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荡舟手机网
导航

主页 > 郴州风采 > 郴州文史 > > 详细内容

温泉之乡说郴汤


郴州是中国矿业联合会第5个授牌的“中国温泉之乡”,能获得这样一份荣誉认定,是因为郴州的地热资源呈富集分布状。全市11个县市区都拥有温泉,而且种类多,如宜章县就有一六镇汤湖温泉群(硫磺性)、莽山森林温泉(重碳酸钠型)、邓中夏故里用口温泉群、三仙洞洞中温泉、麦子桥中温温泉(可饮用矿泉型)栗源镇温泉。这在别处,不可多得,温泉之乡是怎样形成的呢?


1600年前郴州温泉就蜚声于世。晋代地理学家盛弘之的《荆州记》,主要记叙前朝楚国地域事物,在“桂阳郡,郴县”政区名下,记载着“桂阳郡有圆水,一边冷一边暖,冷处青且清,暖处白且浊。”被外国学者称为“中世纪最伟大的地理学家”的北魏散文家郦道元,其《水经注》也记载“······圆水,广圆可二百步,一边暖,一边冷。冷处极淸绿,浅则见石,深则见底。暖处水白且浊,玄素既殊,凉暖亦异,厥名除泉,其犹江乘之半汤泉也。”圆水,即唐代茶神陆羽鉴水所定的“天下第十八泉”圆泉;而当时圆泉流入郴江的那段溪河半边都如温泉一样。今人读这两本书要吃惊了:“哇,原来圆泉在古代还是汤泉呀!”


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两书后面的内容。《荆州记》还记载“桂阳郡界有温泉,其下流有田,恒资以浸灌。常十二月种,至明年三月新谷便登。温液所周,正可数亩,过此,水气辄冷,不复生苗。”接着指出其具体位置“桂阳郡西北接耒阳县, 有温泉, 其下流田百里资以溉灌, 常十二月一日种, 至明年三月新谷便登, 重种一年三熟。 此处的3月是农历,也就是说当年1月用温泉水浸种,然后在温泉水田中育苗、插秧,利用温泉灌溉,4-5月初即可收获金灿灿的早稻。接着种,还可收中稻、晚稻。桂阳郡西北接耒阳县之地是原汉魏时的便县,在南北朝开始的420年省入郴县,盛弘之《荆州记》成书于437年,就是说郴县、永兴利用温泉进行一年三熟的农业生产技术,至迟在晋代已成型。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事,《中国科学技术史·水利卷》引用了《荆州记》的记载;《水经注》详细注说:“(便县)县界有温泉水,在郴县之西北,左右有田数十亩,资之以溉。常以十二月下种,明年三月谷熟,度此水冷,不能生苗。温水所溉,年可三登。其余波散流,入于耒水也。”另一作者的《荆州记》记“郴城南六里······有温泉,其下流数十亩田,常十二月下种,明年三月新谷便登,一年三收。”因此,《中国地热发现开发利用史》查出南北朝人刘昭注补《续汉书·郡国志》所录桂阳郡郴县温泉,引一种《荆州记》(未署名)说“城南六里、县西北有温泉,其下流有数十亩田,······一年三熟。”


也就是说当时的学者发现:早在东汉,郴县一带已有稻谷三熟现象,这是迄今发现中国最早利用温泉制种、灌溉达到粮食一年三熟的农业技术。其具体位置,在今北湖区市郊西南仙岭下及北面下楣桥、陷池塘、永兴县马田、悦来乡等地。唐代《元和郡县志》也有相同的记载。


南北朝训诂学家、史学家顾野王(519-581)编著的《舆地志》记“临武县有热石。置物其上立见焦烂。”这说明石头下有温泉,而且温度较高,导致“热石”现象,这是后来开发的金江温泉。北宋《元丰九域志》记郴州“桃花汤,四时常暖。”清初史学、地理学家顾祖禹撰著的《读史方舆纪要》记“温泉,在州北二十里。平地涌出如汤,东流合郴水······一岁三熟。”这是指郴城北面龙女温泉。苏仙区天飞山温泉、原711矿温泉(许家洞镇天堂温泉),桂阳县宝山国家矿山公园温泉、浩塘温泉,安仁县龙海温泉,嘉禾县珠泉温泉、桂东县普乐温泉,在本区县都有相关勘察、记录。


在地热资源利用方面,古代除了上述的稻谷制种、农业灌溉;南宋方志学家王象之编纂的《舆地纪胜》还记郴州温泉“平地涌出如汤,不可插手。沐浴可以已疡”。这是指宜章县汤湖里温泉群(一六镇),6平方公里30多处泉眼常年热气腾腾;汤湖里村温泉属硫磺型,并保持在50度以上水温,对付皮肤病有上佳疗效。现代,华南流量最大、温度最高的温泉汝城热水,利用泉眼水温一般在91℃、最高达98℃、地热田40多平方公里的规模,建起郴州地热研究所;完成了国家、省地布置的一些重点科研项目,如杂交水稻“三系”亲本提纯、反季节蔬菜、苦丁茶、特种水产养殖等。引起了国际地热联合会的注目,理事长、新西兰奥克兰大学联合国地热学院副院长弗里希顿教授与天津地热研究培训中心,1990年完成“热水地热田热储备模拟及大面积地热系统计算机教学模拟工程课题”,结论部分写道“汝城的山山水水和那里的地热景观早已为国人所知,现在海外也开始知道汝城热水了。”


