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荡舟手机网
导航

主页 > 郴州风采 > 郴州文史 > > 详细内容

湘南起义对新型人民军队创建的意义

  摘 :在规模宏大的湘南起义中,朱德按照“人民的军队”的思想,通过“四整”、体制创新、军规制定、提出“红军”名称、创立游击战术并以实战检验等,完成了新型人民军队的创建过程 。

 关键词:湘南起义  新型军队  游击战术  创建创立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在全国各地发动和领导了一百多次武装起义,湘南起义就是这一百多次起义中极有特色的一次①1”。中共中央、中央军委1986年对它已有“胜利地发动”和“在井冈山胜利会师②16。24”的定论。本文认为相对于三大起义等的失败,湘南起义取得了两大“胜利”即其最大特色。而它之所以能取得两大胜利,主要特色在于作为武装起义,它继南昌起义之后,在创建新型武装即人民军队方面所起的重大作用及创立了新的作战原则。本文谨就此作几点发掘、考证与分析。

一、“人民军队”思想的产生与人民军队创建的脉络

1、朱德最早产生建立“人民军队”的思想

从现有所能发现的史料来看,湘南起义领导人朱德是中共最早产生“人民军队”概念、思想的人:1922年他赴德国学军事,1925年春他又计划赴莫斯科“入东方大学,再入赤军研究军事。归国后即终身为党服务,做军事运动③92”。当年夏天赴莫前,他与其他留学生应邀参加德共中央在柏林组织的“红色前敌”阅兵式。“红色前敌”系德共准军事组织,类似中国的民兵。朱德观看了阅兵式、野营军训、巷战演习,还有德国人民群众对“红色前敌”的热情支持。他详细地了解其组织形式和人员情况后,感叹“真了不起!这是人民武装的一次演习”,他认识到并指出“看来,革命要取得成功,第一要有人民的军队,第二要有人民的支持②129”。可见,朱德是中共提出建立人民军队、进行人民战争的第一人。

2、人民军队创建的脉络

怎样实现、在哪里实现建立“人民的军队”的思想呢?

(1)发端于南昌起义

毛泽东说过“1927年8月1日,贺龙、叶挺……同朱德合作,领导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南昌起义,红军的前身组织起来了④140”。南昌起义的意义是划时代的,先有南昌起义,再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和湘南起义。秋收起义按中共中央布置是“响应南昌暴动”,原计划进攻长沙的;广州起义则由于南昌起义军失败于潮汕后继续发动,以便占领出海口接受共产国际的援助、再行北伐。因此追溯红军的前身或者说第一支人民军队前身,无庸置疑是南昌起义军。南昌起义实现了中共始创军队的第一步,但南昌起义的名义仍是国民党左派,军队旗号仍是国民革命军;南昌起义的主要领导人是周恩来,朱德是参予组织的领导人之一,囿于时间、体制、人员成分诸种条件,红军的前身还来不及按其思想创建。

(2)承续、实践于湘南起义

南昌起义军南下广东失败后,中共中央在找,毛泽东在找,因为它是红军的前身、中共自己的第一支正规军,战斗力最强、军事骨干最多。反动派也在找,是想扑灭第一股也是最大的红色火种。朱德正确决策率队“穿山西进,直奔湘南”,因为“那里的农民运动强大,战斗性很强”。这不但完好地保存了红军的前身与火种,更重要的是他策划、发动、领导了声势浩大、波澜壮阔的湘南起义,在实践中重新规划、建设、发展了这支军队。因此从源头上说,湘南起义军直接来自于南昌起义军,且具备了第一支人民军队前身的资质,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南昌起义在一个省会城市举行,短短几天,只有正规军参加,它完成的是人民军队诞生的历史使命,即创建的“开篇”;而创建需要一个“建”的过程也就是“正文”,即实践的时间、空间与人员成分等条件,政治纲领、思想路线的提出,组织、体制、军纪等的建立,战略战术的制定,兵员的征召方式,作战的形式等等,才能完成。湘南起义在军阀混战之际,敌薄弱结合部、群众基础好、党组织力量强的湘南,及连接井冈山的湘东南共10多个县1个中心城市,动员起百万人民参与,波及影响湘粤赣20余县的广阔区域,坚持割据3个月。作为湘南起义的主要领导人,朱德在这样一个背景、这样一个政治舞台、这样一块人民的大土壤,才能实现他创建“人民的军队”的思想和抱负。因此,他率部直奔湘南时“一路上……组织红军”,在其影响下 “连伙夫也是这样,都认为……非组织红军不可③113”。组织红军,即有意识地组建创立区别于旧军队的新型“人民的军队”。

二、新型人民军队在湘南起义中创建形成

1、创建的基础——赣南与湘赣边界四整

过去的提法都说朱德领导的“赣南三整”,可与秋收起义的“三湾改编”媲美,且没有“湘赣边界”的地理位置概念。本文认为湘南起义的准备、策划阶段与新型人民军队创建,不只“三整”也不只在赣南,而是在赣南与湘赣边界地带的“四整”,分两个阶段。前一阶段,1927年10月中、下旬有打算地在赣南安远、信丰两县进行;后一阶段,11月有计划地在湘赣边界大庾、崇义、上犹(赣南)、汝城、桂东(湘南)几县交界地带展开。其内容较之“三湾改编”更全面丰富,形式更多样规范。目的是改造、整顿旧军队的体制、思想,创立、组建新军队的基础、制度。粟裕指出“总的来说,我们这支队伍在党的领导下,经过北伐战争和南昌起义的锻炼,是一支革命的武装。但是,它的基础是旧军队,还保留着旧军队中固有的那些不良制度和不良作风。在政治上,党对军队的领导还是薄弱的。在组织上,部队的成分比较复杂,虽然大部分是贫苦农民出身,一部分是革命知识青年,但兵痞、流氓也占一定数量,在未经改造之前,他们常常成为害群之马。在思想作风上,军阀主义习气象毒菌一样腐蚀着部队的肌体。从饶平到大庾的一个月的进军中,环境异常恶劣,上述这些不良因素给部队带来了更大的损害,如果不坚决加以改造和整顿,这支队伍不但不能继续执行革命任务,战胜凶恶的敌人,甚至部队本身能否存在下去也成了问题②163”。粟裕这段总结指明了:南昌起义余部必须要经历改造和整顿的过程,才能创建新的队伍,才能承担起湘南起义的艰巨任务。

