猝死患者初步心肺复苏的效果及护理特点
【摘要】 目的 探讨院内外及外籍患者猝死的心肺复苏效果和护理特点。方法 回顾我院2002年7月至2009年6月在院内外发生的中外猝死病例,分析院内外及外籍患者猝死初步复苏的不同成功率及护理特点。结果 在111例猝死患者中,院外为70例,初步复苏成功仅1例,无最终复苏成功者。院内猝死为41例,其中初步复苏成功9例,最终复苏成功5例。其中包括外籍 人员猝死5例,院外2例,无成功复苏者,院内3例,均最终复苏成功。结论 猝死患者初级复苏的成功率与抢救开始的时间、患者的基础疾病和医护人员的专业水平密切相关。
【关键词】 猝死;初步心肺复苏;护理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nursing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udden death patients and the effect of the initial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Method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111 cases out and in hospital sudden death patients from 2002 to 2009.Results The sudden death patients out hospital were 70 cases,initial resuscitation was only 1 case,no final resuscitation.The sudden death patients in hospital were 41 cases,initial resuscitation were only 9 cases,final resuscitation were 5 cases;foreigner out hospital were 2 cases,no case was success.Foreigner in hospital were 3 cases,all recover.Conclusion The success ratio of the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start time of the resuscitation,the disease of the patient and the professional level of the resuscitation.
[Key words] sudden death;initial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nursing care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猝死的发生率越来越高,而中外交流的增加,外籍人士在国内发生猝死也越来越常见。医院如何提高院内猝 死的抢救成功率、如何提高医护之间的配合以及对外籍人士的抢救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回顾了2002年以来,在北京中日友好医院抢救的院内外猝死患者及外籍 猝死患者,对其早期复苏的成功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2002年7月至2009年6月发生猝死的病例共111例,其中院内41例,院外70例,包括外籍人士5例,平均年龄60.4岁(18~89岁)。
1.2 判断标准 猝死的临床特征主要是突发意识丧失,大动脉搏动消失,叹息样呼吸或呼吸停止。初步复苏成功判断依据为自主循环恢复,心电图表现为窦性心律;最终复苏成功为患者恢复意识。
1.3 猝死的急救及护理原则
1.3.1 早期心肺复苏 猝死一经发现,即应就地抢救,医护相互配合,迅速开始双人心肺复苏。2005年之前的抢救以2000年心肺复苏指南为原则;2005年之后的抢救以2005年心肺复苏指南为原则。
1.3.2 尽早除颤 根据心电图情况,尽早进行除颤。
1.3.3 迅速开放静脉通路 目前静脉是复苏最佳的给药途径,首选上肢静脉,因复苏患者远端肢体血流减退,不宜选用远端静脉给药,尤其是下肢。护士必须在3 min内开放两条静脉通道。静脉给予肾上腺素1 mg/(3~5)min。必要时可重复给药。
2 结果
110例猝死患者中,其中41例院内发生的猝死患者,均有目击者,从猝死发生到开始心肺复苏抢救不超过5 min,初步复苏成功为9例,其中8例最初心电图记录为室颤,其他1例为心室停搏(心电图为直线),最终复苏成功5例,均为心肌梗死发生室颤的患者;院外 发生猝死70例,其中仅8例有目击者,开始心肺复苏时间从15~60 min不等,心电图记录均为直线,初步复苏成功仅1例,最终复苏成功为0。猝死患者中包括外籍人士5例,其中院外2例,抢救均未成功,院内发生3例,均为 心肌梗死室颤患者,最终复苏均成功(表1)。
3 讨论
3.1 猝死的抢救成功率及其相关因素 猝死是指自然发生、出乎意料的突然死亡。其临床特征主要是突发意识丧失,大动脉搏动消失,在20~30 s的叹息样呼吸后呼吸停止。世界卫生组织界定死亡发生于发病后6 h内为猝死,“猝死”的高峰则是在起病后1 h内,因此多认为发病后1 h内死亡为“猝死”标准[1]。猝死患者中90%为心源性猝死,在美国心源性猝死发生率为0.1%~0.2%,每年有20万~45万人死亡[2]。猝死发 生前可能有症状,也可毫无预兆就突然发生。本文通过对111例猝死患者(包括5例外籍患者)的回顾性分析发现,院内外猝死患者初步复苏的成功率差别很大, 在院内初步复苏成功率达到了21%,而院外猝死患者初步复苏成功率仅为1%,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现场目击者及目击者的急救技能很重要。在院内猝 死患者都有现场目击者,开始复苏抢救的时间均在5 min以内,而且都是由专业急救医护人员按照历年的急救复苏指南的标准来进行;而院外猝死患者现场目击者很少,而且很少有急救知识,不知如何进行复苏,使 复苏成功率很低。如果现场第一目击者能够在第一时间内给予猝死者初步心肺复苏,将使复苏的成功率明显提高。(2)院外猝死患者开始复苏的时间也远远长于院 内猝死患者。(3)从资料中可以看到初级复苏成功总共为10例,复苏成功率为9%,而其中绝大部分心电图最初记录为室颤。最终复苏成功者为5人,均为院内 发生,并且其发生原因均为心肌梗死引起室颤。因此复苏是否成功与对室颤患者进行早期除颤及患者的原发病密切相关。有资料显示室颤1 min内除颤,复苏率达到98%,5 min为50%,超过12 min则复苏成活率降至2%[3]。在国外,大部分公共场合都设有自动除颤器,很多人受过急救培训,会使用自动除颤器,往往可以挽救心源性猝死患者的生 命。
3.2 如何提高院内猝死复苏率 患者在院内发生的猝死,往往因患者家属无法在短时间内接受,引发医疗纠纷,因此如果能够提高猝死的初步复苏成功率,往往可以避免一些医疗纠纷的发生。尤其 是护士处于医疗服务的最前沿,往往是院内猝死的最早发现者,因而有必要掌握最新的急救技术,以确保患者在出现心搏骤停时,能够获得高素质的急救。护士人力 资源配备也很重要,充分利用人力资源,合理排班,把好各个工作环节,为猝死的急救创造良好的护理条件。
随着中国国际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外籍人士在中国长期居住和工作,因而外籍人士发生猝死的情况也越来越多见。对外籍人士猝死的抢救在程序上 与国内没有任何不同,但是,对其家属的解释及交代病情需要流利准确的外语,因此对医护人员外语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建议在有可能抢救外籍人士的医院配备 一支抢救业务精湛、外语水平高的急救队伍。
- 上一篇:资深护士在儿科门诊所起作用的探讨
- 下一篇:围术期患者的语言交流需求情况调查