止。”《嘉禾县图志》礼俗篇指明“女伴相聚首,谓之伴嫁”并描摹“姻族女亲咸集,夜歌达旦”,“或各举一小磁盘,对歌而跳”,“将嫁旬日,见亲人必哭,妆嫁者至哭,花轿至哭,声嘶,女伴代哭。”这是清代情形。《桂阳直隶州志》载明代教谕(学官)曹友白作芙蓉竹枝词,其中一首“采茶未了又蚕桑,萝婢荆妻镇日忙;闻道邻家新嫁女,花筵约伴唱娘娘”。附注“州人嫁女之先一夕,招众女伴设酒果数席,饯于中庭,曰坐花筵。醮女毕,众女伴齐歌以乱之,曰唱娘娘。”这告诉我们,整个桂阳州包括嘉禾县都如此。“坐花筵”即嘉禾等湘南各县方言说的“坐歌堂”,“花筵”是喜筵的代称。古人爱用倒装句、词,“唱娘娘”即娘娘唱,娘娘即伴娘;这是明代情形。邻州《永州府志》记“道州嫁女……设歌筵宴女宾,有歌女四人,导新娘于中堂。父母亦以客位礼之。至夜歌声唱合,群女陪于中堂。远近妇女结伴来看中堂。”“宁远风俗与上相似,新田亦同”。(这几个嘉禾邻县汉初亦属桂阳郡,有的时间更长。)“府”的设置始于唐,晚在元,由此可知嘉禾一带的伴嫁歌晚在元代已十分盛行。《嘉禾伴嫁歌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材料》显示,其“传承谱系”的第一人为“罗四姐,嘉禾民歌王,石桥镇仙人桥罗家村人”,自古流传罗四姐只身赴广西与刘三姐对歌的故事,唱了3天不分胜负。阅《辞海》“刘三姐”条目“相传为唐代今壮族地区农家女”,《中国神话人物辞典》明确她“生唐中宗年间”,这样可知嘉禾伴嫁歌歌王罗四姐亦为唐代人。虽是传说,却折射出一个历史信息,即嘉禾伴嫁歌可能成熟于诗歌与音乐空前繁荣、女性地位跃升、对外开放对内包容的唐代初中期。关于它更早起源的信息,也蕴藏在另一个由史实派生的传说中:公元前206年义帝建都郴县,义帝之女楚玉结识临武逃婚女陈线云,在其于禾仓堡得到爱情后,楚玉公主领宫女,为她歌舞伴嫁。


世代流传的民间文学故事同流传千百年的伴嫁歌声,一起承载着久远的历史,不同朝代的志书、资料的记录、描写,一同再现了丰富的历史画卷,使我们可身临其境地知晓以嘉禾县为典型的古代南方汉民族的伴嫁习俗、婚姻状况,而流传至今的伴嫁歌,对应史料竟毫不走样,如时间上“嫁女之先一夕”,空间上“饯于中庭”,人物对象上“姻族女亲咸集”、“招众女伴”,表现形式上“夜歌达旦”,甚至唱时“齐歌以乱之”,舞时“各举一小磁盆,对歌而跳”等,古今惊人地一致。总之,它向我们提供以直观的的活态形式认知历史的条件,它展示了古代人耐人寻味的生活方式、界限分明的人际关系、封建伦理道德对青年男女的控制状态,呈现了一幕鲜活生动的古人婚嫁场景,重现了一部古近代社会群体的生活历史,它本身也成为南方汉族民俗历史、艺术历史的一部分。