历代文人墨客也为郴州温泉所吸引。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张舜民贬谪郴州做监酒税官,到下湄桥温泉一试深浅后,惊喜地撰五言古诗《温泉》,从唐代杨贵妃喜爱的华清池写起,说三百年后“忽惊郴岭下,和暖雅相似。只是远长安,不当人眼底。”不过,好在离长安远,“幸免与兴亡”没卷入安史之乱。文体学家阮阅来郴做知州,以七绝诵《温泉》“谁将炎热换清凉,可使澄泓作沸扬。从赐骊山妃子沐,人间处处得温汤。”明代,郴籍著作家、代吏部尚书何孟春写家乡的《温泉》,风趣发问“如何山下水,燠沸异常性?”解元之子、举人李廷柬的资兴《旧景八首》,就有一首《温泉澡雪》“冷冷泉之性,如汤分外奇。”另一举人何道荣同题诗也赞“胜迹华清旧,温泉此地奇。”清代文人担任汝城县令,都免不了吟咏热水温泉,如山西举人吕佐周的《晚至热水》,浙江进士盛名誉的《热水灵泉》吟“石气生烟火,水潭若沸汤。······地有温泉胜,人思化日长。”广东进士凌鱼咏“温泉滚滚入疑怀,语出齐东事恐乖。”即说《齐东野语》写了汝城温泉。嘉禾县附生何景星写本县《温泉》“醉石娲皇炼,镕成大块存。至今炉焰息,犹是水长温。”资兴县文人李有福写汤市《温泉》“石穴泉流暖,池开气尚敲。溉田根半润,愈疾暑全消。”······众多诗篇,已然形成郴州的温泉文学。


最有来历的是郴州温泉的民间故事。如国人尽知的“柳毅与龙女”传说,就原生于北湖区龙女温泉:洞庭龙女从龙宫偷出夜明珠,救助了瞎眼民女,却触犯了天条,被贬郴州陷池塘万员外家做童养媳;受虐待吃不饱穿不暖,冬天也要上山放羊,幸亏山中有温泉才没冻死;宜章青年柳毅赴省试路遇龙女,他同情弱者,大义诚信为她传书洞庭,却耽搁考试误了自己的前程;令人感佩!


汝城传闻:清代热水乡出了个道台,他衣锦还乡时见热水河热雾蒸腾,泉眼象开锅之水“噗噗”作响,鸡鸭蛋放下去,35分钟就可往嘴里塞了。他反而不快,认为是“漏气”,有损镇上的龙脉。于是收齐汝城和江西崇义、广东仁化3县的桐油,组织人力将桐油拌石灰,纱布、把热水河沙洲上的泉眼全都堵上,至今还能见到一些桐油灰堆。真是愚不可及,厚实的大地岩层都封不死的地热,桐油石灰怎能奈何?时日一长,又热气喷突,热泉喷涌,自由流淌。


骑田岭周边乡里的老辈人曾传说:远古,天上十日并出。10个太阳原是大神树上栖息的10只神鸟,每天轮班飞一只上天,变成日头发光发热,于是南岭大地风调雨顺,春种秋收。可时间一长,神鸟们内部产生矛盾、不规矩了,一起捣乱,十日并悬空中。大地顿时炎热如火,草木旱死,稻禾焦枯,河水断流,人类惶恐!神农炎帝命神箭手后羿射日。后羿登上南岭山顶张弓搭箭,一连射中9个太阳神鸟,分别落在资兴、汝城、郴县、永兴、宜章、临武等地变成温泉。有一个掉在骑田岭岭头上摔碎了,于是滚往岭南面,变成了韶关、清远、从化的温泉······多么富有想象力!当然,后羿在神话传说体系中与神农不同时代,但老百姓不管这个。实际上,这传说倒是揭示出郴州地处南岭山脉的区位地理信息,说明南岭特殊的地质构造,成就了孕育地热资源与地学景观的地质学根据。


有一个传说耐人寻味:自古资兴百姓去炎帝陵朝圣,总先要到汤市温泉洗个干净才过山,这种洁身止欲、敬对神农炎帝的行为,叫“洗汤”。资兴的俗话即“去炎陵进香,必须得洗汤。”传说神农炎帝尝百草时,给南岭带来了五谷,却引起旱魔魃的妒恨。他吐出火舌,处处顿成焦土。炎帝唤来雨师赤松子,大战旱魃,斗法到资兴上空,炎帝把旱魃死死压入河涧岩石下,赤松子降下大雨。于是河边石头裂缝中被旱魃火舌烧沸的水“突突” 冒热气,像一锅煮沸的汤。这地方从此就叫“汤市”,小河涧就叫“汤边河”,而温泉水就有了一个专用名词“汤”。


我们到日本、韩国进行文化交流时,都泡过温泉,亲眼见日本的温泉旅馆外写着大大的汉字“汤”,日本人、韩国人至今把泡温泉叫“洗汤”。可以说要刨根究底的话,天下“汤文化”的底蕴,恐怕就在中国南岭的郴州:资兴“汤市”,以及各区县的“汤泉”、“汤湖”、“桃花汤”。


 


1:北湖区龙女温泉 
 

2:汝城县热水温泉

 

 

附:郴阳八景的“圆泉香雪”——天下第十八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