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日记的特性和功用--日常杂用文体
(二)日记的特性和功用--日常杂用文体
日记这种文体有以下几个特性:
1.以第一人称来写。一篇日记无论篇幅长短,事情多少,都由 “我”的“思想”和“活动”贯穿起来。
2.每一篇日记的内容都是发生在同一天的事情。因此,事情发 生的时间,在什么地点,有哪些人参加等等,都要交待清楚。当然, 在叙述的过程中,可以采取多种表达形式,像回忆、想像、插叙等, 但总要以记述当天的事为主。
3.写作比较自由。这首先是文体自由,可叙可议,可歌可赋, 可即兴记事,可浮想抒怀,长短不论,结构随便。其次是选材自由, 上自国家大事,下至家庭琐事,情出喜怒哀乐,意至经验教训,凡是 自己认为值得一记的都可以写。鲁迅说:“写日记不要摆架子,因为 是给自己看的,所以反而看出自己的真面目来,我想这是日记的正宗 嫡派。”
总之,日记的内容应该记得生动活泼,丰富多采,形式上要灵活 多样,不拘一格。
日记的功用,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1.帮助记忆。生活中,我们每天都会碰到不少有意义、值得纪 念的事情,当时也许记得一清二楚,可是日子一久,印象便会模糊、 淡薄,甚至被忘得干干净净。如果我们能及时地笔录下来,事后即使 过了几十年,那“白纸黑字”也会被保存下来,“铁证如山”,重新读 起它们,会勾起对昔日许多旧事的记忆。有些好的日记,还可以使自 己终生受用不尽,其益无穷。“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其意义也就在于 此吧!
2.锻炼笔杆子。著名作家刘白羽曾以“业精于勤” 一言寄语广 大文学青年,勤即“勤于思想、勤于生活、勤于写作”;在谈到怎样 勤于写作时,他说:“我建议青年朋友写日记。我觉得这是文学生活中勤学苦练的一种好办法,天天动笔,愈练愈熟。”这句话道出了刘 白羽创作实践的体会,情理至深。有的人一拿起笔写文章就头痛,觉 得比生孩子还难,原因何在?这主要还是平时练笔太少,写得太少。 俗话说:“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绣花针。”只要我们勤于动手,坚持 不懈、认真不苟地写日记,就会越写越好,写作能力就会有长足的进 步。
3.好的日记是宝贵而重要的历史资料,可以弥补史书的缺陷。 任何一部史书都不可能一应倶全,或出于政治、宗教原因,或出于秉 笔者私意,对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的本来面目或多或少都会有所扭 曲、变形,而使后人不能一睹历史的真实,造成阅读和研究上的局 限。私人日记在这方面起到了堵缺补漏的作用,使历史事件还原其真 正本色,历史人物面目得以澄清。如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的日记,其 中记有大量竺可桢言、行、感想,当时的时事和社会、经济及人民生 活状况等资料,是研究竺可桢思想发展的过程,了解当时历史状况及 科学研究的宝贵资料。再如翁同龢日记,对于研究其人及晚清政治风 貌都是极其珍贵的资料。又如《越缦堂日记》,对于研究李慈铭的政 治思想更是不可多得的第一手资料。
总而言之,记日记不但可以帮助我们记忆,提高我们的写作水 平,而且还可以积累经验,提高我们的思想认识和工作能力。
- 上一篇:(一)日记的由来--日常杂用文体
- 下一篇:(三)日记的写作方法--日常杂用文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