2.嘉禾伴嫁歌的文化价值


历史活化石的嘉禾伴嫁歌,在千百年儒家“礼”的学说规范下,形成了一种特定的:(1)婚礼文化模式。即男女双方家族,必尊礼而行,包括礼仪的复杂、程序的严格、长幼的分工等。在“礼”的容许下,成就了(2)特定的女性文化形态。全部活动由女子主持、女子参与,歌堂一开场就是“…….有歌姐妹席上坐,无歌姐妹两边排”,男子被排除在歌堂之外。歌王为女性,更显嘉禾伴嫁歌特色。其实,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近代社会男女不平等的文化特质,即如伴嫁歌传承谱系共列全县五代40人,文盲占27人,1950年以前初识字的仅1人。在“男入学堂,女进歌堂”的文化环境中,女性只能自幼在属于自己的文化空间——歌堂中,接受“三从四德”的礼仪教化与各类文化知识的潜移默化的传授。这从伴嫁歌的歌名就可以窥见:习礼的《在家做女二十一》、《你把婆婆当作妈》,邻里关系的《门前栽花不栽刺》,农业知识的《没有泥巴哪有粮》、《插秧歌》,纺织知识的《一把棉花纺两头》,商贸知识的《卖杂货》、《卖酒酒》,气象知识的《正月南风吹》……在“礼”的赏识下,展露了(3)女性文化智慧。创作的自由、形式的多样、内容的丰富、数量的庞大,无不反映着女性的思维方式、审美方式。创作的自由度,不单是可以骂媒婆、骂男人、骂丈夫,还可怨爹娘。奇也就奇在这里,似乎家族祖辈、县乡长老并未限制,否则别说1300多首的数量巨大,能否唱下去都是问题。这就带出了下一点,在“礼”的包容下,树立了(4)。平民文化观念,无论何种政治、经济、教育、民族背景的人家都有权利运用、享受这一文化资源,哪怕经济条件再差也要“伴小嫁”唱一晚。在“礼”的强调下,,形成了“男唱山歌,女唱伴嫁”的(5)文化传统。许多女孩子3、5岁起就开始学唱伴嫁歌,40位传承人中26个是6岁前、7个是12岁前学艺的,女青年不会唱几首就没人请客……


因此,伴嫁歌是嘉禾妇女用千百年的岁月、自娱自乐的形式传承下来的。它在教化和陶冶人的思想、道德、情操,提高妇女文化、艺术、家政、社交素质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可以说它是嘉禾妇女在过去年代中安身立命之要务,是民间不可或缺的婚嫁习俗。这构成了嘉禾伴嫁歌的原生态文化基因与历史、文化活化石的价值。


3.嘉禾伴嫁歌的精神价值


上世纪90年代的论文说伴嫁歌是妇女“唱出自己的悲惨遭遇”、“表现她们对封建婚姻制度的强烈控诉以及对幸福生活的向往”,2007年仍有论文沿袭此说。诚然,伴嫁歌产生、延续于封建社会,封建的宗法制度、伦理道德势必给妇女造成大量的爱情、婚姻悲剧,因而伴嫁歌积存了不少这方面的内容,最典型莫过于《半升绿豆》:“半升绿豆选豆种,我娘养女不择家,千家万户都不许,偏嫁给财主做三房。嫁去三天都不满,就像路边烂草鞋,吃了好多冷菜饭,喝了好多冷菜汤,受了好多酸辣苦,挨了好多蛮巴掌。嫁鸡随鸡架狗随狗,嫁块木头背起走,妈妈也,害了我!”又如《青布罗裙白布头》:“青布罗裙白布头,我娘养女斢猪头;猪头来了娘欢喜,花轿来了女儿愁。”这类歌重现了男女授受不亲的年代,男婚女嫁遵从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多数妇女深受其害,未来的丈夫如何?婆婆姑嫂恶不恶?甚至“十八满姑三岁郎,天天过得好心凉”也是有的,因此“送姐送姐多忧愁,买个花鼓做枕头;半夜三更花鼓响,别人说我打心头;我也不是打心头,花鼓难解我忧愁。”但,是否妇女们只是悲苦愁?伴嫁歌全都是反映妇女凄惨的精神状态?只有这个价值吗?


我们认为,不能仅凭三几首代表性歌曲作出终端评价,民歌即使是代表作也有不同版本,何况必须要观全貌才能得结果。伴嫁歌有很多作品表现出热爱生活、乐天达观的精神,与人与环境为善,以和为贵的精神等等。但从人们喜爱歌唱、欣赏的程度来看,还是关乎人的命运、前途的歌曲中所含有的精神特质。例如《半升绿豆》的另一版本,最后两句为“是谁订出恶规矩,吃人不把骨头吐!”已不只控诉,而是怒斥封建婚姻制度。又如《骂媒歌》,开口直接诅咒“死媒婆,瘟媒婆,吃了好多老鸡婆。你初一吃了初二死,初三埋在大路坡;牛一脚,马一脚,踩出肠子狗来拖。”还有咒不如意的丈夫的“人家丈夫雄又雄,我家丈夫像古董;哪年哪月古董死,放开金锁走蛟龙。”等等,公然在喜庆之时,以这类“不礼”的歌舞抨击封建道德规范,传神地表现了以嘉禾妇女为代表的湘南妇女敢怒敢恨、直率、刚烈的个性、气质。更有甚者,“崽是人,女是人,哪有养女乱许人?真事情来假事情,这场官司打得成。一打官司衡州府,二打官司上京城,京城问我因何事?只为爹娘心不平!”从“衡州府”的歌词来看,元代——明代,偏于湘南一隅的妇女群众已产生法律、人权意识。尽管闯上州府甚至京城跟父母打自主权的官司,属于艺术的夸张,但这意义非同小可。因为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封建道德压迫下的,还有男子,但却未见男性文化这方面的代表作品,可见湘南妇女力争自由的思想光辉的折射盖过了男子。