(1)、安远整理思想,整顿士气

从赣南直奔湘南途中,一路上民团、土匪袭击,早晚气温低,这支孤军饥寒交迫、疾病流行,师、团长们离队去找党中央,不少人见革命陷入低潮悲观动摇开小差,甚至公开拉一个排或连离队②159,部队面临瓦解的危险关头,朱德在安远县天心圩先后召开党员、排以上干部和全体军人的3次会议⑤62—63,提出“要革命的跟我走,不愿继续奋斗者可以走,我虽有十支八支枪还是要革命的!”他用俄国革命成功的例子对照1927年的中国革命,要大家看清前途,说黑暗是暂时的,中国革命也会有个1917年的。他比喻“1905年时俄国革命失败了,留下来的‘渣渣’就是十月革命的骨干。我们这一次就等于俄国的1905年,我们只要留得一点人,在将来的革命中间就要起很大的作用。”他宣告一个打算“过去那个搞法不行,我们现在‘伸伸展展’来搞一下②161”。这句话也包含了要改造旧军队建立新的武装的意思。当人们问该怎么办时,他回答“打游击啊!”他胸有成竹地指出“这一带有大革命时期农民运动的基础。我们一定要跟农民运动结合起来,找个地方站住脚,然后就能发展⑥”。当有疑议说反革命天天跟在屁股后头追,怎么站得住脚?朱德卓有预见地指出“他们总有一天不追的,军阀不争地盘是不可能的,要争地盘就要打仗,他们自己一打,就顾不上追我们了,那时我们就可以发展了⑦。”陈毅也用“南昌起义的失败不等于中国革命的失败,……我们大家要经得起失败局面的考验,……我们要做失败时的英雄②162。”一番话激励官兵。这是一整,朱德清晰地阐明了:中国革命成败的起伏规律,必须坚持武装斗争,转向农村地区与农民运动结合,要在军阀混战的时空中建立农村根据地,采用游击战的方式,建立和发展人民军队等观点和纲领;并果断地将部队由旧招募式转为志愿式;这样就整理、去除了官兵的混乱意识,扭转了悲观情绪,统一了思想、增强了士气、坚定了信念。“我们剩下不到九百人,衣服破烂,身上又脏,而且饿得心慌,可是仍然直挺挺地站着,许多人背着3、4杆步枪⑧245。”一整务虚,从宏观上解决了政治纲领、思想路线、生存发展、革命信念、作战方式、兵源等问题,拉开了改造旧国民革命军、建立新型人民军队的序幕。

(2)、信丰整治纪律,整肃军法

传统提法无此一整,本文认为有必要专门列出。


a、从理论上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纪律何成军队?军队、军人的基本行为、活动是依照纪律、军法规范进行的,任何军队都有一定之规,何况朱德要改造旧军队、创建“人民的军队”,铁的军纪是人民军队的生命线。不可能不整治纪律。


b、从实践中看,确有此一整。粟裕忆述“这次整顿和改编部队,实际上是从信丰整顿纪律开始的”。本来,在直奔湘南途中,由于上述因素加上后勤供给全无,就时有破坏群众纪律的现象,大多数官兵对此愤而不满。但原建制打乱,有的军官不敢过问甚至怕坏分子背后开黑枪。进入信丰县城,朱德等开会,布置找地图、买药材③113。违纪大事发生了,少数兵痞竞带枪白吃白喝,有的用手榴弹作“典当”敲诈当铺,还美其名“消灭剥削”。朱德闻讯后,抓住此事马上整治纪律:让陈毅、王尔琢紧急集合部队跑步离城20里,开军人大会检查和宣讲纪律,查出带枪勒索、损害军誉、煸动逃跑、破坏团结的3个家伙。然后由陈毅宣布革命纪律,最后征求全体官兵意见,当场执行严肃的革命纪律②16466。本文认为这是不可或缺,非常关键重要的二整。它没有就事论事只整白吃白喝、敲诈勒索的违纪现象,还整煸动逃跑,破坏团结的歪风邪气,并上升到制度层面。如当场宣布执行严肃的革命纪律,即以军法整肃,切实保障新军队军规的建立执行。由陈毅宣布革命纪律,说明已有整纪的打算。并且指定成立了没收委员会、规定了募款与缴获物资要归公等一系列纪律⑤66。朱德还亲自下令“只有没收委员会才有权没收地主的财物⑧245”,这条纪律就严格规定了不准骚扰群众及保障绝大多数人的利益的尺度。务实的二整,通过整治纪律、整肃军法,完全打掉了旧军队的不良制度,扫除了旧军人的不良习气;通过宣布建立新的军纪军令的规章制度,维护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握有了工农武装最早的治军法宝。

(3)、大庾整编组织,整改建制

10月底到达大庾(大余)县,撤销原各种建制,重新登记党团员,成立党支部,把党团员分派到连队,“重新组织了党的教育机关……进行教育,建立政治工作及军事技术工作③113。”回收了转战途中走散、离队人员。千余官兵统一组成“国民革命军第5纵队”,辖7个步兵连、1机关枪连、1迫击炮连加教导队。这是三整,整编了党团组织,整改了部队建制,加强了党对军队的全面领导,开展了政治、组织、教育、军事工作等项建设。这也是由于南昌起义余部目标大,到哪里都有民团向反动派通风报信,这样一整,便于隐蔽、指挥,有利于起义。经过既务虚又务实的第三整,在组织形式上达到了改造旧军队,构筑新军队建制的目的。部队机构精简、人员精干、目标明确、面貌一新、战斗力增强,稳步转向新型人民军队。

