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读书笔记集锦--日常杂用文体
(五)读书笔记集锦--日常杂用文体
唐朝韩愈在读《鹖冠子》时所写的一篇读书笔记
《鹖冠子》十有九篇,其词杂黄老刑名。其《博选篇》,“四稽” “五至”之说当矣。使其人遇时,援其道而施于国家,功德岂少哉! 称“贱生于无所用,中流失舟,一壶千金”者,余三读其辞而悲之。 文字脱谬,为之正三十有五字,乙者三,灭者二十有二,注十有二字 云。
例一(见下页):
毛泽东批注的历史战例
继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之后,赵匡胤建立了北宋王朝是为宋太 祖。北宋初期,宋太祖发动了一连串的战争,来实现他统一全中国的 愿望。及至他的弟弟宋太宗赵灵即位时,与宋对立的只剩下契丹与西 夏。太宗继承其兄的统一事业,亲自统率军队讨伐契丹。《宋史•太宗 本纪》记载,宋太宗沿途所到之东易州、涿州、幽州、蓟州等地剌 史、节度使等纷纷来降。毛泽东在这段文字的天头上批注:“此人不 知兵,非契丹敌手。”
接着,在“帝督诸军与契丹大战于高梁河,败绩。甲午,班师” 这一段的天头上,毛泽东批注:“尔后屡败,契丹均以诱敌深入,聚 而歼之的办法,宋人总不省。”
高梁河一战,是在宋军平定北汉之后,军队没有得到适当休息, 虽然连着打败过几次契丹军,但幽州久攻不下,部队由于连续作战, 过于疲劳。宋太宗不了解敌情,指挥部署不当,陷于契丹的两军夹击 包围之中,因而导致失败。所以毛泽东批评宋太宗:“此人不知兵。” 宋太宗雍熙三年(公元986),由于契丹不断南侵的威胁,宋再一 次发动讨伐。大平军节度使曹彬从东线直克涿州,一路胜利。忠武军 节度使潘美在西线也节节得胜。潘美的副将观察使杨业攻占了寰州, 形势很好。但曹彬连胜契丹攻克涿州后,因无粮草供给,孤军深入, 契丹看准这一情况,屯真幽州,坚守不战,曹彬只得还师雄州。宋太 宗却严令斥责曹彬,命其急进。曹彬再次到了涿州,粮草又尽。这 时,契丹沿途设下伏兵,两路钳住宋军,曹彬大败于歧沟关。不久, 契丹集中10万兵力攻寰州,杨业也由于孤军深入敌境,粮草供应不 济,苦战力尽而败北。杨业被擒,“守节而死”。潘美也由于同样的原 因而战败。毛泽东在这段记载的天头上批注:“契丹善用诱敌深入战,让敌人多占地方,然后待机灭敌。”
在杨业“守节而死”的天头上,毛泽东写下:“杨业战死”四字。 毛泽东在批注中,再次称赞契丹善于用“诱敌深入,聚而歼之”的 战术,批评宋太宗“总不省”,“不知兵”,不是契丹的“敌手”。
《宋史•太宗本纪》篇后,作者写了一段赞语说:“帝沉谋英断, 慨然有削平天下之志。”
毛泽东不以为然地在旁批注:“但无能。”
赞中又说:帝“欲自焚以答天谴,欲尽除天下之赋以纾民力。帝 有五兵不试,禾稼荐登之效。是以青齐耄耋之叟愿率子弟沿道,请登 禅者,接踵而至。”
毛泽东表示异议地批注:“不择手段,急于登台。”
赞中又说:“故帝之功德,炳焕史牒二二。”
毛泽东批注:“幽州之败。”
毛泽东的上述读史批注,从军事观点上,对契丹的“诱敌深入, 聚而歼之”的战略战术,是颇为重视和赞赏的;而对旧史学家所溢美 称颂的宋太宗,毛泽东却有许多不敢苟同,乃至相反的评价。
从毛泽东读史时对战例的圈画批注看,他是联系自己在长期革命 战争中的实战体会,审视、研究和总结我国古代战争成败得失的经验 教训,汲取其中有益的营养,探讨具有普遍意义的战争规律与特点, 从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宝库的。
(《光明日报》1991, 10,19)
例二:斯大林给他自己写的《十月革命的国际性质》一文所写的提要 笔记:
[原文]过去的革命,结局通常都是由一个剥削集团代替另一个 剥削集团执掌政权。剥削者更换了,剥削仍然存在。奴隶解放运动时 期的情形是如此。农奴起义时期的情形是如此。英、法、德三国有名 的“大”革命时期的情形也是如此。我不提巴黎公社,因为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为反对资本主义而扭转历史的第一次光荣的英勇的然而没 有成功的尝试。
[提要]过去的革命,结局通常都是由一个剥削集团代替另一个 剥削集团执掌政权。剥削者更换了,剥削仍然存在。奴隶革命、农奴 革命、工商业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情形都是如此。
例三:石玉山读魏巍《这才是青春开花处》一书时所写的读后感
时代的强音
——读《这才是青春开花处》