湘南嘉禾妇女千百年来在不平等的社会环境中,坚守着歌堂千百年,创作出1300余首伴嫁歌的宏篇巨制,终于将歌堂改变成一块公诉封建宗法制度、道德的舞台、维护妇女权益的阵地;将伴嫁歌这原本弱势的女性文化小像,扭转成为“女唱伴嫁”的优势女性文化大观;这需要绝大的勇气、持久的毅力和不屈不挠的“蛮劲”!这中间蕴藏着的主要精神,恰恰是嘉禾、湘南妇女不盲从、不向宿命低头、报成一团、勇于抗争的精神,与自尊自爱自信、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一致,这是含金量最高的价值。

三、嘉禾伴嫁歌的共时性基本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上分为3大类:艺术类、技艺类、民俗类,嘉禾伴嫁歌无疑兼具民俗类和艺术类的性质。民俗类主要具有善的价值、和谐价值,艺术类主要具有美的价值、审美价值。


1.嘉禾伴嫁歌的社会和谐价值


2007年有一论文说它除了祝福娘家女儿,“也意在借助这种社会影响来促成男方形成对这桩婚事的责任以及规范新郎的婚后德行。”看法颇有道理,不过只说了协调家庭关系的一面。


从嘉禾伴嫁歌的曲目来看,它具有多方面的作用。如“做媳难歌”(25首)、“嫂嫂恶歌”(5首)是协调男方家庭关系的;“怨爹娘歌”(23首)、“离娘歌”(12首)是调整女方家庭关系的;“交姐妹歌”(35首)、“赞姐妹歌”(13首)是促进人际、族群关系的;即使是“骂媒歌”(10首)、“怨爹娘歌”也是警示、协调个体与群体关系的。如怨爹娘的《哪有养女乱许人》“崽是人,女是人,哪有养女乱许人,……。”如《骂媒歌》之一“死媒婆,瘟媒婆……踩.出肠子狗来拖”这方面,都是抓住“谁无儿女,谁不做父母”的人性基本点,宣泄个体对命运遭际的担忧心理,宣扬善恶有报的普世道理,唤起群体的同情之心。。


在嘉禾伴嫁歌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材料列举的15首代表性歌曲中,三分之二的是表现对自由浪漫的爱情的渴望,对姐妹情感、友谊的念想及对和谐美好生活的向往。如《耍歌好唱口难开》“耍歌好唱口难开,杨梅好吃树难栽;两边栽起杨梅树,中间留路等姐来。……”。又如《八看姐的美》“……六看姐的手,好象一筒藕,又白又嫩好想亲一口……”再如《正月青山青》  郭求知记谱


正月 青山青,要和心,再过两三不团圆.何时 来相会?何时 来 商量?又 团.


由此可见,伴嫁歌以约定俗成的歌堂会合方式,邀集亲友聚起群体,形成社会舆论、群体力量,既公开控诉专制落后的婚姻制度,又公开追求文明和谐的生活方式。在这过程中,是以音乐艺术为手段,巧妙地化解各类矛盾,协调多重关系,凝聚民心,崇尚道德,弘扬正气,形成族众、地域共有的生活习俗,共同的情感体验,共通的伦理意识,促进人与人、人与族群的和睦相处,力争社会的公正公平、友爱自在,生活的安定有序、平稳运行,因而具有极重要的社会和谐价值。


2.嘉禾伴嫁歌的艺术审美价值


嘉禾伴嫁歌是女子以歌表情的一种惜别式活动,其民俗风情浓烈纯厚,是女性音乐、舞蹈的综合性艺术活动,具有较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和娱乐价值。对这方面,可用邻州《永州府志》所载诗歌竹枝词来分析,“诸女坐来歌一周,载聆花席正歌酬;夜深翻出清新谱,解唱梨园一匹绸。宁远风俗与上相似,新田亦同(皆嘉禾邻县)。”第二句旁边小字为“有三十六正歌之号,用方言,多羽音,清越动听,歌毕参加别调。”从特点上来说,“用方言,多羽音,清越动听”。即方言与羽调相结合,效果最佳,最好听。


从音乐表现形式上看,它的曲调淳朴、简炼、节奏性强、优美动人;调式上多运用羽调式,节拍节奏上变化多样,衬词的搭配润腔更是灵活婉转,别具地方特色。例:最具代表的作品《半升绿豆》  郭求知记谱


绿哪,我 娘 (那 个)呀,

(罗来).我.


