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联的由来--对联
(一)对联的由来--对联
对联,顾名思义,就是两两相对的句子。对联是一朵小花,是我 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中一朵精巧别致的小花;对联,是一条小溪,是 我国古老文化长河中一条清澈的小溪。它以工整的对仗,和谐的音 调,特有的书法,为我国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这种文学形式在 世界各国中是独一无二的,是我国特有的瑰宝。
对联的别名很多,雅一点叫楹联,俗一点叫对子。它因贴在不同的实体上而有不同的称谓。例如:贴在门上的叫门联,春节贴在门上 的叫春联,新婚贴在门上的叫婚联,祭奠贴在门上的叫挽联,祝寿贴 在门上的叫寿联。贴在帐子上的叫帐联,贴在车门上的叫车联,诸如 此类的还有堂联、会联、庙联、廊联、厢联、亭联、船联、床联,等 等。众多的对联,其作用都是一样的。或歌功颂德,或写景抒情,或 评论人事,或阐述哲理。
对联,以对仗为基础,但与对仗仍有区别。对仗,是写作中的一 种修辞格,而对联是一种实体,是把对偶的句子书写在其他物体上的 一种实用物。唐时日本僧人遍照金刚在《文镜秘府论》中把对仗归纳 为29种。《笠翁对韵》中云:
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
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
雷隐隐雾蒙蒙,日下对天中。
风高秋月白,雨霁晚霞红。
牛女二星河左右,参商两曜斗西东。
十月塞边飒飒寒霜惊戍旅,
三冬江上漫漫朔雪冷渔翁。
这29种仅仅是对仗修辞格的29个方面。如果按着这些方面写成 诗句贴在门上,那就成了对联。例如,通海县秀山公园“秀山古柏 阁”前挂的一副对联:“秀山轻雨青山秀;香柏鼓风古柏香。”这就是 利用对仗修辞格中的“雨对风”组成的一副回文对。顺念倒念字音完 全相同。上联写山中雨,雨中山;下联写风中柏,柏生香。好一番雨 后青山的秀丽景象。
追溯对联的起源,大致可分三个阶段。
1.远古时期
因为对联是贴在门上的,因此和门神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古代 的门神有两个,一个叫神荼,一个叫郁垒。这两个人物出现于《山海 经》上。《山海经》载:“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间东北日鬼门,万鬼所出人也。上有两神人,一日神 荼,一日郁垒,主阅领万鬼。恶害之鬼,执以苇索而以食虎。于是黄 帝乃作礼以时驱之,立大桃人,门户画神荼、郁垒与虎,悬苇索以御 凶魅。”最早人们在门上贴的并不是对联,而是在桃木板上画着的这 两个门神。远在周代就有用桃木来镇鬼驱邪的风俗。桃符本来是挂在 大门两旁,长六寸、方三寸的桃木板,后来在上面画上两位门神的像 为符。每年正月初一,家家户户换上新符,说明神荼、郁垒在此,妖 魔鬼怪胆敢前来,就抓起来喂虎,以保来年平安吉祥。北宋王安石曾 在《元日》诗中描写这种古老的风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 人屠苏。千门万户睛睛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歌剧《白毛女》中喜 儿唱道“……门神门神扛大刀,大鬼小鬼进不来。”可见这种风俗流 传久远。
2.隋唐五代时期
从周代到汉唐,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们年年过年都要换上新 符。但到了唐以后,不知是谁,开始把桃符上的门神神荼和郁垒,换 成了秦琼和尉迟恭(敬德)。相传,唐太宗李世民生病,听见门外有 鬼魅呼号,以告群臣。秦琼和尉迟恭戎装立于门外,夜果无事。于是 令画工画两人像,悬挂宫门左右。后世沿用此习,秦琼和敬德就成为 门神。
后来,因为桃符上的人多,而画像又不易,所以就干脆把秦琼、 尉迟恭甚至神荼或郁垒的名字写在桃板上,悬挂在大门两旁,.这就将 桃符上的画变成了文字,产生了对联的基因。 .