(4)、湘赣边界整训素质,整备兵力

传统提法无湘赣边界整训的写法,多说崇义县“上堡军事整训”。本文认为,最后一整并未局促一处,也未局限军事一项。


a、整训地点,湘赣边界山区就大范围而言,在崇义还有古亭、文英,还有上犹县;崇义、上犹与湘南汝城、桂东县隔诸广山相望;文英圩过些冷水坑便是汝城热水圩,古亭圩与汝城集龙圩毗邻,上堡圩与桂东东洛圩、汝城壕头圩接界,过上暖水就到壕头,汝城也有暖水;这些地名揭示出湘南赣南边界的紧密关系。而湘南大匪、汝城县宣抚团团长何其朗便充任湘粤赣边防保安司令,占诸广山为王,设税卡盐卡于省界,盘剥压榨三省边民⑨。起义军第四整有关活动,主要就在赣南崇义、上犹与湘南汝城、桂东4县交界的诸广山区展开;后进驻汝城、资兴,也是山区县;朱德追忆这次整训说“开始上山搞了个把月,觉得上山有出路⑩。”


b、整训时间11月初至12初,即朱德所说个把月。


c、整训内容、形式丰富全面、规范多样的系统工程:军事思想、军事技术,思想、组织、纪律,作战方式及扩军收编等,全面深入地整训素质。如军训“每隔一两天上一次大课,小课则保持天天上”,训练基本的军事技术,上小课出操就可以了;大课显然讲的是军事思想的转变。“为了适应客观要求,当时提出了新战术的问题,主要是怎样从打大仗转变为打了小仗,也就是打游击战的问题”。“按照朱德同志指示,开始由过去的正规军活动改变为游击战争”。政训方面,“部队以连排为单位分散开来,向群众作宣传、帮助群众劳动,收缴地主和土匪的武装,组织群众分粮、分财物⑥”。改变了旧军队只管打仗的性质,体现出主动服务于人民的思想。尤其在有限的整训时间里还帮助群众劳动,是此前其他起义军所没有的。又如扩军收编增强兵力,整训中陈毅去上犹,收容秋收起义军上井冈山被打散的一个营②173;朱德亲赴汝城与第16军范石生军长谈判结成统一战线,秘密成立中共第16军军委由陈毅任书记,起义军11月19日过省界移汝城再驻资兴;朱德将井冈山营安排为第16军14团派驻桂东,也有整训如“更热烈地开会、组织……③114”;又将汝、桂秋收起义部队编为16军军部特务营,均统归军委领导。26日至28日召集了与湘南粤北党组织的联席会,策划了湘南起义。整训中还通过实战提高整训质量,如用游击战打跑占领省界的湘南政治土匪何其朗,在汝城壕头圩打败其偷袭,控制住边界山区和税卡②166;还“同广西军队又打了一仗③114”。这,就是在湘赣边界山区进行的第四整,全方位的综合性军政素质整训,重点在转变方向路线、改变军队性质,把武装斗争与农民运动相结合,化整为零训练部队做群众工作;改变作战方式,讲练游击战术;打击反动民团、军阀部队,即训又战;扩军整备兵力;“而且开了党的大会,准备了以后的湘南暴动③114”。


赣南及湘赣边界四整,内强军政素质、外树军威形象,既为湘南起义做好充分准备,又整出了起义军脱胎换骨的变化,整定了新型人民军队的政治路线、思想、组织、纪律、军事技术、游击战术、人民观念的良好基础,实现了从城市到农村、从正规战到游击战的重大战略转变。

2、创新的体制——湘南起义军及其三位一体

(1)“湘南起义军”的整体概念与人民性

传统提法对“三大起义”等武装都冠以“××起义军”之名,可对湘南起义武装则无,多写“南昌起义军余部”、“湘南农军”。然而,南昌起义余部经过四整重新组建,又经过湘南粤北对汝、桂秋收起义部队、广州起义散兵等的吸收纳入,再在湘南起义过程中扩充发展,己非“余部”又成为湘南起义主力军,且在数量上只占湘南起义7万武装力量的小部分,在上井冈山的湘南起义军中亦只占六分之一。湘南起义军中也不只他们和农军两种成份,还有湘南各地与水口山矿、赣南大余钨矿的工人,参加过辛亥革命、北伐、黄埔军校的军人,俘获、投诚的湘军唐生智、许克祥部官兵。还有青年学生、知识分子、商人等其它人员,如后来成为红五军团代政委的曾日三原为宜章县督学,后来成为解放军上将的李涛本为职业革命者等。起义军的构成成分含有社会各阶层人员,所以“湘南起义军”是一个不应分割的具有较强人民性的整体概念,南昌起义余部和湘南农军是其主力与主体。“岩泉—坪石大捷”后,朱德总结说“……人民的力量是强大的,尤其是组织起来、武装起来的人民是不可战胜的”。夺取中心城市郴州后,他又在万人群众大会上指出“人民自己掌握枪杆子、刀把子,才有出路⑦”。这些话,是朱德创建新型人民军队、全民皆兵进行人民战争的军事思想的鲜明反映。

(2)、湘南起义军首创新型人民军队体制

朱德领导的湘南起义军在土地革命中首创了新型人民军队的体制:正规军、地方部队、农民赤卫队与工人纠察队。

①、主力部队——正规军的建设

朱德非常重视由他亲率的正规军的建设,故在湘南起义准备期通过“四整”,“把干部弄成教导队,组织了党的支部,建立了连的指导员、政治部、支部书记……好好地搞起来,人手很齐,整有一千多人,编为两个团③114”,这是政治、组织、教育等软实力的建设。而军事训练,加上“借鸡生蛋”式的统战工作获得的“十多万发子弹”、“一个月接济万多块钱、医生、西药、服装、被单” ③114等武器弹药、军需品,再加上打仗及缴获的枪炮,这是硬实力的建设。兵力方面的建设,如前述吸收参加广州起义的二百多士兵等;如郴县大铺桥战斗包围敌两营学生兵时,朱德要求:“这六连人都是受过教育的青年,还受过一点军事训练!我们需要这样的人,我们可以送他们到宜章重新训练,然后要求他们加入我们的队伍⑧255。”这样,这支部队由进入湘南的一千余人发展到二千多人,组成了当时全国最大、战斗力最强的革命正规军。

