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图》、《太极图说》与郴州
什么是《太极图》和《太极图说》?
《太极图》与《太极图说》,系宋代理学开山祖师、湖南道县大贤周敦颐最重要的哲学思想贡献。《太极图》是“无极而太极”至“万物化生”的直观示意图,5个层次、大小10个圆、连接线加26字图题(如图);《太极图说》是说明式的学术文章,《宋史·周敦颐列传》有附,全篇仅249字: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又曰:原始反终,故知生死之说。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这一图一文,形成一套简约缜密的宇宙观体系,是周子既合为一也可分为二的学术宏论。仅就《太极图》而言,国内外学术界一致评价它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一幅宇宙万物生成图;惊异它解释由无极生出阴阳,阴阳相互作用产生金、木、水、火、土五行,五行又相互作用繁衍出万物,形成大千世界;惊诧八九百年前周敦颐的学说,竟同现代宇宙科学如此对应。
这样重要的著述是周子在何时何地创作的?这么伟大的思想是周子在何处何年产生的?历史文献没有回答。
《太极图》、《太极图说》创作于郴州
北宋庆历元年(1040),周敦颐(字茂叔,号濂溪)在江西正式步入仕途,经过3年历练,吏部考察后认为有才德,调南安军任司理参军(负责办案的官员)。《周敦颐年谱》载:1046年,兴国县知县程珦代理南安军副职,他十分欣赏周敦颐的治学和为人,“因与为友,令二子师事之”,即要两个儿子拜周为师,托付于他。“二子即明道、伊川也。时明道年十五,伊川年十四”,“明道”“伊川”是学者们对“程朱理学”之“伊洛学派”开创者程颢、程颐兄弟的雅称。尊师重道的成语典故“程门立雪”,即出自他们。也就在二程拜师当年冬天,三十而立的周敦颐升迁郴县县令,第一次担任县级主官;“至县,首修学校以教人”,第二年“作书堂于郴之鱼绛山”。这样,少年二程就应随恩师来到与江西一山之隔的湖南郴州,《重建郴阳濂溪书院记》载“公于郴阳盖三至焉。其时,二程来从受业,盛哉矣。”这并非后人的想象,《明道传》佐证“自十五六时,与弟颐闻周敦颐论学,遂厌科举之业,慨然有求道之志。其后先生作《太极图》,独手授之,他莫得而闻焉。”
这段话和前面所引内容,透露了几个重要信息:1、周子到郴后首修学校,是为公家修县学;翌年在东郊鱼绛山作书堂,则是为自己休憩时治学和育才所筑两三间厅屋。2、程颢“自十五六时与弟颐闻周敦颐论学”,肯定在郴州鱼绛山书堂。因为他们15、14时在南安拜师,不可能叩了头就与移官郴县的恩师分离。在郴县的周子也不可能在他们16、15时离开任职地,从湖南跑到江西去给弟子授业。《明道传》“自十五六时”这一句,说明二程从1047年在郴县开始,追随恩师游学。又,南宋嘉定十三年(1220)桂阳(汝城)知县周思诚到任,了解到“县西五里有山环合,林木茂翳,而溪流清泻,萦纡其间,人号其乡为予乐”;“思诚窃记明道先生有‘过前川而予心乐’之句,盖明道先生尝从先生游也”,就是说程颢随周子“改郴州桂阳令”曾游学至此;并留下“予乐诗”,汝城人当时已叫开了“予乐乡”。程颢所写诗为七绝《春日偶成》“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予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如果没有在郴县几年的求学,年少的他怎能撰出《千家诗》的篇首佳作?也只有通过鱼绛山的数年潜心修学悟道,成年的他才能吟出“时人不识予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的佳句。再看其弟程颐的说法,《二程集》中《伊川杂录》载“先生曰‘古人有言曰:共君一夜话,胜读十年书。若一日有所得,何止胜读十年书也?尝见李初平问周茂叔云:某欲读书,如何?茂叔曰:公老矣,无及也。待某只说与公。初平遂听说话,二年乃觉悟’”。李初平是郴州知州。程颐“尝见”,即曾经看到知州同周子对话,后一句也是亲见周子给知州讲学。这就进一步证实二程来郴州游学。3、当二程“自十五六时”在郴州“闻周敦颐论学”的影响下,明确了追求义理的人生取向后,“其后先生作《太极图》,独手授之”。即接着周敦颐就创作了《太极图》、《太极图说》教授他们,如果仅仅是一张几根线条组成的简单之图,5分钟便可学会。而连示意图带说明词加理论文章与研究论证性讲解,才具备“独手授之”的特殊价值。“他莫得而闻焉”,是要在特定的时间、空间、对象、条件下才能做到,即郴县3、4年,鱼绛山书堂、一位师长、两个学子、单独辅导。
如此,二程从郴县到汝城的数年。不但由少年而弱冠而成年,被引领进理学的门庭,更因周子“独手授之”,从而使他们在郴州鱼绛山书堂触探到《太极图说》“明天理之根源,究万物之终始”的堂奥,豁然进入周子的宇宙观世界,打下“伊洛之学”的基础。因此完全可以说,《太极图》和《太极图说》诞生于郴,郴州系中国理学的“道源”之一。
注意几个问题
《宋史》说周子“移郴之桂阳令”,不能按现代汉语解读,这一句短语讲的是两个意思:迁升郴县县令,又调到桂阳任县令。周子在郴为官三任,可以说。1046年冬至1053年在郴县、汝城,1068年“时先生有知郴州之命”,即获任职郴州知州的升迁令。但不可能“在郴为官11年”,古代地方官一任为3年,期满换地方,根据治绩移、升、贬等,届时才能在第4个年头请假返乡探望父母。因此周子在郴为官8、9个年头,实足时间最多8年。他没在郴州行使知州职权,因为知州的任命刚下,朝廷马上又提升他去广东。当年5月5日他在永州为别人一文上石,署名的衔头即称“新广南东路转运判官”,所以他到郴州就是经过、会会父老故交。同时,《宋史》、明《郴州濂溪祠记》并没有说“《太极图说》《通书》《易说》等哲著都在郴州酝酿成型”,只有笔者考证的有关《太极图》与《太极图说》系周子在郴创作的论文,2000年在“周敦颐学术思想研讨会”上宣读,后被大学学报采用。
(核心内容原载90年代《郴州师专学报》、2007年中华诗词出版社《濂溪风韵》、郴州日报)
- 上一篇:悠悠千载郴州民谣
- 下一篇:郴州瑶汉大起义与欧阳修、辛弃疾上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