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到今说源流
郴州在衡岳之南,骑田岭下,北吞洞庭八百里波涛,南观南海瞬息间风云,是我国历史上的古城、名城,也是南国少有的风景佳丽的山城。
根据解放后在桂阳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刻纹骨椎,证明当时郴州已有人类居住。从资兴乡一座周墓里发掘出来有铜矛、剑镞;在和平岭的战国墓里发掘出来有银斑剑和铁脚铜鼎。这些出土文物足以证明,早在春秋战国以前,郴州在我国地理上已占有位置,当时的铸造业已经具有相当的水平。可是,“郴”字不见史传。直到汉司马迁写《史记》,出现“项羽徒义帝长沙郴县”一句话,“郴”字才赫然纸上,脍炙人口。项羽徒义帝于郴州,在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就是从那时算起,郴州的历史,到今天也已经有二千一百八十余年了。
郴州地域源远而流长:夏、商、周三代,《禹贡》、《尔雅》、《周礼》记载,天下分九州,郴州地域属荆州。春秋战国时,郴州属楚;至秦始皇分天下三十六郡,郴州属山南郡(因《史记》称“长沙郴县”,历代史家又以郴州属长沙郡)。西汉时,分长沙南郡为桂阳郡,领县十一,包有粤北阳山、含洭、曲江、浈阳等县。东汉建武中(公元57-58年),移治耒阳,不久仍迁还郴州。三国吴蜀分荆州,以湘水为界,桂阳郡属东吴。吴末帝孙皓甘露元年(公元265年)以桂阳南郡为始兴郡,从此,粤北几个县便脱离桂阳郡的管辖。晋(公元265-420年)称桂阳郡。南北朝(公元420-589年)时,宋、齐、梁都称桂阳国(侯王封地称国),陈又称桂阳郡。隋文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一度废桂阳郡,置郴州。隋焬帝大业初(公元605年以后数年),仍恢复桂阳郡。唐高祖李渊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改为郴州。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又称桂阳郡。至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复为郴州。五代(公元907-960年)时,除后梁称彬州,后晋称敦州外,后唐、后汉、后周各代都称郴州。宋称郴州桂阳郡,设知军。元改郴州路,设总管。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改路,置郴州府,设知府。清为直隶州,设知州。民国改州为县。历代治所一直在郴州。
作为古城,郴州的城垣非常雄伟壮观。关于城垣的修建,秦以前无考。秦以后最早的城垣,是汉太守杨璆所建。从西晋到李唐,仍无文字记载。至五代后周显德三年(公元956年),增筑子城,宋孝宗淳熙十六年(公元1189年),太守丁逢开始建造城楼,宋宁宗嘉定三年(公元1210年),叶崇继之而作卫头。明洪武二年(1339年),罗福作乱,调茶陵卫刘保讨平之,立守卫千户所,筑新城,周围五百九十三丈三尺,高二丈五尺,厚一丈八尺,重楼五座。门四:东名朝阳,南名迎熏,北名仙桂,西名瞻极。二百四十多年后,即明代宗景泰间,(公元1450-1456年),千户高景春重修,城门改路名称:东朝阳,南镇南,北仙桂,西瞻成。有楼三:东称来鹤,西称爽极,南称迎薰。明正德七年(公元1512年),千户胡勋增修城廊。明世宗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知州赵恂创筑外城,东西南三门,都立月城。到清朝,康熙五十三年、五十九年,雍正十一年,乾隆二十一年,嘉庆十六年,规模不等,都作过修葺。今天,城垣已全部拆除,古城的痕迹,很难辨认了。
郴州市个军事战略要地,地处湖南、广东两省要隘,南下广州八百里,北上长沙七百里,并且山多林密,“崇峦可控险,间道可设伏,守可为攻,逸可待劳”。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立即派五十万人戌守五岭。(《广州记》指明,五岭就是大庾、始安、揭阳、桂阳。桂阳岭即骑田岭,也就是郴州南面的黄岑岭。)汉伏波将军路传德和马援,南征时都经过郴州,三国时蜀将赵云智取桂阳县,南宋名将岳飞驻军郴州,正史都有记载。特别是太平军从广西出发经过郴州,在郴州屯兵休整;一九二八年,朱德、陈毅在宜章、郴州等县发动“湘南暴动”,陈毅兼任中共郴县县委书记,这样,郴州就成了“自古已然”,而在现代革命史上更加著名的城市了。从地下资源来看,郴州的地下资源蕴藏量大,品类繁多。稀有金属有钼、铝、锌、钨、锡、铋、锑、汞、硫、金、铀、铍等,黑色矿品种有铁、锰和钛。其中铁的藏量,早著称全国。根据历史记载:汉时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都设置铁官长和铁官丞;出铁多的郡县,也置铁官,主办冶炼。当时,全国设铁官四十九处,桂阳郡是长江以南仅有的一处;唐朝时,封建王朝在郴州设置专职的钱官铸钱,“天下炉九十九……益、郴皆五……,”郴州和益州并列第七位。
“郴环山而为州”。郴字从林从邑,邑在林中。郴州的山水,既秀且奇。唐张籍《送严大夫之郴》诗说郴州“有地多生桂”,郴山郴水,幽香迷人。宋阮阅竟说“春”藏在郴州,“万紫千红一径深,胭脂为地粉为林”。韩愈对郴州山水的评价最高,也最全面。他说:“衡之南八九百里,地益高,山益峻,水清而益驶,其最高而横绝南北者岭,郴之为州,在岭之上。”“郴山奇变,其水清泻。”“清淑之气,蜿蜒扶舆。”的确,郴州山水,富有湘南山水的特点。历代名将贤相,墨客骚人,包括传说中的吕洞宾等等,他们许多人曾来郴州,都和“苏岭云松”“北湖水月”打过交道,都喝过“园泉香雪”,听过“南塔钟声”。诗圣杜甫和《牡丹亭》作者汤显祖虽然没有来到郴州,可是,他们向往郴州,留下了热情怀念郴州、歌唱郴州的诗。
一九四九年八月十五日, 郴州解放。三十二年后,郴州起了什么变化?传说苏耽化鹤归来,在东门城楼上用脚爪写诗,有“城郭是、人民非”一句话。今天的郴州,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十五万人辛勤劳动,不但“人民”全“非”,“城郭”也不是旧时模样。今天、根本不能说什么“风景不殊”,而应该说:“妆点此江山,今朝更好看”了!
作者:李沥青 写于一九八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