《这才是青春开花处》(石油工业出版社出版),共收集魏巍同志 55篇散文和杂文作品,大多是他1990年写的,通读全书可以清楚地 看出,他写这些东西的出发点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批判资产阶级 自由化;通过具体的人和事,运用艺术形象的笔法,理直气壮地宣传 共产主义伟大理想。因此,篇篇都是发自这位老共产党人、老作家的 肺腑之言。它告诉人们:绝不能放松今日的努力,更不能失掉共产党 人最终追求的共产主义大目标。在当前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严重挫 折的情况下,阅读这些作品,尤其感到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
然而,有谁又能想到魏巍同志写这些作品的毅力、艰辛和不易 呀。在前几年资产阶级自由化大肆泛滥的时候,他为捍卫马克思主义 伟大真理,就想写些杂文之类,对那些非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加以批 驳,但苦于无处发表。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思想战线发生了转 机,有了说话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他精神振奋,勤于写作,针对 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弊端,发表了不少杂文。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把 憋在肚子里的话倾吐了一番。不料,在博得广大群众热烈欢迎的同时,却遭受到个别人的非难、反对,甚至是辱骂、恫吓,直至人身攻 击。对此,魏巍同志的态度是异常坚决的。他说,难道怕有人反对, 我就不写了?有人反对,正说明我的杂文起了作用。他自找苦吃,继 续写作,不顾个人的得失。《这才是青春开花处》之后,他又在着手 写续篇《新语丝》,在《光明日报》连续发表。
宋代朱淑贞有诗云:“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我 看,这正是魏巍同志的品格和个性的写照。魏巍同志一向把资产阶级 腐败的东西视为黄叶和秋风,而把无产阶级的东西视为永世不败的香 花;他从不尾随黄叶与秋风舞动,而对无产阶级的神圣目标却苦苦追 求。他对自己的观点,从不半隐半露、遮遮掩掩,他对人对事也不曾 掺杂半点个人恩怨。他是诗人、小说家、散文家,又是优秀的杂文 家,更是一位坚强的战士。
然而,对同一件事物却往往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也还有人把 魏巍发出的时代的强音,误认为是“左”的表现。当然,这并不奇 怪。因为这种人耳目中充塞的非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太多了,而对真正 的时代的强音却充耳不“进”。
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强音是威力无穷的。现在,呼唤这种时代最强 音的人不是太多,而是显得太少。时代要求我们有更多的人,无私无 畏地参加到时代最强音的合唱队伍中来,根据党的“一个中心,两个 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的要求,在搞好经济建设的同时,搞好思想建 设,齐心协力向着美好的未来阔步前进。这就是我从魏巍同志的近作 中得到的一点启不。
例四(见下页):
谈人物之间的情感照应
-读《故乡》札记
瑞荣
写好人物之间的情感照应,是小说写作技法中一个极为重要的问 题,无论从事创作或是阅读欣赏作品,对此都不能忽视。把握好情感 照应这一环节,可以使我们更细微深切地展示或理解人物形象的内 蕴;反之,则会造成对人物性格的误解和歪曲。这里,我们以鲁迅的 《故乡》为例,简析人物之间的情感照应问题。
《故乡》是具有浓厚人情味的小说,人物与人物之间的感情交流、 感应,写得特别充分,特别感人。
小说开头,结合景物描绘,写了第一人称“我”对故乡的眷念。 接着出现了母亲。通过几个细节写母亲的可亲可敬:“我的母亲很高 兴,但也藏着许多凄凉的神情”;当谈到搬家卖屋的事,母亲说:“你 休息一两天,去拜望亲戚本家一回,我们便可以走了。”那么重大繁 难的事情,母亲一手妥善料理了。这样,一个坚韧、操劳、慈祥而又 深爱儿子的母亲,便突现在眼前。
