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荡舟手机网
导航

主页 > 郴州风采 > 郴州文史 > > 详细内容

后楚怀王(义帝)之孙郴侯建宅资兴的前因后果

  郴侯山,又名侯公山,地处资兴蓼江南岸。据《兴宁县志》(资兴古称“兴宁”)记载:西汉昭帝始元四年(公元前83年),封(后)楚怀王熊心之孙熊畅为郴侯,建宅于今蓼江镇中学所在地,后人将它称之为郴侯宅,又叫郴侯寨。宅后的那座山被称为郴侯山。那时,资兴还没有建县,境地属郴县,故称之为“郴侯”,(“侯”:古爵名,为五等爵的第二等。) 这是资兴市境内唯一的一处有史料记载的以封建封爵命名的地方。


 据《兴宁县志·杂纪志·古迹》载:“郴侯宅,在县北蓼江市,汉昭帝封楚怀王孙(熊)畅为郴侯。汉时资兴县为郴县地疆,故宅于此。”《郴州地区志》第三十三编“文物名胜”篇载:《郴侯寨石壁》,在资兴市蓼市乡程江南岸。《大明一统志》载:“汉昭帝封楚怀王孙(熊)畅为郴侯。”郴侯喜爱此地,建庵居住,称郴侯宅。耸立的石壁,裂穴有清泉。小小磴道,像天梯一般。庵舍重楼叠阁,逦倚相接,紧贴石壁,壁下绿树捧托,清流倒映。《水经注》云:“醁水出县东侯公山。”古时资兴属郴县地,所以说在“县东”。“醁水”又称程水,程水酿酒,色绿味醇,愈久愈香,相传可以沉醉千日。古桂阳郡置酒官酿酒于山下,名曰“程酒”。《郴州总志》载:“程乡有千里酒,饮之,至家犹醉。”


郴侯的祖父义帝熊心曾经以“郴”为都,其陵墓、祠堂也都在郴州,每岁祭祀不绝。熊畅之所以被封侯、建宅于郴县东,主要是仰仗着祖父即后楚怀王义帝熊心的祖荫。


那么,后楚怀王是个什么样的人,在历史上起过什么重要作用,又是什么原因到了当时被称为南蛮之地的郴州呢?


稍微查看一下历史就知道,中国历史上有两个楚怀王,一个是战国时期的楚怀王熊槐,被骗客死在秦,他所在的时代造就了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另一个就是秦末的熊心,初被立为楚怀王,后被尊为“义帝”,是“亡秦”战争中的精神领袖,后为项羽谋杀。前后两个楚怀王是祖孙俩,熊心与其祖父熊槐谥号相同,以期承袭其威望,“从民所望也”。


【后楚怀王(义帝)】


 (?~前205年)


后楚怀王义帝熊心,(前208~前205年在位)是楚怀王熊槐之孙,公元前223年楚亡后流落民间牧羊。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秋七月,陈胜、吴广于蕲县大泽乡(今安徽宿县)起事反秦,夺取陈县后,遂立国号“张楚”,陈胜自称楚王。天下英雄响应,九月,楚人刘邦沛县(今江苏沛县)起兵,自立沛公。同月,楚国名将项燕之后项梁、项羽叔侄起兵于会稽 (今苏州),项梁自号武信君。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腊月,陈胜被秦将章邯击败,下落不明。同年夏六月,项梁获悉陈胜确已遇害的消息,遂召集刘邦等各路将领至薛县(今山东滕县)商议反秦大计。谋士范增献策说:“陈胜败固当(理所当然)。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自怀王(熊槐)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故(所以)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今陈胜首事,不立楚后(楚王后代)而自立,其势不长(不能长久)。今君(项氏叔侄)起江东,楚蜂起(蜂拥而起)之将皆争附君者,以君世世楚将,为能不复立楚之后也《史记·项羽本纪》”。项梁采纳范增的建议,访楚王后裔怀王之孙熊心立为楚怀王,定都于盱台(今江苏盱眙)。熊心与其祖父熊槐谥号相同,以期承袭其威望,“从民所望也”。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秋九月,秦将章邯于定陶(今山东定陶县)击败楚军,项梁兵败丧命。此时,刘邦、项羽仍在攻打陈留(今河南开封东南),而陈胜旧部吕臣驻守“张楚”旧都陈县(今河南淮阳),均位于定陶西南边,倘若秦军乘势南下,盱台危矣。刘邦,项羽为稳定军心,保卫怀王,抵御秦军,急移师东归,并请怀王北上迁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吕臣也觉形势严峻,弃守陈县,投奔怀王,驻军彭城东,与驻彭城西项羽,驻砀郡(今安徽阳砀山)刘邦彼此形成犄角,互为声援。而秦将章邯“已破项梁,以为楚地兵不足忧,乃渡河北击赵”。楚正面军事压力暂时消退,怀王开始着手整顿楚国政局,并亲理楚国军政事务,积极策划伐秦灭秦总的战略布置。