②、地方部队和农民赤卫队——工农武装的建设

“可是那时我们的政策不是将我们的正规部队扩充过大。我们的政策是组织和武装农民⑨252”。


a、组织和武装农民


■“母鸡下蛋”实际操作采用“母鸡下蛋”方式,与各县党组织配合,指派或抽调本部的、返乡的、以湘南籍为主的军事干部,赠送枪支弹药,辅以指导培训,组建地方部队。如在宜章组建工农革命军第三师,指定曾任北伐军营长的本县人胡少海任师长、曾任北伐军团指导员的本县人陈东日任副师长,派本部龚楚任党代表;在郴县组建第七师,由参加辛亥革命、北伐的本县人邓允庭任师长,因下辖5个团,调本部政治部主任蔡协民去当党代表加强领导,又派本部徐淳、蒙九龄分任团长;在耒阳组建第四师,让参加南昌起义的营长、返乡的邝任师长;永兴赤色警卫团,由曾任北伐军团指导员、返乡的黄克诚任党代表;资兴独立团,派本部教导队队长李奇中返乡任团长。


■改造“绿林”在与敌许克祥作战时,起义军为诱敌深入撤出宜章县城,移到西南山区发动群众;朱德了解到湘粤边界的圣公坛一带,青年农民王光佑为对付匪盗横行,自组了一支“绿林”叫自卫军守山卫乡。朱德采取了一些办法去联络,最后亲自到圣公坛拜访;以革命道理服人,将“绿林”改编为工农革命军后方营,以圣公坛为后方基地,开设小兵工厂、后方医院,由后方营保卫。


■撤豆成兵起义军由粤北向湘南进发时带农军打下仁化县城,送枪弹将农军编为工农革命军独立第4团;“岩泉—坪石大捷”后,留下本部李光宗等和50支枪将皈塘农军改编为工农革命军乐昌独立营。


■首创兵工耒阳县还组建了枪炮局,将铁业工会改为兵工厂①139。湘南起义出现的枪炮局、兵工厂,系人民军队兵工史上的首创。


b、动员和组织工人


朱德也十分重视工人武装,在湘赣边界时就动员大庾钨矿工人参军③123。宜章年关暴动第二天就派谢翰文北上水口山矿,与地下党组织八百多矿工起义,后与附近起义农民组成工农游击队,工人宋乔生任大队长并当选湘南苏维埃政府执委,谢任党代表,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独立第3团①107、108。部队报道时,朱德“走出他在耒阳的司令部,到街头迎接矿工⑧258”。湘南起义中这种工农联合组成的成建制的独立的地方部队也是人民军队史上的一个创新。


c、遍地开花各县的区、乡、大村纷纷组织农民武装:赤卫队、自卫军、梭镖队。如耒阳县,县赤卫团万余人,加上各区、乡赤卫队达3万余。

③三位一体的新型人民军队的构成

经过大力建设,湘南起义中出现有:a、正规军——工农革命军第一师;b、地方部队——工农革命军独立第三师(宜章县)、独立第七师(郴县)、独立第四师(耒阳县)、赤色警卫团(永兴县)、资兴独立团(资兴县)、独立第3团(水口山矿工,后编入第一师),粤北地方部队——独立第4团(仁化县)、乐昌独立营(乐昌县);c、赤卫队、工纠队——上述各县与桂阳、安仁、桂东、临武、嘉禾、酃县、攸县、常宁、衡阳等县,永州阳明山地区的农民赤卫队、梭镖队,各县工人纠察队;共7万2千多武装人员,构成了三位一体呈金字塔型的起义大军。这是此前“三大起义”所不曾有过的,这种新出现的人民武装形式,即日后人民军队正规军、地方部队、民兵三结合体制的最初形式;可以说,新型人民军队的结构、体制创建形成于湘南起义。

3、形成的奥秘

这样一种新型武装,这么多师、团、营,其兵源的解决、体制的实现、战斗力的形成,除了“四整”的基础及采取了相关的政策外,关键是起义军植根于湘南、湘粤赣边的广阔地区,与群众运动、农民运动、工人运动、士兵运动相结合,在广大人民的土壤中生根发芽,军队性质、军民关系较之“三大起义”有新的内涵、新的发展。

(1)按照“人民的军队”的思想打造起义军

湘南起义军先举的仍是“国民革命军”旗号,后由上级党组织给予“工农革命军”旗号,而朱德始终是按照他“人民的军队”的思想来打造起义军的。如“四整”时采取最严厉的军法惩处违纪现象,这是a、为民整纪,视民若母;在湘赣边界划整为零,帮助群众劳动,收缴地主、土匪武器,组织群众分粮分财物,这是b、为民服务、解放群众;在莽山确定“由军队支持群众搞土地革命②177”,在各县实施,这是c、为民撑腰,分田分地;与湘南特委共同组织湘南及各县的苏维埃政府,这是d、为民建政,民主掌权;痛打进犯的湘粤桂军阀,这是e、为民歼敌,保卫家园……。这样,湘南起义军较之“三大起义”等部队有了质的提升,完全具备了人民军队的性质。

