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流行在临武的钱币
民国初期,在临武流行的钱币有银元、银毫、铜板。银元有鹰洋、站人洋、龙洋三种。鹰洋又叫墨银,站人洋又叫杖洋、拐棍,这两种钱币都是外国造的。龙洋为广东制造。银毫有香港的五仙毫、单毫、双毫和国内铸造的龙毫。五枚双毫可以兑换一枚银元。铜板,有单双两种,双的当二十文,单的当十文。每五十枚双的可兑换一枚银元,民间通常把五十枚铜板叠在一起,捆成一砣,这一砣就叫一吊或一贯,即一千文。临武流行的,有清朝铸的,有民国铸的“开国纪念”,大多为广东铸造,也有一种绿豆色的,四川铸造,很好看,一般人喜欢藏起来,所以市面流行不多。
民国七年(1918年),桂阳县商界发行银元票。临武集成当铺针对临武市场银钱短缺情况推销了少量桂阳的银元票。集成当铺是官方批准的丙等质当,老板为杜汉清,开设于清朝,民国四年换领新贴。此时,临武市面上开始使用1912年铸造的,有孙中山头像的银元,人们称之为“小脑壳”,还有一种1914年铸的有袁世凯头像的银元,人们称其为“大脑壳”、“袁大头”,随之,鹰洋、杖洋、龙洋逐渐隐退。
民国十九年(1930年),临武县财政预算入不敷出,县财政发行抵借券,允许流通。到民国二十七年,全部由财政收回。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临武县财政以辅币形式,发行地方流通券,主要通过这年开设并经官方批准的亨益当铺发出。
民国二十四(1935)年,临武市面出现船洋,这种银元铸造于1933年,为帆船图案。此时流通的还有广东发行的毫洋券,人称粤币。11月,国民政府下令禁止白银流通,限在三个月内兑换成法币。临武没银行,由亨益当铺代办兑换业务。法币,为法偿币的简称,是纸钞,由中央、中国、交通三家银行发行,同时流通的还有镍铸的辅币,有五分、十分、三十分三种,镍币正面为孙中山像,反面为古代布币图案,薄而且小。虽有政府的禁令,人们却对法币尚存戒心,不愿以银元兑换纸币,因此,相当数量的银币在民间隐存,慢慢地,铜板也被深藏起来,法币这才垄断市场。这一年,临武财政再一次发行流通券,总值两万元。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4月,关金券在临武出现,很快被市场所接受。它的全称是海关金单位兑换券,最初发行于民国二十年五月,专供缴纳税用,关金券作为一种纸币,与法币同时通用,一关金币折合法币20元,当时在临武流行的关金券,最大面额是20元。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2月,法币万元大钞,关金券500元流入临武,不久,200元券和500元券的法币先后被人们拒用,银元又开始流通市场。到1948年5月,市面出现关金2500元和5000元券。7月,万元关金券充塞市场。物价飞速上涨。据有关记载,民国二十一年时,在临武市场上买一市斤大米,只要38文铜板,即0.076元银洋。以法币计,在临武市场买一市斤大米,民国二十九年为0.175元,到三十年元月,涨到1.74万元,3月竟要1.9万元,6月为4.2万元,7月12万元,8月达到34.6万元。法币的贬值,物价的飞涨,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8月,国民政府发行金元券,以一元金元券折合300万元法币的比率,收兑急剧贬值的法币,同时,强制收兑金银外币,每一银元兑金元券2元,严禁金、银元流通、买卖及持有。11月后,金元券很快贬值,银币、铜币又流通临武市面。
1949年春节后,人们拒用金元券,货物交易以银元计价,或以物易物。一些较大且较有信誉的大商店对外发行自己的凭票,以银元为计数单位,缓解了市场钱币的缺乏。但也只使用了一、两个月光景,4月,临武市面出现湖南省发行的银元券,1元银元券折合金元券5亿元,但在临武流通时间很短。8、9月间,国民党交警队、保安团占据临武,强制使用广州印发的银元券,可惜买不来东西,结果无法流通。于是,交警队和保安团以政府名义,严催老饷,限定以银元折交,大肆搜刮散存在民间的银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