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的思想不断进步,认为写上那几个人的名 字还不如写上一些押韵上口的喜庆吉利的诗句,这样就出现了第一副 对联。据载,第一副对联出于五代时期后蜀王孟昶之手。《宋史•世家 二•西蜀孟氏》云,宋灭蜀的前一年(公元964年)除夕,孟昶命_ 士辛寅逊撰词,题桃符。孟昶嫌辛词不工,遂亲自命笔:新年纳余 庆,嘉节号长春。
对联形成于五代,广泛运用则在宋代。宋人把换桃符发展为在桃 符上题写对联,对联用于祝寿和挽吊,题于书斋、寺庙、古井旁,宋 代史书上已有记载。如孙奕《示儿篇》提到:黄耕庚夫人三月十四日 生,吴叔经为作寿联:“天边将满一轮月,世上还钟百岁人。”宋人苏 福曾留下半副直到清朝无人对出的绝联“抉取携而不竭,住卤浸咸 蒸,独标平淡。”据说,广东省惠来县神泉港,有一口水井称“海角 甘泉”,为宋代人所开挖。因为这一带尽是咸水,唯独这口泉水清甜 甘冽,故称甘泉。当时本地有一个“神童”叫苏福,特意为甘泉撰写 了上联,故意留下下联。到了清朝乾隆年间,惠来县知县王玮修建甘 泉亭时,将此上联镌刻在亭内石柱上,留待后人续对。到了光绪年 间,翰林编修张作霖到惠来任盐知事时,与贡生胡斗搓同游甘泉,看 了上联后,续写了这样的下联:“怪消受以无穷,虽江翻峡倒,愈见? 含溶。”写好后命人贴在左边石柱上,并说:“十日后如无异议,即可 刻在柱上。”可是没有几天,就被一个牧童撕掉了。张作霖得知后笑 道:“牧童也知道我对的不好,这何用说。”
甘泉亭柱上的宋代半联,至今犹存。
文学作品中的对联,最早出现在宋代话本中。如宋代话本《碾玉 观音》、《大宋宣和遗事》、《清平山堂话本》等书中都有不少对联。 《碾玉观音》描写崔宁吃酒的酒态为:“三杯莲叶穿心过,两朵桃花上 脸来。”宋代还有“灯联”的记载。《楹联三话》引《隐居通议》说: “贾似道镇淮扬日,上元张灯,客有摘古名句作灯门联者:‘天下三分 明月夜,扬州十里小红楼。’”还有集联,就是把古代碑帖、诗词的佳 句凑成对联,也起源于宋代。
到了元代,由于元曲杂剧的盛行及其它种种原因,对联被一度冷 落了。流传下来的佳联不多。只有赵孟頫为西湖灵隐寺题的对联“龙 涧风迴,万壑松涛连海气;鹫峰云剑,千年桂月印湖光”比较有名。 赵孟頫是元代著名的书法家、诗人和画家,也擅长对联。元世祖忽必 烈第一次召见他时,生怕这仪表堂堂、气度不凡的赵宋后裔不愿称臣,便想用对联难为他,问道:“你会写楹联吗?”赵孟頫一挥而就: “日月光天德,山河壮帝居”。元世祖龙颜大展。虽然对联在元代不被 重视,但著名的杂剧作家却非常看重它,常常在剧目收场时用对联的 形式点出题目和正名。如关汉卿杂剧《救风尘》结尾:
题目安秀才花柳成花烛 正名赵盼儿风月救风尘 王实甫的《西厢记•长亭送别》及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均 有工整的联句,如“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兴,百姓 苦;亡,百姓苦。”
3.明清鼎盛时期
明代统治者为了笼络文人学士,给了骈体文以特殊的重视,因而 对联也得以兴盛、发展,应用范围大大扩展。明清两代皇帝也身体力 行。清代陈云瞻的《簪云楼杂说》和周晖的《金陵琐事》,均对明太 祖写对联有过记载:“春联之设,自明孝陵肪也。明太祖都金陵,除 夕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据此,桃符到明朝叫春 联了。朱元璋除令人写春联外,自己也亲笔撰写。他送给明朝开国功 臣徐达的春联是:“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出将人相,才兼文 武世无双。”他赠给金陵“莫愁湖”的亭联是:“清风明月本无价;近 水远山皆有情。”他在金陵曾微服出访,替一户除夕还未贴上春联的 阉猪苗家亲书春联一副:“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在明 太祖的倡导下,对联蓬勃发展,出现了一大批如解缙、祝允明、唐寅 等对联高手。
对联一旦时兴起来,就迅速走进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如祝寿、 祝酒、新婚、生子、医行、接风等,还有为亭台楼阁、高山大川、名 胜古迹所题联,因此春联仅成了对联的一种。
由于帝王的偏爱和人们的广泛运用,清朝的对联变成了美丽的装 饰品、文雅的交际手段。清乾隆皇帝最善题对,君臣们的问答,经常 以对联出现,留下许多佳话。才子纪晓岚是作对联的高手,深得乾隆的赏识。一次,乾隆见纪晓岚闷闷不乐,便问他有何心事。纪晓岚请 乾隆猜,乾隆以上联回答:“十口心思,思家思民思社稷。”纪晓岚见 皇帝直猜到他心里,非常激动,马上叩头谢恩,以下联道谢:“寸身 言谢,谢天谢地谢君王。”此联不仅前三字拼合成第四字,且要在后 g 面再三重叠使用,难度甚高,而且短短的22个字的联文,竟用了对仗、顶针、重复、递升、递减、拼字等六种修辞格。皇帝出联绝妙,
臣子对答工整樊贴,真可谓珠联璧合,天衣无缝。
乾隆执政时期,紫禁城各个宫门都有对联,达123副之多。不仅 朝廷如此,民间也很盛行。传说,有一次乾隆皇帝微服私访下江南, 见到一户农家正在操办喜事,乾隆一时兴起,便派人送去几个铜板和 一副上联“三个铜钱贺礼,嫌少勿收,收则贪财。”他满以为这半联 会使对方难堪。没想到这家的大人还没来得及回答,只见一个十一二 岁的顽童上前搭言:“两间茅屋待客,怕穷莫来,来则好吃。”回答得 工整巧妙,反而使乾隆举足不前,左右为难。
对联经过这漫f的三个阶段,已逐步变成了美丽的装饰品、文雅 的交际手段和给人以美的享受的艺术形式。
从宋代开始已有关于对联的书籍,清朝这类书更多,直到现代, 对联的书籍层出不穷,对联以它独特的风貌步入了文学艺术的大雅之 堂。
- 上一篇:(三)题词集锦
- 下一篇:(二)对联的特性--对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