(2)产生了新型的军民关系

由于人民军队为人民,解放了的人民在精神面貌、军民关系上发生了很大变化。如“耒阳解放和耒阳苏维埃的成立,农民一直庆祝了两个星期。成千上万的人们秩序井然地列队进入县城,到各处观光和参加群众大会以后,又结队回村。每一支队伍都打起农民自卫队的大旗——红地中央画有一个白犁”。过去是“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现在是“朱德从早忙到晚,新的志愿兵不断前来参加军队⑧257”。各县颁布《土地分配法》和插标分田,进一步剌激了人民的积极性。如郴县平息了“反白事件”,陈毅亲自参予制定《土地分配法》,人民在插标分田的同时踊跃参军,使独立第七师达到6千3百多人。群众还踊跃参战,如“岩泉——坪石大捷”中,赤卫队长陈光派队员陈茂侦察敌情,谭新化装货郎摸清许克祥的兵力布置,“农民们听说‘农民会刂子手’亲自带队来了,便拿起从棍棒到土枪的各式各样武器武装起来,成千的人从四面八方赶来支援我们⑧254”。形成人民支持人民军队的壮观场面。

(3)“全民皆兵”的作战方式

由上述场面还可领略到新型人民军队的作战方式,即“朱将军所描述的革命军的作战方式,充分体现了他的部队在其后若干年中所具有的特点⑧253”。这个特点就是正规军、地方部队、赤卫队三位一体、团结协同作战的方式,这方式在湘南起义的大小战斗中俯拾皆是、屡屡奏效。如第二次攻打桂阳县城,就是由正规军一师教导队、地方部队萧克所宜章率独立第三师一个连和万伦所郴县率独立第七师一个团,配合桂阳本县农民赤卫军一起打下的。这其中没有山头主义,没有保存实力,只有一盘棋思想,例如宜章部队长途跋涉过宜章西北、郴县、桂阳西南去参加战斗。又如湘南起义军向井冈山转移时,桂军一个师乘机扑向耒阳,起义军正规部队独立第3团、耒阳县赤卫团、城厢和西北乡赤卫队共2万人,用数10门松树炮和刀、枪、棱镖,在乡亲们送水送饭的支援下,成功阻击敌人,掩护了主力军转移。这种作战方式,即日后人民军队正规军、地方部队、民兵联合战斗的“全民皆兵”方式。

4、“红军”名称的提出

本文认为,“红军”的名称由朱德在湘南起义中提出。《解放军将领传》“朱德传”记叙“朱德为了创建新的革命军队,十分注意改变旧的官兵关系。一九二八年过年时,他写下这样一副对联‘红军中官兵吃穿一样,白军里将校尉待遇不同。’这副对联尖锐地揭露了军阀部队一级压一级、一级吃一级的腐败作风,鲜明地提出了红军中官兵平等、官兵一致的原则(11)197”。有《“红军”一词的由来》一文说:“红军”最早是1927年11月黄麻起义时提出的,起义农民攻克县城后,当地名书法家挥毫疾书了对联贴在县衙大门“痛恨绿林,假称白日青天,黑夜沉沉埋赤子;光复黄安,试看碧云紫气,苍生济济拥红军。”联中嵌10个表示颜色的词,用红色象征农民自卫军,从此“红军”的称号开始使用云云(12)。但这一说牵强,读联可知书法家是从传统的历史文化角度撰写对子,列举了绿林、黑旗、赤眉、红袄等古代农民起义军。按联律,典故、字语、词性、平仄都要相对,故“赤眉军”、“红袄军”都省去中间一字简称。且“红军”两个平声字对“赤子”两个仄声字。“红军”并非黄安起义农民自称或正式旗号,而是书法家个人的比喻。起义农民仍称“自卫军”(12)。朱德提出“红军”则不同,他讲武堂出身饱读兵书,熟知古代农民起义旗号;远赴苏联“再入赤军研究军事”③92,更懂“红军”、“白军”称谓来由。因此他在湘南起义时所撰春联,既运用了传统民族文化,又采用前苏联对反动军队叫“白军”对革命军队称“红军”的方法;而且过年前1月12日已在宜章城正式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的旗号, 1月22日移师西南山乡石奇石一带①48,大年三十即1月27日可以用“红军”简称代称这支部队了。正如“朱德传”中所说:这是“为了创建新的革命军队。”


从朱德早在湘南起义中以“红军”简称代称起义军,及上级党组织根据他的建议命名“红四军”的史料来看,他当之无愧于中外所称道的“中国红军之父”。

5、新型人民军队军规的整顿、制定

(1)、朱德、陈毅对湘南起义军军规的严肃整顿、制定

创建新的人民军队,纪律是一大保障条件。湘南起义是当时几大起义中整顿纪律最早、执行军规最严的。对起义军艰苦转战因失去军饷供给出现的信丰违纪事件,朱德、陈毅等当成生死存亡的大事整肃。陈毅亲自宣讲革命军队的纪律,并征求全体军人的意见,以最重的惩戒执行军规;“枪毙两个人的事在当时反响很大,部队结合这件事进行了纪律整顿,规定了募款和缴获物资要归公等一系列纪律⑤66。”并“指定了一个没收委员会”,“下令只有没收委员会才有权没收地主的财物⑧245。”由此可见,这次整顿至少规定了两大纪律:不准拿人民一点东西,一切缴获要归公。而当湘南特委要搞坚壁烧房子时,“军队里就没有执行盲动主义③122”,可见部队不受错误干扰,一切行动听指挥,这又是一大纪律。大的军规制定,其它纪律执行就更自觉更规范,如1928年1月初进驻莽山,群众就反映“住宿时向各家各户借门板铺床,借去的门板都写上主家的名字,……部队临走时,都逐家逐户地送还门板,还将房子打扫干净。部队的纪律很好,不乱来,冒搞过老百姓半点东西(13)。”处处注意维护人民利益,充分体现出湘南起义主力部队新型人民军队纪律“铁军”的素质,令行禁止,对纪律的理解、制定与服从,是正规革命军的强项。而“没收委员会”的指定,是各次起义中首次成立的专门纪律机构;至于“朱德同志在湘南起义期间,规定官兵薪饷伙食一样,……实行军队民主制度,官长不准打骂士兵,官兵平等,等等②180。”也是首次制定了人民军队内部的政治、组织、日常生活的纪律。