沿着怀乡思乡的感情之流,抒发了母子之情,既是为显示故乡之 可爱,也是为“我”所思念的另一人物农民闰土作铺垫。闰土是 “我”少年时的朋友,20多年未见,当母亲提到他,“我的脑里忽然闪 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这图画的主角就是闰土。从这图画在“我” 脑中的构成和留存,可看出“我”对闰土怀念的深切。而闰土呢,据 母亲说,“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回面。”待知道 “我”回来了,又“实在喜欢的了不得”。可见闰土对“我”的感情, 仍是那样真挚。但在情节的高潮处,写闰土与“我”见面,他的一声 “老爷!”使“我”打了一个寒噤,知道我们之间巳经隔了一层可悲的 厚障壁了。这是最令人“气闷”和“悲哀”的。然而必须看到,这“隔膜”之表现得悲哀痛切,正是由于充分地写出了人物之间友情的 交流感应为前提。可是以往的分析只强调闰土是“木偶人”,忽视了 他和“我”的友情的照应。
对另一个人物杨二嫂,以往的评论大多孤立地看她的言行,将她 判为“乡村泼辣妇”。若是这样,她那明拿暗骗的行为,就该认作是 女无赖耍泼得逞;而母子二人,必然是由于软弱而受欺的了。这样, 显然是对人物形象的莫大歪曲。
看看小说中真切细微的描写吧。当杨二嫂带着“尖利的怪声”突 然来到,加上那巧言令色、夸张做作的形态,“我”感到愕然和厌恶, 这是很自然的。但当母亲出来,客气地向杨二嫂解释:“他多年出门, 统忘却了”;又对“我”说:“这是斜对门的杨二嫂。”这时“我”记 起了这位邻居,立刻“惶恐着,站起来”;杨二嫂继续说些话,“我” 却一直“闭了口,默默的站着。”显然是母亲的话语和情态影响了 “我”,知道这是母亲的邻里好友,不敢怠慢。
杨二嫂在灰里埋藏碗碟,反诬闰土,又拿走“狗气杀”,这本是 很恶劣的行为。但母亲谈起这事,只说了一句同情多于揶揄的话: “亏伊装着这么高底的小脚,竟跑得这样快。”母亲念在多年友善相处 的邻居,对她由于贫穷而做出'的不好的行为,釆取宽容忍让的态度。 多么温良、仁慈,多么厚道的母亲啊!
小说既写了母亲对杨二嫂的温厚,又着力地写了她对闰土的诚爱 之心。这些描写都是为了衬托“我”与闰土的真挚友情,使人深信: 有这样好的母亲,便有这样好的儿子。“我”对闰土的挚爱之情,无 疑与母亲素来的教养影响分不开;闰土对“我”的深情得以长久留 存,同样也与母亲历来对他的诚爱相待分不开。从人物的情感照应关 系来看,母亲是很重要的人物,可是历来关于《故乡》的研究论著、 文章,从未见到对母亲作差强人意的分析。这一重大疏忽的出现,除 了机械论、教条主义流行的原因之外,忽视情感照应,孤立地分析人 物,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鲁迅曾认为,要改造中国的国民性,必须注重“灌输诚爱二字” (致许寿裳信)。读《故乡》,我们可以明显感触到,他的确是怀着这样 热切的深心。《故乡》写作技法的成功之处:一是牢牢把握一个中心, 即“诚爱” 二字,充分而从容地写人物的情感照应;二是结合情节发展 的主线,顺理成章,错综而多角度地写好人物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感应。 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很好地记取和借鉴的。
例五:
“就”字用得妙
贲立人
明代杨慎《升庵诗话》云:“孟集有‘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之句,刻本脱一 ‘就’字,有拟补者,或作‘醉’,或作‘赏’,或作 ‘泛’,或作‘对’,皆不同。后得善本,是‘就’字,乃知其妙。” “就”字下得确实妙,为什么这个字用在这里就“妙”呢?杨慎没有 说明。今试作分析如下:
如果只从赏菊的角度上看,用“醉”、“赏”、“泛”、“对”等字, 皆可以。要是真正了解《过故人庄》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和诗人当时深 层的心里情绪,就觉得唯有“就”字下得精妙。“就”字有走向、靠 近的意思,不但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孟浩然走向、靠近“菊花”的行 动,而且生动地反映了诗人向往田园生活的心情。这首诗的主题思想 是,赞美友情和田园,抒发诗人从仕途转向归隐的情怀,同时也淡然 地蕴含着失意的感慨。这个“就”字与主题相吻合,还深化了主题。 此字生动地表明:诗人孟浩然谋仕不遇,幻想破灭,因而志向转变< 了,要从仕途转向田园,靠近“菊花”。这个,“就”字,既表达了高 洁的象征——“菊花”,对诗人孟浩然来说,具有多么大吸引力!又 表达了诗人躬耕归隐的决心,从而/显示出诗人追慕陶渊明的意向,清 高的情操和刚强的性格。由此可知',妙哉“就”字。
例六:
诗学琐言
贲立人
我的思想之中,
那些从未被文字俘获的,
栖息在我的歌与舞上。