它的旋律委婉,三拍子节奏强弱起伏有节,羽调式的色彩较浓,忧伤的音调强调了女儿离娘的复杂而又伤心的情景,哀怨声中渗透着一种温柔、凄楚之美。


又如《一对白鹤冲天飞》曾理中记谱


一(吔)(嘿阿)(嘿)(嘿哈)(咳)

(来秋)(啊)(咳)


上例运用复拍子与混合拍子的交替使用,使旋律起伏较大、音调强弱变化丰富,色彩转换新颖,并通过单、双倚音的装饰润腔,使得旋律婉转、华丽,富于流动感。歌词中衬词“也、嘿、呀、啊、哈”的填补,使人在悦耳婉转的音乐中欣赏到一种浓郁的乡土韵味美。


又如有的歌曲,音乐语言化,语言音乐化,显得诙谐幽默,具有一种别致的娱乐审美魅力。如“日头的出来哎嗮杨的家呀,杨家的不嗮哎嗮张家咧”,光念歌词,语言就已音乐化。象《娥眉豆》运用的是儿歌的技巧,活泼、欢快、跳跃,给人轻松愉悦的美感。


其次,从嘉禾伴嫁歌的表演形式来看,它无论在湘南还是湖南、南方,都是最齐全的;有独唱、对唱、边说边唱、边舞边唱、领唱、合唱、伴唱、轮唱、哭唱等形式。有舞蹈,无器乐,形成以歌伴舞的舞歌形式。即伴嫁舞,有18个之多,在全国的伴嫁歌中最多。4~16人跳,厅堂内外的杯碟碗筷、茶壶锅盖、烟筒、雨伞、斗笠、竹扇,都能成为击打节奏和挥舞动作的道具。舞蹈动作刚柔相济、诙谐风趣。有团团圆圆、轻盈柔美的《把盏舞》;有热烈奔放、绚丽流畅的《香火舞》;风趣幽默的《美酒舞》、《推磨舞》;《挑水舞》、《划船舞》、《娘喊女回舞》,最后一个是《走火舞》,只见歌堂灯灭,姑娘们手持蜡烛、篆香翩翩而起,香火似流星满堂闪烁,烛光象火龙飞行夜空,烛光、香火交错,飘浮舞动,黑暗中一片红星闪闪,美不胜收。而两个媒婆站在两条板凳上念词互骂,又是曲艺形式,令人捧腹。


再次,从它的娱乐审美内容来看,有哀怨的“一怨天,二怨爹娘开口先,三怨媒人瞎了眼,甜瓜落在苦瓜园。”也有喜悦的“今日姐妹好齐整,入门祝贺新嫁娘;一来养猪不用糠,二来酿酒酒不酸;姐妹一起来坐下,一唱唱到大天光。”有泼辣的“什么黄花郎?胡子蛮蛮长;什么后生哥?前妻儿女一大窝;钢刀切莲藕,和你亮脱壳!更有情感、心理复杂的《娘喊女回》“母:女呀,喊你早晨回来,女呀;女:哎咳娘啊,上午回来太阳大来,娘啊;母:女呀,太阳大就借把伞回来,女呀;女:哎咳娘啊,借把伞就借不出来,娘啊……”推三推四,耐人琢磨,娱乐性、含蓄美蕴藏其中。


总之,嘉禾伴嫁歌演唱形式多,煽情功能强,慰籍作用大,娱乐气氛浓,艺术品位高,能使人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堪称湘南、湖湘乃至整个伴嫁歌大系中的艺术经典,充分表现了古近代嘉禾女性的艺术创造智慧和审美能力。


作为湖南伴嫁歌的大全与代表,嘉禾伴嫁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丰富而具系统性。本文只略考和论证了其主要几种,其它价值尙有待深入发掘,悉心保护,以利传承与科学利用。


(此文主要内容发表于2009年《人民音乐》第五期

参考文献:


[1] 嘉禾县政协《天降嘉禾》[M],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1,7月。

[2] 张式成《“神农作耒”的发掘及在文化、经济中的利用》 [J],湘潭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第5期。

[3] 周青青《中国民歌》[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2月。

[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嘉禾伴嫁歌>审报材料

——湖南省郴州市嘉禾县文化局,2007,5月。

[5] 湖南民间歌曲集成——郴州地区分册 [C],1980年,12月。

作者简介:

张式成,男,郴州市政协兼文史研究员、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审颜五湘,女,湘南学院音乐系教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