(2)、毛泽东参与湘南起义、颁布军规

a、毛泽东参与了湘南起义


传统提法未将毛泽东列入湘南起义,多说他率部下山接应湘南起义军,是根据他1971年自述“我带了一个团到湘南去接他们(14)”。然而早在1927年8月8日《中央致前委信》中训令湘粤赣鄂四省发动秋收暴动,以响应南昌起义,再次宣布由毛泽东等人组成湘南特委领导湘南秋收起义,“同时决定由前敌分兵一团或二团交由郭亮处,希率领到湘南占据郴宜汝一带……”。毛泽东根据中央指示,拟定了《湘南暴动大纲》,确定“以汝城为中心”“占领桂东、宜章、郴县等四、五县……”①6、7。所以才有湘南特委派宣传部长周鲁上井冈山,命令毛泽东率部进湘南攻汝城,与上述几县连成一片、建立湘南政权之事①176。毛泽东给中央的报告即《井冈山的斗争》中,也说“三月上旬,……毛部又因湘南特委的要求调往湘南。”因此才有毛泽东调入湘南后,在桂东颁布“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同时在朱德和特委的总部署、运作和汝桂边区赤卫队暴动的基础上,指导、帮助桂东县委于3月31日建立了县苏维埃政府①17、177、178。这些史实,揭示了毛泽东系湘南起义的特别参与者。


b、毛泽东在湘南起义中颁布“三大纪律六项注意”


毛泽东率部3月28日进入桂东,湘南起义处于尾声阶段,朱德率主力部队在安仁,4月2日主持成立安仁县苏维埃政府。此时,井冈山部队面临的生活问题,比占据了中心城市郴州和山下各县城的湘南起义军困难,军政训练、军纪执行也还没那么规范严厉。彭德怀在1928年12月上井冈山后的一次会议,就听到毛泽东讲本部3月去湘南桂东过遂川有人烧房子脱离群众的事情(15)117、118。而到桂东县后又出现私藏打土豪的财物、借农民的东西不还、用群众的门板不上、强买等现象(16)211。毛泽东过去没带过兵,但在井冈山敏锐察觉到军纪问题,故一再强调过群众纪律。不料这次下山仍有不听指挥的违纪事件。因此他决计向部队进行纪律教育,自然也有对两军会师后军纪比照的考虑,故专门拟定“三大纪律六项注意”的条文;于4月3日在沙田圩老虎冲召集部队和赤卫队开会,正式颁布“三大纪律:第一,行动听指挥;第二,不拿工人农民一点东西;第三,打土豪要归公。六项注意:一,上门板;二,捆铺草;三,说话和气;四,买卖公平;五,借东西要还;六,损坏东西要赔。”后来在两军会师成为全军遵循的军规,并发展为“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在井冈山所增两条由湘南起义的林彪建议)。毛泽东的桂东整纪与几个月前朱德领导的信丰整纪十分相似。因此,“三大纪律六项注意”是催生于湘南起义的治军法宝。


总而言之,新型人民军队的创建,扭转了大革命失败后的敌我态势。

三、游击战“十六字诀”原则创立形成于湘南起义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乱疲我打,敌退我追”原则的游击战十六字诀,是湘南起义中与新型人民军队创建同步产生的新的作战原则。

1、游击战“十六字诀”产生的背景条件

(1)、“十六字诀”产生的历史背景

湘南起义领导人朱德,系讲武堂毕业的滇军名将,参加过辛亥革命、护法战争、沪顺起义,经历过赴欧留学、北伐、创办南昌军官教育团,参与领导“八一起义”,丰富的军旅生涯使他早已有游击战的经验、思想,“我用来对付反动派军队颇具成效的战术,是我驻在印度支那边界时跟蛮子部落和土匪作战的经验得来的机动游击战术。……当然我把这种游击经验同从书本和学校学到的知识结合起来④317。”这指的是1913—1915年他在云南与越南的国境线上,“带着两个营,做了两年长期的游击战。”③55因此“关于游击战争,我还有点旧的经验,过去从1911年辛亥革命开始在川、滇同北洋军阀等打仗,打了十年,总是以少胜众。在军事上的主要经验,就是采取了游击战争的战法。记得在莫斯科学习军事时,教官测验我,问我回国后怎样打仗,我回答:战法是‘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必要时拖队伍上山。’当时还受到批评。其实,这就是游击战争的思想。所以在这一点上,我起了一点带头作用(10)126”朱德1922年在德国学军事时加入中共,1925年到前苏联学习军事,可以说他是最早萌生游击战争思想的中国共产党人。“必要时拖队伍上山”意思通俗明白,即中共自己掌握武装深入农村进行游击战;“打得赢就打”即“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通俗化表述,“打不赢就走”即“敌进我退”的通俗化表述;这是十六字诀产生的历史背景。

(2)、“十六字诀”产生的现实背景

南昌起义军失败于广东的教训,使朱德率余部“直奔湘南”时,正式明确了“准备打游击战,不再打正规战” ③112的思想。安远整顿回答官兵问怎么办时,他简洁明了地说“打游击啊!”怎么打呢?首先是扭转方向,“我们由福建退至江西,开始被迫上山,被迫进行游击战争。这有一个好处,从此以后即开始转入正确的方向——游击战争的方向。”“战术也变了,有把握的仗就打,没有把握的仗就不打,不打就游(10)125。”这是十六字诀产生的现实背景。

2、游击战“十六字诀”形成于湘南起义的过程

游击战及其战术,对1928年上半年之前的中共及军队完全是新鲜事物。“三大起义”归于失败,不会打游击战是一大原因。紧接着的湘南起义,既能“胜利地发动”又能“在井冈山胜利会师”,军事上依靠的就是游击战术的创立。它的创立绝非纸上谈兵、唾手可得,它经历了由简到繁、由繁到简的过程,通过实践检验逐步成形。

