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荡舟手机网
导航

主页 > 郴州风采 > 郴州文史 > > 详细内容

郴州古时的那些寺院道观

郴州过去有“九仙二佛之地”之称,道教和佛教在郴曾经十分盛行。和全国其它地方一样,历史悠久的郴州城区,曾经修建有不少的道观寺庙和庵堂,民国期间市境内还存有二十余座寺院庵堂。然而由于兵毁及文革的破四旧运动,如今绝大部分道观寺庙和庵堂已经被毁无存。现在修复完好的有苏仙岭上面的苏仙观和景星观及王仙岭上面的王仙庙等。

被毁的寺庙和道观遗址现在绝大部分修建了别的建筑,它们永远在我们的视野中消失了,它们曾经是郴州历史和宗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郴州的历史长河中,经历过许多风雨。今天再次提及,希望能够为大家带来对郴州历史的点点回忆。

过去郴州曾经有哪些知名的道观寺庙呢?

橘井观:位于今郴州市一中橘井旁,是苏仙传说中苏母和苏仙居住过的地方,建于汉,北宋真宗时赦赐集灵观,后改名橘井观,为砖木结构,庭院内有一株苍老的橘树,树旁有一眼竖井,名橘井。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经过历代多次重修,现已被毁,如今在原址旁还保留一些石墩和重修碑刻几块。

文庙:文庙即孔庙,又称学宫,是祭祀孔子的祠庙。封建社会,统治者遵从儒教,尊孔子为圣人,因此全国许多地方均建有文庙。郴州文庙在今罗家井通程电器城附近。宋名先师庙,明称文庙。长148.33米,宽90.3米,面积13394.2平方米,曾经为郴州乃至湖南规模较大的建筑群,有钦赐御书:万世师表、生民未有、与土地参、圣集大成四块金匾,悬于大成殿上方。殿前为丹墀、白石栏杆,两庑有钟鼓亭、名宦祠、乡贤祠、大成门等,殿后有崇圣祠、忠孝祠、节孝祠等。明代为儒学,清代为州学学宫。今郴州市二中,原湖南私立适存中学创办人李达九先生于1946—1959年间也到此整修为校舍办学,1960年为烟厂厂房。全部建筑今无存,现在在原址还能找一些寺庙的门眉石,栏柱石以及石墩。

城隍庙:“城”原指挖土筑的高墙,“隍”原指没有水的护城壕。古人造城是为了保护城内百姓的安全,所以修了高大的城墙、城楼、城门以及壕城、护城河。他们认为与人们的生活、生产安全密切相关的事物,都有神在,于是城和隍被神化为城市的保护神。凡有城池者,就建有城隍庙。因此,郴州作为历史悠久的古城,也不例外建有城隍庙。郴州城隍庙原址位于今西街八一路交汇处附近,始建于元至正年间,多次重修。过去城隍庙既是作为祭祀城隍的地方,也是本地群众举行各种活动的重要场所。五十年代因西街扩建被拆除。

1928年3月12日,朱德陈毅发动湘南起义时期,为落实湘南特委反敌的焦土政策,针对许多群众的不满、不理解,中共郴县县委到城隍庙召开群众大会,对群众做解释工作。反动分子利用城内革命力量空虚之机,发动暴乱,当场把正在台上讲话的县委书记夏明震等十多名干部杀害,引发城内大规模骚乱,导致200多名革命群众被杀害。这就是郴州革命历史上著名的“反白事件”。

 娘娘庙:原址在今龙骨井乌石矶,最早为唐郴州丞相刘瞻旧居,进门左侧墙上嵌“刘平章故里”唐代楷书阴刻石碑,后在原址改建娘娘庙。

南塔寺:位于今南塔公园南塔旁,文革破四旧被毁,原址还能找到寺庙的一些石墩石碑等遗物。宋郴州知军阮阅有诗云:“江岸南峰对石城,僧房高在乱云层;台前天阔秋多月,塔上风微夜有灯。”明代进士袁子让曾经在寺里攻读,后人称其书屋为袁进士读书堂。

 成仙观:原址在郴州市西南骡仙岭(原名武昌山)上。成仙即成武丁,东汉桂阳郡临武人。成武丁死后安葬在武昌山上,后来有人见他骑骡向西边天际走去,于是,成武丁成仙了的故事流传开来。后来有人在山上修建了成仙观,供人们祭祀,同时,把武昌山改名叫骡仙岭。

香山寺:香山在郴州城南五里内官道旁。山上有香泉,因泉旁有古香花树而得名,泉旁旧有香山寺,现泉已枯,寺已不存。宋张舜民有诗《香山寺》:“万里炎荒厌翠微,一泓泉石抱幽奇。回头便是清凉地,无限行人过不知。”

东山寺:位于今东塔岭上,始为唐代刘瞻读书的地方,后人在此建刘相国读书堂,后改为东山寺。清乾隆年间署郴州知州都世喜改建东山书院,现为湘南起义纪念塔

此外,还有位于今文化路八一步行街的开元寺,东街青淑桥附近的法宝寺,西街人民医院附近的五通庙,北街张家巷附近的关王庙,东塔岭下的牙石庙,郴州城东门外苏仙桥畔的开福寺,北湖畔的龙王庙等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