——泰戈尔《流萤集》
这首短诗,意在表明:最新鲜的“艺术感觉”不可落入日常语言 的窠臼。新鲜的感觉,一旦受日常语言的限制、束缚,就不可能有效 地、充分地表达出来。
“栖息” 一词用得妙,妙就妙在把新鲜的感觉当作“飞鸟”。这种 “飞鸟”喜欢“栖息’’在诗人新创造的“歌与舞”上,生怕误入‘‘语 言的鸟笼”。这种“飞鸟”,一旦关进“语言的鸟笼”,则失去活力。
富于灵感的诗人,具有敏锐丰富的艺术感受力,常规的日常语言 往往跟不上这种感受力。因此,诗人有时要用独特鲜活的语言来表达 独特鲜活的艺术感觉。正如著名学者钱钟书所说:“诗人对事物往往 突破了一般经验的感受,有更深细的体会,因此也需要推敲出一些新 奇的字法。”
(转引自《诗刊》1985. 2)
例七:
散文诗断想
王慧骐
散文诗是一种自由的思想散步。
一个生活中出现的镜头,一朵情感撩起的浪花,一颗瞬间闪亮的 思维火星,都可以进入散文诗。
哲理的、政治的、社会的、人生的、或叙事,或抒情,或隐寓, 或呐喊,历史长河,磋跎岁月,恋人低语,花发月落……均可步入散 文诗的队列。
女诗人王尔碑以散文诗的口吻自述:“我走向雪原。背着一双冰 鞋——它,没有诗的红绫鞋好看,却能把我带到一个意想不到的迷人 的地方。” “我以小溪流的语言,诉说我对春天的爱;诉说我对美和力 的信仰。” '
我在想:散文诗之所以为若干少男少女所喜爱,大约爱就是爱它 的自由,爱它的无拘无束,可以淋漓畅快地表现自我的情绪、感觉及 意念。因为他们这个年龄正是一生中最浪漫、最自由、最不喜拘束、 最富于幻想的时候。回想起来,我爱上散文诗的时候,也正是20岁 刚刚出头,也正是踏着校园飘零的杨槐花,一步步走向阶梯大教室的 时候。
例八:
学习《雷锋日记选》摘录
青春呵!永远是美好的,可是真正的青春,只属于这些永远力争 上游的人,永远忘我劳动的人,永远谦虚的人。
(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51页)
愿你作暴风雨中的松柏,
不愿你作温室中的弱苗。
(同上,第10页)
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温暖,
对待工作要像夏天一样的火热,
对待个人主义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
对待敌人要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
(同上,第13—14瓦)
一块好好的木板,上面一个眼也没有,但钉子为什么能钻进去 呢?这就是靠压力硬挤进去的,硬钻进去的。
由此看来,钉子有两个长处:一个是挤劲,一个是钻劲。我们在 学习上,也要提倡这种“钉子”精神,善于挤和善于钻。
(同上,第57页)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 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同上,第5"7页)
例九:
读鲁迅小说《孔乙己》提纲
一、写主要人物孔乙己活动的典型环境(一至三段)。
1.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展示人物活动的社会背景(第 一段)。
2.写“我”还记得孔乙己的原因(二至三段)。
二、写孔乙己的性格和不幸遭遇(四至八段)。
1.写孔乙己特殊的社会地位,初步介绍他的特点(第四段)。
2.写孔乙己的历史和在酒店的品行(第五段)。
3.进一步写人们对孔乙己的冷漠态度(第六段)。
4.写孔乙己孤独和寂寞的心情(七至八段)。
三、写孔乙己的悲惨结局(第九段至全文结束)。
1.写孔乙己在社会上存在的唯一价值是供人们嘲弄(第九段)。
2.写孔乙己被打断腿的原因,揭露封建统治阶级的凶残面目 (第十段)。
3.集中写孔乙己的悲惨遭遇(第十一段)。
4.写孔乙己的悲惨结局(十二段至十三段)c
例十:
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表解
恨别
序幕:
开端:
莺莺诉哀肠,恼人秋色离人愁 丨老夫人——中第耀祖If#
个张生——拾芥粪土 1应 酒后相见——意痴心醉减腰围 小姐敬酒——相爱胜中举不做薄情郎 红娘敬酒——共食无言忆波折 红娘劝饭挑开拆离祸根“虚名微利” '互诉哀肠——得官不得官疾早归 互表决心——中举决不弃妻厌旧
卜降.*
'饮酒寄语——关怀备至难诉离情 .别前嘱咐——别爱野花再娶妻 尾声:听马嘶懒上车,载不动许多愁
- 上一篇:(四)札记与杂记--日常杂用文体
- 下一篇:启 事(告白)--日常杂用文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