(1)、湘赣边界,战术转变之初的简

1927年11月至12月初,在湘赣边界崇义、上犹、汝城、资兴的军事整训、战斗及策划湘南起义的阶段,是战术转变的开始。朱德编写简便教材亲自讲课,“每隔一两天上一次大课,小课则保持天天上。为了适应客观要求,当时已提出了新战术的问题,主要是怎样从打大仗转变为打小仗,也就是打游击战的问题⑩。”除了讲“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的运动战原则,以及“不能和敌人硬拼”等通俗易懂的战斗方法外;还有“讲求新的战术”如“以少胜多”、“避实击虚”(17)等简明实用的游击兵法。例如对打得赢的湘粤赣边防保安司令何其朗部,就用游击战打跑他。杨至诚回忆说“我们按照朱德同志的指示,……部队以连排为单位分散开来,……收缴地主和土匪的武装⑥。”粟裕指出“朱德、陈毅同志……领导我们开始实现从城市到农村、从正规战到游击战的重大战略转变②168。”“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以少胜多”、“避实击虚”等十字诀、八字诀,即十六字诀的简明原版。

(2)、湘南起义,十六字诀成形的繁

1927年12月中旬至1928年2月上旬这一阶段,是十六字诀成形的2个月。在备战湘南起义的1927年12月中、下旬,于粤北犁铺头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练兵。朱德亲自口授重编了《步兵操典》、《阵中勤务》等规范的军事教材;战术训练以教导队为试点,把旧式疏开队形改为递次配备的疏开队形,把旧式的一字散兵线改为人字形,以达成交叉射击、消灭死角的效果①31;并在他丰富的战争实践和厚实的理论学识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灵活机动、涵盖全面的二十八字诀“强敌进攻莫硬打,常遣精兵骚扰敌,孤敌疲敌我围歼,抓敌弱点我猛攻⑦。”至此,由简到繁,形成了理论性强且易操作的游击战争原则。


在湘南起义的策划、整训、准备期间到莽山的前哨战、智取宜章的揭幕战,已运用了这些战术。最典型的是“岩泉—坪石大捷”:起因是朱德与范石生的统一战线暴露后,他率起义军从粤北返湘南,“打乐昌,没有打进去③114”就由宜章县农协委员长杨子达接应从杨家寨过莽山,这是抵宜章的隐蔽之道。驻乐昌的敌师长许克祥认为湘南起义军系失败躲藏,便派一个团去打。莽山岭大山深,敌人行军在崎岖小路十分疲乏,起义军以逸待劳、居高临下,“孤敌疲敌我围歼”击溃之①40—50;接着智取宜章,惊动湘粤两省敌人进剿。许克祥正想报莽山之仇,亲率6个团进攻,唐生智派一个师从北面压来。“强敌进攻莫硬打”,朱德采用“敌进我退”之术撤出县城,隐蔽西南山区发动农民,诱敌深入。唐部进入宜章不见起义军,便撤回。而许克祥将教导团、补充团留守在与宜章交界的粤北坪石镇,另两团布置在长岗岭、武阳司、粟源圩,亲率两团主力突进到宜章岩泉圩;这样一摆成50里长蛇阵,却找不见起义军,认为“朱德被吓跑了”。朱德组织起2千多农军配合本部,集中兵力用运动战游击战对敌各个击破。先是“常遣精兵骚扰敌”,1928年1月31日清晨乘岩泉之敌抢早饭时,用“敌驻我扰”之术突袭,派一路精兵插入敌阵地,农民在四面山丘摇旗呐喊、放铳吹号。敌人连日来找不到目标,放松了警戒,突遭骚扰袭击,疲于应付。起义军、农军、赤卫队运动合击“敌疲我打”,击溃敌主力并对长岗岭、武阳司的“孤敌疲敌我围歼”,一个一个团打。许部首尾不能相顾,逃向坪石。起义军用“敌退我追”之术,穷追不舍。坪石系沿武水峡谷而建的湘粤边界繁华小镇,2团敌人受许克祥影响毫无准备,在狭窄地段仓促应战。起义军“抓敌弱点我猛攻”,又打烂这两个团。是役击溃敌两旅兵力,俘虏千多人,缴枪千多枝、炮30多门,打得“马日事变”刽子手许克祥成“许送枪”,威慑了湘粤两省敌军①50,53—59;“歼灭许克祥部队的胜利消息迅速传遍湘南,湘南各县的地方党组织就来和我们联系,要求建立地方武装。”朱德说:“我们军队起来就靠那一仗⑩”,即指十六字诀业已成熟,从而创造了以少胜多的游击战运动战典范。大捷之后的2个多月,郴县良田“打虎牵羊”、永兴偷袭、骜山庙伏击、二攻耒阳、三打资兴、四打桂阳、进击安仁、罐子场(冠市)骚扰等大小战斗,均按“岩泉—坪石大捷”的战术进行,屡屡成功。充分说明了以大捷为标志所体现的十六字诀游击战争原则,创立形成于湘南起义的全过程。

(3)、会师井冈,朱德提出十六字诀的简

有了长达4个月的游击战争实践,通过军训、编教材、讲课、谈兵论法、小战检验、总结概括,创立战术原则;再通过大战运用定形,重归精简;在湘南起义的尾声会师井冈山之际,朱德提出十六字诀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a、十六字诀的正式提出