闰九月,“怀王并吕臣,项羽军自将之”,即将项羽、吕臣二支军队合并一处由自己直接统帅,怀王开始掌统南方各路反秦义军。怀王破格提拔宋义为卿子冠军,确立自己亲信掌握兵权,率项羽、范增、英布等将北上救赵。同时发表了著名政治宣言,与诸将约定“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并同意刘邦收集项梁、陈胜余部西行攻秦。但项羽不愿北上救赵,更愿与刘邦西行入关。怀王认为“项羽为人慓悍,独沛公素宽大长者,可遣”,没有答应项羽要求,而只遣沛公西行攻秦。


  汉王元年(公元前206年)初(冬十月),沛公刘邦“入破咸阳,平秦”。二个月后(冬十二月),项羽于巨鹿大破秦军主力后拥兵四十万继刘邦入关,“诛秦王子婴,屠杀咸阳”。


秦亡,项羽因晚于刘邦入关,故使人还报怀王要求改变先前“先入定关中者王之”的约定,怀王不允。项羽原本就对怀王不肯遣他与沛公俱西入关有所怨恨,此时更为恼怒,怨曰“怀王者,吾家(项家)所立耳,非有功伐,何以得专主约(怎么一个人主持约定)《汉书·高帝纪》”,又曰:“天下初发难时,假立诸侯后(后裔)以伐秦。然身被坚执锐首事,暴露于野三年,灭秦定天下者,皆将相诸君与籍(项羽)之力也。义帝虽无功,故当分其地而王之(分地称王)《史记·项羽本纪》”。春正月,项羽佯尊怀王为义帝,“实则不用其命”。春二月,项羽仿效旧制,大行分封王侯。并自立西楚霸王,将义帝都城彭城据为已有,借口“古之帝者,地方千里,必居上游”,迫义帝迁都于长沙郡郴县。


  郴县地处五岭北麓,古为南蛮百越之地,位于湘江干流耒水上游河谷。战国初期,仍处于“各以邑落自据”的氏族社会,楚人称其为“菻”,意为长满青蒿的地方。战国中期,楚悼王拜吴起为相“南平百越”,“菻”为楚征服,为楚南边陲。楚怀王熊槐时期,方形成一定规模的城邑,故改称为“郴”,(据楚“鄂君启舟节”铭文考证,原篆左从“邑”,右从“廪”之初文的楚篆字是“郴”的通假字,原意引申为“边远之邑”)。郴城怎比得上彭城繁华。义帝自然不肯移身迁都,仍居彭城。


义帝元年(公元前206年)夏四月,项羽欲还都彭城。怎肯义帝与其共居一城,故派遣将士迫义帝徙郴,义帝无奈只得出都就道,但左右群臣,依恋故乡,怨声载道,未肯速徙。项羽大怒,暗令义帝途经之地的三王(九江王英布、衡山王吴芮、临江王共敖)欲将义帝击杀于途中。义帝元年,汉王二年(公元前205年)冬十月,英布遣将追杀至郴县。据《一统志》载,当年项羽派英布追逐义帝至郴州文庙一石井旁(原郴州地区计量局院内)势穷而死,因而这处石井被称为穷泉。英布在石井旁杀死义帝后,将剑插于郴城康泰坊石罅间(石罅:石头裂缝,今郴州第一人民医院门口五通庙石桥边),于是就冒出一股泉水,被喊做剑泉。《方舆览胜》载:“项羽将英布卓(插)剑于此,而泉出,故名。”郴人怜之,将义帝葬于城邑西南边的后山。《万历郴州志》载:“墓在州儒学后,其冢大而圆,高可二丈余,冢旁有祠,绘义帝像。”胡曾写诗道:“义帝南迁路入郴,国亡身死万山深;自从埋向穷泉后,几度西陵片月沉。”


汉二年(前205年)三月,汉王刘邦统大军东渡黄河直指洛阳,途经新城(今河南商丘),遇三老董公获知义帝死讯,汉王十分悲痛,令三军发丧,缟素三日。发檄文布告全国:“天下共立义帝,北面事之。今项羽放杀义帝于江南,大逆无道!寡人亲为发丧,诸侯皆缟素。悉发关内兵,愿从诸侯王击楚之杀义帝者《史记·高帝本纪》”。天下诸侯响应,汉王得各路大军,共计五十六万人,杀奔彭城,讨伐项羽,揭开三年楚汉之争序幕。


 公元前202年,刘邦灭项羽统一天下,建立汉王朝后,遣王陵、周勃、樊哙三侯至郴为义帝发丧。后人建祠庙以祀义帝,并将三侯所过永兴、桂东,咸立三侯祠以祀。


义帝熊心在群雄并起的秦汉之交时期,似乎只是一位伴随着大英雄刘邦、项羽的历史配角,常被人忽略,但只要仔细研究文献记载,我们就不难发现,义帝熊心由于历史机遇被推向历史舞台,虽昙花一现,但是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他有胆有识,是“天下贤主”,在各个历史时期内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有着不可忽视的历史作用。在某种意义上说,如果没有后楚怀王义帝,就没有后来的楚汉之争,中国的历史就会是另一个样子。 


义帝之孙熊畅被封为郴侯有一说:义帝流落民间牧羊时,被项梁找回;义帝被害时,熊畅之父年岁尚幼,不知何因躲过了屠杀,之后不知所踪。所以,刘邦分封天下时“皇帝曰:义帝无后”,实际上是当时没有找到他的后代。到汉昭帝时,人们寻找到了义帝的后代,这才“封熊畅为郴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