“朱德的队伍上山后,共产党立即召开会议……回顾了革命历史,制订了长远计划,为革命战争确定了战略战术。……朱德把军事战术归纳为这样几个要点:(一)敌进我退(二)敌驻我扰(三)敌疲我打(四)敌退我追”。这是美国名记者史沫特菜的记述,她当年采访朱德,并亲见朱德一本记有军事规则、下操歌、射击歌等“卷了边,而且有几页看都看不清了”的小册子⑧263-267。经动员说服,朱德始同意出版《伟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和时代》一书。谦虚的朱德首肯公开出版此书,揭示出他即十六字诀发明者的事实,其它后来的各种说法均不足采信,聂荣臻元帅也回忆1931年到中央苏区见到老战友,朱德以其“特有的浑厚老成、平易近人的风度,向我讲述了自南昌起义失败分手以后,他如何带着失败了但不肯低头的队伍,辗转到了湘南又进到井冈山与毛泽东同志会师的情形”。聂帅指出“朱德同志通过实践,摸索出了一套有效的打法,然后上升到理论,提出了有名的……十六字诀,得到了毛泽东同志的肯定。毛泽东同志在后来写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书中,称赞十六字诀是‘朴素性质的游击战争基本原则’②12”。毛泽东这样写道:“我们的战争是从1927年秋天开始的,当时根本没有经验。南昌起义、广州起义是失败了,秋收起义在湘鄂赣边界地区的部队,也打了几个败仗,转移到湘赣边界的井冈山地区。第二年4月,南昌起义失败后保存的部队,经过湘南也转到了井冈山。然而从1928年5月开始,适应当时情况的带着朴素性质的游击战争基本原则,已经产生出来了,那就是所谓的‘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十六字诀(11)204”。他已叙明从1927年秋到1928年5月之前“根本没有经验”即游击战经验,但“从1928年5月开始”游击战争基本原则已经产生出来了。这是因为在同一时期,朱德领导四整、准备湘南起义及在湘南起义过程中,已握有并成功运用了十六字诀;4月底朱德率湘南起义军上井冈山会师后,毛泽东才知道了这个游击战争基本原则并记录下来。


因此,十六字诀是朱德从湘南带到井冈山,在朱毛会师之初正式提出的。《解放军将领传》的《朱德传》可印证这点“朱毛红军在井冈山地区会师后,党中央和湖南省委指定朱德、毛泽东为前敌委员会常委,负责指挥军事和领导党委等工作。在分工上,朱德更多地负责军事指挥……。五月间,前委召开扩大会议,……朱德发言……根据自己过去的作战经验和针对敌人的具体情况,提出‘敌进我退,敌退我追,敌驻我扰,敌疲我打’的十六字诀作为作战原则。五月中旬,由朱德兼师长的第十师政委(党代表)宛希先开始将这十六字诀在干部会议上作了讲解(11)206”。


b.十六字诀归纳精练自湘南起义的游击战术字诀


朱德“根据自己过去的作战经验”归纳提出十六字诀,而过去最成功的经验,来自湘南起义中创立的游击战术八字诀、十六字诀、二十八字诀等,以及在这些战术原则指导下的一系列胜仗。很明显,十六字诀归纳自二十八字诀:敌进我退——强敌进攻莫硬打,敌驻我扰——常遣精兵骚扰敌,敌疲我打——孤敌疲敌我围歼,敌退我追——抓敌弱点我猛攻。二十八字诀不仅在内容上对应了十六字诀,而且在形式上对位于十六字诀。会师之初朱德还对毛泽东解析过,曾任湘南起义军与红四军要职、被中央信件称为“朱毛龚”的龚楚回忆,毛泽东当时在一次会议作报告时说:朱德对游击战术,提出一、敌进我退……保存实力,待机转移攻势;二、敌退我进……打击其士气,积小胜为大胜;三、敌驻我扰……以疲惫敌人,造成对我有利之形势;四、敌疲我打……应集中兵力,主动进攻,以歼灭敌人(19)可见,朱德是在湘南起义中通过由简到繁、由繁到简的理论提升过程,将二十八字诀进一步精炼成言简意赅、深入浅出的十六字诀,成竹在胸带到井冈山提出的。作为游击战争基本原则的十六字诀,奠定了新型人民军队的战略战术基础。


这样,朱德和他的战友们,在湘南起义这样一个地域宽、时间长、规模宏大的武装起义中,与地方党组织配合,植根于广大人民群众之中。通过周密策划、充分准备、深入探索、全面实践,使起义军拥有了政治路线、思想、组织、纪律、政策、战略战术、人民观念等基础,完成了从性质、体制上创立新的武装及从实战到理论创立新的战略战术原则的“建”的过程,实现了打造一支新型的“人民的军队”的目的。因此得以在起义的尾声阶段,以雄厚的力量与秋收起义部队胜利会师井冈山,共同组成了第一支中国工农红军,扭转了大革命失败的低潮局面,开辟创造了湘赣边根据地。

[注释][参考文献]


①《湘南起义史稿》“萧克序”(湘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②《回忆朱德》胡耀邦“在朱德同志百周年诞辰纪念会上的讲话”(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

③《朱德自述》(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④斯诺《西行漫记》(三联书店1979年版)

⑤1、《朱德传》(当代中国出版社2008年版)2、粟裕《激流归大海》

⑥杨至诚《艰苦转战》(战士出版社1979年版)

⑦赵“跟随朱德同志从南昌到井冈山”

⑧史沫特莱《伟大的道路》(三联书店版)

⑨1、《湘南起义史稿》27.28页2、“激流归大海”—“上山打游击”3、《汝城县志·人物》

⑩《朱德选集》

(11)《解放军将领传》(解放军出版社1984年版)

(12)《“红军”一词的由来》(《党史信息报》)

(13)“莽山洞问题考证”(中共宜章县委党史办)

(14)汪东兴《毛主席与林彪反革命集团的斗争》(当代中国出版社1997年版)

(15)《彭德怀自传》(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202年版)

(16)《群星 灿》(花城出版社2007年版)

(17)李奇中“朱德同志教我们战斗”(《南昌起义资料》)

(18)《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9)《龚楚将军回忆录》(香港明报出版社1978年版)


本文入选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出版《风展红旗漫湘南——纪念湘南起义8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9年11月30日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朱德思想生平研究分会”成立大会暨“朱德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学术研讨会后,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年1月出版《朱德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均要求新撰论文,仅本文以原文选入。


作者:张式成 湖南郴州市政协委员兼文史研究员、市作协名誉副主席、市民间文艺家协会顾问,主要研究历史、文化、旅游、古今人物

   高湘春原中共湖南郴州市委党史办主任、中共文献研究会“朱德思想生平研究会”会员、“纪念湘南起义8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编委、主编之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